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海雨台灣情——中華詩學研究會發展概況
一、 台灣詩學?葉茂根深
台灣文學精神的特質是在明鄭治理後,以河洛文化為根,海島文化為干,時代變化為枝葉,因政治經濟由南向北,再往東的開拓,人文也自然隨之發展,三百五十多年來,群賢薈萃,早已蔚為大觀。
詩是最精粹的文學載體,緣情述志,不離生活,短短二十字,即可感天地、動鬼神,台灣先賢莫不愛之。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台灣文獻初祖沈光文與諸羅縣令季麒光等首創東吟社,此後一百四十一年間,未聞有詩社之設。迨滿清甲午(1895)戰敗割台,台灣人民母語被禁,於是藉漢詩通聲氣、傳思想,為民族文化爭生存空間,五十年內,詩社竟由原先的十二家,擴增到二百一十九,要以中台的櫟社,南台的南社,北台的瀛社、天籟吟社,較具聲名。依《台灣詩史?台灣詩社系年》1所著錄,其年代不詳者尚有五十八家之多,真如雨後春篁,到處茁立。一九四九年陸沉後,三十四省擁權位者隨國民政府東渡,倉皇間聚首台員,不乏兼擅風雅之士,三原於公、沁水賈老等,望重吟壇,受推為祭酒,鼓吹庥明,自是不絕,後來遂有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的成立。
1 《台灣詩史》,廖一瑾著,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899年3月初版,頁32~66。
二、 陸沉突變?質量攀升
中華學術院張其昀院長為昌明詩學,宏揚詩教,循辛卯端午(1951)監察院長於右任、考試院長賈景德等德高望重的詩學前輩,在台北市中山堂召開第十二屆詩人節大會時,有八百餘名詩家蒞會,總統 蔣中正親筆榮頒「發揚民族正氣」紀念詩箋寵錫的重大意義,而上繼國風、大雅以 還,屈、宋、陶、謝、李、杜、蘇、陸等詩人的千秋勝概,特於1968年上巳,敦聘監察院張維翰副院長為中華詩學研究所所長,彭醇士、梁寒操為副所長,易大德任研究委員兼執行秘書。首聘研究委員,依姓氏筆劃序為:丁治磐、木下彪、王家鴻、成惕軒、朱玖瑩、江絜生、李猷、李漁叔、何志浩、吳萬谷、吳春晴、林尹、林熊祥、易君左、宗孝忱、胡慶育、俞大綱、胥端甫、陳定山、陳南士、陳季碩、陳逢源、許君武、張泰祥、張惠康、曾今可、彭國棟、楊仲佐、劉太希、顧翊群,連同兼行政者,合計三十四名。此後,逐年增聘研究委員,並在菲律賓設置分所;更為培植精銳,又聘新科博士為撰述委員,致力詩學理論、批評及創作的發揚光大。
彭、梁兩位副所長逝世後,遺缺由成惕軒、易大德真除。1979年張維翰所長辭世,張其昀院長命易大德續任,加聘李猷、何志浩為副所長。據1982年編印的名冊,海內外列名者計二百零九人。1996年春,易所長逝世,由李猷膺第三任所長,增聘龔嘉英、張夢機為副所長;詎意數月後,李所長竟遭不測,遂改舉前考試院考試委員張定成為所長。於是大張旗鼓,增聘馬鶴淩為副所長,張壽平、駱建人、林詠榮、林恭祖、張以仁、陳慶煌(冠甫)、胡傳安為常務委員,方子丹、庄幼岳、張國裕、馬鎮方、蔡鼎新、朱萬里、熊琛為顧問。據1997年編印的名冊,則有二百二十一名,都以研究委員聘。既而張定成為使詩研所永續發展,又將所長重責,委由朱萬里接篆,張壽平、張以仁、林恭祖先後增補為副所長,陳慶煌為秘書長,大有紫氣東來,鵬飛萬里之勢。
要之,創立迄今已近半百,所有首聘的陸沉東渡暨鯤嶠名家,甚至後來增聘的高明、林尹、盧元駿、吳語亭、韋仲公、楊向時、陳邁子、許君武、周棄子、王天賞、王開節、范道瞻、王韶生、徐定戡、蘇雪林、尉素秋、曾霽虹、晏天任、姚蒸民、伏嘉謨、張之淦、黃得時、趙諒公、羅尚、蔡秋金、高嘯雲、張夢機、陳家添、陳焙焜等老委員,也全作古了。人事滄桑,新陳代謝,誠難盡言。
1996年9月9日,詩研所李猷所長不幸辭世,昔日相聚紅並樓諸賢達,如淩立、趙諒公等,遂改與心月樓陳慶煌連繫,每當淩立自美返國,必倩陳君代邀台灣詩家會商所務。在考試院前考試委員張定成繼任所長時,曾大事興革,開物成務,訂定規章、制度,氣象為之一新。張所長為使詩研所永續經營,蓬勃發展,遂讓賢予台灣創價學會創會人朱萬里。朱所長接篆後,以趙諒公暨馬鶴淩曾分別親自造訪心月樓,發願將協助勸募經費,昌明並宏揚詩學與詩教;起初擬向台北市政府申請立案,但因副所長龔嘉英主張須擴大為全國性而作罷。嗣經中華詩學研究會籌備會議通過後,遂登報號召全國各地詩人響應,共同為發起人。因登記者均屬大台北區,未能跨越全國二十個縣市之半;經詩研所秘書長兼詩學研究會籌備處執行長陳冠甫出面遴選其分布在偏遠縣市而熱愛詩詞的青年學生踴躍加入,同為創會發起人。2002年春,內政部准予立案,由朱萬里任創會首屆理事長,張定成、趙諒公為名譽理事長,龔嘉英、陳冠甫、林恭祖、張以仁等教授為常務理事,張仁青、黃清源、蔡鼎新相繼為常務監事。朱理事長任滿六年,由胡傳安接篆,胡謝任後由吳大和續任,並增聘陳冠甫為副理事長。
三、春秋雅集?酬唱聯吟
中華詩學研究所每年上巳、端午、重陽三節為固定例會,雅集時除偶而踏青、臨流或登高觴飲外,仍以分韻酬唱聯吟為主要活動,因大老均兼善書法,聚會時每展示詩箋,相互觀摩切磋。刊成專輯時,必由駢文大師成惕軒撰序,益增貴重。偶亦舉辦全國大專青年詩人聯吟賽會,旨在培養新秀,以利承傳薪火。陳逢源與王天賞兩位委員,仙逝後,所遺下的基金會,均能持續的在執行此項神聖使命。當張定成接任所長時,舉辦書畫義賣、徵詩徵聯等活動,經費稍寬,委員熱絡。不幸遇大老升遐,編成挽冊,定親題其端,更顯哀榮。
自立案為中華詩學研究會後,會員大會每年舉行一次,理監事會議則完全依內政部所定辦理。為落實母所「昌明詩學,宏揚詩教」宗旨,已敦聘專家義務講演「中華詩學講座」十二次。另外、為促進會員間感情的交流,每常選擇風景名勝地區郊遊,吟詩作賦,其樂融融。
四、詩刊纂梓?月異季新
中華詩學研究所成立之初,即積極籌備中華詩學雜誌社,由易君左任社長,李漁叔為副社長兼總編輯。行政院新聞局准請登記,於1969年6月發行《中華詩學》月刊創刊號,全年出版十二期。經過十四年之慘澹經營,已成學界佳評如潮的刊物。但以經費支絀,自1983年起,由月刊改為季刊,並改二十五開為十六開版面,封面亦從單色改為彩色。每年四期,按春、夏、秋、冬四季發行海內外。自易君左、李漁叔故世後,由易大德兼任社長,李猷、庄幼岳任副社長,林恭祖任總編輯。其間籌措印刷費,充實內容及審稿、編輯、校對,李猷一人苦撐,心力透支,貢獻最多。當1996年3月易大德以九十高壽逝世,李猷任所長兼社長,林恭祖任副社長,陳慶煌為總編輯。同年9月李猷仙去,改由龔嘉英任社長,張壽平為副社長,陳慶煌仍任總編輯。社務委員由熊琛、蔡鼎新、王蘇、汪芳淦、楊秀峰、張英傑等人擔任。嗣後又由張壽平出任社長,陳慶煌為副社長;在陳博士主持編務期間,蔡鼎新以八閩書畫會長、公司董事長之尊,義兼讎斠之任,錯別字幾絕,毅力驚人。續由林恭祖任社長兼總編輯,嗣復由張仁青接總編輯。從張博士接手後,一切完全委由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同仁負全責,仰止創辦人張其昀崇高的風範,自也樂於編印出盡善盡美的刊物。
五、真情創作?至性通靈
早期詩研所除了木下彪是日本籍,陳逢源為台灣籍外,其餘三十二位委員均屬大陸人,面對台灣的風光景物,不免有山河之異,因而詩中多少總帶類似「新亭對泣」那種傷時的悲憤之情。由於大半是政商名流或學者專家,本身具有深廣的生活閱歷和藝術素養,出手自然不同凡響,其詩語言凝練,形象鮮明,意境深邃,哲理升華,情感真摯,節奏流暢,韻律和諧。惜老成盡皆凋零,後輩誠難乎為繼。
詩應是質樸自然,不加矯飾,系詩人真性情、真面目所流露的天籟之音;而非填書塞典,較聲律,琢句文,苦心匠構,全無醞藉的假作品。因此,它必須與時日新,隨著時代而俱大,於右老在〈丁酉年詩人節大會致辭〉說:「詩的體裁,必須解放,偉大的天才,偉大的思想,決非格律所能限制的。……我們當拿詩的格律來適應我們的思想,不可拿我們的思想來適應詩的格律。」2 現代的年輕人,雖然國學根柢未如老輩深厚,但觀念新穎,若轉益多師,借鑒西洋,3 解放舊的枷鎖,開創新的機運,與白話互相結合,作品力求淺近卻不流於低俗;能涵養成至情至性,入微合寞,通乎神靈。進而要求多元化,主動和作曲家、音樂家、舞蹈家、書畫藝術家配合,這樣才可以從「抱殘守缺」、「格律桎梏」、「故步自封」、「今之古人」的小眾作品,推廣為全天下普羅大眾皆能創作並喜愛欣賞的文學。
2 于右任先生治喪委員會編(1965),〈四十六年詩人節詩人大會致辭〉,《于右任先生紀念集》,台北:中央印刷廠印行。頁294-295。
3 筆者嘗以七絕翻譯二十世紀美國女詩人瑪麗安.穆爾大作詩>云:「對汝從來吾不喜,全然鄙視暫量身。豈容未有瑕疵見,畢竟其中一片真。」所以如此做,目的在汲取西方女性詩人的思考模式--以退為進、層層轉折、似是而非、欲言又止的層次,使古典詩創作的途徑更加寬廣。
六、結盟昌社?跨國詩情
在詩研所階段,因委員半屬黨國大老,凡全國慶祝詩人節大會必膺祭酒;偶而出國參加世界詩人大會或國際桂冠詩人大會,也都為領隊。與香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及美國僑界詩人或韓、日懂漢語的詩友,時常連繫。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起,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在台北召開七天,本所張維翰、易大德、王大任、陳逢源等大老均承擔有重要任務與榮銜。於一九九七年起,本所曾與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短暫結盟,同心為宏揚凈化心靈的詩風而努力。其後,馬鶴凌與張壽平二位副所長,也分別領團赴星馬及泰國訪問,與當地詩社聯誼。
自大陸改革開放後,林恭祖委員率先返里,真正兩岸結盟,則遲至詩會成立後的第二年秋,才與福建省東南詩社、泉州刺桐吟社、廈門詩詞學會正式交流。嗣後,筆者因黃清源校長的禮讓,曾十次帶團赴閩粵訪問,以團員半屬詩會成員,游必賦詩,廣傳風雅。而數年前,朱萬里理事長蒙南京大學聘為榮譽教授,率團錦旋,並與南京、高郵地區詩友晤談,扢揚風雅,深具昌社的詩情。今後,本會擬赴北京與中華詩詞學會暨中國楹聯學會作親善交流,共締鷗鷺之盟,同為兩岸和平而努力。
七、拜今網路?理想成真
當今電腦普及,網路資訊發達,頃刻即可如古代陸機《文賦》所說:「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本會設有網站,公布全部《中華詩學》刊物內文,方便全世界同好上網瀏覽。另闢詩詞聯吟唱類發表、留言、粉絲及全球徵詩徵聯等專區,藉由手機或電腦連線,瞬間可與各地同好作雙向溝通及密切交流。
正因為今日的兒童均愛玩電腦遊戲,若能與民間詩學團體加強合作,共同精心製作動漫式的詩詞吟唱及欣賞軟體,藉網際網路不受時空限制的遠距教學功能,網站大大可落實溫柔敦厚之詩教目的。續以詩詞韻律檢核系統,提供青年人快速核對平仄押韻是否正確?倘須修正,則利用鍵盤上的Ctrl+F功能,即可進入網站找到所屬韻目及同部各字,頗為方便。全球所有文言、白話,古典、現代詩人,從此作詩、品詩、論詩不用局限在一地或一社了。拜雲端科技網路之賜,4大家可以超越時空,無遠弗屆,理想成真,何其樂哉!
4 筆者嘗賦〈雲端Cloud 〉云:「嶄新科技創雲端,檔案蒐存網路寬。遙控平台超想像,同時明月五洲看。」
陳慶煌,又名慶洪,字冠甫,號修平。公元 1949 年生於台灣宜蘭。
六歲失怙小學甫畢 ;即應聘為罟艚彩繪龍鳳,獲畫家美譽。入政大深造,受成惕軒等明師督教、熏陶守份循禮、寬仁穩重美德。
以劉申叔之經學,膺國家文學博士。歷兼任文化、輔仁、世新、銘傳、中興、台北及國防醫學院教授,又義務任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總編輯、副社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
推薦閱讀:
※詩學概念400題(十四)
※陳仲義詩學
※中、西詩學的同異(一)
※《雅》詩得名略說 | 長安詩學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