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下歷史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課程標準】
了解農村改革,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認識改革對於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
【學習目標】
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學習重點】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學習難點】
了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則。
【課本解讀】
知識點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
2、開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概況:
時間:1978年
對象: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
小崗村責任承包書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交(繳)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
內容: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結果:1978年農業獲得大豐收,這種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意義: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普遍實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民自編的歌謠
5、影響:
(1)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大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2)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業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興辦鄉鎮企事業)—— 黨在農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知識點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背景:
(1)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浪潮從農村湧向城市。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2、內容:
(1)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2)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
(3)分配製度: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4、意義: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端,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
知識點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建立的過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建立的意義:
(1)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
超市中琳琅滿目的商品
(2)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
(3)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知識歸納】
1、農業改革的啟示:制定農業政策要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注意維護農民利益。
2、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本質區別:土改是把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實際上仍然是土地私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的。
3、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城市規企業改革的共同作用:二者都改變了以往的生產經營方式,農戶和企業自負盈虧,勞動者多勞多得,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弊端,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因此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國有企業改革都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拓展延伸】
建國以來,黨對我國農村生產關係進行了四次變革或調整,這些變革或調整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產生了不同影響,現歸納如下:第一次: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內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核心內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特點:採取經濟上保護富農、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結果: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闢道路。第二次:1953—1956年 農業合作化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內容: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核心內容:將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第三次:1958年 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發展。核心內容: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強調「一大二公」,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級性,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第四次:1978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原因: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全國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核心內容:在農村堅持土地公有制,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結果: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遵循規律與經驗教訓:
①經濟政策的制訂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須實事求是
②合乎經濟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③生產關係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超前或滯後都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知識結構】
【課本習題解答】
1、課本40頁:材料研讀
結合材料,思考為什麼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計劃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並迅速改變了中國長期落後的面貌。但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它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在這種體制下,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從原料採購到產品生產、銷售都要按照國家統一計划進行,不能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需要。國民經濟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劃管理,造成條塊分割嚴重,割斷了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繫。企業和職工的大鍋飯思想嚴重,創造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發揮,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所以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2、課本41頁課後活動:1:
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經濟利益與經濟成果聯繫;企業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
3、課本41頁課後活動2:
說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農民收入有很大提高,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推薦閱讀:
※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馬懷德解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
※穩步推進省管縣體制改革
※「大部制」與行政體制改革新思維:
※王邦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就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