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弟子規有感

孔子曾說過:「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就是一部關於禮節的啟蒙經書。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本來是古代中國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但是在目前的現代社會裡,也有著越來越明顯的現實意義。其實,現在中小學生行為規範,在《弟子規》中早已涵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大道至簡」,很多深奧的人生哲理蘊含在樸素的語言當中。《弟子規》,寥寥一千多字卻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治家到修身,從孩子的教育到夫妻的相處之道,從對父母的恭敬心到濟世的大胸懷。樸素的語言到處顯露出古代先賢的智慧,歷久彌新。

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後人際關係、夫妻關係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後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為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後,還能有餘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因此,從《弟子規》里,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卧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為母埋兒」等二十四個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為後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於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如果學生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師長都不尊敬,又怎麼能愛他人、愛社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因此,我們必須以此來教育學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尊重每一位職工;在社會,要敬老愛幼,助人為樂。

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知道恭敬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朝以孝治天下,國運昌盛八百年。「首孝悌」,當一個人孝悌做到了,一個有孝心的人,他會推己及人,當他對自己的父母孝,對別人的父母同樣也會恭敬的對待。當孩子對人懂得恭敬,對事、對物自然而然也會心生恭敬。「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父母的恩情是我們這一生都不可能報答得了的,我們應該盡心儘力來做到為人子的孝道。父母是我們人生最重要、最有恩情的人,也是最容易為我們忽略的人。工作忙,路途遠,事務多,時間少,都是我們不常常回家探望他們的理由。多少曾經答應過父母的事,一拖再拖,甚至忘沒了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不管多忙,都應該抽出點時間來陪陪年邁的父母,不要讓我們的一生留有太多的遺憾。

孝道既然是根植於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那它就不僅存於古代哲學、僅存於古人的行為方式里。她還深藏於國人靈魂深處,並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越來越得到重視和發揚,像目前我國公務員考評體系就將「是否盡孝」作為了一個重要考核指標。

《弟子規》中關於孝道的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就不是有形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假如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那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其次,從《弟子規》里,我讀到了誠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說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目前在社會上,有一些人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歡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就輕易傳播出去;遇到有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不管與已是否有關都喜歡參與進去,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是與中國人的傳統道德相違背的,是應該屏棄的。

還有些人,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稱讚自己就高興。殊不知,這樣一來,圍繞在自己身邊的虛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先應該自我反省,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這些優點,是不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要正確地接受和面對。只有這樣,正直誠實的人才會喜歡和自己接近。

從《弟子規》里,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於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尊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子、奴才」的社會,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裡,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而這是與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里的「泛愛眾」思想,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和諧社會。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並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

背誦《弟子規》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實踐一句。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推薦閱讀:

《弟子規》心得分享之六十七
《弟子規》心得分享之四十二
田英章楷書字帖《弟子規》高清放大本
《弟子規》解
細講《弟子規》18_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TAG: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