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談古代帝王的「罪己詔」

吳順模

「罪已詔」即罪己詔,是罪己告知的意思。「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君臣錯位、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危急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出的一種口諭或者文書。用意都是自責,只是情節輕重有別。

在中國歷史上,總共有七十九位皇帝下過罪己詔(不包括袁世凱1916年的那一份)。最早的一份是漢文帝在公元前一七九年下的,最後一份是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感到由她秉政的政局已經失控,迫於內外壓力,她這才決定和八國聯軍談判求和,並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出了一道「罪己詔」。

各朝下「罪己詔」的皇帝數量分別是:西漢和東漢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過「罪己詔」;接下來三國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吳國兩位、兩晉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遼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佔比例來算的話,清朝比例最高:十個皇帝有八個下過「罪己詔」。有人統計,平均八年左右就有一份「罪己詔」出現。

罪己詔的適用範圍

君臣錯位:這樣的「詔」主要是發現問題後自責。唐太宗時有一個叫黨仁弘的大將,他在做廣州都督時,貪污了大量錢財。這件事被告發後,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將其依法判處死刑。可是,因為唐太宗一直很重視黨仁弘,認為他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人才,捨不得殺。於是,便下了一道聖旨,取消大理寺的判決,改為撤銷職務、流放邊疆的處分。之後,唐太宗心裡很不安,感到自己是出於個人感情,置國家法律於不顧,很不應該。就寫了一道「罪己詔」,檢討說:「我在處理黨仁弘這件事上,有三大過錯:一是知人不明,錯用了黨仁弘;二是以私亂法,包庇了黨仁弘;三是獎罰不明,處理得不公正。」

天災造成災難:魏文帝的時候,因為發生日食而有人彈劾三公,魏文帝則在朝批時說:不能委過於丞相,而應該由我來承擔這個責任。在元仁宗和順治皇帝身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發生了災禍都應該我來承擔,這是上天對我的譴告,我必須真心誠意讓上天知道,我願意把事情做好,願意對人民負責,也願意對你們負責。

政權危難之時: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在狼狽逃亡途中,曾幾次流著眼淚「罪己」。因為情況緊急,來不及擺譜頒詔稱敕,是直接與百姓士兵面對面,當眾認錯,做自我批評。先是,一位勇於講真話的草民代表郭從謹對皇上說了一席大實話:皇上昏昧,不聽忠言,視反賊若寶貝,近臣阿諛,用假話討得皇上歡心,今日之禍,完全是朝廷自食苦果。假如不是糟到這種地步,草民哪能和您老人家當面講實話呀!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認:「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處死楊國忠、楊貴妃後,隨行軍士聲言要離開。唐玄宗以彩綾賞賜士兵,並親自說服動員,公開承認自家老糊塗,用人失誤,致有今日,「朕甚愧之」。

罪己詔的功用

首先,是使當權者認識到「絕對正確」,「永遠正確」,「一句頂一萬句」是沒有的,在「萬歲」聲中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漢武帝在他下的「輪台罪己詔」中自責悔過(「深陳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擾勞天下」,決心「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由是不復出軍。而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其次,是求得人們的理解和諒解,保持行動上的一致性。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長安失守,德宗倉皇逃亡,被叛軍一路追殺至奉天城(今陝西乾縣)。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頒發了一道《罪己大赦詔》,詔中文字真摯動人,很有感召力,據史料記載,唐德宗頒「詔」後,「四方人心大悅」,「士卒皆感泣」,民心軍心為之大振,不久,動亂即告平息。

還有事危抱佛腳的。中國古代帝王的「罪己」言論也屬「詔」的範疇,但與布告天下的「罪己詔」,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隨時都可發,範圍小,不受重視;後者通常都是到了萬不得己時,才「詔」的。這個「不得己」主要是指帝王的生命、皇位、國難之時,像宋朝徽宗趙佶、明朝崇禎朱由檢等,他們的「罪己詔」都是面對亡國之難時才做出的。這裡說的「罪己詔」指的是末了時的「罪己詔」,不包括重大失誤後的「罪己詔」。重大失誤後,反對的呼聲太強烈,下不了台的帝王,頒布一道「罪己詔」,就能得到原諒,平息眾怒,重獲「和諧」。、

評價

中國歷史上帝王們的「罪己詔」,不論是當時還是後來,都有兩種評價:一種是推崇的,一種是批判的;而推崇的似乎比較多,值得後人借鑒。

推崇:推崇的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罪己詔」是帝王們的「魅力型統治」。錢穆先生在他的《黃帝》和《國史新論》中提到「罪己詔」時認為,中國古代帝王發布「罪己詔」的做法,是與君權對舉的。西方學者韋伯在《儒教和道教》中把中國帝王的「罪己詔」,跟西方的charisma(魅力)理論相比較後認為,如果一個皇帝不能對自己的政過進行反省的話,他的charisma就會流失掉。

二、「罪己詔」是帝王們的「自我批評」。有個叫李雪晴的,在他《尋找那棵樹――甲申三百六十年祭》一文中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天自省,合於古訓;有過自責,也算常人修身應有之義。但是,帝王決非常人,而是「聖天子」,不惟「聖」,且高居天人之際,近乎「神」,「君權神授」嘛。「如此神聖的古代帝王,能自省其過,已殊非易事,若進而寫成文告——《罪己詔》,頒示天下,就更加轟動輿情了。」

三、「罪己詔」是一種「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具體操作。漢朝王符在他的《潛夫論·明闇》中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唐朝的魏徵把這句話歸納成八個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批判:在對「罪己詔」的批判方面,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帝王們的「罪己詔」,有欺騙性的一面。有為了博取好名聲說空話的,有到了最後關頭(死與亡),臭罵自己,有不實事求是的一面,但總比死不認錯的好。


推薦閱讀:

古代熊孩子都玩什麼(古代熊孩子玩物不完全檔案)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古代名刀名劍酷賞
《古代法》梅恩(1861)
古代詩詞都是可以用來唱的嗎?那麼由誰來唱?什麼調子?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