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莊子後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儒家的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由於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此後,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藉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之後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後延綿。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於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便是"理學"。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廣泛意義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賀麟、張君勱、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杜維明、劉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現,但還未經學術界定論。從那時到現在的80多年中,以此為志業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馬克思主義派,一是自由主義的西化派)。  現代新儒家有"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預言二十一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後,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儒家在近代的沒落: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國們時,近代便開始了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思潮、資產階級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於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深受西學影響又急欲救亡圖強的激進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運動員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作為中華兩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  眾所周知,在"五四運動"發起後至今,其間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鬥爭"、"批林批孔"的"文革"運動,使儒學歷經空前的厄運。億萬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就這樣使孔孟儒學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歷五四,經文革後的儒家所有學說,似乎全是惡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於一些人一聽說是"儒學"、"孔孟之道",就怒斥為"腐儒"、"孔老二",神經緊張地象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紅皂白大加詆毀。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  《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  《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  儒家的特徵:  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儒家思想鑒借:  如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已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已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已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等等。  儒家余話: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後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儒學有二千多年歷史,至今海外猶有傳人。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們可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誠然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飲冰室書話》〈為什麼要研究儒家哲學〉)任公所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這話或者稍過了點,但中國幾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學為主流則無庸置疑。"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個生命方向與形態"(《從儒家的當代使命說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牟宗三)。  儒家是國學的核心、主體這問題,本來可以不提。但五四運動以來,今人對儒家已是疏遠地厲害,且有著一種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謬論充斥於世並混淆視聽,在社會上也漸趨形成了一種影響。  事實上,肯定儒家是國學主體,決不是只憑現代新儒家、某些學者的主觀情感,而是有著客觀依據的。儒家之所以是為國學主體,是由儒學的基本精神、廣博範圍、歷史發展客觀地確定的,而不是我們一廂情願。  因此,再興國學,可以說便是重振儒學。而重振儒學卻絕不是某些人所誤解的"復古",更不是什麼開倒車,而是本著馬克思主義對待古代學說"批判地繼承"的態度,去理性地解剖它,應用它。儒學在現代化過程中完全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揚棄、賦予新解。中國現代化還需要儒學,之因為任何一個民族,它之能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在於有它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學為主幹;其次,我們今天要實現的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個中國特色,當然少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色彩。  一般來說,儒學既將復興或是時勢所然,但儒學復興恐也已很難再成為今日中國「唯一的」文化信仰,今日國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推薦閱讀:

儒家文化或者思想在現代的具體傳播途徑及應用?
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儒家文化里有沒有教人懺悔的部分?
如何看待「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從儒家思想看中國夢中的國家夢和個人夢之間的關係?

TAG:思想 | 發展 | 儒家 | 起源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