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丁元慶:略論補益葯之通瀉作用及其機理

丁元慶:略論補益葯之通瀉作用及其機理

  • 補益葯以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為主要功效,但某些補益葯又兼有通瀉作用,試述如此。

    1 補益葯通瀉作用舉例

    通乃通利,如疏通臟腑氣血、通利經脈;瀉即破瀉,如破除結滯、祛除邪氣。通瀉主要是祛邪通利藥物的功效,但某些以補益為主要功效的藥物,同樣具有類似作用。

    1.1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臨床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之泄瀉,又具通便之力,故能治療大便秘結。《本草正義》謂白朮以「氣勝」,「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氣也」。《神農本草經》曰:「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白朮又善「消痰水」(《醫學衷中參西錄》);「利水道,有除濕之功」,「利腰臍間瘀血」(《葯鑒》)。研究證實白朮有抗凝血和擴張血管作用;煎劑和流浸膏灌胃或靜脈注射,對實驗動物均能呈現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1.2 甘草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益氣補中炙者為佳,生用則重在清熱瀉火解毒。《傷寒論》治少陰病熱結咽痛,以一味甘草取效。《長沙葯解》謂:「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瘡瘍熱腫,並宜生甘草泄其鬱火」。此外,《醫學衷中參西錄》說:「甘草軋末生服,轉能通利二便,消脹除滿」。《葯鑒》:「甘草梢子生用,去莖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節治腫毒,大有奇功」;「除邪氣,利咽喉」;「通經脈,利血氣」。《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肝病用藥》雲:「有餘瀉之,瀉子,甘草」。可見,甘草不惟補益,亦確有瀉火通利之功。

    1.3 黃芪 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托瘡排膿,利尿消腫。《別錄》謂其能「逐五臟間惡血」。《日華子本草》言其「破瘡癖」。《百藥效用奇觀》說:「黃芪長於補氣,但亦通調血脈,流行經絡,逐瘀破瘡」。益氣乃黃芪之主要功效,但於補益之中,又有破瀉之功。《局方》神效托里散以黃芪配忍冬藤、當歸、甘草,治療癰疽發背、腸癰、乳癰、無名腫毒、焮熱疼痛……即取其補瀉兼具之功,而收托里排膿之效。研究證實:黃芪對實驗動物及正常人確有利尿作用,並對多種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1.4 當歸 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本品以養血見長,但補中兼疏瀉通利之能,因而又具活血、潤腸、通經之力。《醫學啟源》提出「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之血各有所歸」。《藥性論》謂其「破宿血」。《日華子本草》云:當歸「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痤癖」。說明當歸亦補亦通。「多用大益於血家,諸血症皆用之,但流通無定,由其味帶辛甘而氣暢也」(《葯鑒》)。當歸集養血生血與活血化瘀之能於一體,故血虛瘀滯用之尤佳。此外,腸燥便秘,本品單味重用,亦收潤腸通便之效。

    1.5 白芍 養血益陰,緩急止痛,又能通脾絡,利小便,疏郁。《本經》有「除血痹,破堅積,利小便」的記載。《傷寒論》之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用之以通脾絡、緩腹痛。《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用之化瘡活血。《傷寒論》將其與大黃相提並論。水飲及水濕停滯諸證,常用白芍以利小便,如真武湯、甘遂半夏湯。《本草秘錄》言「芍藥最善平肝,是補瀉皆宜也,余言平肝而瀉在其中矣」。明言芍藥且補且瀉,乃補瀉兼備之品。

    1.6 何首烏 益精養血.祛風,潤腸通便。《百藥效用奇觀》云:「首烏善補……然其能瀉」。如四聖丸(《普濟方》)、何首烏散(《醫方集解》)皆取其苦瀉、祛風、解毒、泄濁、活血之功。《葯鑒》:何首烏「療頭面風,消諸癰腫」。實驗及臨床研究均證明何首烏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為臨床常用之降脂中藥。可為本品泄(痰)濁活血之佐證。

    1.7 玄參 養陰解毒涼血,瀉火而清風熱,單味玄參重用可以治療風熱咽痛。《本經》玄參主「腹中寒熱積聚」。其味咸又能軟堅。如消瘰丸以本品配貝母、連翹、牡蠣,軟堅散結。《別錄》主「血瘕下寒血」,除「心腹痛、堅瘕,定五臟。」《本經逢源》認為玄參「消瘰癘結核,治目赤痛腫,不特治暴赤腫痛,總皆散結清火之驗也」。說明玄參具補瀉兩種功效。

    1.8 麥冬 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此外,尚有消水之力。如《藥性論》「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臨床遇心肺疾患所致之浮腫、尿少,凡證屬心肺氣虛者,常可重用本品,補虛之中,復有利水消腫之效。《本草分經》也提出麥冬能「瀉熱生津,化痰止嘔,治嗽行水」。

    1.9 沙參 養陰生津潤肺,又能清肺瀉熱,通利小溲。《藥性辨微》載膀胱為熱邪所滯,而小溲不通,小腹與睾丸脹痛者,一味沙參,大劑煎服,覆杯而愈,是肺氣化而小溲通也」。說明大劑沙參,其功由補轉瀉,清肺瀉熱,通利水道。此外,《葯鑒》雲「排膿消腫,其功甚捷童便制,治痰之邪熱無比;玄參佐之,散浮風瘙癢何難」。

    2 機理探討

    2.1 量效關係 藥物的功效隨劑量增減而變化,歷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如《本經疏證》謂藥物「少用壅滯,多用宣通」。《醫宗必讀》說:「多用則宣通,少用反壅滯」。補益藥用於扶正補虛,用量相對較小,但在增加劑量後,往往表現為通瀉作用。如當歸養血量宜輕,重用則潤腸通便;白朮健脾止瀉量不宜重。若用至60g則能通便;沙參瀉肺熱亦必重用。考補益葯多氣重味厚之品。而「味厚則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隨著用量增加,氣味愈濃重,表現為疏利開結,破散通瀉作用。胡烈認為「當小劑量的時候,藥物表現一向作用;大劑量用藥時,另一向達到有效濃度,則表現出相反作用」。不難看出,藥物的功效與用量是相關的。就補益葯而言,用量增大,在發揮疏通祛邪作用的同時,仍保留其補養之力。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與攻瀉藥比較,則有瀉不傷正之特點。

    2.2 證效關係 藥物功效的發揮與證候有關。證不同治亦不同,遣葯、配伍定然有別。由於患者體內正氣功能狀態各異,邪氣盛衰有別,則證候不同。藥物發揮功效主要依賴人體正氣,其實質就是人體正氣對藥物作用的一種反應。證候不同,藥量有別,則體內會發生不同的反應,故收效各異。

    2.3 臟腑功能與藥物反應 臟腑功能各異,藥物在臟為補,入腑為瀉。臟宜藏,藏為補,補益葯能益氣、養血、滋陰、助陽,而氣血陰陽者藏於五臟,故在臟為補。腑以通為用,以瀉為補。病在賭,其通瀉失調,益之則瀉而暢,故通即是補。如當歸、白芍、何首烏養血,五臟受益則為補;血盈腸潤,腑氣通順,則以瀉為補。降瀉、通泄、疏達則腑氣暢利,雖名曰瀉,實則補焉。如生白朮製成的沖劑,對虛性便秘頗有效驗[5]。同一補益藥物,對五髒的補益作用為滋填其所藏之氣血陰陽,對六腑之補益表現為通瀉功能的恢復。說明補益葯之功效隨臟腑功能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2.4 修制與配伍 炮製、調劑與配伍可改變藥物功效。白朮健脾益氣宜炒,通便、消痰水宜生;黃芪炙用補益最佳,生者通瘀逐水尤妙。不同的配伍,也可抑制或發揮同一藥物的不同功效,玄參養陰生津多伍生地黃、麥冬,清熱瀉火解毒宜配金銀花、連翹、黃柏;白芍益陰養血常配當歸、熟地黃、枸杞子,通絡化瘀宜重用並配桂枝、桃仁等,利小便當與助陽、利水葯同施。炮製、調劑的不同以及適當的配伍對藥物的功效產生重要影響,此亦為補益葯之通瀉作用產生的機理之一。
    推薦閱讀:

    醋泡黑豆的作用與功效
    被你扔掉的蛋殼竟有這麼大的作用,學到就是賺到!
    黃精的作用有哪些?
    起到遮擋作用,玄關風水簾的講究
    【每日一卦】八字深剖藏干作用關係

    TAG: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