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恐龍時代: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大約在距今2億年前,地球上各個地區的氣候十分穩定,到處是大片的森林,爬行動物繁殖迅速,種類日益增多。其中,恐龍作為爬行動物的代表,成為整個中生代的一代霸主。
但是,在距今6500萬~7000萬年前,中生代末期,不可一世的一代霸主恐龍到了窮途末路,遭到了滅頂之災。在很短的時間裡,整個恐龍家族全部銷聲匿跡,成為地球史上一次最大的悲慘事件。出人意料的是,在中生代不引人注目的最原始的哺乳類、原始鳥類和蛇、龜等與恐龍不可「同日而語」的小型爬行動物,卻躲過了那場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浩劫,頑強地生存下來,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
那麼,為什麼曾經稱霸地球長達1.5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呢?多少年來,世界各國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從各個角度對這個謎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究,提出了眾多各不相同的假說。
最早的一種說法是:地球氣候的大變化。
以美國的卡特·福賽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中生代中期以後,地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地球上不再是常年如夏,而變得四季分明。許多植物在秋冬兩季枯死,致使食植物類的恐龍死去,並影響了食肉恐龍的生存。
澳大利亞生物學家約翰·史密斯卻認為是因為氣溫降低,而爬行動物一般需要陽光熱能來孵化卵,所以恐龍喪失了起碼的繁殖能力,從而滅絕。那麼,為何其他的爬行動物經受住了低溫的考驗而順利地繁殖了後代呢?
1988年,美國帕薩迪納加利福尼亞工學院的奧基夫和阿倫斯認為,一顆彗星或隕星襲擊了地球表面的石炭紀岩石,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0倍,從而使地球上氣溫平均升高大約20℃。由於氣溫增高,二氧化碳更不易溶解於水,這使恐龍同樣喪失繁殖能力。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小行星與地球碰撞而導致恐龍滅絕。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阿爾瓦茲教授認為,6500萬年以前,一顆直徑為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與地球相撞,大量的沙土塵埃覆蓋了整個地球,使照射到地面的太陽光大為減弱,在很長一段時期的天昏地暗中,大多數植物不能生存,素食恐龍和肉食恐龍先後失去食物來源而絕跡。
也有人認為,恐龍在碰撞後並未突然全部死亡,至少又生存了75萬年。因為一半以上的植物是在行星碰撞後300萬年中逐漸死亡的,所以有一半恐龍可以繼續生存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是因為海底變化使地球平面下降了300米,亞洲和北美洲連接起來,大量的其他類動物遷移到了恐龍的棲息處,食物供應更加困難,於是恐龍在飢餓中慢慢死去。
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一顆新星爆炸給恐龍帶來了橫禍。前蘇聯科學家西科羅夫斯基認為,7000萬年前,太陽系近旁約32光年處發生了一次稀有的大爆炸,它產生的大量放射線使地球陷入前所未有的災難中。身軀龐大但柔弱乏力的恐龍幾乎喪失了最基本的自我防護能力,在放射線的無情侵蝕中,可憐的巨獸只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肌體一天天地壞死下去,幼小的恐龍更抗不住放射線,只有死路一條。那些體形小的爬行動物如龜、蛇以及原始哺乳類動物卻可以隱於地下或洞穴中躲避災害,從而倖存下來。
還有一種重要的說法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
恐龍在地球上出現不久,哺乳動物也在脊椎動物的進化中誕生了。這種新興的動物群有著恐龍所不具備的眾多優點,在競爭中無可辯駁地佔據了優勢。
哺乳動物有能夠保溫和隔熱的毛皮和脂肪層,有蒸發體內多餘水分的汗腺;腦子大,且大腦皮層發達;進食器官已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並且它的繁殖能力也是恐龍望塵莫及的。再來看看恐龍,身軀過於龐大,而腦子小得可憐,神經活動與哺乳動物不能相提並論,牙齒尚不如現代馬的牙齒髮達有力,繁殖也屬卵生繁殖,成活率低。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哺乳動物進化越來越高級,數量也越來越多。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註定要失敗的恐龍不得不可悲的退出生命舞台。
此外,還有幾種值得注意的說法。種族老化說:英國人卡頓斯認為,一切作為生物的種類都有其誕生、成長、衰老以及滅亡的過程,恐龍家族也是如此。
便秘說:美國植物學家米勒認為,中生代末期,裸子植物由被子植物取代,恐龍不得不改食有著堅硬樹皮的柳樹或桑樹,它們不具備尖銳的牙齒,吃下去的大部分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便秘,恐龍們在痛苦中死去。
氧氣過量說:有的學者認為,地面上闊葉林的增加,導致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大增加,恐龍不得不在氧氣遠高於從前的大氣環境中生活,以更大的速度進行異化作用,消耗自身的能量,這樣即使恐龍不停地進食,也難以應付過多的消耗,新陳代謝嚴重紊亂,恐龍滅絕已成必然。
以上說法都認為恐龍因各種原因滅絕了,而美國的羅伯特·巴克博士卻認為,從蜂鳥到駝鳥,每一種鳥類都是恐龍的直系後裔。它不屬滅絕,而屬於進化。他說,如果你把它和現代鳥類的骨骼放在一起,無論在神經與血管的傳導、顎骨的連接,踝子骨或膝蓋的功能,以及右腦、骨腔等,都十分驚人地相似。恐龍看上去表面像蜥蜴,而實際上是鳥類。
關於恐龍是否滅絕的問題,科學界似乎早有定論,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恐龍並沒有全部絕滅。
在印度洋的小巽他群島中,有個科莫多島。島上生存著一種動物,外形與蜥蜴相似,有4條短而粗壯的腿,頭骨像蛇類一樣柔軟,頭和頸可以明顯地變形,能將一隻小鹿或一隻野貓的頭一口吞下去,並且食量驚人,有靈敏的嗅覺,沒有汗腺。這種動物是不是恐龍?有待於更詳盡的資料和更準確的證明。
1980年4月,居住在加彭俄哥的土著居民告訴前來考察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爬行動物的專家波爾,在依皮納地區有種巨獸經常出沒,他說,那巨獸皮膚呈紅棕色,脖子長達3米,考察隊員隨即拿出一本動物學圖譜,土著人指著其中一張蜥龍的畫說:「就是它,就是它」。
前來考察的科學家來到了依皮納地區,收集到了巨獸的足跡,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此外,各種水域也常常有恐龍類動物的報導。
1993年,河南南陽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1995年,湖北鄖縣又大面積地發現恐龍蛋化石,這對於研究地球災變以及恐龍滅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最近報導,中外科學家聯合研究,在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了活性基因,如果真能孵化出幾條小恐龍來,那才是曠古未有的奇聞和趣聞哩!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天天說錢:「印股票時代」,誰將暴富,誰將破產
※「志」存高遠,焐熱冷板凳(給新時代寫封信)
※北大 一校一刊一時代 群星匯《新青年》
※三國時代的著名噴子:禰衡
※IT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