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宋代陶瓷的美學思想
06-16
[摘要]在我國陶瓷史上,宋代是一個承先啟後、空前興盛的時代。其陶瓷藝術在造型上的多種多樣曾經有過「唐八百、宋三千」之說,不僅形式優美、品格高雅,裝飾技法也以面貌多樣而著稱。宋代陶瓷雖承襲唐代,但在風格上已有了較大變化,由唐代的流光溢彩轉為自然清淡,將裝飾性滲透於色彩中,是藝術美與技術美的完美結合。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4393276.htm [關鍵詞]宋代陶瓷;官窯;民窯體系;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6-0020-02 中國的陶瓷在經歷了唐代的雍容渾厚後,到宋代轉化為高潔精緻,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在藝術上也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有定窯、汝窯、官窯、哥窯、均窯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器體系特點也很明顯。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代名窯之首,釉色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鈞窯有「鈞窯無雙」之說,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於青瓷系列,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哥窯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後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以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曰「金絲鐵線」、「百圾碎」。官窯專指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釉色粉青,通常以「紫口鐵足」為特徵。以上五大窯口瓷器都以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造型和釉色見長為特點。 而以州命名的民窯體系卻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它們以耀州窯、磁州窯、建窯、龍泉窯為代表。耀州窯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刻花技術冠絕一時。耀州窯以刻、畫花或鐵鏽花見長,黑白分明,質樸大方。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明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建窯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燒製成就了著名的粉青釉。 宋代陶瓷造型追求一種質樸靜潤、自然天成、趣味高雅的意境,其輪廓線條流暢,造型端莊,法度嚴謹,做工精細,優美的形象體現著宋人典雅樸素的氣質風度和追求的美學境界。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型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典雅而古樸。如果說宋代被譽為是一個瓷器時代的話,那麼瓷釉所體現的藝術特色即是這一瓷器時代的特徵。 一、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受益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崇尚天然真實,鄙薄雕琢偽飾,把自然樸素之美作為理想之美的典範。這種對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意思和中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中國古典藝術也一貫反對雕饋滿眼而崇尚質樸無華,把平淡自然看作藝術的最高境界。從繪畫到園藝,從文學到戲曲,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完全一致:「天造地設」,「天作之合」,「天衣無縫」,一切皆以「天」為標準。所謂「巧奪天工」就是切忌留下任何人為的痕迹,哥窯的釉面碎紋就是這樣的藝術品,雖然有人工的因素在內,但看上去卻宛如天然,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 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風韻,不僅同中國傳統美學的旨趣相吻合,而且在這種美學觀念指導下產生的藝術佳作,是通過工藝技術手段來實現的,如鈞瓷窯就是通過「巧奪」來達到「天工」所賦予的自然之態的。人們常說:「陶瓷是火的藝術。」正因為「火」這個「天工」的作用,才使窯變成為可能,才使釉的裝飾通過「融」和「化」產生渾化無跡、運化無痕、渾融天全、通體自然和諧的藝術美。因此,瓷與詩歌、小說、戲曲、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相比,人工打造的痕迹更少,真可謂達到了渾然天成、天衣無縫的妙境。正是基於這種原因,宋代種種美麗的名瓷,被世人譽為奇珍異寶,獲得歷代人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美。這也是宋代瓷器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為宋瓷的審美奠定了思想基礎 宋朝開國時為了避免唐代末期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另一方面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宋朝是中原經濟大發展時期,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較大發展;而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明和應用,更對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商業繁盛,金融也發達,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宋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有了強烈的文化需要,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的精神追求變得越發迫切,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也正是因為文化的蓬勃發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學復興」,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使得傳統的「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也促進了儒、釋、道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詞自唐末興起,經五代至宋已達到全盛。 所以,宋代瓷器的藝術品位極高,可以說文化高度繁榮對於瓷器藝術風格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有學者所分析,宋代是一個既繁華又虛弱、既縱情享受又憂心忡忡的時代。宋詞中抒發的感情大多為那種淺斟低唱的閑情逸趣,體現了宋朝穩定的政治局勢、繁榮豐富的社會生活。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促成了宋瓷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如青玉一般的質地,鈞窯天藍釉天空般湛藍,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 三、 宋代文人的審美思想為陶瓷的審美奠定了藝術背景 宋朝也是中國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僅使神韻文明向絕對化發展,還使平民文化發展起來,詩詞、歌賦、雜技、戲曲、民間音樂、小說、書法、建築等藝術都在宋代高速發展。與此同時,宋朝出現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騷客,蘇軾、歐陽修、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岳飛、文天祥、沈括、辛棄疾、朱熹、李清照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文人。宋代士大夫們入世做官、出世做仙,大多浪漫閑散,安靜地享受生活。作為朝廷重臣的歐陽修,集風雅詞客為一身,既關心吏治,居官盡職,又將人生與朋友一同宴樂看作最重要的樂事。晚年更為瀟洒,在滁州過上了仙翁生活,每日以閑適飲酒為樂,以醉眼觀山水,以山水酌酒,號稱「醉翁」,那篇《醉翁亭記》寫出了他瀟洒自若、曠達自放、及時行樂的生活。在滁州任上時,歐陽修曾命令幕府的僚屬在山谷中種滿花卉,下屬請示要種哪些花,歐陽修批示道:「淺紅深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和蘇東坡一樣,他是最懂得詩意化生存的,無論何種境遇,都當仁不讓地追求自然風雅的生活,以至於清貧不妨礙風雅。上饒文士徐釐在溪邊築室,名為「竹庄」水亭間做一小亭,每天喝酒寫詩,名句有「直須座上千種酒,澆起胸中萬卷書」。南宋名臣楊萬里致仕後回到老家,住在老屋,屋子已經破舊,僅能遮風蔽雨。楊萬里執意不加修繕,自贊道:「江風索我吟,山月喚我飲。醉倒落花前,天地為衾枕。」又自遜說:「只有一罪不赦,唐突明月清風。」只有這樣的一些人才需要自然天成的風韻器物。因此,為宋瓷的審美奠定了名士風度特色的藝術背景。 四、宋代的哲學精神對陶瓷美學形態的影響 宋代提倡理學,這對陶瓷風格有著無形的約束。理學提倡溫厚、篤實、含蓄,反對輕視詭譎、奇峻和張揚。有人把唐代的工藝美術概括為「情」,宋代則可概括為「理」。因此,宋人比唐人細膩、敏感、脆弱得多,「他們不是像唐人士大夫那樣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力量去掃視、聆聽、觸摸、鬥爭,張開雙臂去擁抱世界,而是默默地與世界離開一段距離,用心靈去體驗、去咀嚼、去思考著外部事物」。他們安適地享受,低斟淺唱,遲緩克制。所以,宋代藝術風格體現為精緻含蓄,富有寂靜、安寧的空靈韻味,重於悠遠含蓄的意境表現。宋代的這種哲學精神現象,在各領域有著相應的反映,如繪畫追求山水寫意,文學追求平淡,而在陶瓷造型上傾向瘦長、規整、典雅、平易、樸質、嚴謹,紋飾、色釉上崇尚含蓄、清淡、典雅、溫潤。宋代五大名窯的器物總體上體現的正是這種時代精神。 五、統治者的愛好和趣味也影響了宋代陶瓷的風格 陶瓷在古代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皇帝親自過問陶瓷的燒制,因此他的審美趣味,甚至他的精神嚮往,在陶瓷的製作中得到了直接或間接的表現。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在陶瓷造型上表現為修長、瘦弱、精巧等特色,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統治者忍辱苟安、軟弱的特徵及其產生的社會心理。 總之,陶瓷風格的變化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或者最終的動因,還在於所處時代的社會生產狀況、國勢的變化、特殊的哲學背景和藝術背景。宋代陶瓷的風格與趨向清瘦修長造型的美學思想,正是在這些動因下形成的。 [參考文獻] [1]黃一健.淺談宋代瓷器的美學特徵與美學思想[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5,(6). [2]王莉英.宋瓷的裝飾藝術[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3). [3]吳功正.論宋代美學[J].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1). [4]李世萍,楊意.宋代陶瓷的裝飾風格與審美意蘊[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1997,(3).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李昌頤:壇經思想的源流
※心中的清泉和思想的溪流
※論五位百法的思想底蘊,心為何物?
※愛因斯坦的「人是為了別人而活著」 與叔本華的「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中,你更贊同哪一個?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看了秒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