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與心理治療

(2009-05-10 22:47:45)

轉載標籤:雜談

老子兩千五百年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與封建宗法社會制度下的產物,強調倫理道德、社會責任、人際關係與群體意識。它對維持家庭與社會的穩定,規範行為與人才培養,起過有益的作用。但是它壓抑個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識,沒有科學、民主的人文精神與創新意識。中國傳統文化中另一朵奇葩是道家文化,以老子、莊子為代表,與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並存兩千餘年。雖然歷代統治者多數支持與利用儒家文化,達到維護宗法等級制度與王侯統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道家以其辯證思維,尊重個性,超脫風度(否定權威崇拜與等級依附)與道法自然的哲學,在百家爭鳴之中獨樹一幟,如鶴立雞群,與儒學正統既分庭抗禮,又相輔相成。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們是如何討論的?歷史文獻沒有記載。但是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提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是直接與懦學的忠孝仁義的治國思想針鋒相對的;曾有人繼續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是老子對聖智、仁義、巧利的否定。而老子提倡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復古倒退思想和愚民政策,與儒家的法先王,贊古風又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老子的思想與背景老子著有一本書叫《老子》,後來道教徒尊稱為《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分為八十一段落,後來學者稱為「章」,每章往往只不過是幾句話構成。可是《老子》的原文難以讀懂,連解釋《老子》的書籍也不容易念。一來,原文字句簡練,有時含義不清楚;二來,沒有標點符號,可做不同的解釋。另外一個因素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漢字的字義有所變化,不能用現代的意思來了解古代的意思。因此學者們常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解釋《老子》的原文。儘管有這些困難,我們大致上可了解老子想表達的思想與智慧是什麼。要談老子的思想,首先要了解他當時的歷史背景。老子是生在春秋的時代,是各國相爭打仗的時代。為了爭權奪利而諸侯相互爭鬥.而老百姓經年飽受戰爭之苦。因此,老子很反對追求慾望滿足、有權勢與成就的人生。他主張簡單而樸素的生活,無為而順應自然的人生。至於他的思想與論著的方面,多少受《易經》的影響。《易經》也稱《周易》,是從周朝遺留下來的古書,主要是卜卦推算自然變化的經典。其內容不僅在說明天地運轉的規律,也說明二元相反力量的相生相剋的影響與作用。老子的思想里也就繼承著這種古代思考的方式。「道」的意義與真相老子的基本思想概念就是想強調我們的環境與生活都受「道」的支配。對老子說來,「道」有幾個不同的意思。最基本的是指「道路」,是我們奉行的人生法則。另外一個意思是指天地萬物的起點,是宇宙創造之「根源」。後邊說明:有個東西混然而成,先於天地而存在。既無聲又無形,既不依賴其他事物也不會有所變化,全面運作而永不停息。可以把它看做天地萬物的根源。不知道如何刻畫它,姑且稱之為「道」。因此:「人祛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開頭說:「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說的那樣;道的名是可以叫出的,但小是人們所用的那類名。「無」指的是「天地之始」,「有」指的是「萬物之母」。所以,堅持從「無」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與眾不同;堅持從「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來認識它的作用之大。「無」和「有」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對象所作的刻畫,將「無」和「有」統稱為「玄」。一個「玄」再加上一個「玄」,就是一切奧妙的總出處。因此,老子進一步描述「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而且:「上土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遭」,是一般人不容易體會與察覺的自然道理。兩極對立的原則可能是受《易經》古書的影響,老子的思想里,常有一件事情存在兩極端、相對立的情況,以及物極則反的原則來解釋事情的道理。譬如:「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等。懂得這樣的思考與表達方式,就比較容易了解老子想說明的本意。老子思想的要點從老子的思想內容里,可以整理出幾個特點,包括: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思寡慾,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勝剛;以及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讓我們簡單分述如下。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的道理在老子對人生處世的主張里,最具特色之一點就是提倡「無為」,並「順從自然」。老子說: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增加;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減少。少來少去,最後達到無為,既不特意去做什麼,也不特意不做什麼(即:「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老子「無為」的人生觀。老子解釋說:明知道什麼是雄強,卻仍然甘守雌柔,這就達到了天下的「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達到了天下的下游「溪」,就可以保持德而不脫離。保持德不脫離,就如同又回復到嬰兒的狀態。明知道什麼是顯赫,卻仍然甘於埋沒,這就達到了天下的低「谷」(「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達到了天下的低「谷」,就可以保持德更加充足。保持德更加充足,就如同回到原始的純「朴」。明知道如何能在明處,卻甘心處於暗處,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楷模(「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成為天下的楷模,就可以保持德而不出差錯。保持德不出差錯,就回復到最根本的「無」的狀態。經由「溪」、「谷」等江海的源頭而歸復到大海;恢復到「朴」(原木。即:各種器具的原始狀態);復歸於天真有赤子心的「嬰兒」狀態;進而復歸於初始自然狀態的「無極」,這些都是老子回歸自然的主張。從某些方面說來,老子建議我們要: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預測進程,預知結局,因勢利導,遊刃有餘。不倒行逆施,不強迫蠻幹,不拔苗助長,不急於求成,在危機面前,做好出現最壞情況的精神準備,尋求不壞的結局。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解釋說:可信的話不加修飾,加以修飾的話不可信。善良的人不愛誇耀,愛誇耀的人不善良。有學問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沒學問。聖人沒有積蓄,儘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還有;盡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多。所以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也說:善於做「士」的人,不逞勇武;善於戰鬥的人,不動怒氣;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交鋒;善於借用別人力量的人,甘居人下。這叫做「不爭之德」;借用別人力量的功效,這就叫「配天」(與天相合),是古來最高的境界。換句話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也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其意思是說:最好的品質就像水那樣。水的好品質是有利於萬物而又不爭高低,處於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水的品質接近於「道」。他建議:居住以在地面為善,心以安於低平為善,與人交往以採取仁的態度為善,言談以守信為善,為政以清平為善,做事以量力而行為善,行動以合乎時宜為善。正因為什麼也不爭,所以也就不會有什麼過失。少思寡慾,知足知止老子對人生的另外一個重要主張是知足寡慾。老子說:追求美麗的色彩,會使人眼睛變盲;追求動聽的音樂,會使人耳朵變聾;追求鮮美的滋味,會使人口舌變術;縱情狩獵會使人心發狂;喜歡奇珍異寶,會使人行為出軌。因此,既然聖人做事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享樂,那就拋棄「禮」而採取「道」和「德」。老子認為假如君子只為自己的慾望與權勢而打仗,社會就很慘。他說明:天下有像「道」那樣的君子,連戰馬都會被拉回來種田;天下沒有像「道」那樣的君子,連懷孕的母馬都會被送上戰場,以至產駒於野外。因此,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也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因此,「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換句話說,老子提倡我們要:降低利己私心與過高的爭權、爭名,對人對己不作過高要求,有所不為然後有所為,適可而止,知足常樂。知和處下。以柔勝剛老子的微妙思想之一便是:以柔勝剛。這種「曲則全,枉則直」或者「柔弱勝剛強的想法,是很反常理的理論,但是很有道理。老子說明:人活的時候是柔弱的,死了就變成僵硬的;萬物草木活的時候又軟又脆,死了就變成又枯又干。所以,僵硬屬於死亡之族,柔弱屬於生存之族。兵器如果僵直,就不是上等的;樹木如果僵直,就會被砍斫。因此:「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他也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總之,老子思想說明:海納百川,水容萬物,求同存異,百花齊放;不同而和,兼容並蓄;不言自明,不戰而勝。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跟心理輔導有直接關係的,老子還主張一樣要領,即一個人要能知道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或缺點,好去應付,並能好好地去操縱自己的行為與生涯。這樣就算是能戰勝自己。摹於此,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其意思是:知道自己不懂得什麼,那就最好;不知道自己懂得什麼,那就是個問題。只要能把問題當做問題,就可以不出問題。聖人不出問題,就是因為他把問題當做問題,所以才不出問題,。老子也解釋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心理治療上的啟示與運用到底老子的思想是否健康,對社會的文化影響如何,我們不在此做哲學與思想上的批判。我們只站在心理輔導的角度來探討對治療上是否有所啟示,並如何連用。由於人們的心理煩惱是千頭萬緒,而且所遭遇的困難是各種各樣性質的,理論上說來,我們不可能單靠某種思想系統為依據,或只依賴某種醫療模式而解決所有問題的醫療。我們只能說,某種對人對事的看法與思想,或許可針對某種病人或某種生存情況而可提供某種輔導上的作用。根據這樣的了解,讓我們就以下幾點來討論老子的思想在心理治療上可能有何種用處。給予全然不同的看法與認知由於老子的思想是比較特殊的思維繫統,可以給予對人、對事、對生活的全然不同的看法,對一些病人可發生猛醒與超脫的認知性治療作用。心理治療的作用與功效有許多,譬如,對求醫者給予支持、指導,改善患者對事情的看法與認識,增加對自己的了解,實際的督促行為與適應方式的改變等等。而在這些效用之中,有一個輔導作用,就是幫助求醫者能脫離世俗營生的平常看法,改用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來看事情,來了解問題的本質。經由這樣特異的觀點而對自己所遭遇的困難或問題有不同的把握,不同的認識,進而改變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態度。就這一點,奇異的老子思想,可以發生超塵脫俗的特殊性輔導作用。對慾望與成就的適當超脫處理促成心理困難的原因雖然很多,但其中之,就是我們過分追求自我慾望的滿足,過分要求事業的成就,因無法滿足或達到目的而發生心情上的失望與頹喪。針對這樣的情形,輔導者可幫助求醫者去重新評估自己對自己慾望的看法與要求,如對事業成功和成就的迫切心,能以比較「看得開」的心理去面對自己的慾望滿足,爭強好勝的要求,解除自己對自己的心理壓力。老子的思想提拱我們各種處世養生的原則;而其中少思寡慾、知足知止的建議是對這樣的患者很有幫助的。對人生本質的存在性領悟有許多人天天忙於奔跑過生活,日日把精神投注於現實的瑣事,而失掉機會去想到底人生的本質是什麼,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對人生本身毫沒有考慮的機會與習慣。就這點說來,老子的思考,可以發揮「存在性心理治療性質的輔導功效。即:幫助一個人暫且脫離繁忙的、刻版樣的日常生活,以不同的心態去省思我們的生活,省察自己的人生,這樣可幫助一個人在比較高一點層次里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與人生。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特別是遭遇到重大的生涯變化,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都值得嘗試的心理課題。對心理不同層次的體會「分析性心理治療」,又稱「領悟性心理治療」,其主要治療工作就是幫助求醫者去了解自己「個人」內心的慾望、動機與情結,經由這樣的認識、了解與領悟而尋找自己要去處理情感、慾望、情結的方向與途徑。可是老子的思想不僅在提醒我們去了解我們一個人的內心慾望,還更廣泛地督促我們去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自然運作的原則與道理來了解我們的人性。可說是比較不同層次的領悟。不同階段與處境的用處一個人在其整個人生髮展階段里,在各個階段要處理不同的心理課題,面對不同的困難與挫折,也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去應付與適應問題。當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要盡量發展慾望、培養動機,去完成學習、成家立業。在中年階段,要繼續維護自己的婚姻與家庭,也要發展自己的工作。可是進入中老年以後的階段,就要開始逐漸收拾自己的慾望或野心,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與方式,並對自己的人生要有個結尾性的交代。不用說,老子的思想,在中老年階段以後,才比較可以適當發揮其效果。治療者並不是某種思想或宗教的信仰者,但要有技巧地去研究求醫者的需要,去調節輔導的性質與方向。雖然老子的思想在某種情況對求醫者有某種幫助,但並不就意昧著要一味地去鼓勵患者樹立消極而萬事無為的性格。當一個人的人生里充滿著機會,需要去爭取與努力,或者當心裡感到許多希望,心情上感到幸福的時候,不太需要少思寡慾的老子思想。但是,假如遭遇累積的困難,精神上的嚴重創傷,生活樣樣都不如意而頹喪的時候,超然而獨有體會的老子想法就比較有所用。因此,要看在何種處境與何種階段去運用老子精神超脫的哲學思想。小結中國人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教育而潛移默化,在青年求學求職,求立足社會與實現個人理想之時,都接受儒家文化,採取人世、有為、貢獻社會的價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事業失敗,妻離子散,病人膏肓,精神挫折,焦頭爛額之際,要求減輕或擺脫精神痛苦與求助心切之時,便傾向接受道家處世養生原則,或皈依佛門及其他宗教,所謂「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從思想上說來,就如過去被歷代學者們所批評的,老子的思想或許跟現實有點脫節,在實際的生活里有點消極,在思考上有點空玄等等,但對心理治療來說,也就是由於其特異的超脫思想與哲學態度,可對某種求醫者有特別的輔導作用。特別是過分追求自我慾望或成就而無法脫離現實束縛,心身憔悴的人,也就是說:極私多欲,得寸進尺;好鬥居高,剛愎自用;倒行逆施,違反自然的人,運用老子的思想協助他們去體會人生的性質,獲得比較不同層次的領悟,自然有其特殊的作用,值得考慮適當的運用。特別是人生上曾經經歷許多困苦或精神挫折的人,或者已經進入中老階段,而對自己的人生需要有個比較哲學性領悟的人,運用以老子思想為依據的認知性輔導,可有特別的效果。老子的思想經歷幾千年而仍繼續獲得東西兩方學者與有些社會人士的興趣,自然有其道理。在探討中華文化與心理治療的關係時,也就值得研究老子思想對華人施行心理輔導時的可運用性。
推薦閱讀:

國學經典品讀:孔孟思想
思考是否可以通過脫離語言來提高速度?
管仲的經濟思想到底有多先進?
孫樹椿教授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談
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思想 | 道家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