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拳秘傳內功心法

功用:   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靠氣血的流通來完成的,而氣血的運行,是需要有其通路的,這種氣血的通路叫做脈,繁體寫作「脈」,其字形象大地的江河縱橫交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也如大地的江河百川一樣。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其中大的縱行的主幹,叫做經脈,而那些如羅網維絡,錯綜分布,無處不至的靜脈的分支叫絡脈,脈絡就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   由於經脈遍布全身,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連接成一個有機構的整體,「經氣」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從而整個機體能很好地進行各種複雜的生命活動。   經絡的生理主要有聯繫人體內外上下與通行氣血的作用。《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在於體內它聯繫五臟六腑,對於體表它聯繫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使機體內外上下保持著統一協調。《靈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就是說經絡又是血氣的通路。人體的內的臟腑,體表的組織器官,都需要氣血的濡養灌溉,而氣血所以能夠通達全身發揮作用,必須通過經絡的傳注,這就是所謂「內灌臟腑外病理。」的作用。經絡的功能活動稱為「經氣」。   經絡在病理上的作用,其發生和傳變,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經絡失去正常的機能,即「經氣」不利,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襲而發病,既病之後,病邪又常沿著經絡,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另外,一些內臟疾病,通過經絡的聯繫,也會交反映到體表的一定部位,如肝經佈於兩脅,故肝病常見脅肋的脹痛,胃經過上齒,故胃火盛,常出現齒齦腫痛的病症等。《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容於絡脈,脈絡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含於臟腑也」,指出了經脈是外邪從表皮腠理而內傳於臟腑的傳變途徑。《素問·臟氣法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指出了內髒的病變在體表的反映。   人體十二經是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腹。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內外,其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即從手太陽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是厥陰肝經,再傳至於太陽經,首尾相貫至如環無端。《素問·舉病論》日:「經脈流注不止,環固不休。」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蹺脈的總稱。這八條經脈與十二正經不同,即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相配,其循環分布也與十二正經的循行分布規律有別,是「別道奇行」的,故稱為「奇經」。《難經·二十七難》日「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日奇經八脈也。」奇經八脈雖不直接屬於十二臟腑,但與奇恆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關係密切。   奇經八脈也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它的主要作用是維繫和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有人將十SE經比作江_--河,奇經八脈譬為湖澤。十TF經的氣血滿盈,就輸送--到奇經中蓄存,這就好像河流一樣,在四季河水中,水流滿盈,就輸送到湖泊之中蓄存,而在乾旱缺雨季節,湖泊中蓄存的水就要又從新流入河中,奇經與正經的關係正如這種河流與湖澤的關係,所以奇經八脈能對正經的氣血運行起著調節溢蓄的作用。在奇經八脈中,只有任督二脈在體表有自己的穴位,後人有將此二脈並八十二經而稱「十四經」。   督脈為「陽脈之海」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督脈屬腦,絡骨,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髓的關係十分密切,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腰腎正中,經項部,進入腦內,屬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部額部鼻部,上唇到下唇柔帶處,並有支脈絡腎,貫心。   任脈為「陰脈」之海,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使左右兩側的經脈通過任脈而互相聯繫,因此任脈對陰經有調節作用,能調節月經,孕育胎兒,故有任主胞胎之說。沖脈為「血海」,沖脈能調節十二經的氣血,主要生理功能是調節目經,同時沖脈大有總領諸經氣之功,為十二經氣血之要衝,故有經脈之海之稱。帶脈,有約束諸脈的作用。陽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陽,共司下肢運動,陽維是聯絡諸陽,陰維是維絡諸陰的功能。   從以上看出人體的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心意六合門秘中之秘上乘內功心法,尋經導氣內養是依據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在人體的運行循環規律,以手的內外側而引導氣血(被動的),循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主動的)在經脈內運行的一種內養功法,從而達到並促使內氣的運行,增加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人體各系統的功用,使十二經脈充盈而養內五臟六腑之氣,產生丹田之氣。日久功深,丹田氣足,達到有病祛病,無病強身,而對各種慢性病皆有一定的療效,可達益壽延年之功用。   恩師在傳我內養功時講:「只有從內養到丹田內氣的充足,才為心意六合拳的丹田內勁爆發力的基礎。」方可發出丹田一動帶動腰脊椎的動,由脊椎的動,帶動人體四肢百骸,每一出手,必須是由丹田一動,發出以身帶步,以身帶手的以大關節帶動小關節的整體爆發內勁的真諦。否則,再多的形,而無內氣的養,丹田的滿,是不可能發出心意六合門丹田整體爆發內勁的。故望習心意六合者應多從內養入手,在練內養功的同時盤外形,先從外形中帶身,再從身中養丹田,反過來從丹田催動腰脊的動帶動四肢動,此為一個由形到內,由內到外的必然過程。此過程很多人不理解,但這確為心意六合門內的不傳之秘,上乘內功心法,重在一個養,無好的身體,無從談發力擊人。   行功盤法:   在站功的基礎上,上左腳向前一步,同時雙手從下丹田搓摩到胸:在胸摩搓同站功,雙手到面頭,從頭到胸,左手沿右肩,從右手背向上摩搓到右肩。左手掌心向內,右手掌心也向內,沿左肋從上向斜下方,左手從右肩沿外側,從上向下到手,右手從左肋到腹,雙手分開,同時呼氣。左手從左向右肋摩搓,掌心向內貼肋,右手沿左手到左肩向上摩搓到左肩,左手為外,右手內,吸氣。左手從右肋向外摩搓到腹,右手從左肩摩搓到股。不停,左手掌心向內沿右手到右肩上摩搓,右手從腹向左肋摩搓,右手翻轉成掌,背向外貼,左腿從肋、胯到膝再到腳外踝骨,到腳尖右手翻成掌心向內到腹,向內搓摩。不停,上右步向前踩出,同時右手從肋沿右腿內側,掌心向內,從上向下到內胯到膝到腳內踝骨,到腳尖翻轉成右手背向外,沿脛骨內側到膝到胯,到腹轉掌。也可左手為掌心向內摩搓,再上左步摩搓法同上。這樣一步一摩搓,可前進、後退,摩搓方法同上。也可隨時站立成站功的盤法,總之,隨心所欲,隨其自然盤法練為其正方,千萬不可拘於定法。呼吸、勁意、功用,同站法。   坐功盤法:   取一凳子,自然坐下,先入靜同站功。雙手從丹田向上到胸摩搓,左手掌心向內沿右手背從下向上摩搓到右肩,右手從右向左摩搓左肋。左手從右肩向下摩搓到右手,右手從左肋向左摩搓拉回,同時吸氣。左手從左向右肋摩搓到右肋,掌心向內,右手從左手背,掌心向內貼左手背向上摩搓到左肩,呼氣。左手從右肋摩搓到腹,右手從左肩摩搓到腹,雙手從腹到喉到面到頭耳,摩搓法同站 功。雙手從頭到耳,從頭翻轉成雙手向外貼身從耳向下,到脅肋,從肋到腰,從腰到外胯,從外胯到膝,到腳外踝,到腳尖,從腳尖到內踝,翻手成掌心向內,身向下彎腰,雙手掌心向內,沿腳內側到膝胯內側到腹。這樣,手在腳尖、膝、雙手尖、到頭,可打開四肢端及頭腹的三陽經的循行,相接外四肢。十二經脈在循環過程中,其末端都在四肢和頭面軀幹部相接,組成了一個貫聯的循經通經,氣血得以能在其中流行。雙手在手、腳、頭、以及腹相摩搓,有打通引經循行的妙用。雙手從腹向上時,所有的陽經下行,所有的陰經上行,故尋經導氣內養功先從下向上而又從上向下,再從下向上,有尋經引導氣血,循經路進行的功用。此功是順氣自然的,有道法自然之稱,故望習者切不可輕視此功。   卧功盤法:   隨意卧在床上,可用側身或仰卧。仰卧時,平心靜氣,入靜後,雙手從體兩側到腹下丹田,從下丹田到胸(摩法同站功),到頭,從頭到後腰,從後腰向下時,可雙腿抬起,雙手能隨腿搓摩為準。或身起向前坐起,雙手背貼腿外側,從上向下到膝,從膝到腳踝骨外側到腳尖,從腳尖手翻轉成雙手掌心向內,從腳尖向內到內踝,從內踝骨向上,沿腳內側上行到膝,從膝到胯內側,到下丹田,到下丹田時可身仰卧,平心靜氣,平卧後再連環盤練,不可拘於定法。此法側卧,正卧時,可手從腹到胸到頭到腿到腳來回劃圓摩搓。再翻身摩搓另一面,總之隨心所欲,不可有定法為妙。   習卧功時可坐在床上,平心靜氣練坐功,雙膝盤坐或腿伸直均可。也可坐在床上,以意引氣,雙手帶動身而丹田,丹田帶動脊椎劃立圓、平圓、斜圓,手、脊椎、丹田三者合一。開始用手引脊椎到丹田後,從丹田帶動脊椎,脊椎帶動手而划出隨心所欲的圓,此方為心意六合拳的秘中之秘,上乘內功心法之丹田十大警靈之動的不傳之秘,望習者細心揣摩領悟。      功理探討:      心意六合拳以丹田帶動脊椎之動的妙用,在於因脊椎是人體的重要關節之一,脊椎位於背部正中,是軀幹的中軸,它由24塊椎骨,一塊骶骨,一塊尾骨,以及其問的骨連結共同結構成,除有支持體重和運動的功能外,還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後壁,有保護腔內器官的作用。脊椎在幼年時有椎骨33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和尾椎4塊,成年人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為骶骨和尾骨。   從前面觀察脊椎,可見椎骨的椎體自上而下逐漸增大,自骶骨以下又漸次縮小,椎體大小的變化與脊椎受重力的變化密切相關,下位椎骨負重較大,因此椎體相應增大,但到骶骨上部,由於重力從耳狀面傳向下肢骨,所以自骶骨耳狀面以下又漸次縮小。   從後方觀察脊柱,可見突縱行排成一條直線。但各部脊椎棘突的傾斜度各不相同:頸椎棘突的方向較水平:胸椎的棘突斜向後下方,呈疊瓦狀,排列較緊密i腰椎的棘突近於水平向後方,棘突之間的距離也較大,從側面觀察時,可見脊椎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頸曲、腰曲為凸向後方的彎曲,當嬰兒能抬頭時,出現了頸曲,能直立時,又出現了腰曲。脊柱的這些彎曲,即有利於人體的直立,又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對行走或跳躍時產生的震動起緩衝作用。   脊柱在相鄰兩個椎骨之間的運動幅度很小,但從整個脊柱來看,由於許多骨連接形成聯合運動,運動幅度就相當大,脊柱的主要運動形成有四類:即前屈、後伸、側屈和旋轉運動,運動幅度最大的部位在腰部和下頸部,故脊柱的損傷也以這兩處較為多見。   脊柱的推管內有骨髓,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續,下端在第一腰椎的下緣。脊髓的表面有6條平行的溝縱貫脊髓全長,位於前面正中叫前正裂,較深位於後面正中的叫後正中溝,較淺在前正中裂和後正中溝的兩側,都各有一條平行的溝,分別叫前外側溝和後外側溝,前後外側溝內分別有脊神經的前後根連於脊髓,兩根在椎間孔處匯合成一條脊神經,每條脊髓神經的後根上,都有一個膨大的脊神經節。脊椎的兩側連有31對脊神經,每對脊神經所連的一段脊髓叫一個脊髓節,因此,脊髓也可分為31個脊髓節,即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一個尾節。脊髓功能反射中樞脊髓的某些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如屈肌反射,伸肌反射和排便反射等,另一方面脊髓把脊神經(驅體和內臟)分布區的各種感覺衝動,經上行纖維來傳至腦,另一方面又將腦發出的神經衝動,通過下行纖維來和脊神經傳至效應器,是發生聯繫的重要樞紐。   脊神經共31對,包括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7對和尾神經1對每對神經都含有軀體運動和軀體感覺釺維,驅體運動釺維發自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驅體感覺釺維來自脊神經節的神經元,此外脊神經內還含有內臟運動和內臟感覺兩種釺維,因此每對脊神經都是混合性神經。   從以上可以看出脊椎在人體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心意六合拳的內養功,就是在手的尋經下導引氣血運行,增加血液循環,從而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先有手的動,帶動身的動就是脊的動,一動全身無處不動,十二經及奇經八脈的運動,養五臟六腑之氣,產生丹田之氣,此為心意六合拳的形動到內功,也就是大動帶動小動,從而有內養之功用。吾師兄蘇振冬,九十年代末,年近六十歲,得了中風偏癱,半身不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他先卧床練內養功,能坐就坐練,能站就站練,能行就行練,又結合心意六合拳的秘傳上乘內功八段錦,幾個月後奇蹟般的痊癒了,現無任何後遺症,他的痊癒就得益於此功,可見內養功的功能之奧妙。   修鍊日久功深,丹田氣足,由丹田的警靈之動,帶動脊椎動,脊椎動帶手足動,此為心意六合拳的以小動帶動大動。也就是丹田催動腰動,腰催身,身催手,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腳,渾然一體而動,方為內家拳真諦。
推薦閱讀:

混元太極內功
王建業傳授太極內功
內功系列2
內功、內勁、內法

TAG:內功 | 心意六合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