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摩羅:中國崛起,知識分子更須崛起 【貓眼看人】

回頂部

摘要:中國每個群體都在隨著中國崛起,知識分子群體的淪落,業已成為中國崛起的短板。必須讓知識分子群體以強烈的民族感情和飽滿的民族自信心,從事為民族復興所需要的知識生產,並且在國際社會堅定地維護中國的話語權,中國的崛起才能最後成為現實。

  作者:摩羅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某個黑夜,一位孤獨老人在僅剩的一盞路燈下逡巡徘徊,無意離去。過路者問他幹什麼,他說在找鑰匙。問他為什麼只找這一個地方,鑰匙是掉在這裡的嗎?老人說,不知道掉在哪裡的,可是只有這裡有光,所以只能在這裡找。

  百年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很像那位可憐的老人。自從1912年蔡元培以立法方式、以國家的名義,規定了中國國民教育不能學習中國經書,只能學習西方知識,中國幾代知識分子,就像那個被黑夜蒙住了眼睛的老頭,僅有一豆燈火之幸。他們不了解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也看不懂中國的現實,尤其不了解中國在外國殖民勢力強壓下,經過漫長奮鬥與互動,形成今天的政治制度、社會框架、發展模式、歷史道路的邏輯過程。

日前一位學貫中西的經濟學家跟我感嘆,他發現外國政要和商人都感覺到了中國崛起的虎虎生氣,中國大多數官員和商人也明顯意識到中國實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補充說,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對國家的強大也具有感情充沛的認同。這位經濟學家發問:為什麼卻有那麼多中國知識分子看不到中國的生機和發展勢頭,依然模仿著幾十年前西方學者和政客的腔調,堅持唱衰中國?我說,這個責任要由國家來承擔。

  因為國家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從教育資源中剔除,用國家力量推廣西方文化,所以,在中國越是受教育多的人,越是裝了滿腦子的西方邏輯。中國人了解莎士比亞勝過了解湯顯祖;了解盧梭、伏爾泰勝過了解朱熹、王陽明;中國人仰慕亞歷山大和凱撒,卻詛咒秦始皇;中國人天天讚頌華盛頓,天天批判朱元璋。稍微極端點說,我們的教育只教了一種文化,即西方文化;只教了一種知識,即西方知識。於是許多人認為人類社會只有一種制度是正當的,那就是西方制度,經濟發展只有一種模式是正當的,那就是西方模式。凡是與西方不同的制度和模式,都不具備正當性,都必將崩潰。這就是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成為逆向種族主義者、天天等著中國崩潰的原因所在。

  你可以說,中國的官員和商人所受的教育跟知識分子是一樣的。的確如此,所以中國的官員和商人中也不乏崇洋媚外、唱衰中國、甚至敵視中國的敗類。但是,由於從政和經商必須天天接觸社會現實,所以,他們有機會受到現實的教育,有機會從學校教給他的那一套知識譜系和意識形態概念體系中解脫出來,成為腳踏實地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實幹家。而知識分子群體沒有機會接觸現實,只能天天泡在書齋里,怎麼推演都只剩下一個判斷:中國的現實是錯的。

  中國每個群體都在隨著中國崛起,知識分子群體的淪落,業已成為中國崛起的短板。必須讓知識分子群體以強烈的民族感情和飽滿的民族自信心,從事為民族復興所需要的知識生產,並且在國際社會堅定地維護中國的話語權,中國的崛起才能最後成為現實。

  國家必須幫助知識分子群體的崛起,必須把中國知識分子培養成「中國的」知識分子,而不是西方社會的跟屁蟲。幾十年來知識分子群體的淪落,原因當然十分複雜,其知識的殘缺至少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就沒有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沒有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就沒有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沒有對民族知識的了解,就沒有對民族發展道路的理解;沒有對民族發展道路的理解,就沒有對民族復興的認同。所以,中國要想幫助知識分子群體跟中國一起崛起,必須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資源,作為國民教育的主要資源和核心資源,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只能處於輔助地位。▲(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


推薦閱讀:

袁偉時:不要將公共知識分子和公眾人物混為一談
中國知識分子與權力靠得太近
小麥與麵條的邂逅
初冬的北京:一場激蕩人心的學術辯論 | 朱冰VS饒毅
獎金髮不完?3000萬起步綿延百年的諾貝爾獎

TAG:中國 | 知識 | 知識分子 | 看人 | 崛起 | 貓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