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正式得名 東方大港雛形顯現(組圖)
|
|||
|
|||
|
|||
|
|||
|
泉州開元寺、泉州少林寺、伊斯蘭教聖墓均建於唐朝;唐末建成鎮國塔(東塔),為九級木塔 中唐時呈現「市井十洲人」盛況 晚唐時已成中國四大海港之一 嵩山少林寺壁畫《十三棍僧》—修建泉州少林寺的智空禪師便是十三棍僧之一。 靈山聖墓安眠著航海來到中國的兩位穆斯林先賢(胡彥明/攝) 經歷了短暫的隋朝之後,泉州和當時中國其他地區一樣,迎來了繁榮強盛的唐朝。雖然,此時的泉州尚未達到宋元時期的鼎盛狀況,但東方大港、文化名都的雛形已然顯現。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有37054戶,人口約24.95萬人,時為中州。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萬人—或許是因其他地區戰亂之故,泉州人口沒增加,地位卻提升為上州。從大曆年間(766~779年)開始,泉州商貿繁榮,外商聚集,州城呈現「市井十洲人」盛況。據成書於唐會昌六年(846年)的《道里邦國志》記載,泉州已與交州、廣州、揚州並列為中國四大海港。 隋唐,對於泉州還有眾多特殊意義:這一時期,穆罕默德的兩位愛徒三賢、四賢遠渡重洋,來到泉州傳播伊斯蘭教,留下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史跡;救過秦王李世民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禪師雲遊至此,選址清源山麓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南少林寺;桑園園主黃守恭,受和尚點化,辟出大片園地建造開元寺。這一時期,別駕趙頤貞開鑿溝渠,舟楫已能通於城下;歐陽詹高中進士第二名,與韓愈同榜,為泉州中進士第一人。當然,我們更不應忘了,公元711年,正是泉州正式得名之年。 早報記者 江曉媛 始見「泉州」地名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 始見「泉州」地名 「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潔,而味絕甘美。其源流衍下達於江。以泉名山及州。」 —宋《方輿勝覽》 隋朝在中國歷史中是一個重要卻又短命的朝代。《泉州市志》中關於隋朝的記錄只有一小段話:「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始見『泉州』地名。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記載,中國歷史上以「泉」名州者有三,分別是福建福州、陝西石門縣(今淳化縣北)和今天的泉州。隋朝時「泉州」並非指現在的泉州,而是今天的福州。 據泉州文庫辦公室副主任楊清江介紹,當時之所以取名泉州,因境內有泉山(又名冶山)天泉池得名。大業初改為閩州,後改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為建州,六年(623年)復為泉州,轄境相當於今福建全省。後來,陸續分置建、漳、汀、武榮、諸州,轄境縮小為閩江下游地區。景雲二年(711年)改為閩州。開元十三年(725年)易名福州。 唐久視元年(700年),原「泉州」(今福州)劃分出武榮州,景雲二年(711年)改名泉州,這才是現在的泉州,當時隸屬閩州都督府。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有云:「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潔,而味絕甘美。其源流衍下達於江。以泉名山及州。」轄境相當於今福建晉江和木蘭溪兩流域、澎湖地區及廈門、金門等地。 雖然天寶元年(742年)泉州曾改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泉州。但從公元711年之後,凡稱「泉州」的,都是今天的泉州。 三賢四賢傳教泉州 唐高祖武德年間: 三賢四賢傳教泉州 「你們去尋求知識吧,即使遠在中國。」 —穆罕默德向穆斯林發出的號召 早在伊斯蘭教初創時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照穆聖的教導,翻越崇山峻岭,踏破萬頃沙漠,沿著陸上絲綢之路,或冒著驚濤駭浪,揚帆劈波,順著海上絲綢之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們帶來阿拉伯優秀的科學、文化和藝術,又把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精美的絲綢、瓷器傳入西亞,並介紹給歐洲。 他們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一些人為此貢獻了畢生精力,死後埋葬在中國。泉州靈山伊斯蘭教聖墓就安眠著伊斯蘭教創立時期航海來到中國的兩位穆斯林先賢。 明代著名的史學家何喬遠《閩書》(1629年)記載:泉州東郊靈山,「有默德那國二人葬焉,回回之主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國有嗎喊叭德(註:即穆罕默德)聖人……門徒有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道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則二人唐時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顯發,人異而靈之,名曰聖墓……」 四位伊斯蘭教傳教士來華,因為他們生前有善行,當時中國人民尊稱他們為「賢者」。 據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介紹,來泉州的稱為「三賢」、「四賢」的這兩位穆斯林,其確切姓名已難考證,但是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這個稱呼,也說明中國人民對阿拉伯穆斯林的敬重和友好態度。 「伊斯蘭教聖墓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史跡。」黃真真說,「當時,外國傳教士、商人來到泉州,在泉州傳播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信息,中西文化得到交流。」 智空建南少林寺於清源山麓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以前: 智空建南少林寺於清源山麓 智空武擊法閩中,王氏附梁毀此宮; 遺迹清源與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 —北宋泉州進士劉昌言《青陽詩集》詠泉州少林寺 天下武術出少林,少林又分南北,北以嵩山少林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為代表。南北少林同源一宗,相互回應,齊譽于海內外。 泉州少林寺亦稱南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顯。據史料記載,泉州少林寺系唐代嵩山少林寺救秦王的「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 其時,智空禪師雲遊來到東南海濱大郡溫陵城,見此地風光毓秀,民風純樸,頓生歡喜之心。入晚,他信步來到了鳳山山麓,皓月當空,微風習習,正心曠神怡時,猛然發現山上瑞光閃爍,祥雲繚繞,頓悟此山與佛有緣,當下發願在此建少林分寺。 隨後智空四處化緣,集資建寺。溫陵百姓素來向善念佛,聽到有此善舉,一呼百應,建寺的錢物很快籌集起來。智空禪師不憚勞苦,廢寢忘食地主持建寺。 典籍是這樣描寫當時寺院規模宏大的: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閩僧武派之始焉;十三進,周牆(高)三丈,寺僧千人,隴田百頃,樹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僧分十級,千僧皆能武。 黃真真說,當時的鎮國東禪寺,在仁風門外東湖畔,「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體,有十三落,從聖墓一直延伸到現在的東湖公園一帶」。 「現在的範圍只是原址的幾分之一。」泉州少林寺方丈釋常定說,在後來的時光里,泉州少林寺經歷三興三廢,唐時的「十三落」已遭焚盡。但在原址上復建起來的寺院,已日漸重現當年雄風,人丁興旺。 釋常定說,「當時南少林武術在海內外已生根發芽,民間群眾得以以防身健身的信念學習武術,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時經濟的繁榮狀況」。 黃守恭獻地建造開元寺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 黃守恭獻地建造開元寺 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 夢現桑蓮境,醒存水月懷。 清泉遍地涌,曲巷有花齋。 蓬勃新生氣,何妨且住佳! —董必武1960年在泉所題《游泉州》 西街的開元寺堪稱泉州最令人神往之地,尤其是寺內那兩座凌空石塔,巍然相對,令人高「塔」仰止。可以說,東西塔不僅是開元寺的鎮寺之寶,也是泉州的鎮市之寶。 傳說開元寺原名「蓮花道場」(也有典籍稱「蓮花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才改稱「開元寺」。 據《泉州古城踏勘》記載,(開元)寺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這裡原是一個大桑園。園主黃守恭有一天夢見一個和尚前來求地建寺,醒來果真有一位和尚向他提出,要「像身上袈裟一樣大的」一塊地,黃欣然同意。沒料到和尚把袈裟一脫,朝太陽的方向拋去。袈裟停在空中,投下一片影子,和尚說,要的就是這麼一片。黃守恭實在捨不得拿出這麼大的土地,只好出個難題:除非三天內桑樹開蓮花。不料第三天園中的桑樹竟真的開了白蓮花,黃只好忍痛獻地。寺因此得名「蓮花寺」,寺內「大雄寶殿」的巨匾就寫著「桑蓮法界」四個大字。寺左側還有一株傳說「開過蓮花」的千年桑樹,至今仍然蓊鬱、茂盛。 唐乾寧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審邽重建泉州開元寺,佛殿、鐘樓、經樓得以落成,黃滔還作文勒石以紀其事。 給董必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寺內有名的雙塔—鎮國塔和仁壽塔。鎮國塔建於唐朝,咸通六年(865年),開元寺僧文偁禪師在寺東側建成九級木塔,就是現在的鎮國塔,俗稱東塔。後人將其由木塔改建為磚塔,再由磚塔改建為現在的石塔。 歐陽詹:泉州進士第一人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 歐陽詹:泉州進士第一人 天高地闊多歧路,身即飛蓬共水萍。 匹馬將驅豈容易,弟兄親故滿離亭。 —歐陽詹趕考前所作《赴上都留別舍弟及故人》 在泉州府文廟西廡的泉州歷代名人陳列館內,塑有38尊泉州歷代名人蠟像,唐人歐陽詹蠟像排在第一位。長期以來,歐陽詹一直是福建省渤海派歐陽氏的先祖,還被稱為「八閩文化先驅者」。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登進士第二名,與韓愈同榜,時稱「龍虎榜」,為泉州中進士第一人。 歐陽詹(公元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其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隋代科舉制度開創後180年內,泉州竟沒有一人參加進士考試。泉州文士貪戀家鄉山水,不肯遠遊出仕,無心參加科舉。歐陽詹本無心功名,想長期在家讀書,奉養雙親。後來因雙親嚴命,親友激勵和常袞、席相等長官的提拔,他才決心參加科舉考試。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歐陽詹西上長安,前往參加進士考試。經過一年艱辛的跋涉,歐陽詹抵達長安。在長安,歐陽詹等了六年,借錢租房讀書,生活窮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歐陽詹終於與當時著名青年文士賈稜(長樂(今河北冀縣)人)、韓愈、李觀、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當時稱「龍虎榜」。賈稜第一名,歐陽詹第二名,韓愈第三名。 歐陽詹中進士對福建產生深遠的影響。明代理學名臣、鄉賢蔡清為《歐陽行周文集》作序時認為,歐陽詹中進士後,福建文士才開始向慕讀書,儒學風氣開始振興。歐陽詹的影響綿延不絕。傳到楊時、李侗輩,分河洛之派。傳到朱熹,正學大明,道統有歸。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海濱鄒魯」的稱謂。 歐陽詹從小就喜愛安靜,常一人獨處,泉州城北清源山賜恩岩、南安高蓋山(今詩山)白雲書室都留下了歐陽詹讀書的身影,詩山、詩村、詩宅、詩坂、詩園、詩門、詩溪、詩口等許多冠有「詩」字頭的地方,都因歐陽詹而得名。 泉州躋身中國四大海港 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 泉州躋身中國四大海港 「秋來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國人。」 —唐·薛能 據成書於唐會昌六年(846年)、阿拉伯人伊本·胡爾達茲比赫撰的《道里邦國志》載:從栓府至中國的第一個港口魯金,陸路、海路皆為100法爾薩赫。在魯金,有中國石頭、中國絲綢、中國的優質陶瓷,那裡出產稻米。從魯金至漢府,海路為4日程,陸路為20日程。漢府是中國最大的港口。漢府有各種水果,並有蔬菜、小麥、大麥、稻米、甘蔗。從漢府至漢久為8日程。漢久的物產與漢府同。從漢久到剛突為20日程。剛突的物產與漢府、漢久相同。 中國的這幾個港口,各臨一條大河,海船能在這些大河中航行,這些河均有潮汐現象。 自從1865年梅納爾發表《道里邦國志》的法譯本後,各國學者努力考訂港口的確切位置。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取得比較一致的看法:魯金是交州,漢府是廣州,剛突是江都(揚州),漢久通常認為是泉州。此時,泉州港正處於上升時期,雖尚未達到南宋、元朝時期的鼎盛狀況,但其東方大港的地位已然奠定。
本文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推薦閱讀:
※旅行攻略.泉州丨距離廈門1h車程的小城,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不輸三亞的海灘,還集齊了「台南」味道
※泉州自助游一星期大概花多少錢?
※泉州.廈門有什麼鮮為人知,又特別好玩的地方嗎?
※「上谷ㄟ金曲」輸人不輸陣,閩南酒文化
※泉州哪裡能嘗到地道的本地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