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學生學得快樂嗎
06-16
作者:林 明 ——淺析當今學生厭學心理及糾正方法 學生開學了,可一些家長卻發現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強烈的厭學情緒。多年教育研究發現,往往在即將開學時和開學初期,學生表現出的厭學心理最為明顯。學生厭學主要表現在知識障礙和人際關係障礙,這會成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厭學心理是對學習產生厭倦乃至厭惡,從而逃避的一種心態。調查表明,大多數孩子的厭學與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係。厭學心理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績,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厭學 單科厭學 多科厭學 內因 外因 所謂厭學,就是是對學習產生厭惡、反感或無所謂的心理傾向。 學生厭學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課堂上,時常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動作,或者或惡作劇,干擾課堂,實行「四不主義」:不動手、不動口、不動眼、不動腦,視上課為坐牢。其二,課後不願複習和做作業,練習、作業抄襲或者偷工減料,少做、漏做、字跡潦草,甚至乾脆不做。對考試、測驗無所謂,只勾幾道選擇題應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穫。其三,逃學,這是厭學的突出表現,借故曠課,外出閑逛,玩遊戲等。嚴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總之,厭學者,總幻想離開學校、離開課堂。離開老師、離開作業、離開考試,做一些不動腦不勞力的事,總想衝破校園紀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虛、孤獨、無聊也常常伴隨著他們。因此,經常用吸煙、玩電子遊戲、上網、談戀愛、幻想來自我麻醉。 厭學情緒可分為多科厭學情緒和單科厭學情緒兩種。多科厭學情緒指對幾門學科都厭煩,單科厭學情緒指對某一門學科厭煩。 厭學情緒是一種正常的不良情緒或者說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在每一個人成長學習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這種情緒,這是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自我動態失衡,和諧度不穩定的表現。當然,由於學生所處年段的不同,厭學情緒的表現也有所不同。 有研究者分別對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在被調查的小學生中只有2%表示不喜歡學習。83%的學生獨立認真地完成作業,17%邊玩邊寫,4.8%的學生抄寫他人作業或不寫作業。85.6%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是由於上學使他們玩的時間減少了,13%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是由於基礎差,上課聽不懂,其它因素的比例較少。大部分學生表示願意聽家長和老師話,由於小學生處於自我意識未完全形成階段,因此,當小學生出現厭學的苗頭時,家長與老師應該和他們交談,正確的引導孩子勞逸結合,處理好玩與學的關係。 在被調查的初中生中有45%表示不喜歡學習,他們中大多數認為學習無聊。有28%的初中生選擇了對於未來很迷茫,由此可見,目標不明確是他們產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選擇喜歡學習的學生中大多數有自己的奮鬥目標。由此可見,初中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於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處於自我認同階段,他們既不會完全聽信家長的說詞(只有4%的學生表示願意聽家長的話)又沒有明確的目標,有10%的學生經常不想上課就隨便找理由向老師請假,有37%的學生偶爾會這樣做,由此可見玩的誘惑對於他們依舊很大。因此家長與孩子交談時,點到為止,以免誘發他們的抵觸情緒,但也不能一再遷就他們。及時與老師交流並一起幫助孩子是很好的辦法(47%的被調查者還是比較聽老師的話的)。此外,與孩子做朋友也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 調查中有67%的高中生表示有自己的追求。在喜歡學習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欄中填寫的是迫於責任;38%的高中生表示不喜歡學習,他們大多是因為無法承受過大的社會壓力、家庭壓力和學校壓力。由此可見,高中生大多不易產生厭學心理,因為他們已接近成年,能夠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有很強的自控能力。高中階段學生的家長應該儘可能的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感受。過多的管制會使他們產生較大的逆反心理,所以平等是家長與高中生交流的最基本原則。 小學、初中、高中三個成長的必經階段。就學習而言,小學是基礎階段,而初中是最關鍵的階段,厭學心裡也最容易在此時產生,因此,這個階段孩子的家長更應多關注孩子的學習。要讓他們樹立責任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厭學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糾其因,學生的厭學,有其內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 內在因素:(1)動機缺失,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沒有遠大理想,學業基礎差,成績差,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 (2)學習方法不當,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十分痛苦、讓人疲倦、厭煩的事情。 外在因素:(1) 家庭因素。家長本身沒有求知求學的願望和行動,家庭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氣氛;家長望子成才心切,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隨便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此外,家庭關係不和或家庭破裂,會給子女心靈上造成創傷,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響學習。 (2)學校因素。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學習尖子輕多數學生,只顧少數放棄多數,多方面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重知識傳授、死記硬背、題海戰術,輕思想政治教育、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教師的教育方法失當,諷刺挖苦、訓斥、處罰,使學生只有痛苦的、自卑的心理體驗,沒有愉快的、自信的心理體驗。 (3)社會因素。「體腦倒掛」,看到一些知識群體如教師等的生活仍然較為清貧,信「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勞而獲,享樂主義的思想,受校外玩樂場所如營業性舞廳、電子遊戲室、撞球室等影響,使貪玩的學生學習分心。 目前中學生中不僅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不願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有位重點學校的學生說:「每當看到或聽說有人考試作弊,卻取得好成績時,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覺得認真學習不如投機取巧,況且學習好的同學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績平平的同學卻人緣挺好,常常受到青睞。」值得注意的是,有這樣想法的學生並不在少數。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學生內在的心理因素起決定作用。學生的厭學,突出一個「厭」字,「厭」是一種心理狀態:厭煩、厭倦、討厭。 鑒於以上對厭學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厭學心理問題,應採取如下相應的對策。 一、建立自信、激勵情感。 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學習成績。但如果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超越了他們的實際能力,學生就會產生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就會導致灰心沮喪,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既要看到學生的短處和問題,更要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對學生的評價要多表揚少批評。表揚和鼓勵會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力量,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而批評過多則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進而情緒低落、放棄進取。 二、啟迪求知慾望。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教師可以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比如提出促人深思的問題,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演示引人入勝、給人新知的直觀材料等等,啟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課堂教學這根主線上以趣激學,用「趣」統領課堂,引導學生多思善問,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探求意識。還要利用課堂實驗、社會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愛學的情感、樂學的心態、會學的本領。 三、指導學習方法。 學生身心發展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教師設計課程的深度、廣度和結構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學習中要指導學生注意勞逸結合,安排學習的時間不可過長,不搞「持久戰」、不打「疲勞戰」。根據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搞好教學,不能強制、逼迫學生學習。還要鼓勵、培養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和能力,使其在學習中自我總結和提高。 四、享受成功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兒童都有他們的長處和愛好,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質和傾向;必須發展這些東西,把學生安排在這樣的條件下,使其長處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以成功後的快樂,激發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表現慾望」和「成功需求」也越來越強,對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不能提過高的要求,要從其愛好和特長入手,選取一個一經努力即可實現的目標為突破點,幫助、指導他們獲得成功,使其體會到成功後的充實和快樂,進而再提出新的內容和要求,這樣幾經循環,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厭學情緒,又可以使他們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 五、減輕學生負擔。 學生負擔過重會導致厭學。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仍把中小學教育的聚焦點只對準分數和升學,並由此來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於是學生被當成輸入信號的機器,身心始終處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的狀態之下。久而久之,反覆過量的刺激就會使學生過度的興奮轉變成為抑制,結果導致學生的厭學。因此,作為教師要狠練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避免重複、無為的勞作,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 卡爾.羅傑斯認為,人都有發展自我的本能。在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只要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充分尊重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對於學生厭學情緒能夠對症下藥,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快樂,則學校就可以真正成為每一個青少年無比嚮往的樂園。 參考文獻: 《實用班主任辭典》 王寶祥等主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快樂哲學·快樂秘笈·保持快樂法
※8個陰瑜伽體式讓你更快樂!
※微客加|婦女節,全世界都欠她一句節日快樂!
※前行修持指引:《不是為了快樂》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你不快樂,是因為這 30 件事,你不懂得「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