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影院新經濟地圖
在當下時代,人民群眾的消費心態越來越年輕化,隨著對文化消費需求的提高,去影院觀影成為大眾文化娛樂生活的一大選擇,因此電影院線也成為近幾年中國熱點產業之一。隨著電影院線制的不斷完善,電影市場被大大激活,院線與院線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現今的中國電影行業迎來了票房收入迅猛增長的黃金時代,也是各個院線百花齊開的時代。同時,一些三四五線城市,隨著城鎮化加快,院線資本的加速布局,票房市場也在崛起。
中國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新引擎
今年夏天,《戰狼Ⅱ》再次引爆中國電影市場,以超過50億元的票房,不僅刷新了國產電影票房紀錄,也同時超越諸多進口大片,登頂中國電影票房榜。
2012年以來,我國電影票房以平均每年凈增100億元的速度上升,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92.8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8.66%,城市影院觀影人次13.72億,比2012年增長194.42%,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30.35%和30.99%。
2015年世界電影增速為3%,中國占其增量的75%;2016年世界電影增速不足3%,中國電影占增量的65%,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引擎。
自2012年開始,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同時與美國市場的差距逐步縮小,而與日本的距離不斷拉大。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市場為美國的25%,是第三大市場(日本)的1.125倍,2016年則達到美國的70%,是日本的3.3倍。
與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相伴隨的是電影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2016年底我國銀幕數為41179塊,是2012年的2.14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3.11%,平均每天新增銀幕19塊,超越美國成為銀幕擁有數最多的國家。
截至2017年3月,我國銀幕數達到44489塊,超過整個北美地區,從市場容量上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並有望在今年底突破5萬塊。
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全面實現數字化放映,其中3D銀幕數38377塊,占銀幕總數的86.26%。巨型銀幕(IMAX和中國巨幕)總數已達616塊,其規模也位於世界第一。
2015年,我國實現了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全覆蓋,縣級影院銀幕數已達17720塊,佔總數的39.83%,影院建設實現了大中小城市全面覆蓋,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2017年1-8月份全國票房前十城市。
一二線城市:
市場接近飽和,新影院盈利難
電影票房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個城市的消費繁榮程度。21世紀經濟研究院對近兩年國內電影市場和城市消費數據做了分析研究發現,城市電影消費與城市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致成正相關關係,第三產業越發達,文化娛樂消費實力越強。
2017年上半年,四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包攬了電影票房前四強,而經濟發展強勁的成都、重慶、武漢、杭州穩居第二梯隊。
從全國範圍來看,一二線城市仍是中國的主力票房市場。2016年和2017年1到6月,電影票房前十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杭州、蘇州和南京。其中北上廣深貢獻了全國城市票房市場的19%以上,電影票房消費大城市集中度仍較高。
2016 年,一線城市票房總數達98億元,佔全國票房總數的21.7%。觀影人次達2.4億,佔全國觀影人次的17.4%。影院票房、銀幕的總量上依舊繼續保持了極大的領先優勢,對比2015年的票房97億元,佔全國票房總數的22.2%,說明在增速上都開始普遍放緩,在基數已經極大化的前提下,增速放緩也是基本的發展規律。一線城市已經顯現出趨於飽和的跡象。
一二線城市日益飽和的同時,新影院的盈利也變得困難。
近年來,中國銀幕數如此爆炸式的增長,跟各個院線「跑馬圈地」分不開,使影院競爭空前激烈。「大家覺得影院是掘金行業,都往這裡投資,尤其是一線城市的競爭特別激烈。」保利影業發言人劉建峰坦言,像北京二環至四環之間的商業中心區,都是各個院線的必爭之地,影院數量已接近飽和。眼下的通州地區也熱得燙手,成為新建影院的搶手目標。
各院線為了爭搶地盤競相報價,導致影院建設成本暴漲,也給影院經營帶來很大壓力。「七八年前是房地產開發商找影院,現在是十幾家影院來競標,租金水漲船高。」博納影業市場部經理金波感慨,2005年星美公司創辦世紀金源影院時,享受的是「零保底租金」的待遇 ; 2010年博納影業開一家影院,卻花了上千萬元租金。如今,房地產商的要價越來越高,要麼向影院收取高額租金,要麼分走高達25%的票房收入。
目前,在北京城區新建一家影院,一個影廳需投入五六百萬元,總投資起碼要達到3000萬元以上。儘管電影票房在持續高漲,但新影院要想實現盈利卻越來越難。院線人士透露,七八年前,一家新影院三年就可收回成本;四五年前開影院,五六年能收回成本;現在,十年能收回成本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國巨型銀幕(IMAX和中國巨幕)規模位於世界第一。圖為觀眾在觀看3D電影。
三四線城市:
電影市場崛起,成影院藍海
中國電影市場近兩年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雖然票房主力仍然是一二線城市,但整體市場份額出現下滑趨勢,三四五線城市電影消費份額增速加快,已經成為國內電影市場不可忽視的消費潛力軍。
另外,一二線城市逐漸趨於飽和的情況下,院線公司逐步向三四五線布局,隨著各地區影院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三線以下電影市場逐步在全國影市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以橫店影視為例,8月11日橫店影視數據顯示,公司24.86億元將用於新建設220家影院,重點布局三、四線城市的2800個縣級市。另外萬達院線近年也在重點布局三四線城市。
以2017年最熱門的電影《戰狼Ⅱ》為例,貓眼數據顯示,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雖然穩居票房前列,但二線城市票房總量貢獻最大。和2016年的數據對比,《戰狼Ⅱ》四線城市的票房佔比創新高。
「這種現象背後,有幾方面原因。」大地影院集團總經理于欣認為,一方面,隨著三四線城市的影院建設速度加快、質量升級,進口大片的放映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極大促進了三四線城市觀眾的觀影熱情;另一方面,除了文化差異,三四線城市觀眾觀影品位也在逐漸提升,對影片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像《戰狼Ⅱ》《速8》這種質量過硬、特技效果炫酷的系列電影更容易受到追捧。
據藝恩統計,五一期間大地影院產出票房約3409萬元,佔比4.7%,同比上升8%,穩居行業第二。由於大地影院70%都分布在二三四線城市,伴隨電影消費的逐步下沉,大地影院無疑成為這一趨勢的受益者。
在於欣看來,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娛樂支出明顯增長,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將他們收入的40%用於如數碼、娛樂產品等可消費產品上。而不管是消費觀念還是消費能力上,三四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他們將是經濟發展新的支撐點。加之三四線影院建設的飛速發展,更是讓身處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們觀影熱情空前高漲。
如今,熱門電影一票難求已是常態。
小鎮青年和95後成為票房主力軍
三四線城市銀幕數的擴張,也吸引了大量小鎮青年走進影院,縣級城市的票房由此不斷上升。三四線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房價來說並不低,生活壓力小,尤其是在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由於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扶老攜幼一起看電影,使得三四線城市票房增速明顯。
據業內人士統計,今年上映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岡仁波齊》這樣的文藝片,近七成票房由一線城市的觀眾貢獻。相反,那些主打明星的商業片,近七成來自於三四線城市觀眾的貢獻。這也使得商業片在路演宣發階段,特意前往三四線城市安排宣傳活動,增加小鎮青年對影片的認知度,《戰狼Ⅱ》便是成功案例。國內近兩年的國產電影黑馬如《煎餅俠》《捉妖記》,也都有較大的三四五線受眾市場。未來幾年的票房增長也將主要來自三四五線小城市。
除了小鎮青年外,另一個票房主力軍群體是95後。
根據貓眼平台上1.5億的用戶數據綜合分析得出,在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觀影人群的年代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0—1994年的觀影人群比例從2015年最高峰的38%,已經下降到32%;與此同時,95後觀影人群比例從16%迅速躍升到26%。
這意味著95後已經大量崛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接下來的幾年他們還會將這一比例迅速抬升,從而成為觀影的絕對主力。
這一群95後可以說是網生一族,是被互聯網文化喂大的,因此他們的行為帶有強烈的互聯網標籤。標籤之一是他們每周花費在互聯網上的娛樂時間大大增加,其中電視劇/網劇成為他們耗時最長的一項娛樂活動,平均為5.4個小時,高於傳統印象中的大爺大媽或者家庭婦女;時間最少的是去電影院觀影,每周不足1小時,這也意味著平均每半個月去電影院看一次電影。
這群人也是最具有互動精神的人,他們是唯一一群在想看點擊活躍度和影后評分活躍度兩個維度上雙雙超1的人,這意味著他們在電影上映前有強烈的觀影慾望,在電影看完後有強烈的評價慾望,觀影消費更為主動和積極。
來源:鳳凰品城市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馬車還剩什麼牌?
※論文解讀:從烏合之眾到群體智慧的一步之遙
※芮成鋼代表誰圍觀駱家輝坐經濟艙
※【獨家】中國3次降基、2次降准之後 ——評4月20日中國降准1%之後的經濟新局勢、新趨勢、新對策
※你覺得中國可以在哪些非傳統優勢項目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