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游標和陳查理是什麼關係」

「陳游標和陳查理是什麼關係」—— 美國人不認識陳游標,只知道陳查理許驥昨天 11:13分享

中國作秀慈善家陳游標購買《紐約時報》的鬧劇上演後,美國的朋友來信查詢陳游標是誰?我儘力而為,當然也知道很難用三言兩語介紹這位「盛世奇人」。好笑的是,這位朋友問:「陳游標和陳查理(Charlie Chan)是什麼關係?」

中國人不太知道陳查理是誰,但他在美國卻是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據說,有人在美國電視台做了一次觀眾調查,讓觀眾寫下最熟悉的中國人,結果陳查理竟然排名第五。1925年,哈佛大學畢業的新聞人畢格斯(Earl Derr Biggers)將之創造出來,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小說、電影、電視劇、卡通片,美國人不斷再造並重播關於陳查理的作品,使之成為經典的文化象徵之一。

(圖註:電影中的陳查理。陳查理系列電影包括《陳查理在檀香山》《陳查理古國探險》《陳查理在上海》等,前後歷經50多年,包括了近50部系列電影。)

美國的中餐館,提供一種叫「幸運餅乾」的食物。食客掰開餅乾,裡面夾著一張小紙條。小紙條上,通常寫著一句格言或金句。這些格言、金句,不少都出自陳查理之口。陳查理是一名偵探,肥胖卻靈活,說一口中國式英語,語法錯亂又深刻入理,耐人尋味。《陳查理傳奇》一書的作者黃運特說,當年陳查理系列電影在上海放映時,魯迅也是其粉絲,必定前往觀看。黃運特現在是美國加州大學芭芭拉分校英文系教授。1990年代初,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去往美國,一邊在中國餐廳打工,一邊找尋陳查理的蹤跡。原本,他想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書。結果沒想到《陳查理傳奇》令他出名,這本書一經推出,立刻風靡美國。

陳查理究竟不是憑空塑造出來的,他的原型,來自一位夏威夷警官鄭平。畢格斯說,他在翻閱汗牛充棟的夏威夷報紙時,無意中留意到鄭平的名字:「在內頁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我發現一則關於一個沉溺於鴉片的倒霉華人被鄭平和李富警官逮捕的消息。就這樣,陳查理警官在《沒有鑰匙的房子》里登場。」雖然這個說法被黃運特質疑,但起碼是陳查理作者提供的一種參考。

《陳查理傳奇》花了不少篇幅介紹鄭平,以及他生活的夏威夷。仔細想想,這個太平洋上的群島,和近代中國及美國都有千絲萬縷的曖昧聯繫——可別忘了,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就是在夏威夷長大並接受基礎教育的。

(圖註:作為陳查理原型的檀香山警員鄭平。)

1852年1月3日,157個中國田地勞力和23個童僕乘坐約翰·卡斯船長的「西蒂斯號」,經過55天艱苦的航行(其間有5人丟了性命),來到檀香山港口……「這是中國契約勞工移民、臭名昭著的『賣豬仔』的開端。」而那個時候,夏威夷還是剛剛被打開國門,引入西方民主制度的夏威夷王國。第一代中國移民,開始在夏威夷繁衍生息。鄭平1864年出生在這裡,是土生土長的夏威夷華人,也是重新建立身份認同的一代:「鄭平對自己模仿『洋鬼子』的做派並不如此顧忌……他獲得了一個諢名『卡那平』,因為他看上去更像夏威夷人而不是中國人。不光是因為他皮膚黝黑,總是穿西裝、打領帶;更主要是因為他已失去19世紀中國男人的關鍵標誌——辮子。」 鄭平擅長放牧,應該說,除了血緣和五官,他是美國西部牛仔多於是中國人。

鄭平30歲的時候,1894年,在海軍陸戰隊的支持下,夏威夷美國人發動政變,推翻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次年,建立夏威夷共和國。美國人地跨北美洲、大洋洲帝國的野心昭然天下。1898年,夏威夷正式併入美國版圖,一切秩序需要重新建立。幾天之後,鄭平被正式任命進入檀香山警署。

按照黃運特的說法,鄭平確實是當地警官的不二人選。他了解當地事物,正直勇敢,有群眾基礎。鄭平驍勇善戰,有多次徒手搏鬥的紀錄,曾被人從樓上扔出去,也曾被馬車碾軋過,他對這一切並不陌生。所以,也就難怪畢格斯來到夏威夷之後,很快便了解到鄭平的故事,並將之演變成小說人物陳查理。

夏威夷相對於美國本土來說,對中國人是比較友善的。雖然有些矛盾,例如夏威夷人認為,麻風病是中國人帶給他們的,但中國人給夏威夷帶去的畢竟更多。在中國人來到之前,夏威夷大量的甘蔗形同虛長,當地人並不知道這些長條形的植物可以製作蔗糖。而在美國本土,對華人的態度可謂急轉直下。

起初,美國人是歡迎中國人的,尤其是在1850年才加入聯邦的加利福尼亞州。1852年,加州州長在議會演講時公開讚揚中國移民是「我們新吸納的公民中最優秀的部分」。但是,一切都涉及資源。隨著金礦區競爭的加劇,蜜月期很快結束。州長演說4個月後,加州議會就通過了「外國礦工許可稅法」,華人礦工成了徵稅的主要對象。從1852年到1870年,加州政府從華人那裡徵收的稅款,相當於州財政收入的25%至50%——這當然是不公義的。

華工從金礦被趕出來,投入貫通美國東西岸的鐵路建設。(剛開始,美國商人非常不情願僱佣華工,認為身材矮小的華工沒有力氣,只因為華工便宜無奈接受現實。但他們很快發現,勤勞的華工給他們帶來巨大好處。)華工從西邊出發,愛爾蘭工人從東邊出發,最終相遇。「這些成千上萬的華人為這條最終讓美國改頭換面的鐵路,貢獻了勞力、技術手藝乃至他們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受壓迫者往往同時迫害受壓迫者:「愛爾蘭工人也常常是種族偏見的目標,他們怨恨華人搶走了同胞的工作,於是他們『偷偷放置炸藥,以炸死中國工人』。」

對華人的歧視愈演愈烈。1879年,海耶斯(Hayes)總統說,他認為華人比黑人和印第安人「可能是更嚴重的威脅,因為在美國人看來,華人是聰明而有競爭力的,並且他們的人數不斷在增長」。終於,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了,「這個議案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對自由移民的重大限制,也是第一個專門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黃運特認為,「華人很明顯充當了內戰過後的幾十年間社會痼疾的替罪羊」。所有美國社會內部的問題,都可以賴到華人頭上。

而有趣的是,在華人備受歧視的悲劇環境下,美國文學和語言卻從中「獲益」。大量描寫華人的文學作品問世,多數都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例如,創造負面華人文學形象經典傅滿洲的美國作家薩克斯·洛莫(Sax Rohmer)就曾直言:「我靠傅滿洲成名,因為我對中國人一無所知。」而伴隨這些文學作品,如「嗪鍾」(ching chong,對華人的歧視性稱呼)、「快點快點」這類詞,成為美國英語的一部分。白人在嘲諷華人的同時,莫名其妙學習了不少華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格斯創造了風趣幽默的偵探陳查理,一個正面的華人形象。「謙和、自我貶抑的陳查理捕獲了另一種類型的讀者想像……陳查理小說並不是血淋淋的驚悚故事,更象是一個可以上溯到維基·柯林斯的《月亮寶石》那一脈優美細緻的探案小說,並為現代讀者增添了一些喜劇和浪漫的色彩。」

陳查理深入人心,扭轉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尤其在1949年後,中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分子,處於冷戰中的美國對中國有種不需要理由的敵視。然而在那數十年當中,陳查理的電影、電視劇不斷重播,幾乎成為對中國最有力的正面宣傳。「自由派的《國家》雜誌評論畢格斯說,他通過創造了一位華人英雄,促進國際間相互理解,在美國小說中絕大多數亞洲角色(如果有亞洲角色出現的話)都是類似於傅滿洲的時代,陳查理絕對是革命性的觀念。」

在國家與國家的對立中,民眾如果缺乏獨立意識,就會被鋪天蓋地的宣傳左右判斷。他們以一二個案,去想像所有的外國人。《排華法案》時代的美國人如此,而其他國家,又豈能豁免呢?

所幸,歷史終會給予公道。1943年,《排華法案》正式被廢除。2011年10月6日及2012年6月18日,美國參議院及眾議院分別通過一項道歉案,兩院議員一致就《排華法案》向全體在美華人致歉。

最後,讓我們再回看歷史。《排華法案》通過的時候,李鴻章曾經接受《紐約時報》採訪。他對《紐約時報》記者說:「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

《紐約時報》全文刊登了李鴻章的講話。這些,想要收購《紐約時報》的陳游標知道嗎?

《陳查理傳奇:一個中國偵探在美國》,黃運特著,劉大先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

責編:賈嘉

閱讀(4.3萬)
推薦閱讀:

揭秘「切胃減肥術」
勿用狹隘眼光,觀他人彪悍人生

TAG:陳游標 | 關係 | 游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