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蒙台梭利教育專題:混齡教育

混齡教育是指將年齡相差12個月以上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中,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它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 又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一、混齡教育的理論基礎

皮亞傑、維果茨基強調認知發展與在社會情境中建構知識有密切關係;班杜拉的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則強調對他人行為、態度和情感反應的觀察和模仿的意義。他們的觀點為混齡教育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

1.同伴間的認知衝突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皮亞傑認為,同齡兒童處於同一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其發展特點,階段之間保持著發展的連續性,然而這些階段並不絕對與兒童年齡相符,各個階段兒童的發展會因社會環境和習得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緩。因此,兒童需要與同伴和環境互動來促進學習。

同伴間的認知衝突會迫使兒童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幼兒與各種發展水平的同伴進行互動,會增加同伴的認知衝突。幼兒與同伴的關係不同於成人與幼兒的關係。在成人與幼兒的關係中,成人通常處於優勢地位,而幼兒則處於被動或劣勢地位,幼兒可能屈從於成人的權威而接受自己並不理解的觀點;幼兒與同伴之間關係的建立通常是基於一定的合作,情感的共鳴使幼兒具有關於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皮亞傑認為,沒有與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個體永遠不能把他的運算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大大增加了產生認知衝突的機率,增加了幼兒體驗、認知、發展的機會,並促使幼兒自我學習,獲得成功感。

2.混齡教育為幼兒心理發展創造了「最近發展區」

不同年齡的幼兒一起學習、生活、遊戲,他們相互挑戰,形成認知衝突,產生「最近發展區」, 從而促進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特別是社會理解能力的發展。在混齡教育活動中, 年長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年幼幼兒解釋或表現,年幼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年長幼兒模仿或詢問,他們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這就是異齡之間的社會建構。每個幼兒的經驗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實和提高。混齡教育使不同年齡、經驗和發展水平的幼兒之間有了多元互動的機會。

3.觀察、模仿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

班杜拉強調,在社會情境中,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會的。他認為,學習者在觀察學習中無需作出反應,也不必親自體驗、直接強化,只需通過觀察他人,接受一致的強化來學習。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行為,以形成替代性經驗。根據這種理論,社會學習是成長的結果,取決於幼兒的經驗和智力水平。榜樣越是多樣化, 觀察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創造性反應。

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仿效不同發展水平同伴的機會。幼兒先通過模仿學習成人和其他幼兒的語言,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組合或改變語言材料,從而促使語言能力的提高。年幼幼兒通過觀察年長幼兒操作遊戲材料,學會了如何搭建樓房、如何玩拼圖等,促使了動作技能的發展。幼兒之間通過模仿逐步學會了與他人交往的技能等。

二、混齡教育的實踐價值

長期以來,我國幼兒園都嚴格地進行同齡編班,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集體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不能很好地照顧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而混齡教育則能彌補同齡編班教育的不足。我國部分幼兒園成功嘗試混齡教育的事實證明在幼兒園實行混齡教育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1.混齡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在幼兒園實行混齡教育,為幼兒營造了一種類似於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的家庭氛圍, 可以彌補獨生子女與不同年齡幼兒交往的不足,更多地滿足幼兒的交往需要; 幼兒在交流中相互學習,了解一些信息和知識, 對其交往能力的發展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

研究表明,同齡幼兒在一起易產生攻擊性行為,而異齡幼兒在一起活動時,年長幼兒出於榮譽感、責任心,會表現出較高水平的自覺性和意志行為。在混齡教育活動中,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長幼兒更願意和他們分享玩具,在產生衝突時更願意謙讓,而年幼幼兒通過與年長幼兒交往,其領會能力、觀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能得到增強。在混齡教育活動中, 獨生子女自私、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性格特徵能得到糾正,這有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性。

2.混齡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發展

混齡教育對幼兒認知能力發展的作用源自幼兒與不同認知發展水平的同伴互動而產生的認知衝突,這種認知衝突有助於缺乏經驗的幼兒模仿有經驗的幼兒, 並內化為新經驗。

針對異齡幼兒,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確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標,提供多層次的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寬鬆的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問題情境。幼兒不必和別人比較, 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和需求無拘無束、充滿自信地開展活動。因此,在混齡教育活動中,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做他們感興趣的事, 這種自發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為智慧的問題解決者。

不同年齡幼兒間的互動對其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當不同年齡幼兒間發生認知衝突時,年長幼兒充當了「小老師」的角色,給弟弟妹妹講解他們掌握的知識, 這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 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

3.混齡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幼兒的情感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玩耍, 增加了群體互動的複雜性和層次性, 與異齡同伴交往帶來的角色、心理體驗和溝通方式的變化對幼兒提出了新的人際挑戰。同時,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 幼兒個體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 在這裡是弟弟或妹妹, 在那裡可能就是哥哥或姐姐, 這種變化促使他們不斷適應和接受新的角色。混齡教育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較為複雜的、動態的小型「社會環境」,為幼兒情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

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情感體驗的機會。由於年齡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能力差異和經驗差異, 每個幼兒都擁有區別於以往的角色和地位,不得不面對複雜的關係情境。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一名幼兒既可以是老師的學生, 又可以是其他幼兒的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 還可以是同齡人的夥伴,這些角色變化既讓幼兒體驗到年幼幼兒對年長幼兒的尊重、敬畏、欽佩或嫉妒, 又讓幼兒體驗到年長幼兒對年幼幼兒的關心、愛護或輕視等, 這些複雜的情感體驗給幼兒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因此,在混齡教育活動中, 教師既要為幼兒提供情感體驗的機會, 培養幼兒對各種情感的敏銳性,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兒過多體驗不健康的情感,如嫉妒、傲慢、輕視等, 把幼兒的同伴關係引向關懷、互助的方向, 為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礎。

混齡教育有效地擴展了幼兒情感體驗的範圍,增強了幼兒對積極情感的敏銳性和對消極情感的承受能力, 鍛煉了幼兒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長幼兒的積極行為為年幼幼兒提供了良好的榜樣, 並由於年齡的相近而更具感染力, 因而年幼幼兒通過與年長幼兒的交流可逐步克服自己的消極情感 ( 如膽怯、任性等); 年長幼兒也因為榜樣的自我心理暗示, 願意在與年幼幼兒交往的過程中自覺展現積極情感( 如謙讓、耐心等), 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極情感。同時, 教師也需要積極引導, 幫助幼兒克服消極的情感體驗, 加強幼兒對積極情感的認同和渴望。


推薦閱讀:

論證常見錯誤有哪些?
怎樣把握好10分鐘的教師資格面試試講時間
拚命的想考好大學研究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讀詩讀故事:十五從軍征
25歲以後怎麼增長技能和學習呢?

TAG:教育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