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李清照(六)
走進李清照(六)
百家講壇之李清照
與一般的那種弱不禁風、足不出戶的貴族小姐不同,出身書香門第的李清照是一個健康活潑、聰明靈動而又博聞多學的女孩兒,少女時代的她就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過人才華和見識。時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李清照談婚論嫁的年齡了。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權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這樣一個才氣與性格俱佳的女性,生活的又是一個開明而溫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權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呢?而「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會引起哪個有緣之人的注意呢?
以李清照出眾的才華和不錯的家境,得到別人的青睞,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問題的關鍵是,對李清照心存好感的這個官宦子弟趙明誠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父親趙挺之又是何許人也?李清照對趙明誠又會是一種什麼態度呢?
才子佳人,互有耳聞,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有了一個不錯的緣分。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我們不難設想,已經到了出閣年齡的李清照,一定會對自己未來的愛情生活有著一番浪漫而溫馨的憧憬。那麼,極富才情的李清照是否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實記錄這種憧憬與感悟呢?而她與趙明誠是否會「有情人終成眷屬」呢?
才華出眾的李清照,用一首浪漫溫馨的《浣溪沙》,傳達著自己對未來愛情生活的無限憧憬。李清照雖然生活在一個開明的官宦世家,很多行為舉止可以不必像那些嚴格恪守封建禮法的家庭一樣,但是,她畢竟生活在古代封建社會,不可能跳出大的封建禮法和倫理規範。因此,雖然自己有一顆對愛情的憧憬之心,卻很難真的會在婚前與意中人談情說愛,共訴衷腸。如此說來,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互相傾慕的意中人會見面嗎?康震老師對此又會有什麼相關依據呢?
李清照與趙明誠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與為人,有著共同的感情基礎,可謂是志同道合,兩情相悅。可是,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時代,男女婚嫁的權利畢竟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而李清照與趙明誠雙方的父親又是水火不容的政敵,這樣的人如何做得了兒女親家呢?他們會為自己的兒女幸福考慮而放棄紛爭,化干戈為玉帛嗎?而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金童玉女最終能否成就秦晉之好呢?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趙明誠因失職而被罷官,他帶著負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離開了這個使他屈辱的地方,準備到江西過隱居的生活。誰知,剛到安徽池陽的趙明誠卻突然接到宋高宗趙構的詔書,任命他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趙明誠離開李清照趕往建康上任。沒有想到,這一去,竟是生與死的離別。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飄落在世間。望著趙明誠遺留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該如何處置?安葬了趙明誠後,李清照該走向何方?
在山河破碎、黎民塗炭的歲月里,四十六歲的李清照帶著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戰亂中孤身一人,四處逃離。隨著金兵大舉壓境,洪州失陷,李清照運往洪州的文物頃刻間在戰火中化為烏有。文物的散失對於李清照來說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這正是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那麼,文物的命運尚且如此,那李清照的命運又將會怎樣了呢?
李清照在承受著國破、家亡、夫死劇痛的同時,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當中。然而,正當李清照懷著對於金兵殘暴攻擊的擔憂和恐懼,帶著「巋然獨存」的那些文物追隨宋高宗逃竄的方向奔波時,一個令她更加恐懼痛心地消息傳來。這個消息在她喪夫之痛未寧的心靈上,又撒上了一把鹽,令她的精神面臨著崩潰。那麼,這個消息是什麼呢?面對李清照的逃難之旅,我們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為什麼要拿著這些珍貴之寶,去追隨行蹤莫定的宋高宗呢?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飽嘗戰亂流離之苦。她在《清平樂》這首詞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來慨嘆獨自一人逃亡,流落他鄉的苦悶心情。在那風雨飄搖的動蕩歲月,一個男人都難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擔子,壓在這個亡國喪夫、心力交瘁的四十九歲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殘忍。不管怎麼說,李清照費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在建炎四年四月,將她和趙明誠愛情婚姻生活見證的文物進獻給朝廷。那麼,在這兵荒馬亂的動蕩時期,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經過一年多的逃離生活後,李清照還能寫出優美的詞句嗎?
趙明誠和李清照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稱得上是一對神仙眷侶。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時代,像李清照這樣才情俱佳的女子要想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實非易事。也許是上天的憐憫,竟然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滿的姻緣。那麼,伉儷情深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後的生活會幸福嗎?
從《減字木蘭花》當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詞活脫脫地道出了一個嬌媚無比的新娘子,描繪出了李清照和趙明誠兩情相悅的幸福生活。當李清照帶著閨中少女的天真爛漫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不過,面對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許有人會問,新婚燕爾的趙明誠和李清照,無非就是恩恩愛愛、卿卿我我,他們的生活也沒有超出我們的想像!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李清照覺得他們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裡,在人來人往的大千世界中,擁有這樣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愛情,對於李清照來講是何等的幸運。可惜,天有不測風雲。李清照與趙明誠充滿閨房情調和學術氛圍的愛情生活,並沒有能夠維持太久。正當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滿的情愛世界裡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厄運降臨在了李清照的頭上。那麼,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場突來的橫禍打破了李清照甜蜜的生活。李清照一下從幸福的峰巔跌入痛苦的深淵。自己的父親和公公由於政見上的不同,兩個兒女親家不能顧及平日的交情而產生對立。致使父親李格非離開了政治舞台,遠走他鄉。為了解救父親,李清照向自己的公公求援。那麼,此時的趙挺之是什麼態度呢?他是否願意解救自己的親家公李格非呢?
面對李清照「炙手可熱心可寒」的直言不諱的譏諷,趙挺之也許會認為這是一種冒犯與不敬。但面對李清照的求援,趙挺之當時肯定也處於兩難的境地。事實上,此時不僅是李格非的命運不可預測,就連所謂元祐黨人的子孫也面臨著不可預測的懲罰,李清照的的確確處在孤立無助的邊緣了。那麼,此時的趙明誠又是如何對待李清照的呢?
趙明誠在李清照最危難的時刻還依然故我地收藏蘇軾、黃庭堅等人的字畫,這對於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裡,是惟一的精神支柱。崇寧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趙挺之的家可以說是門庭若市,權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著沾了光。趙明誠被宋徽宗任命為鴻臚寺少卿,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另一場更大的政治災難又降臨到趙挺之的頭上。那麼,究竟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後兩情相悅,情投意合。可不幸的是,這種甜蜜的生活沒能維持多久。雙方的父親因為得罪權臣蔡京而被辭官。不久,趙挺之便死於政治爭鬥中,趙家開始敗落,趙明誠和李清照只得離開汴京,回到趙家的故鄉山東青州。那麼,回到青州的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他們的生活還會像以前一樣幸福嗎?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還會遇到什麼挫折呢?
在青州十年的隱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趙明誠更加恩愛如初,夫妻倆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收藏,繼續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他們依然過著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但世間不如意的事情時有發生。就在這十年當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漸的發生變化,蔡京被驅逐出政治舞台,趙明誠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趙明誠返回仕途期間,他和李清照之間在情感上發生了一絲微妙的變化。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剛才康震老師講到,就在趙明誠重返仕途期間,他和李清照這對恩愛夫妻在感情上發生了一絲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通過李清照的詞《鳳凰台上憶吹簫》顯露出來。李清照在詞中一句「多少事、欲說還休」給我們提出一個疑問,李清照究竟想要說什麼呢?在李清照的內心深處究竟隱藏著哪些難言之痛?她與趙明誠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趙明誠把李清照接到萊州,結束了他們兩地分居、異地相思的生活。這對於李清照來說應該是件高興的事兒,可為什麼李清照要寫那樣惆悵的《感懷》詩呢?在這首《感懷》詩里,我們能察覺到一絲絲火藥的味道。她竟然說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虛烏有。那麼,趙明誠獨居萊州時究竟做了什麼?李清照為什麼會如此傷感呢?
剛才康震老師講到,李清照感懷怨恨,也許是因為趙明誠在萊州畜養侍妾和歌妓。可是,畜養侍妾和歌妓在當時是一種社會風氣,一種文化現象,李清照不會為此而爭風吃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獨感和寂寞感呢?難道是趙明誠嫌棄李清照人老珠黃不成?如果趙明誠不是移情別戀,不是因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麼,究竟因為什麼呢?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後,在感情上發生了波折。那麼,這種波折會不會導致兩個人感情的徹底破裂呢?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子嗣的李清照會不會因此而失去趙明誠呢?與此同時,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變故正在悄悄向他們逼近,這又會是什麼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又會如何影響和改變他們的生活呢?
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彌合了,但是他們兩個人誰都想不到,此時的北宋王朝卻面臨著滅頂之災。
公元1127年,位於宋朝北部的金國長驅直入,攻佔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俘獲,押往金國為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康王趙構即位,成為宋高宗,從此,南宋時代開始。
此時,戰亂主要還集中在汴京一帶。那麼,生活在山東淄州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會面臨怎樣的境況?他們花費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會遭遇怎樣的命運呢?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與趙明誠擁有十幾間房子的各種文物,種類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別說是長途遷運,即使是簡單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費相當大的體力與時間。而此時,又恰逢狼煙四起的戰亂年代,身單影只的李清照該如何處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與丈夫團聚呢?
歷經劫難,李清照終於趕到了江寧,與丈夫趙明誠重新團聚了。而此時,剛剛成立的南宋政權急於用人,任命趙明誠擔任了江寧知府。江寧,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此時正處在與金軍隔江對峙的戰線前沿,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麼,在當時這樣一種很危難的時局下,趙明誠與李清照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否與在青州、萊州和淄州的時候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歷經劫難,李清照終於趕到了江寧,與丈夫趙明誠重新團聚了。而此時,剛剛成立的南宋政權急於用人,任命趙明誠擔任了江寧知府。江寧,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那麼,在當時這樣一種很危難的時局下,趙明誠與李清照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否與在青州、萊州和淄州的時候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趙明誠能在時局如此動蕩、國家如此危難之時,仍然能夠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尋得一番樂趣,除了是由於他終身未變的強烈興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還在於,此時的宋金雙方,以長江為分界線形成了軍事對峙,雙方有了相對平靜的一段緩和期。
如果說家變國讎帶給趙明誠的是無奈與困惑的話,對於極富才情的李清照來說,則是痛苦與煎熬。那麼,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李清照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詞人會有怎樣與眾不同的感懷呢?
趙明誠能在時局如此動蕩、國家如此危難之時,仍然能夠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尋得一番樂趣,除了是由於他終身未變的強烈興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還在於,此時的金國軍隊,主要還在華北、中原地區,江寧一帶尚處於相對平靜的一段緩和期。
如果說家變國讎帶給趙明誠的是無奈與困惑的話,對於極富才情的李清照來說,則是痛苦與煎熬。那麼,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李清照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詞人會有怎樣與眾不同的感懷呢?
在大宋王朝風雨飄搖之際,李清照歷經磨難,輾轉來到了丈夫趙明誠擔任知府的江寧城,家變國讎的焦灼與痛苦讓李清照在詩詞作品中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那麼,身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會以怎樣的筆觸抒發自己獨特的感懷?是含蓄傷感,還是金剛怒目?在這個與眾不同的才女心目中,英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李清照用她金剛怒目的不平之鳴,展現了一代女詞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見識。可是,讓李清照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她奮筆疾書,寫下如此激昂慷慨詩句的時候,在她猛烈抨擊當朝懦弱逃竄的時候,在她的身邊,卻出現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典型。那麼,這個人會是誰?他又做了什麼事情?他的貪生怕死將會給李清照帶來怎樣的災難呢?
趙明誠與李清照,是中國封建時代志同道合、夫唱婦隨的模範夫妻。可是,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趙明誠卻做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拋棄愛妻、以求自保這樣令人不齒的做法,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而逃跑之後,趙明誠會有怎樣的結局?李清照對自己丈夫的這件醜行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
歷經磨難的李清照,最終原諒了丈夫趙明誠,而按照兩個人商量地接過,他們準備從此解甲歸田,隱居山林。生逢戰亂時代,這也不失為躲避戰禍的辦法。那麼,他們真的會從此退隱江湖了嗎?兩個人還會有怎樣出人意料的經歷呢?
趙明誠離開池州之後,李清照最大的願望就是安安穩穩地度過這一段時間,等趙明誠覲見完皇帝後,兩個人一起奔赴湖州。可是,一件突發的事情再次打破了李清照的美好願望,而這件事情也把她推到了足以改變她人生命運的轉折點,並讓她肝腸寸斷,悲痛欲絕。那麼,這會是一件什麼事情?這件事情究竟會讓李清照有著怎樣的改變呢?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趙明誠因失職而被罷官,他帶著負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離開了這個使他屈辱的地方,準備到江西過隱居的生活。誰知,剛到安徽池陽的趙明誠卻突然接到宋高宗趙構的詔書,任命他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趙明誠離開李清照趕往建康上任。沒有想到,這一去,竟是生與死的離別。建炎三年八月,趙明誠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飄落在世間。望著趙明誠遺留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該如何處置?安葬了趙明誠後,李清照該走向何方?
在山河破碎、黎民塗炭的歲月里,四十六歲的李清照帶著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戰亂中孤身一人,四處逃離。隨著金兵大舉壓境,洪州失陷,李清照運往洪州的文物頃刻間在戰火中化為烏有。文物的散失對於李清照來說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這正是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那麼,文物的命運尚且如此,那李清照的命運又將會怎樣了呢?
李清照在承受著國破、家亡、夫死劇痛的同時,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當中。然而,正當李清照懷著對於金兵殘暴攻擊的擔憂和恐懼,帶著「巋然獨存」的那些文物追隨宋高宗逃竄的方向奔波時,一個令她更加恐懼痛心地消息傳來。這個消息在她喪夫之痛未寧的心靈上,又撒上了一把鹽,令她的精神面臨著崩潰。那麼,這個消息是什麼呢?面對李清照的逃難之旅,我們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為什麼要拿著這些珍貴之寶,去追隨行蹤莫定的宋高宗呢?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飽嘗戰亂流離之苦。她在《清平樂》這首詞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來慨嘆獨自一人逃亡,流落他鄉的苦悶心情。在那風雨飄搖的動蕩歲月,一個男人都難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擔子,壓在這個亡國喪夫、心力交瘁的四十九歲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殘忍。不管怎麼說,李清照費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在建炎四年四月,將她和趙明誠愛情婚姻生活見證的文物進獻給朝廷。那麼,在這兵荒馬亂的動蕩時期,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經過一年多的逃離生活後,李清照還能寫出優美的詞句嗎?
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去世後,一路艱難輾轉,奔波勞苦,他們共同收藏的文物也遭遇了重大損失。此時,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正承受著國破家亡、喪夫之痛與文物損失的多重打擊,身心疲憊,心力交瘁。那麼,無依無靠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將怎樣度過?已經百轉千回人生還將掀起怎樣的波瀾?
剛剛經歷了眾多苦難的李清照,在情感與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個依靠。而張汝舟則是剛剛好出現的那個人,雖然李清照願意下嫁張汝舟有著多方面的考慮,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後的生活能夠安穩。那麼,張汝舟能否滿足她的這個要求呢?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張汝舟在婚後像得了志的中山狼,顯露出了本來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可謂遇人不淑。然而,張汝舟對文物的覬覦已經超出了雙方忍耐的底限。在李清照看清了他的面目之後,她將如應對她的又一次人生劫難呢?
僅僅結婚三個月,李清照便提出石破天驚的離婚請求,而張汝舟為霸佔李清照的文物費盡心機,此時還沒達到目的,豈肯尚罷甘休?在那樣一個重視禮教的封建社會,從來只有丈夫休掉不滿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動提出離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那麼,如果張汝舟不同意離婚,李清照又該怎麼辦呢?
李清照不惜冒著入獄的危險也要離婚的決心,在那樣一個年代殊為不易。然而李清照畢竟是出身名門的大才女,娘家與夫家都是社會名流,自己與丈夫珠聯璧合享譽當世。在丈夫死後的晚年卻上演一出再嫁又離婚的戲碼,那麼,其他人對她的離婚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李清照的再嫁婚變在當時的社會激起了各種不同的回應,不論是譏諷、嘲笑還是無力的辯護,都可以感受到當時士大夫階層對此事的不贊同。那麼我們要問,在宋朝,一個女子孀居再嫁真的就是一個不可饒恕的罪過嗎?
根據康震老師的解釋,在宋朝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對離婚再嫁是比較寬容的,甚至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觀點的理學大家程頤,在自家人遇到再嫁後,仍然用默許的態度來對待。那麼我們迷惑了,既然社會對再嫁之事是寬容的,那麼為何獨獨李清照的再嫁要遭受這麼多的非議呢?
推薦閱讀:
※你以為李清照只是一個乖乖女?
※血肉豐滿李清照
※李清照和她周圍的一群人
※藝術時間 ? 走近最美女詩人-李清照
※賞析李清照的《怨王孫》
TAG: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