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 雪謙·冉江仁波切
06-16
大圓滿雪謙·冉江仁波切放鬆於本初離戲的相續中,這種本初離戲即是從最初即保有的究竟自性,這種自然狀態,是具有解脫三門的廣袤虛空:空性、無特性和無意圖。空性的自然狀態具有「通往解脫之三門」。此解脫三門分別是:(一)它的本質或自性是空, (二)它的起因離於心之造作或約定俗成的特性, (三)它的果不是要去獲得的「某件事物」,而是一種要去實證的智慧狀態。我們應該安住、不造作、放鬆於這種狀態之中。於是你將看見光燦的佛性,在佛性之中,一切心之造作和活動都在究竟廣空中寂靜。 當我們圓滿了悟空性的意義之後,被稱為心的本體及所有心之活動和戲論都將自然而然地平息。所有分別概念的寂滅,即是法身。無明、無明的迷妄,以及無明所造成的心之造作,都必須寂滅,這種超越概念的智慧才能被安立。當這些造作都消失在究竟廣空之中時,就能了悟心之本質。顯空雙運空為自性,它離於常見;明為展現,它離於斷見。雖人因此以為有空明兩個面向,而它就是基本的自性,在其之中,一切分別覺知的想法在它們自己的空間中即得解脫:不可思議、難以言說,只能透過智慧來理解。 佛性其自性為空,其展現為明。佛性是一種了悟的狀態,而不是本來就具有實體的本體。它離於「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念。它不是一個永恆的本體。藉由認清這一點,我們將不會落入永恆主義(常見)的錯誤見解之中。 「空為自性」不表示佛性是一個完全的空虛或空無。「明為展現」,乃是因為佛性展現為無量的證悟功德。藉由了解佛性這種明的面向,我們免除了落入虛無主義(斷見)這種極端見解的危險。 佛性的自性空而明,且為一。顯與空毫不抵觸地一起出現。這種大平等是無法形述的。在這種大平等之中,沒有分別的概念。我們無法用凡俗的智識來體驗這種大平等,唯有透過自生覺性的智慧才能夠體驗。自性為非合成的,不由觀看而得見,如同直視金剛虛空,稱之為「見到究竟的虛空」。當我們看著天空時,我們說我們看見虛空,但事實上,我們什麼也沒看到。看見究竟自性是一種觀看的方式;這種觀看的方式沒有所見、見者及看見這個動作的區別。這種不可思議的智慧是非和合的。它如同「金剛虛空」——即離於所見和見者與純然覺性之廣空。「不由觀看而得見」表示你已經認清了究竟自性。沒有什麼要去除的事物,也不必添加絲毫的事物。圓滿地注視圓滿本身,觀見圓滿者即獲圓滿解脫。我們不需從如來藏(佛性)之中去除任何事物,也不需要添加任何事物。沒有什麼事物會毀壞如來藏,正如雲朵不會改變太陽的真正光亮。情緒的障蔽如同外部的帳幕,從未滲透或毀壞本初圓滿而不變的佛性。佛性自然而真如地純然安住。不帶著二元執著地(「圓滿地」)注視著佛性(「圓滿本身」),你將「獲得解脫」。當有形和無形的事物不再存留於心中,沒有其他的取代物,了無一切概念,此即全然的寂靜。一旦你真的感知有形和無形的事物都不真實存在,你將離於任何參考點,也不再執著於實相。你的心將獲得圓滿的寂靜,不再受二元分立的覺知所撕裂。若不知道這個重點,而用心之造作來痛苦地釘住你的心,這不是止;建構智識的藩籬,這不是觀。 這個偈頌引述自《入菩薩行論》第九品。奢摩他(shamata,即「止」)的修行是用來使心穩定而明澈。我們目前的心如同一壺滾水般激動不安、沸泡四起,且不停打轉。為了瞥見心的真正自性,我們常常需先平靜難以駕馭的念頭,使心更加寧靜。為了看見湖底,我們就得不再攪動底下的泥巴。因此,我們也得讓狂野散漫的念頭泥巴安頓下來。當狂野散漫的念頭安頓下來之後,心將自然而然地變得明澈。那時,我們將能夠觀見心的深處,覺知心的真正自性。 藉由修「止」來引導我們趨近那不可思議的自性,稱之為「觀」(毘婆奢那)。「觀」是「止」自然而必要的互補。然而,在禪修期間,為了不讓心徘徊遊盪,有時候修行者會試著強迫壓制念頭,或製造一種矯揉假造的平靜感。這不是「止」。藉由單單阻斷心而想來造作空性的性質,這是錯誤的,會輕易地使修行者進入一種昏沉遲鈍的狀態。我們應該體驗顯空雙運。在這麼做的時候,不論念頭生起與否,我們都能領悟一直存在的純然覺性。圓滿地觀見不可思議的究竟自性,不帶任何智識的造作,乃純然智慧的範例。我們也許從一場教法開示或具格上師的直指教導,而對這個究竟自性有個觀念。這個觀念像是能指著什麼東西的範例,但卻非這個東西的本身。這是何以雪謙·嘉察提及「純然智慧的範例」——和智慧相和的某個東西,但非智慧本身。一旦上師指出心的真正自性,下一個步驟即是安住在平等舍之中,並且把這種了解融合為我們的一部分,如此這種了解才會成為真正的了悟。直到我們對離心造作的究竟自性有了直接的覺受現證,我們才會了悟純然智慧的本身。止觀雙運超越此者,乃無上究竟的智慧——是已達合一境界的聖者所了悟的內涵,合一乃洞察(觀)的本初雙運之義——它能帶來安住於自然相續的智慧和平靜,以上可由上師口訣教導的力量而證得。 止觀雙運,是指修行者在對心的真正自性有更深刻的洞悉時,安住在離於散漫和昏沉遲鈍的寧靜心態之中。為能了悟這種無二止觀的智慧,修行者必須依止上師的口訣教導。這年頭,人們試圖依照所閱讀書籍的教導來從事禪修。然而,從書籍獲得的知識或許有用,但卻無法讓你獲得圓滿智慧。僅僅閱讀教導的譯文,或聆聽教法的錄音帶是不夠的。但是如果你對上師具有虔敬心,並且在過去曾經造過或念過祈願文,那麼你將透過上師的教導而了悟究竟自性。禪修覺受被事物真實存在的見解所染污,無論是大樂、明晰或無念,全都是騙人而誤導的。如果你執著事物為真實,你就是在餵養輪迴,你將永遠不會超越三界。試著不要執著於各種可能生起的禪修覺受,例如大樂、遍在明性的感覺或離於念頭的狀態。這些覺受自然會出現,但是如果你執著於這些覺受,它們會使你投生輪迴三界。如果你執著大樂覺受為真實,你將投生欲界;執著於明性,你將投生色界;執著於無念,你將投生無色界。相反的,你要努力讓自己從輪迴中完全解脫,不要只尋求短暫的快樂和大樂。因此,運用熟練的技巧,安住於離戲之中,讓一切如是處於不把事物視為真實的狀態中,於此,了悟者、所了悟及了悟皆成為無二無別,如同把水倒入水中。此乃超越語言和智識的根本自性即是了義,般若智慧,只能透過人們自身的覺性而了悟。要下定決心掌握此一領會! 如果你不執著於禪修的覺受,並且能依照上師的教導,毫不造作、善巧而自然地安住,那麼你將體驗到觀見的心和被觀見者為一。「讓一切如是」不代表你要強迫自己心滿意足。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個二元分立的概念。相反的,你要安住在離於造作的離戲(Simplicity)狀態之中。如此一來,被了悟者和了悟本身將融合為一,如同把水倒入水中。「觀見者」、「被觀見者」和「觀見」雖然被區分為三,但是在心的真正自性之中,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純然而直接的覺性,是了解這無法表達之自性的唯一方法。這無法表達的自性,即是「般若智慧」。確立究竟見地與禪修簡而言之,如怙主阿底峽所說,「在勝義中,沒有分別;既沒有受制約的現象,也沒有究竟的現象。在空性的面前,完全沒有分別。」「不由了悟而得證,單純被稱為『觀見空性』,觀見無法被觀見者。最甚深的佛經如是說道。無所見,無見者,無始,無終,寂靜。」「完全超越『真在彼處』和『非真在彼』,離於分類和參考點,它不滅,也不住,從未來,從未去。它無法用文字形述。」「它無法被表達;它無法被觀看;它從未改變,從未存在為一個堅固實體。了悟這一點的瑜伽士,去除了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阿底峽尊者在《入二諦》中如是說道。 在以上的引言中,阿底峽尊者解釋世俗諦和勝義諦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的,在現象和現象的真正內在自性之間,也沒有真正的差異。在空性的自性之中,無可區分。 我們無法透過概念來理解究竟實相。然而,我們可藉超越凡俗概念心的方式來覺受,而真實了解實相乃顯空之雙運。 有兩種「帳幕」遮蔽我們的真正自性。「煩惱障」是由貪、嗔、疑等煩惱所構成。這些煩惱是我們在輪迴中受苦的直接原因。第二種障蔽是「所知障」,遮蔽我們對現象真正自性和我們自心真正自性的了解。我們執著地相信現象世界和個人自我真實存在,因而形成了所知障。所知障比煩惱障更細微,也更難去除。一位瑜伽士依止上師的教導,分析他的心,了悟心的究竟自性,他將觀見「無法被觀見者」。這「無法被觀見者」即事物的真正自性。這樣的一位瑜伽士了無所知障和煩惱障。大圓滿與虔敬心了悟勝義諦的八種功德,佛經中曾闡釋,透過上師的加持而直接傳授指出心的真正自性,如此,這八種功德將自然在大圓滿中依序出現。《般若波羅密多經》⑩解釋:「了悟勝義諦的八種品質(功德)」將自然而然地隨著證得大圓滿而出現。弟子必須精進不懈,具備虔敬,持守戒律,並在已證悟且慈悲的上師引導下從事修行,才能夠證得大圓滿。⑩《般若波羅密多經》屬於佛陀二轉*輪的教法,詳細說明了現象的空性。這不在凡庸心的範疇之內,那些充滿散漫念頭的人,無法嘗到它的滋味。因此有這麼一句話:「唯有透過信心,才能了悟自生勝義諦。」 為了體驗大圓滿,不只需要培養智識的了解或研究眾多的法本與書籍。我們必須對真正的上師具有虔敬心和深刻的信心,才能夠獲得這種了悟。當一位真正了悟的上師和一位視上師為佛陀本身的弟子相結合時,才會真的有了悟心之自性的傳授。當這樣的上師和這樣的弟子相遇,並且因緣具足,心之真正自性的傳授才會發生。上師與弟子之間的直接傳授,不一定需要繁複的文字和詳細的教導。這樣的範例可見於許多偉大上師的生平事迹之中。有一次,巴楚仁波切和長時間跟隨他的親近弟子紐殊·龍拓(Nyoshul Lungtok)在一起。那天夜晚,他們兩人躺在位於西藏東部卓千寺上方的草原上。巴楚仁波切問他的弟子:「龍拓,你明白心的自性嗎?」龍拓回答:「不盡然。」接著巴楚仁波切說:「你看到在天上閃亮的星辰嗎?」龍拓說:「看到了。」「你可以聽到下面卓千寺附近的狗吠聲嗎?」「可以。」然後巴楚仁波切問道:「那麼心的自性呢?」在那個時刻,龍拓了解了心的究竟自性。上師與弟子之間的清凈緣份,能夠使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請努力生起圓滿的虔敬心。因此,緊握著虔敬心的生命力,這種虔敬心視上師為法身;安住在不間斷的純然離戲之中,你將了悟其精義。 沒有虔敬心,你便無法獲得修行的成就。以功德與成就而言,你的上師與佛無異。但是在這個時刻,你的上師正在幫助你,因此他甚至比過去一切諸佛更加仁慈。從相對的、世俗的觀點來看,上師以人之身相顯現,轉動*輪,示現修道。你要對上師生起不變的信心,把你的心和上師的心相融合。藉由安住在這種狀態之中,維持自然的覺性之流——毫無造作的圓滿離戲,你將了悟心之真正自性。你的心將和上師的心結合為一。在那個時候,從究竟的勝義的觀點來看,你將視上師為法身,此法身即大平等的狀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手印和大圓滿的區別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外四加行
※大圓滿法加行 因果不虛(1)
※《大圓滿前行》第2課筆錄
TAG: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