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大米真的環保嗎?

在山東青島,一些超市出售日本大米。新華社

由於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很高,很多農家不願意投資,多數消費者也購買不起,所以,日本的有機農產品數量很少,如今,有機農產品不到全部農產品的10%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藍建中發自東京 最近,日本大米火了!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一些中國人通過旅遊便利或「海淘」平台,大肆搶購日本大米。有人甚至在淘寶網販售日本米,稱日本米不會用農藥,也沒有重金屬污染。那麼,日本高價大米是否真如外界宣傳的那樣「貨真價實」?本報駐日本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種植過程中並非不使用農藥

在日本,大米是最重要的農作物,是日本戰後農業政策的基礎,生產額在全部農產品中所佔的比例是單一作物種類生產額最大的一種。近年來,日本為了追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把目光盯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富裕階層,希望向這些人推銷日本的農產品,為此日本制定了一個宣傳計劃,利用各種傳播手段和機會,無孔不入地推銷日本農產品及食品,這其中就包含了大米。由華僑創辦的中國通訊社營業部長姜德春介紹,日本出產的大米也只有圓粒米,但日本人講究對大米「包裝」,例如,日本各地產的大米都被經營者起了很浪漫的名字。不過,日本大米並不像外界宣傳的那樣完全不使用農藥。 事實上,隨著農藥導致的公害逐漸曝光,儘管上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限制DDT等劇毒農藥的使用,但為了防治害蟲和促進順利生長,水稻種植仍需要使用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等各種農藥。日本在1961年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鼓勵使用化肥、化學合成農藥和農業機械化,以增加農田單位面積產量,受到只擁有小面積農田的農戶歡迎。但是,常年使用化學肥料,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土壤中的真菌和細菌等生物本來是能夠分解落葉、朽木和糞尿等有機物的,但是,由於大量使用無機質的化學肥料,有機物開始不足,土壤中微生物減少,喜歡無機質的厭氧性細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最終,植株變得容易患病,為此,農戶不得不使用農藥,更加導致環境惡化,陷入惡性循環。

有機大米比較少見

出於對上述狀況的反省,有機農業開始得到提倡,即注重採取天然肥料,比起農作物的收穫量,日本開始注重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全性。  1992年,農林水產省制定了「有機農產品及特別栽培農產品表示指針」,規定有機農產品是指「不採用化學合成肥料和農藥,在播種和種植前兩年以上(多年生作物則是最初收穫前3年),通過堆肥等培育土壤後生產的農產品」。不過1992年的指針沒有法律約束力,2000年,日本修改了農林規格(JAS),規定需要在農林水產省登記的第三者機構(登記認定機構)認證,符合審查標準才能稱為有機農產品。2006年12月,日本制定了《推進有機農業法》,2007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推進有機農業的基本方針》,提出要開發和普及有機農業技術、充實培訓教育、增進消費者的理解和關注。由此,有機農業成為通過法律制度推進的對象。不過,農林水產省指定的安全性很高的農藥和無機肥料則允許使用,所以嚴格來說,有機農產品並非完全不使用農藥和無機肥料。例如,除蟲菊乳劑、菜籽油乳劑、硫磺粉劑等農藥以及草木灰、碳酸鈣、石膏、生石灰、消石灰等無機肥料也可以使用。  姜德春指出,由於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很高,很多農家不願意投資,多數消費者也購買不起,所以,日本的有機農產品數量很少,如今,有機農產品不到全部農產品的10%。他介紹,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市場上有不少投機取巧的行為,通過文字遊戲誤導消費者,很多商品則用「有機生產」、「無農藥」、「無化肥」、「不使用農藥」等似是而非的表述誤導消費者,實際上,這些商品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農產品,就更談不上是有機食品了,因為從農產品加工成食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添加劑,而加入添加劑的產品很難稱作是有機食品。對這種打擦邊球或鑽空子的做法,日本相關的省廳基本上放任不管,也難以監管。

嚴格檢查鎘含量

儘管日本大米在種植時少不了農藥的參與,但對於重金屬方面的管控,日本的確尤為在意。 日本官方對於食品中的重金屬含量有嚴格規定。而在水稻種植中,鎘是最主要的一種需要防治的重金屬。鎘對於人體健康危害重大,日本富山縣發生的「痛痛病」,就是鎘環境污染進而導致人體慢性鎘中毒的典型案例。1970年,受痛痛病事件的影響,日本在《公害對策基本法》(現《環境基本法》)中增加了有關土壤污染的內容,並且在當年12月25日公布了《農用地污染防止法》,1971年6月5日開始實施。該法要求,為了預防、清除和合理利用遭受特定有害物質污染的農用地,要採取必要措施。該法針對以下三種特定的有害物質,即鎘及其化合物、銅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都道府縣知事在確認農用地遭受了這些特定有害物質污染後,要將農用地指定為「土壤污染對策地區」,制定治理計劃。都道府縣知事和市町村長要根據計劃,採取清除污染土、添加客土、改變水源、轉作他用等措施。消除污染之後才能解除其對策地區的身份。環境省和農林水產省主管清除污染,給農田添加客土的工作。農林水產省還推廣植物凈化技術,種植能夠高效吸收鎘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鎘,此外還推廣實施「灌水管理」,即在水稻抽穗時期前後,在水田灌滿水,遏制水稻吸收鎘。對於大米之外的農作物,包括大豆、小麥、蔬菜等,也通過植物凈化,減少鎘的濃度,改種不易吸收鎘的品種,使用改良土壤的器材遏制鎘濃度,開發新的不易吸收鎘的品種等措施。目前,由於人體內積蓄的鎘無法安全有效地進行排除,因此消除環境中的鎘污染、防止「鎘從口入」顯得尤其重要。對於日本本國生產的米中的鎘,農林水產省一直實施調查,特別是一些重點地區。對於米中的鎘濃度有可能比較高的地區,即使是自家消費用的非出售的大米,根據生產者的希望,農協等也會實施調查分析。與銷售的米一樣,如果超過了《食品衛生法》的標準值,會通知生產者不要食用,翌年栽培時要採取「灌水管理」等措施降低鎘含量。

日本大米,值得羨慕的不是口感和環保

在筆者看來,與其羨慕日本大米如何口感純正,健康環保,不如學習人家如何保證大米完全自給。日本國土面積僅有約37萬平方公里,且遍布山地和島嶼,人口卻超過1.2億,是一個人地矛盾突出、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在各發達國家中,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一直都是最低的,不過,最具戰略意義的糧食——大米的自給率卻接近100%。日本取得這些成績要歸功於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政府出台法律從體制上確保農業科技的普及可以落到實處,國家農業科研機構每年無償向農民提供大量科技成果,使普及農業科技的內容不斷充實和提高,農協組織等對農業科技普及的成果及時展示和宣傳,政府對普及農業科技的農民中的能工巧匠進行表彰鼓勵科學種田,最終的結果是日本不斷推動糧食和蔬菜品種的改良,品牌不斷湧現,進而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和日本農業的競爭力。日本在普及農業科技方面有著完善的法律法規。1958年7月15日生效的《農業改良助長法》總則第一條就指出,制定該法的目的,是為了使農民獲得並普及交流有益於農業經營和農村生活的實用知識,扶助農業的試驗研究和普及事業,培育高效並環保的農業技術和穩定農業經營,以振興農業,改善農村生活。該法第三章第六條規定,為了普及讓農民獲得對農業經營和農村生活有益而實用的知識,都道府縣要和農林水產省合作,支援與農業相關的普及事業,政府應向都道府縣提供相關資金。日本的水稻生產,早在197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從水田整地、插秧到收割的全過程機械化,居世界領先水平。此後,針對水稻種植的每一個環節,日本農林水產省長期組織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改進和研發。島國日本能創造大米自給奇蹟,與他們優化水稻種植上的每一個細節是分不開的。比如,育秧和插秧工作最費工時,是造成擴大水稻栽培規模的瓶頸,插秧機生產企業就不斷改進機械的插秧和收割方式,稻苗研發機構則配合新插秧方式開發新水稻品種;日本山嶽零散,小規模農田較多,企業就專門針對這種地形開發超小型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對北海道等大型稻田進行田間管理時,採用射程數十米的噴霧機進行噴葯和追肥,甚至乾脆直接用無人飛行器噴洒……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科研機構向農民提供科研成果、接受農民的要求從事科學研究,不存在專利問題,也不會讓農民出錢,因為政府科研機構由政府撥款研究,主要任務就是要把科研成果推廣到田間,就是要為農業服務。日本農林水產省在網頁上每年都公布大量農業新技術,並制定普及計劃。


推薦閱讀:

戰國時代日本鐵炮小考
為什麼日本品牌的商標偏愛使用全大寫的西文字母?
日本稅理士考試製度
李鴻章死前要求後人警惕一國家,居然不是日本,而是此國!
日本新幹線為什麼不安檢?

TAG:日本 | 大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