讀許禹生《太極拳》緒言的二點感言
許禹生先生中國近代武術的源頭都可追溯到戚南塘(繼光)和他的《紀效新書》。張三丰不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因為缺乏可靠的史實來證明是張三丰創造了太極拳。張三丰只是民間信仰的一個符號,是用以包裝太極拳拳理的符號,深得武術家們崇拜,被供奉為太極拳的祖師,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明清時期,中國民間各種宗教信仰泛濫,人們普遍崇尚真武大帝,又將真武大帝、武當、道士張三丰混作一談,加以崇拜。民初許禹生創立北京體育研究所,得到袁世凱當政的民國政府支持。在與公與私的交往中,許禹生與宋書銘有著良好的關係。宋書銘精通易學,是袁世凱的幕僚。袁世凱特別迷信,又有皇帝夢,他手下不乏陰陽大師為他謀劃,從選址建造「皇陵」,以及製造登基的輿論,都不少了幕僚們的謀劃。因此,宋書銘是一個靠近最高權勢很有影響的人物,況且他也精通拳術。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中對宋書銘美言,竭力宣揚宋的觀點,自然有他的用意。二十年代,張三丰也就在這種背景下重新粉墨登場,被放大,被崇拜。而崇拜往往排斥理性,所以,唐豪以歷史學的觀點否定張三丰創造太極拳,自然會遭受崇拜者的反對。這是歷史事實與宗教信仰之間的碰撞與衝突,這碰撞與衝突的餘波至今還在震蕩著,不時在太極拳界激起浪花。1939年,時過境遷,宋書銘也因袁世凱稱帝失敗而灰心喪氣,不久就追隨袁氏而去。此時此刻,許禹生已沒有必要再去宣揚宋氏的觀點,這也是唐豪感到興奮的理由。 二、關於陳氏太極拳,有許多學者認為:「陳式太極拳的稱呼是解放後才有的」,也就是說解放之前沒有陳式太極拳一說,這種說法不完整。許禹生在《太極拳》緒言中開門見山說:「年來研究陳氏太極拳術,自覺頗有心得。」也就是至少在1939年,許禹生已經承認陳氏拳是太極拳,只是當時不用「式」來標識而已,解放後才正式劃分「陳式太極拳」與其它太極拳。1928年,自國民政府從北京遷至南京,隨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一些武術家也紛紛南下謀生。北京體育研究社一時缺乏太極拳教師,只得延請陳發科來教授太極拳。雖然陳發科的太極拳與楊家(楊少侯、楊澄甫)很不一樣,但人們習慣以為楊露禪的拳是向陳家學的,那陳家的拳自然就是太極拳。至少,許禹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不管五十年代吳圖南霸道地否認陳發科的太極拳,六十年代徐致一、李天驥等人否定陳式太極拳,但陳氏太極拳的存在卻是客觀歷史,是無法否認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楊家傳授太極拳紅遍大江南北之時,陳家拳同樣吸取太極拳的原理進行自我改造,演化成陳氏太極拳。1933年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出版,同樣標誌陳氏太極拳正式走上社會,被公眾認可。至於它進化得是否完善,那是可以討論研究的,但徹底否定它是錯誤的。既然楊露禪、武禹襄、孫祿堂等人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創立他們的太極拳,那就沒有理由不讓陳家拳也演變進化,那怕是粗淺簡陋的進化。 1939年,許禹生以學者身份,與陳發科一起整理挖掘陳氏太極拳第五路,讓這一武術的「化石」留下一份標本,這一工作本身是非常有意義的,畢竟這陳式第五路也是一份文化遺產,任何保留、挽救、挖掘的努力都是值得稱讚的。從資料看陳家的拳,原來的套路有好多路,但為何後來只剩兩路,像第五路等都失傳了,看來,拳不在於套路越多越好,而在於精、在於有效。那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研究這第五路?這是因為這第五路已是歷史,是傳統文化,是遺產,有其歷史的價值,才有研究的必要。 「第五路太極拳共56個勢名,動作說明極簡單,僅15頁,很難摹練,故至今未聞有傳習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許禹生的《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第五路,更有研究的必要。失傳了的陳式太極拳第五路,是陳氏太極拳進化過程中的某一節點,它的存在對陳氏太極拳的進化有過什麼作用,又因何因以至在歷史中被淘汰(失傳)?這些都可以作為研究的課題,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陳氏太極拳的來世與今生,以更好的發展將來。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儕輩共擔此責,誠邀您加入「武談」,從今天開始,讓改變成為可能。
推薦閱讀:
※楊班侯太極拳提腿拳架的練法(2)
※42式太極拳拳譜動作圖 1
※陳式太極拳入門摘選二(入門勁法)
※馮志強先生論練太極拳
※太極拳不可不知「三盤」之「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