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應試教育與獨生子女政策

[大千視界]鄭也夫:應試教育與獨生子女政策

loving life 發佈於 2012-2-3 16:30:00

-鄭也夫:應試教育與獨生子女政策

  原編者按:本文是作者在母校北京八中的演講,摘自《博覽群書》2005年第6期,原題為「應試教育產生的原因與獨生子女性格改善的手段」,本刊有刪節。  各位老師好。我是1968年7月離開母校的,算了一下,到現在正好是三分之一世紀。來前,趙老師對我說你隨便講。我想還是應該講一個和八中的教師們有共鳴的話題。最後決定談一下對當今教育的幾點看法。  第一,應試教育產生的原因  前些年我國主抓教育的領導人提出「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兩個概念,呼籲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坦率地說,我覺得「素質教育」的話是淺薄的,沒有找到原因、打中要害。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學校敢響應嗎?響應完了怎麼對得起家長對得起學生呢?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目前應試的科目,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哪一個學科設立的時候不是素質教育里最主要的成分?怎麼就變成了一個應試的工具,變成了另一個樣子的東西?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覺得現在考個五門六門,窄了,很多重要的素質沒考慮進去,需要再加一些科目,然而一旦競爭非常激烈,加進的東西就可能變質,達不到提高素質的目的。  我覺得應試教育產生的直接原因非常簡單,就是高考競爭太激烈了。高校如果不擴招,競爭的激烈程度仍然是十幾個人取一個或者八九個人取一個,應試教育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要改變它也異常簡單,就是高校擴招。  但是擴招只是把競爭和矛盾往後推延,推延到畢業以後。也就是說,高等教育招生少,競爭主要是在高考的時候。如果招的多,競爭程度在高考時降低了,在畢業的時候就激烈了,有的人就找不到工作了。即使如此,今天我仍然支持擴招,因為沒辦法,學習還有罪嗎?至於以後的競爭,那就大家自己承受吧。家長首先不能承受的是孩子念不了大學,其次在日後又承受不了孩子找不到工作,先要解決當務之急。何況走過這麼一遭,大家看到擴招後畢業生不好找工作,下一茬學生的家長就會掂量了。事物的幾個方面都看到了,我們就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完善、周全一點。  如何使事情處理得比較周全,我覺得從深層原因上說,就不該有這麼多人競爭高考,應該早期分流。這是說應該,現實上能不能做到另說。德國就是這樣的,德國年輕人在初中後就開始了一次重要的分流,有些人就準備做技術工人了。德國的教育制度非常成熟,最初做這樣選擇的人,如果學習的潛力好,還想繼續深造,還有進入大學的機會。因為分流,大家不走一個獨木橋,就把矛盾緩解了。我看過《北京晚報》有一個報道,現在北京的技工學校畢業生95%都找到了工作,比大本畢業的人找工作容易。預計企業的需求還沒有滿足,因為企業已經把2006年技工學校的畢業生都預定了;而現在北京市的技工短缺數是33萬。社會上有這樣的需求,就業又容易,但這能不能使得千家萬戶的孩子早期分流,去學技工呢?在我看起來,並不樂觀。因為多數的家庭——我強調是家庭而不是孩子,很多孩子是沒有自主性的——是家長說了算的,多數家庭的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技校,原因就是我所認為應試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獨生子女。  在多子女時代,早期分流實際上在家庭內就完成了。那時一個家庭多則七八個孩子,少則三四個孩子,多數家庭沒有承受全部孩子都上大學的能力,就由家長和學生一同做出早期分流的決定。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相對而言,幾個孩子之中會有人多念書,有人少念書,從家庭開始,社會自然而然在早期就造成了分流。分流以後,高考的競爭就不會那麼激烈,應試的道路就不會走得那麼堅決。  後來獨生子女時代來了。二十餘年的獨生子女時代造成所有家長對孩子都有非常高的期望值,特別是大城市,太多的家長抱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多子女構成一種自然的生態,基本可以根據個人性格、智力、耐心等等因素選擇自己的道路。但是獨生子女不成,獨生子女要承擔一項特殊的任務:滿足父母的願望。也就是說,在獨生子女的時代,家長們扼殺了孩子不上學的願望,要孩子必須走這一條路。多數家長這樣做,最終導致了高考競爭過於激烈。  我個人認為獨生子女政策的深遠後果在漸漸釋放,被我們漸漸看到。現在我們對獨生子女的政策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應該說,獨生子女政策是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的一個偉大的試驗,我們承受了代價,全世界各民族可以無償地從我們的試驗里得到很多經驗。毫無疑問,我們從獨生子女政策中獲得了很大的好處,延緩了人滿為患後果的出現,但我也認為,對此其實也應該打點折扣。如果經濟搞得順利,人再多點,也不像原來所說的那樣絕對不能承受。一個最簡單的賬:世界上人口密度比中國大的國家和地區有17個,其中多數經濟水平高於中國。不要光說人多,我們有13億人,我們還有這麼大地方呢。多數發達國家的人口密度比我們大,日本的人均密度比我們大多了,德國、法國的人均密度比我們大,以色列的密度大到極點,同樣搞得很不錯。所以認真地說,控制人口是對的,但是說人口過多是中國經濟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胡說八道,是被用來推卸經濟沒有搞好責任的一個廉價的借口。我同意搞計劃生育,但是我要強調另一點,經濟學家常說一句話:天下沒有不要錢的午餐,人口控制的代價是很大的。這就是:數量上得到了抑止,可是質量降低了。我碰到很多胖孩子的家長,問怎麼把孩子養成了肥仔,他們都說沒辦法,就一件事,管不住孩子吃巧克力。肥胖是一個最外在的不太要緊的事情。要緊的事情很多,如我們中華民族下一代的性格、意志力等等非常重要的東西;可是目前這種情況,青少年人格培養中有些極其重要的素質不能按照我們的願望發育,而人格的形成可能會因為一個參數變了,就全變了。  第二,從大學角度看應試教育的惡果  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應試教育的嚴重後果,最終導致了學生大學階段的一些負面的特徵。  第一個負面後果就是大學生厭學現象。從大學的角度看,學生厭學嚴重。中學時期要為高考奮鬥,這是人生最要緊的一件事情,學校、社會、家長挾一種冠冕堂皇的、總體上也符合學生長遠利益的話語,通力合作,把學生死死地按住,學生年紀小抗爭不過,還是就範了。考上大學以後,前途大致上有了保證,厭學情緒開始釋放,拒絕再努力學習。可以這麼說,一個厭學的人,不論進入什麼學校,今後註定不會有什麼學術成就。當然導致厭學的也不只一個原因。我認為也得從我們這些教師身上找點原因。大學有相當數量的師資不夠格,或者水平低。很多教師在傳授知識傳授思想的時候缺乏魅力,對學生沒有感召力。老實說,這是學生厭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認為,大學裡面有相當數量的老師是不夠格的,大學的教育體制也是必須改革的,否則誤人子弟。但這一導致厭學的因素還得屈居第二,第一位的因素還是中學的時候學生學得太累了,心理上受了傷。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到大學裡要鬆一口氣,長休一陣子。我看到過一個哲學家寫過非常生動的一段話:「讓一個孩子在非興趣的基礎上去學習,就是在春天的時候搖晃一棵蘋果樹,你不但不能搖下蘋果來,相反使得蘋果花紛紛落地,以至於到了秋天應該收穫的時候你不再能收穫到蘋果了。」 我覺得這話非常凄美。我們到秋天的時候收穫不到果子,是因為我們犯了一個大錯:我們這些家長、教師用自己的雙手造就了這樣一個悲哀的事實:我們所最鍾愛的下一代難成大器。  我曾經同數學家楊樂先生有過一次談話。楊樂先生堅決反對我們現在的數學奧校,說,少年時代不要逼得太緊,不要揠苗助長,要重視興趣,搞數學是個馬拉松。前一段跑得快什麼也不說明,後面什麼結果,鹿死誰手不好說,前面千萬不要著急。我為了讓楊先生能把道理說得充分點,故意反駁他:「楊先生您這話說得刻薄了。聽說五十年代的時候,報紙上介紹您,說您高二、高三的時候做的數學題不計其數。你做上千道數學題今天成了數學家,為什麼告訴別人不要做這麼多題呢?」他愣了一下說:「我是做題做得挺多的,沒有人逼我,我自找,我有興趣,以苦為樂,我高興。」這話蘊涵著一個真理。出於自己由衷的熱愛,無法按捺的興趣做事情,和被逼迫做事情,表面上看也許相同,但實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少年時不怎麼用功,大器晚成,那你只好聽其自然;還有的孩子像楊樂少年時候,也挺好。只是你不能讓不願乾的人拚命干,把他的元氣耗盡,使他興趣衰竭。(應該找到楊樂為什麼有興趣做題,而不是直接要求其他孩子和楊樂一樣都去做題,模仿行為,而不深究動機和機緣)  給學生保留學習的興趣和後勁是非常要緊的。十八歲的時候考上北大清華了,然後厭學,還不如考上稍微差一點的學校。沒考上北大清華,問題不大,只要後勁足,沒有毀傷興趣,大學時期學習熱情仍然很大,就幾乎一定可以超過雖然考進北大清華卻已經厭學的孩子。這實際上是個風險投資,在每個階段里都不能把勁使得太狠了。我想每一個行業里稱職的老師父其實都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我們這裡競爭太激烈,激烈到身不由己,但是如果我們負責任的話,還是應該照著大器晚成,照著那種成大事的目標來培養。所以我覺得越是對那些天賦非常高的學生,越不要讓他早期的勁使得太大,不要苛求他總分很高很高,那是虧待他。鄙人現在北京大學教書,當我母親電話告訴我在美國的妹妹,我調到北京大學當教授了,她的第一句話就是「他考都考不上北大。」 這是真話,要是考的話,我真考不上北大。就是說,要是倒退回來,以我的智力和現在的好學生比的話,我肯定考不過他們。因為當年讀書的時候,我也從來就沒有讀過班級的第一二名,年級的第一二名更到不了,要考上北大清華就不容易。我的例子也可以說明,不要把人生的第一次競爭看得太重要了,北大有很多學生畢業以後很平庸。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早年吐血了,後來厭學了。  無論你要做數學家還是詩人,真正的雄心都應該超過對一所名牌大學的嚮往,真正考慮自己長遠的發展。我覺得能夠真正造就學生的雄心壯志,是功德無量的。現在很多學生,無論是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研究生,沒有雄心壯志。這是一種悲哀。比如說我們大批的碩士畢業生,畢業以後最大的願望是去外企,月薪不能低於四五千塊錢。但我覺得他們是把自己賤賣了。還有好多理工科的畢業生,最大願望也是進外企,做什麼呢?做推銷員。那樣月薪確實能掙五六千、六七千。有一個智力非常高的碩士畢業生,他最大願望就是到西門子去做推銷員,他懂技術,說出的話很在行,外文也好,企業能僱到這樣的推銷員當然太好了,一個頂倆,可以給高薪。但是這個孩子的智商要是一百五十,就是稀缺人才啊,他給自己定價了,一個月值五千塊錢。我們替他可惜。他可以做數學家。一個人群里有幾個人可以做數學家?多大面積的篩選能出這麼一個人才?他這樣絕對是賤賣自己。以他這麼高的智商,在很多領域裡都能夠有所成就,但他欠缺在中學時代應該注入的一種「激素」——雄心壯志。我們的學校應該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為學生普遍培養雄心壯志。一個人有了雄心壯志,身上的其他的硬體就能夠很好的組合起來,凝聚起來,就能夠幫助他日後的發育,保佑他長成一棵大樹。  第三,培養獨立性  我同意獨生子女政策,但不同意這個政策永遠推行下去,我認為可以見好就收。以後兩個孩子也不是不能承受,特別是當經濟有了相當基礎的時候。何況因為不再嬌慣孩子了,養兩個孩子花的錢就不是一個孩子的兩倍,頂多一點五倍。在多子女家庭中更可能從小造就一種儉樸的生活態度。很多道理都是此一時彼一時,此一時其實不都正確,只是有一部分道理,彼一時也不都是錯誤,也有一部分道理。前一個時代,蘇聯有一個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家庭只養一個孩子是對社會犯罪。」他認為只養一個孩子,將來其性格可能會成問題。這話一點道理沒有嗎?今天既然確定了獨生子女政策,人口增長緩慢了,應該反過來想一想獨生子女的弊病,努力克服。  我認為,中小學階段都應該各有一年寄宿生活,這應該成為一種制度。這是在育人,沒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重要,為了後代能夠很好的發育,應該不遺餘力。家長沒有選擇的餘地,必須接受。住宿的話,同學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對培養性格、培養互助精神來說效果最大。現在很多孩子太依賴父母了。我們有句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父母對他們這麼多的照顧,他覺得都是應該的。一年寄宿生活,能讓他加深對父母的感情。因為有時候有距離才能產生感情,有距離才能理解。否則你給他當牛做馬他也不念你的好。  我們要全面地理解所謂能力。整個中國教育的一個誤區,就是我們過於把能力和學習成績劃等號,這樣的理解太狹窄了。一些中國人帶著自己的孩子到美國,孩子在美國的小學校里念書,他覺得自己的孩子最好,因為他的孩子在美國學校里的學習成績非常好。但是美國的教師認為他這個孩子的培養不及格:生活不能自理,沒有交往能力。因為對孩子的培養,首先是其自理能力,第二是能和別人合作。孩子為什麼與人不能合作?因為沒這個能力,因為沒這個能力,除了念幾本書以外什麼都不會。這樣的例子在中國人里非常多。我妹妹的孩子在美國讀書也是屬於班裡學習最好的,尤其數學學得非常好,這樣就可以單科跳班。美國學校就這樣,你有這個專長,不能委屈你。他別的課還跟原來的班學,數學從來就是拎出去學。但是其他方面,他可以說根本就不及格。沒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一切的事情都靠父母。有一次他去參加十歲孩子的暑假夏令營,到那裡第一天就大哭,因為他媽不在那兒。別的學生老師都不能理解,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哭,你媽不在就不成?後來我妹妹就將孩子提前接回去了。我們都覺得絕對不應該這樣做,應該硬下心腸來。因為在一個班裡,這是一個孩子的一種恥辱。你和人家同齡,胳膊腿不少,個子也不矮,你怎麼不能自立呢?同學們會恥笑他。過去多子女的時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兄弟姐妹要互相照顧,甚至有些摩擦,要在矛盾中共存,要能夠求同存異。這些東西在生存中自然地慢慢就學會了。在跟哥哥吵架,然後和解之後懂得了怎麼相處,然後把從家庭里學會的東西帶到學校里,就會有交往能力。現在這第一堂課沒有了。所以我再次強調,在我們這樣一個獨生子女社會,有一個強制性的一年寄宿制,是一件非常要緊的事情。  我還有一個想法,曾經寫文章發表過,但既沒有被採納,也沒有得到廣泛的響應。我覺得服兵役是非常要緊的事情。讓更多的人服兵役,這樣就能夠縮短兵役的時間。服兵役的年頭中國比國外長,短些就能夠給更多的青年提供機會服兵役。服兵役對我們這個獨生子女社會有一項特殊的功能。除了學習軍事本領保衛國家,部隊還是一個鍛煉人格的大熔爐。不僅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的好處非常大,還有助於社會不同階層的子弟的交往。這是人生一筆非常重要的資源。一個人如果有幾個貧困的朋友,有幾個農村出身沒有機會上大學的朋友,有幾個十八九歲交下的朋友,能夠從他們身上知道很多事情。這樣,北京的人和農村的人、富有的人跟貧困的人都經過部隊中的交往,對中國整個社會的融合,對每個人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好處太大了。  文章來源:《書摘》

推薦閱讀:

論小孩教育
子女有無出息信息標誌
獨生子女注意,再不看你連房子都繼承不了!還有這種事
英國夫婦育16名子女將繼續生養
這些部位長痣的女人,榮華富貴,子女有出息

TAG:教育 | 獨生子女 | 子女 | 政策 | 應試教育 | 生子 | 應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