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課題培訓材料
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
(一)什麼是課題?
所謂課題,實際上就是研究項目。課題名稱是對研究項目的表述,它不僅能顯示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同時還可以體現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例如,《小學生激勵性評價研究》這個課題,其研究對象是「小學生」,研究內容是「學習方法」,研究的意義是探索小學生學習規律和提高小學生學習效率。再如,《農村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這個課題,其研究對象是「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研究內容是「小學德育的整體改革」,當然,研究目的和意義也不言自明。
(二)怎樣選定課題?
在教育科研過程中,好的選題就是成功的一半。作為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正確的選題十分重要。它不僅決定了研究者目前與今後的探索方向、目標和內容,而且還規定了研究必須採取的方法和途徑,是教育科研的關鍵。
1.課題的來源
一是來自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二是來自教育理論文獻資料;三是來自上級教育科研部門下發的課題指南。儘管我們的課題來源十分豐富,但要真正發現和選定一個好的課題也並非易事,還需要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2.選題的依據與原則
一般來說,應以國家、省、市下發的《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指南》為依據,聯繫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選題。應該指出的是,《課題指南》中的每一個項目只是研究的某個方面,而不是一個課題,切記不要照搬。比如,《課題指南》中「21世紀學校德育研究」是一個研究方向,我們可根據自己的工作實際,把課題定為:《 農村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等等。根據研究者實際情況,課題還可定得更為具體,如《新時期社區德育教育資源調查研究》等。當然,《課題指南》中未涉及的內容,若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也可以自行確立課題。
選題時還應做到現實性、時代性、科學性、未來性的統一。既可選取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重大課題,比如《學習後進生轉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等,也可以選取本地區、本單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特殊問題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比如,《小學數學開放題的研究》等。從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進而確定研究課題,對於廣大一線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來發現和選定課題,都要體現出「小」(題目小)、「實」(聯繫實際)、「深」(有一定深度)、「新」(有新意)的特點,以便能夠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研究。比如,《對小學生數學開放題的研究》這個課題,就較好地體現了「小」、「實」、「深」、「新」的特點。說它「小」,是因為其研究範圍限於小學數學學科;說它「實」,是因為其內容來自於教學實踐;說它「深」,是因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涉及到教育學和心理學;說它「新」,是因為「獨創性」體現了創新精神。另外,確定研究課題時,一定要慎重、縝密;課題名稱既要簡明準確,又要重點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三)選題的途徑與方法:
1.把握教育形勢,選擇熱點問題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教育教學改革始終都沒有停止過。各種先進教育理念的出現,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活動,從而引發出許多熱點問題。例如,當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就是中小學教育面臨的熱點問題,其中有許多問題和矛盾需要解決,由此引起的教學情境的變化、師生角色行為的變化、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以及評價方式的變化等都需要深入進行研究。再如,在研究性學習中,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互補與結合,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變換、教學操作和媒體網路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教育中如何變教師的教學輔助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手段等問題,都會產生一個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又如,現行的考試評價制度一直困擾著小學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我們可以從教育管理的角度進行研究。還有,我國加入WTO以後,經濟、產業和文化的發展都會對教育和青少年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會產生一個又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我們必須把握好教育形勢,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選擇熱點問題去確定課題。
2.注重自我反思,從工作中發現問題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各種事情,不同時段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就為我們選題創設了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經常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以便從中發現和思考問題,最終形成自己的研究課題。
一是從教育教學的困惑中尋找課題。例如,有位青年教師,很想使自己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學生多討論、多交流。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方法,學生興趣不大。他為此陷入苦惱之中。為達到這一目的,他經常有意識地去聽別人的課,十分注意觀察別人組織課堂討論的方法,還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習慣,多次邀請同行聽課為他「會診」,最後,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原來是課堂上師生和生生交流過渡銜接不合理,問題提出的方式不巧妙,影響了課堂氣氛。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又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最後設計出了《課堂討論中有效實施信息交流的策略研究》這樣一個研究課題。從這個課題形成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選題時,首先要察覺到自己教育教學中的疑難和困惑,緊緊抓住不放,千方百計地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和途徑,然後進行概括提煉,最終形成研究課題。我們每個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都會遇到困難或產生困惑。如果抓住問題不放,並深究一步的話,就有可能找到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
二是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課題。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同志,一般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都積累了不少經驗。如何把經驗總結出來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其中必然蘊涵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有一位數學老師,凡是聽過他課的老師和學生都認為他的板書很有特色,他能邊講邊將本節課的概念、原理和法則等按邏輯關係清晰地呈現在黑板上,很少用板擦。大家一看黑板就對他這節課的脈絡一目了然,印象很深。可當別人讓他介紹經驗時,他卻說不清。後來,這位教師對自己的板書設計認真進行了反思,並學習了有關板書設計的理論,從中提煉出自己操作的規律,並在更高的層次上探索出板書設計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他將板書設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課題。
3.變換觀察角度,引申出新的課題
在選題過程中,經常需要對那些司空見慣的老問題進行轉換,並從新的視角加以審視,這樣就能夠推陳出新,開發出新的研究課題。比如,研究性學習是當前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有位教師在仔細分析了研究性學習的內涵之後,發現這一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嘗試、努力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具有獨特作用,但涉及面太大,並且已有類似的研究成果面世。這位教師變換了觀察角度,經過認真思考發現,他所在的學校環境教育很有特色,於是就利用自己熟悉的環境教育研究成果,抓住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設計出了《研究性學習中環境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這一課題。再如,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傳統的問題,似乎已經沒有研究的餘地了,但是,有一所小學的領導和教師從當代學生髮展的需要出發,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重新思考。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傳統的學習習慣,一般是指專心聽課、認真完成作業等;培養方法是以訓練為主,而且尚未形成可行的評價手段。對此,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新形勢下學習習慣的內容需要拓展,培養方法需要進一步更新和發展,評價手段需要儘快建立。。
4.選擇重點問題,進行追蹤積累
問題追蹤積累的關鍵是要選准一個既具體明確又有深入餘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那種切口小,可供研究的空間大,能夠牽一髮而動全局的要害問題。
例如,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批改效率問題是一個事關作文教學整體質量的問題。有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多年來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環環相扣的追蹤研究。他進行了《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課題。
再如,有位數學教師抓住「解題思路訓練」這一具體、微小的關鍵問題,引出了關於課堂教學的思路目標設計、題型分析與思路點撥、解題思路中的思維遷移、口頭解題與書面解題的思路對比等相關問題的探討,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數據資料,寫出了一系列有實踐價值的科研論文。
5.從討論和交往中發現問題。一個人所想的問題面畢竟很窄,我們要善於抓住和別人的交談或交往(如聽報告、聽演講、聽課、開教研會、聊天)的機會,從經意或不經意獲得的信息中拓寬思路,發現問題。
(四)教育科研課題選擇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表述不清,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比如,《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學段」不清,「學科」不明,「能力』』概念不確切,若改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研究》則較為明確。
2.課題名稱外延太大。比如,《創新教育研究》(某教師申報的課題),若改為《農村小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的表述則比較確切,也更符合其研究實際。再如,《提高教師現代化水平研究》,若改為《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提高途徑研究》,其針對性和研究範圍就更加明確了。
3.經驗之談,層次太低,象個一般論文的題目。比如,《班主任怎樣開班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交流探索》、《端正思想,五育並舉》、《培養自信,轉化差生》、《轉化後進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等題目,還有「試論……」、「如何……」、「淺談……」、「……初探」、「……嘗試」、「怎樣……」等均不符合研究課題名稱的要求。
課題即研究項目,選定課題應遵循「小」、「實」、「深」、「新」的原則;每個題目都應體現研究的對象、範圍、目的和意義。
教育教學課題培訓材料(二)時間:12-12-23 12:40:24 點擊: 10 核心提示:/*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教育類課題研究的方法
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該課題或類似項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否則不僅我們的研究無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點過低,而且很可能是重複的無效勞動。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比如,以理論為主還是以實踐為主等。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預期表現形式有哪些?
「課題論證報告」,可用於填寫課題的「立項申請書」或科研論文的開篇、前言部分。一般可以在500字左右即可。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⑴觀察法;⑵調查法;⑶測驗法;⑷行動研究法;⑸文獻法;⑹經驗總結法;⑺個案研究法;⑻案例研究法;⑼實驗法;等等。
在一個比較正式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上述研究方法。
1、觀察法
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1.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
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範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1.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範圍;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餘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範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1.4制定觀察計劃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範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1.5策劃和準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準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覆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準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準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1.6規定統一性標準。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于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準。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準。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1.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2、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範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製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範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有一位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處於某個學段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
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4、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範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裡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5、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
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6、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
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7、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8、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
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製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衝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
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複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複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裡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相關鏈
9、實驗法
9.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9.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複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複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9.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舉例)
9.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裡,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舉例)。
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係,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9.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
——形成假說——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按照方案實施實驗——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教育教學課題培訓材料(三)時間:12-12-23 12:44:33 點擊: 8 核心提示: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報告格式報告題目:××××××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組名稱:××××課題組一、引言簡單明了地闡述以下幾個問題——問題的提出、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的理論假設和理論依據以及研究的重點。引言不...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報告格式報告題目:××××××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組名稱:××××課題組
一、引言
簡單明了地闡述以下幾個問題——問題的提出、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的理論假設和理論依據以及研究的重點。引言不是對研究方案的重複,而是對研究方案的概括。引言應開門見山,有吸引力,篇幅不宜太長。
二、方法和過程
研究方法和過程的介紹一般按照課題研究過程的時間順序和進展情況一一展開,主要內容包括:
(1)研究的主要概念的定義和有關名詞的解釋;
(2)實驗對象的選擇和組合、實驗措施;
(3)概述研究過程及主要做法;
(4)研究的主要特點;
這一部分內容的介紹應該注意條理清楚、交待明白,以便別人能夠按照這些介紹去重複實驗。
三、 結果與結論
研究結果與結論是指對研究所取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後的結果,以及由此而推導出的結論。這一部分是事實材料的客觀歸納,切記要依據事實和數據嚴謹地提出結論。
四、 分析和討論
分析和討論是實驗者根據研究所得的結論,結合自己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分析、思考,對結論產生的原因所做的理論解釋或對結論的質疑及對策等。
五、 附錄
附錄包括主要參考文獻和原始資料等。
推薦閱讀:
※當溫度很低的的時候,一直燃燒的火會熄滅嗎?
※幼兒園加盟,前景怎麼樣?
※大多數家長都只關注分數,該怎麼改變這個現狀?
※深度解析|戳進來,告訴你,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
※如何背長篇古文,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