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梁為何掩蓋他與太極仁拳爭論分歧的實質

----駁《太極拳的相向運動是在同一直線上的相反運動嗎——我與太極仁拳的博客辯論小結之二》

作者 太極仁拳

魏坤梁先生於2012-04-2215:04:23又發表了他的另一篇博文《太極拳的相向運動是在同一直線上的相反運動嗎——我與太極仁拳的博客辯論小結之二》。魏坤梁為了掩蓋他與太極仁拳爭論分歧的實質,而提出了該博文題目所說的「太極拳的相向運動是在同一直線上的相反運動嗎?」這樣一個新問題,好像這是我們之間爭論的焦點之一。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們之間爭論分歧的實質是魏坤梁在解釋太極拳原理時應用物理知識是否存在明顯錯誤。太極仁拳認為魏坤梁存在明顯錯誤,而魏坤梁不承認。太極仁拳與魏坤梁先生的分歧追根溯源,是源自魏坤梁的《談太極拳的「拳從心出」》,幾點分歧是:一是魏坤梁認為「人類使用的力量」有「槓桿性的力量」與「傳遞性的力量」兩種,許多外家拳使用的是槓桿性的力量,內家太極拳使用的是傳遞性的力量。二是魏坤梁認為「力量的計算公式是移動肢體的重量×肢體移動的速度。」(引用自魏坤梁的《談太極拳的「拳從心出」》)。而我認為他的上述說法是錯誤的。他自《談太極拳的「拳從心出」》以後所寫的多篇博文都是圍繞這個實質性問題而寫的。我們從來就們有爭論過「太極拳的相向運動是在同一直線上的相反運動嗎?」這樣的辯題。

如果你看完魏坤梁的這篇博文,就會發現,魏坤梁想要理論的是我們各自對他在他的博文《人體槓桿性的力量與傳遞性的力量》中曾經引用的《運動解剖學》中的兩段文字中的第二段存在不同看法。這兩段文字是:【《運動解剖學》「運動力學基礎知識」第三章第一節「力」的(五)小節「內力與外力」寫道:「在一個力學系統內部相互作用的力叫內力……所謂力學系統,是指我們具體研究的對象。如在研究空翻技術時,把整個人作為一個力學系統……一般把整個人體作為一個力學系統,體內的肌肉力量、骨、軟骨、關節、韌帶、肌腱及筋膜等組織力是人體的內力」,第三章第五節「動量守恆定律」寫道:「在一個力學系統內,內力可以改變系統內各物體間的動量,可將某一部分的動量傳遞給另一部分……如果肌拉力使身體的一部分發生運動,就可清楚地看到身體另一部分有大小相對、方向相反的反作用。這兩部分身體環節將作『相向運動』:一個環節向下必然引起另一環節向上,一個環節向左必然引起另一環節向右等等。……在體育運作中,還經常運用『動量傳遞』原理來形成動作技術。例如做雙杠前擺上,兩腿過杠下垂面後用力向上加速,使兩腿動量增加,當兩腿擺過杠面時,在壓臂的同時,使兩腿減速(技術是兩腿沿著杠面向前伸),兩腿減少的動量就傳遞到上臂,幫助身體上成支撐。」】。其中標下劃線的文字是魏坤梁省略掉的內容,是從他拍照下來的圖片上發現的。

正如魏坤梁所說的「太極仁拳的觀點是:「我認為這段您節選的文字,如果不是您輸入有錯誤,就是原文有錯誤。『如果肌拉力使身體的一部分發生運動,就可清楚地看到身體另一部分有大小相對、方向相反的反作用』這部分文字沒有把作者(寫書人)想要說明的現象表述明白。合理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身體上原來靜止的兩部分通過內力發生相互作用時,這兩部分會發生相反的運動』或者『根據動量傳遞與守恆定律,身體上的主動運動的一部分通過內力(例如藉助肌張力)對另一(靜止)部分施加力的作用時,前一部分會把自身的一部分動量傳遞給後一部分』或者『根據牛頓第三定律,身體上的一部分通過肌肉對另一部分施加力的作用時,後面的一部分也會同時對前一部分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的作用』」;認為我說(太極仁拳註:「說」應該是「所」)引述的「這句話的說法是有問題的,表述上有錯誤」。「《運動解剖學》的這段話,我認為是沒有錯誤的。」(太極仁拳註:這裡的「我」指的是魏坤梁自己)。那麼這第二段文字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錯誤呢?既然魏坤梁又重提此事,我們不妨再重新分析一下。

首先,我認為第二段文字內容有如下錯誤:

(1)有用詞不當之處:「有大小相對、方向相反的反作用」之中的「大小相對」的「相對」一詞應該為「相等」。「幫助身體上成支撐」之中的「上成支撐」應該為「成上支撐」。

(2)有表述不清之處:「如果肌拉力使身體的一部分發生運動,就可清楚地看到身體另一部分有大小相對、方向相反的反作用」這部分文字沒有把作者(寫書人)想要說明的現象表述明白。因為人能夠看到身體環節的「運動」,而不可能看到「反作用」力。「作用力」是絕對看不到的。這句話還存在明顯的表述邏輯錯誤。那麼這段文字應該如何正確表述呢?由於我不是作者本人,因而我不可能確定作者到底想怎麼說,只能夠去猜測。那我的猜測就有三種可能,那就是上邊那三種正確表述,或者是這樣說,或者是那樣說,並不是既這樣說同時又那樣說。三種表述內容上邊已有,不再在這裡重複。魏坤梁由於物理知識欠缺,不能正確理解,於是按照「既這樣說同時又那樣說」的錯誤思路反駁我,當然就站不住腳了,而且還有其他錯誤。

魏坤梁先生在文章的開頭以大量篇幅論述「相向運動」。他寫到【人體的活動有的是屬於「相向運動」。對於自然界的運動,人們往往泛泛地稱為「同向」、「相向」、「背向」與「反向」等等。這些分類至今沒有嚴格的定義限定,有的還可以在某些方面相互替換,例如「背向」與「反向」;有的相互某些部分也可以包含,用邏輯學的術語表示就是「外延」相互重疊。】。魏坤梁說得不對。「同向」是方向相同。「相向」是方向相反且面對面。「背向」是沖著背面看過去的方向。反向是反方向。並不互相重疊。

魏坤梁又說:【根據一些體育科研期刊報道等,人體的「相向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相向運動」,田徑運動中,「相向運動」往往是指騰空狀態中,由於身體某個部分(環節)向某一方向活動,引起另一個部分(環節)同時向相反的方向活動,從而出現兩個環節繞同一軸轉動,兩個環節逐漸相互接近或逐漸相互遠離的運動形式。】魏坤梁經常這樣隨意說「某某某說」,而實際後邊的內容卻不是原意的錄入。他就曾幾次採用這樣方法篡改太極仁拳某些話的原意,繼而說太極仁拳如何錯誤。要想通過引用內容說明問題,必須引用原話或者雖有省略但不篡改原意。而魏坤梁在這裡卻是只在「相向運動」一詞上標有引號,其他均不是原話。因此這段話的可信度非常低。魏坤梁這次首先以一句「根據一些體育科研期刊報道等」開頭,給人一種下面內容具有權威性感覺。其實即便是「體育科研期刊報道」,錯誤連篇的情況也未必沒有。隨後魏坤梁談到【人體的「相向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相向運動」】,然後在舉例的基礎上總結出【人體「相向運動」基本的重要的特點,一是人體「動量傳遞」的一種形式。一個身體環節的活動有「因」的因素,另一個身體環節的活動有「果」的因素,雖然幾乎是同時的,精確的說,是有前有後的,往往前一個身體環節的活動已經結束,後一個身體環節的活動還沒有結束;而且兩個身體環節發生運動的方向相互反向。二是存在著身體上有兩個環節「繞同一軸轉動」的情況。所有人體的「相向運動」不僅幾乎沒有在一條直線上的,也幾乎是不在一個平面上的,幾乎都是在立體上的。】,再後就談到「太極拳的活動追求肩臂不用力地被身軀的活動所帶動,手的有的活動是與身軀運動方向大致同向的,有的則是大致反向的。這些放鬆狀態下的相互運動方向大致反向的肢體活動,一個部位活動的動力都是追求由另外一個部位的力量傳遞過去的,」,「一個動作存在著很多個前後相鄰的「轉動軸」,就像機械傳動。比如身軀後撐引起手臂前掤,是由於由腳開始的很多個相鄰環節各自「繞同一軸轉動」的反作用,像波浪那樣延伸到手臂的。」具有人體「相向運動」基本的重要的特點。看到這裡,我終於明白了魏坤梁先生原先多次提到的像九節鞭一樣的「傳遞性的用力」是怎麼個意思了。但他這個意思的力學原理的表述是不正確的,存在很多不符合物理力學理論的說法:

其一,魏坤梁認為存在「力量傳遞」現象是錯誤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是不能離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而單獨存在的。力更不可能帶著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跑到其他物體上去。因而力是不能夠傳遞的。

其二,「相向運動」用詞不當,應該為「相對運動」。

人體發生運動的時候,相關的骨關節上兩塊骨都會發生相對運動,也就是同一關節的這一塊骨相對於那一塊骨發生運動或者是那一塊骨相對於這一塊骨發生運動。這種相對運動有時是平動,有時是轉動;有時是同向運動(同向平動或轉動),有時是反向運動(反向平動或轉動)。而反向運動又分為相互逐漸靠近的運動(相向運動)和相互逐漸遠離的運動。

其三, 「動量傳遞」不能以「相向運動」來代替。

當同一關節的兩塊骨是由於內力(彈力或者肌張力)作用發生相對運動時,如果沒有以骨關節為軸發生轉動,則它們的相對運動就屬於平動,否則就屬於轉動。當同一關節的兩塊骨由於內力作用發生相對平動時,這種相對平動就是在同一直線上的,而且是同時發生的。例如:手臂下垂,當人控制肘關節處的肌肉群發生等長伸縮時,小臂和大臂之間的相對運動就是在同一直線上同時發生的相對平動,而且這時小臂增加的動量並不是從別的地方傳遞過來的。人曲臂時,大臂和小臂發生相對轉動,小臂增加的角動量也不是從別處傳遞過來的。

其四,魏坤梁在《談太極拳的「拳從心出」》博文中認為「人類使用的力量」分為「槓桿性的力量」與「傳遞性的力量」兩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骨發生轉動的時候,骨本身就是槓桿,骨關節處連接兩塊骨的肌肉的肌張力總是存在的。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太極拳還是長拳,沖拳時都要蹬地,腳、腿、胯、腰、脊柱、肩、大臂、小臂、手等骨關節處的肌肉都會發生收縮產生肌張力,骨關節處兩塊骨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力(彈力和肌張力)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力是不能傳遞的。把人的用力區分並命名為「槓桿性的力量」和「傳遞性的力量」是不符合力學原理的。而且「槓桿性的力量」和「傳遞性的力量」的命名也不符合物理力學力的命名原則。提出「槓桿性的力量」和「傳遞性的力量」是錯誤的。

還需要說明的是,魏坤梁從某大學體育系教材《運動解剖學》運動力學基礎部分摘抄下來的那段話中所舉的「動量傳遞」的例子,即雙杠上的那個技術動作的例子,實際上是身體兩環節發生相互轉動時角動量發生傳遞的例子,而不是質點的動量傳遞的例子。舉例並不恰當。這本書並不是完美無缺的,錯誤的地方應該給予批評指正。魏坤梁可以不聽,但我不能不說。魏坤梁正是依據那段話才提出「傳遞性的力量」或「傳遞性的用力」的。而那段話講的是「動量傳遞」,跟他說的「傳遞性的力量」或者「傳遞性的用力」是沒有絲毫關係的。顯然魏坤梁認為「人類的用力方法有槓桿性固定的與傳遞性的兩種,許多外家都是槓桿性固定的,內家太極拳是追求用傳遞性的,因此發勁原理並非同一法。」是不能成立的。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魏坤梁先生在他的博文《武術中的槓桿性的用力與傳遞性的用力》中說過的一段話:【我的這篇博文「太極仁拳」究竟會不會認真地閱讀完和「看明白」,會不會承認自己不懂裝懂的錯誤,或者在今天的評論里所表現的對於大學體育系的教材也加以批駁,堅持自己不懂裝懂的錯誤。對於我來說無所謂。我是目的主要是藉此機會宣傳介紹與太極拳有關的力學知識。】。既然是「宣傳介紹與太極拳的有關的力學知識」,那麼講力學知識的應用就必須嚴格符合力學知識的科學嚴密性,來不得半點馬虎。

另外我還要告訴魏坤梁先生:你在這篇博文中談到了你說的【我的觀點】。第(1)點你說你摘錄《運動解刨學》有關內容時輸入上沒有錯誤。你出示了拍照的圖片。但其中有一部分省略了,對理解原文有一定影響。第(2)點你駁斥了太極仁拳那三種說法,除了前邊提到的你的錯誤分析思路之外,你對每一種說法的批判也都是錯誤的。我不想再在這裡給你講為什麼,因為給你講了,你也不會聽懂的,再說已經給你講過很多了,你都不能理解。你必須首先系統學好物理力學,才能正確理解。

魏坤梁既評論我的評論內容,又拒絕我在他的博客上發表評論,這是違背他的評論道德原則的,請看:


推薦閱讀:

檔案破譯:看毛澤東與林彪的九次分歧和爭論
說鄧小平的「不爭論」
關於「李自成之死」的爭論綜述
元清是否為中國朝代,為什麼爭論會有這麼大呢?
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大爭論

TAG:爭論 | 太極 | 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