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脈第十》(附高清動態經脈循行圖及穴位)

(橫屏來看~)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手太陰肺經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陽明胃經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沖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向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陰脾經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卧,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心經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腨)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陰腎經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腨)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厥陰心包經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膽經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厥陰肝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靈樞·經脈》篇只有十二經脈的循行和病症,奇經八脈中尚有任督二脈中有穴位,下面一併整理)

任脈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素問·骨空論》)

督脈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沖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骨行)若折,活陽明中俞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輔骨上橫骨下為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腘,腘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素問·骨空論》)


(最後關於經絡養生十分流行的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脈,雖然我多年自己研究感覺經脈與時辰對應太過於理性化,不過高校長的多年臨床經驗嘛……暫且相信吧下面是摘自高校大作《一針療法》)

根據我多年的研究和臨床驗證,營氣以上的運行規律即十二經脈配十二時辰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肯定是正確的,對於這一點我是確定無疑的,對指導針灸臨床尤其是對時間性病症的治療確有實用價值,常針灸1~3次即獲佳效。

大周天:營氣寅時(3:00--------5:00)從開始手太陰肺經 → 手陽明大腸經(卯時5:00--------7:00 )→足陽明胃經(辰時7:00--------9:00)→足太陰脾經 (巳時9:00--------11:00)→手少陰心經 (午時11:00-------13:00 )→手太陽小腸經 (未時13:00-------15:00)→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00-------17:00)→足少陰腎經(酉時17:00-------19:00)→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00------------21:00)→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00------23:00)→足少陽膽經 (子時23:00------1:00)→足厥陰肝經(丑時1:00--------3:00),如此日復一日的常營無已,終而復始。

小周天:子時心窩(鳩尾穴)→丑時泉井(膻中穴)→寅時井口(廉泉穴)→卯時山根(王宮穴,印堂下一寸鼻根處)→辰時天心(百會穴)→巳時鳳頭(風府穴)→午時中原(脊中穴)→未時蟾宮(腎俞穴)→申時鳳尾(長強穴)→酉時屈井(會陰穴)→戌時丹腎(關元穴)→亥時六宮(神闕穴),然後周而復始。(《一針療法》一書中引用了明代異遠真人的「血頭行走穴道歌」)

營氣每日按次序循行十二經脈一周可稱為「大周天」,同時營氣每日還沿著督脈、任脈,即沿著人體的前後正中線循行一周可稱為「小周天」。因為這兩個周天都是從肺出來並且最後都回到肺中,所以說「肺朝百脈」;也同樣因為由肺調節運行於大小周天的節律,所以《素問·靈蘭秘點論篇》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這個「節」是名詞,指的是節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篇開篇便說:「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所以肺主治節的原意是肺主治理節律,而不是現在教科書上說的肺主治理調節。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萬物運動,讓我慢下來;塵世煩擾,我願意安靜一些……我想過似乎單調的生活;讓心中總有個空蕩蕩的地方;什麼也不種,就讓它荒著;倘若它自己長出了什麼,我就歡喜它。」習慣了快節奏的心臟不如乘此假期放空一下,或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或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或思考過往與未來或者任憑自己的心意,無論怎樣都請稍稍慢一些吧不拘怎樣,畢竟苦短的人生需要片刻的安寧……)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中認為五臟與神,經脈關係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月夜歸航的【經脈在人體】
好美的航拍!跟著攝影大師車剛,看看萬米高空下的西藏經脈
十二脈圖

TAG:高清 | 動態 | 經脈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