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31課 【皈依修學手冊】之二

【內容簡介】


佛,梵語為布達,乃覺悟之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梵語為達瑪,包括佛陀所證之法和所說之法;僧,梵語為僧伽,指獻身於佛法的實踐者和弘揚者,包括聲聞、緣覺、菩薩。宣稱三皈,梵音為「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漢譯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修學手冊

濟群法師

叄、認識三寶

  每個生命的內在,本來具備三寶的一切品質。換言之,在心靈的某個層面,我們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皈依的根本,正是通過修學佛法開啟這一寶藏。因此,必須認識到三寶具備的內涵。惟有對其種種特徵瞭然於胸,才能準確無誤地於自身進行挖掘。

一、何為三寶

  首先,應該了解三寶的名稱。佛,梵語為布達,乃覺悟之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梵語為達瑪,包括佛陀所證之法和所說之法;僧,梵語為僧伽,指獻身於佛法的實踐者和弘揚者,包括聲聞、緣覺、菩薩。宣稱三皈,梵音為「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漢譯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其次,應該了解三寶的內涵。佛陀為覺者,所以成佛乃智慧的圓滿成就。佛法修行的最高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至高無上、徹底圓滿的覺悟。佛陀十大名號之一的「正遍知」,就顯示了覺性所蘊涵的遍知功用。  生命本來具足自覺的力量,這種自覺是相對於不覺而言。凡夫的不覺源自無始無明,因而才有執著和煩惱,才有輪迴和生死。一旦開發出生命中自覺的力量,就能超越無明長夜。須知,覺悟和解脫是一體的。自覺的當下,便具有解脫能力。所以解脫並非遙不可及,更不必等到死後,因為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只待我們開發這一能力並安住其中,當下就能衝破藩籬而得大自在。佛陀,正是因為體證到這種能力而圓成佛道。  在佛陀成就的斷德、智德和悲德中,核心力量都不曾離開這種「覺」。佛陀,意為覺者,所以覺悟是佛陀圓滿品質的核心作用。其中,智德是覺悟的體現,亦為契入空性的妙用。斷德也因覺悟而有,因覺悟而能化解煩惱習氣。悲德同樣沒有離覺悟的作用,在究竟意義上,悲智是不二的。佛陀成就無限慈悲,故應化於世,演說種種法要,度化一切眾生,而有佛法在世間的流傳。  諸佛世尊遍於十方世界,而與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的,便是釋迦牟尼佛,故名「本師釋迦牟尼佛」。論及三寶,雖是以釋迦佛為主,但必須了解,佛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是空間概念,包括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和上、下;三世則是時間概念,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總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  法,即佛陀演說的教法,其概念非常廣泛,世間所有一切皆可以稱之為法,也無一不在法的範疇內。這裡所說的,特指佛陀演說的覺悟教法。對於佛法,我們需要從幾個方面來認識。  一是從能詮的言教。詮為詮顯經典的文句,以能顯義理,故名能詮,主要表現為三藏十二部典籍。三藏分別是經藏、律藏和論藏。經藏,梵音修多羅藏。藏有蘊涵之義,貫穿佛法不令散失。律藏,梵音毗柰耶藏,滅諸過失,止惡修善,調伏諸根,如法律般斷決罪之輕重,是佛弟子的行為準則。論藏,梵音阿毗達磨藏,抉擇辨別一切法義,為各大菩薩、歷代祖師對佛法的領悟和詮釋。十二部則指一切經教的內容分類,分別是長行、重頌、孤起、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和授記。  二是從所詮的義理,分為教法和證法兩大部分。教法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常、苦、空、無我、二諦、三性、緣起性空等一切無漏善法,教化眾生,破除無明煩惱。證法則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實修法門,如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等。換言之,佛法修行包括理論和行持兩大部分,教法偏重理論,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真相;而證法偏重行持,即調整心行的技術,幫助我們改善生命現狀,證得諸法實相,成就佛菩薩那樣的良好品質。佛經中,將眾生本具的覺性比喻為貧女寶藏,守著寶藏卻無力開發,只能乞討為生。其實,我們的現狀就是如此,雖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依然流轉生死,不得自在。修學佛法,不僅要通過佛法的指引認識寶藏,更要學習開發寶藏的具體方法。  僧伽,是和合之義,所以一人不能稱僧,須四人以上方可。就像一棵樹不可稱林,須成片方能成為樹林。僧團是清凈和合的團體,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便依靠這一團體荷擔。所以僧伽是佛陀的追隨者,正法的住持者,修行的實踐者,同時也是眾生的指導者。儘管佛陀已經入滅,但有如法清凈的僧團,佛法仍能燈燈相續,傳承兩千多年。  僧伽有賢聖僧和凡夫僧之分。賢聖僧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十地菩薩、四果四向等。其中又有聲聞僧和菩薩僧之分,聲聞所有聖果和一切未成佛的菩薩皆屬於僧的範疇,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凡夫僧則包括一切出家現僧相而尚未證果、見道者。  那麼,為何將佛、法、僧稱之為「寶」呢?《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特別就這一問題作了說明:三寶所以為「寶」,有六層含義。  一為稀有難得。在這個世間,真正能開啟這一寶藏者寥寥無幾。儘管人人都具有三寶品質,卻深藏不露,雖有若無,無法對生命改善起到任何作用。  二為清凈。三寶品質乃遠離一切的無垢法。三寶有形式和實質的區別,《寶性論》所指為後者,即三寶內在的覺悟、解脫等品質,是無垢而無漏的。  三為勢力。三寶具有強大的力量,可化解一切煩惱、執著。當生命內在的三寶品質發生作用時,困擾當下瓦解,就像雪花落入火爐,立刻消融得無影無蹤。  四為莊嚴。一者,三寶能凈化心靈煩惱。世間垢凈隨人心垢凈而顯現,因為內心充滿煩惱,所以世界就成了五濁惡世。因而凈化世間不僅要清理環境,更要依三寶力量凈化內心。再者,三寶品質蘊涵無盡功德,十方諸佛國土的清凈莊嚴,正是依佛菩薩的清凈心而顯現的。  五為最勝。包括兩方面:其一,三寶品質清凈無漏,極為殊勝;其二,擁有化解一切煩惱的能力。  六為不變。在有為有漏的世間,充滿著變化和不穩定。返觀內心,所呈現的也無非是錯誤的想法和混亂的情緒。因而,生命只是混亂不安、漂泊無定的綜合體。但在多變的層面下,心還具有不變的層面,那正是內在的三寶品質,遍知一切、悲願無盡。  因為具備這六重內涵,所以才稱之為「寶」。形式上的三寶,如佛像、經書、僧團,甚至包括如來的色身等,雖然也都是「寶」,終究還不圓滿,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寶」。  我們皈依三寶,必須了解其殊勝處究竟何在,如此,才能對三寶生起決定的信心。而這種信,正是入門之鑰。若不能生起決定信解,我們的心將徘徊於凡夫心中,掙扎於各種想法和情緒中,學佛自然難有預期進展。

二、三寶的種類

  通常所說的三寶,多指住持三寶。所謂住持,即傳承並弘揚佛法,使其在世間薪火相傳。其中,以佛像為佛寶,經書為法寶,現前僧團為僧寶。佛陀滅度後,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寶得以流傳。須知,住持三寶雖不是究竟意義上的三寶,但如果沒有他們焰續佛燈明,住持正法城,眾生便無緣聽聞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寶是佛法流傳的重要載體。  其次為化相三寶,即三寶在世間的化現。其中,以應化於世、八相成道的釋迦牟尼佛為佛寶;以佛陀四十九年宣說的四諦、十二因緣等義理為法寶;以佛陀在世間度化的僧伽為僧寶。化相三寶體現了佛陀教化眾生的相狀,代表著三寶在世間的出現,標誌著佛法在娑婆世界的發源。我們今天能夠修學佛法,便淵源於化相三寶。  第三為理體三寶,即究竟意義上的三寶。其中,佛是覺悟,其品質為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一切經教和修行法門最終是為了幫助我們證悟空性,所以法的核心為空性而非經教。僧是指賢聖僧的品質,即無漏智慧和解脫。理體三寶乃三寶所以為「寶」的真正原因。  第四為一體三寶。三寶雖然內容有三,但就本質而言卻是一體的。佛的實質是覺性,法的實質是空性,僧的實質是和諧。所謂和諧,在事相上指六和,在理體上指生命內在本具的高度和諧,即覺性與空性不二。就不同側重而言,三寶雖有覺性、慈悲、空性、解脫等區別,但這些要素是不二的,所謂明空不二、空悲不二、覺性與解性不二。從究竟意義而言,沒有離開覺性的空性,也沒有離開覺性的慈悲,更沒有離開覺性的解脫。之所以分開說明,只是因為這些品質需要在修行過程中分別培養。比如成就慈悲就要發菩提心,否則,即使見性也難以圓證空性,成就大悲。就像聲聞人也證得空性,卻灰身泯智,趣向寂滅。  第五為自性三寶。從本質上,自性三寶與理體三寶、一體三寶是無別的。所不同的,是就凡夫眾生而言。認識到在生命某個層面具有佛菩薩那樣的品質,無疑會給眾生在修行上提供極大的信心。關於自性三寶的內容,正如《六祖壇經》所言:「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可見,一切眾生無不具備自性三寶,只待我們開發顯現。

三、內在三寶與外在三寶

  雖然三寶有住持三寶、化相三寶、理體三寶、一體三寶和自性三寶的分別,但這些分別是為了幫助我們從不同層面深入認識三寶,不可將其割裂開來,亦不可稍有偏廢。  通常,學佛者往往偏於住持三寶,執著佛像、經書和現前僧團的師父,反而忘卻了,皈依住持三寶是為了通達理體三寶和自性三寶。如果僅僅停留於住持三寶,這種皈依必然是流於表面的,不得真實力用。而某些「禪宗行者」則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以為「自己本來是佛,何必聽聞經教,皈依外在三寶」。須知,自性三寶雖然存在於生命的某個層面,但要通過相應的修學實踐才能認識這一層面。就像深埋地底的礦藏,不經過勘測和挖掘,將一如既往地長眠地層深處,乃至億萬年,不能發揮絲毫作用。因此,必須皈依住持三寶,通過聞、思、修開發內在的自性三寶。  其實,生命內在的三寶與外在三寶本來是一體的,只因我法二執將其分開。無論是排斥外在三寶,還是執著外在三寶,都將成為開發內在三寶的障礙。一旦破除我法二執,便不存在內外之別了。  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三寶的認識有多深。有一分認識,修行便只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認識,修行才會有圓滿成就。就像開採礦藏,若只勘測到局部內容,即使將此局部完全開發出來,終歸是有限的。惟有深入發現全部寶藏的所在,才能完整地開發它、使用它,無一遺漏。更重要的是,這一寶藏不僅能利益我們自己,還能利益千千萬萬的眾生,為世間帶來光明。所以,真切認識三寶內涵,是修習皈依的重要前提。

肆、如何皈依

  在座的多數都已皈依,但我們的皈依是否如法呢?目前,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現象,有些甚至簡化到發個皈依證而已。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了解皈依意義,亦不懂得相關注意事項,更不知皈依後如何深入修學。  如何通過相關儀式獲得皈依體?其間又有哪些環節需要特別注意?若不能獲得皈依體,所謂的皈依不過種種善根而已,於修學並無多少實際幫助。

一、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體現於對三寶完全的依賴、信服和追隨,惟有這樣,才能由此因緣步入佛道修行。這一認知源自對輪迴苦和三寶功德的認識,這才是皈依的根本所在。  近年來,隨著各地寺院的陸續恢復,佛教徒數量日益增加。但其中有多少是發心求解脫、發心度眾生的呢?或是對佛教有朦朧的好感,或是尋找精神慰藉,或是祈求平安護佑,甚至還潛藏著某些投機心理,以為和佛菩薩拉上關係就可以為所欲為,不受懲罰,等等。這些皈依之因,正是多數人走入佛門的因緣。如果停留於此,皈依所能起到的作用將大打折扣。如何在此基礎上加深對皈依之因的認識,是修學的當務之急。否則,即使皈依了,也往往流於形式。  不少人皈依後,也願意參加各類佛教活動,也喜歡寺院的清凈氛圍,也認同佛法的種種道理。但這種喜歡和認同都不夠強烈,更不是唯一的。因為他們同時還喜歡紅塵的繁華,也認同世俗的標準。於是乎,過著有宗教情懷的世俗生活,並以此為樂。當然,懂得些佛法道理並運用於生活,總能起到相應的調心效果,而佛法本身也並不排斥世間法。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二者孰輕孰重,其中又以什麼為究竟、唯一的皈依處。  發誓皈依三寶的前提在於,通過憶念輪迴苦和三寶功德,對三寶具足極大的信心。如果沒有將三寶視為唯一的救怙者,就需要重新審視皈依之因,並通過如理思維來加強。  皈依,是以至誠懇切之心,發自肺腑地宣誓:我從此皈依三寶,以佛為皈依大師,法為正所皈依,僧為皈依助伴。對於修學者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就像病人為治療而遍訪名醫,然後確定一位醫生作為主治大夫,根據他所開的藥方接受治療。在此過程中,還需有人看護,引導我們按時吃藥,配合治療。皈依過程也與此相仿:佛為救治我們的醫王,法為對治疾病的藥物,僧為指導修行的師長。  惟有對三寶生起真切皈依之心,我們才能從自我中心的狀態中走出來。生命是一大堆混亂情緒和錯誤觀念的綜合體,其中又以無明、我執為核心。無明為惑業之源,我執為煩惱之根,如果想從這種生命形態中解脫出來,其難度遠勝於擺脫地球引力。惟有對三寶生起決定信解,將生命軸心由自我轉變為三寶,方能進入全新的生命軌道,就像火箭推動飛船進入太空。所以說,皈依心是推動生命素質提升的強勁動力。

二、依法傳授皈依

  皈依,應該通過如法的儀軌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懺悔,懺除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無量罪業。懺悔得清凈,懺悔得安樂。清凈無染的心,才能如法納受皈依。念誦內容通常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其次是發願。作為大乘學佛者,應以四弘誓願作為盡未來際的生命目標,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無論是懺悔還是發願,重點不在於念誦四句偈,而在於發自內心地生起懺悔之心,進而生起利益眾生的願望,並以此作為未來的行為準則,於惡業不復再造,於善業勤加修習。如果僅僅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後是正式皈依,這也是整個儀式的關鍵部分。皈依的核心,乃宣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完整內容是:  盡形壽皈依佛,如來至尊等正覺為我所尊,  終不皈依邪魔外道。  盡形壽皈依法,三藏十二部典籍為我所尊,  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盡形壽皈依僧,清凈僧團為我所尊,  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盡形壽」為盡此一生之意。皈依,不是一時興起的戲言,而是莊嚴的一生承諾,是貫穿未來生命的恆久誓言。但「盡形壽」只是聲聞乘的皈依,作為大乘行者,還要發願盡未來際地皈依三寶,即「直至菩提永皈依」。「為我所尊」,是以此作為自己的皈依對象。此外,皈依還包含著不皈依,即「終不皈依」的內容。因為皈依是選擇人生的究竟歸宿,不可處處掛靠,三心二意。  這三句話,是皈依儀式的關鍵所在。如果皈依時未曾聽清,便不得皈依體。不僅如此,皈依時還應清楚地自稱法名,準確地跟隨法師宣誓以上內容。最後,念誦「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以迴向作為結束。  皈依儀軌大體分為這四部分,其中,關鍵是宣誓「三皈依」。我們不妨對照一下,受皈依時,是否聽清法師宣講的三皈內容?如果只是懵懵懂懂參加了皈依儀式,對三皈內容沒有明確認識,是需要重新皈依的。

三、菩提信物

  皈依師,是弟子皈依三寶的見證,更是佛法傳承的紐帶。經由莊嚴如法的皈依儀式,將諸佛世尊點燃的智慧火炬傳遞下去。為了銘記皈依後的新生,引導學人走入佛門後深入修學,皈依師在授予弟子法名和皈依證的同時,還應授予表法的法本和念珠。  法名,意味著身份的改變。無始以來,凡夫以我執為核心,惑業為基礎,輾轉輪迴,生死相續。皈依三寶,是與原有生命狀態的徹底決裂,從而開啟以三寶為中心的全新人生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佛子的年齡應從皈依那天算起。在經歷這番重生後,我們才開始自覺而有意義的人生。法名雖然只是代號,但其中往往蘊涵著表法深意,象徵著佛法的種種修行實踐,以此不斷策勵弟子:作為解脫道和菩提道的行者,應該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勇往直前地奔向彼岸。同時也是為了提醒學人:過去種種已如昨日死,在新的修行征途中,切莫為往昔習氣羈絆,重蹈覆轍,棄明投暗。  皈依證,標誌著十方三寶對這一新生的證明和認可。這是我們成為三寶弟子的象徵,也是通往佛國凈土的護照。在西園戒幢律寺《皈依證》的封面上,以蓮花般相合的雙手作為標記,環繞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寓意佛弟子對三寶的至誠歸投之心和虔誠恭敬之行。封底則印有大乘皈敬頌:「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以此勉勵弟子們發廣大心,修菩薩行,盡未來際利益眾生。內頁除常規內容外,特別註明:「從今以後,應遵守三寶教誡,斷惡修善,發弘誓願,自覺覺他,盡未來際,永不退轉,謹依律制如法授受三皈,成為三寶弟子,特給此證為憑。」標明了皈依意義及皈依證的作用。此外,還編入皈依儀軌及五法具足、常行六念等佛子基本行儀,並介紹了一些入門讀誦典籍。其後,還為持證者預留了書寫參學記錄的空白頁,祝福弟子們在修學道路上留下穩步前進的足跡。每一頁,更有經言祖語作為警示,以為勉勵。  念珠,象徵著佛法的傳承。皈依,是為了獲得如法的、由諸佛世尊一脈相承的皈依體,這是佛法最殊勝的傳承。通常,人們只是將念珠作為念誦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的計數工具,事實上,其意義遠不止於此。念珠中,珠母象徵佛,珠繩象徵法,每一粒小珠則象徵僧,缺一便不能組成完整念珠,象徵三寶的不可分離。由菩提子組成的念珠,更寓意菩提道的修學,提醒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圓滿無上菩提。因而,師長所授念珠應當隨身攜帶,象徵時時刻刻不離三寶。這一方面是為了表達我們對三寶的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精進修學,實踐這一傳承中蘊藏的內涵,使這顆菩提種子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法本,能幫助我們全面認識皈依的意義,深入了解皈依後的修學內容,是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雖然我們本來具足佛性,但現有的心行基礎仍是凡夫心。這些剛強難調的煩惱習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根除。所以,皈依後還需要學習對治凡夫心的訣竅,掌握開發自身寶藏的技術。這些訣竅和技術都含藏於法本中,特別是《皈依修學手冊》的相關內容,是佛法一切修行繞不開的基礎,必須深入學習,如理思維,初學者尤應引起重視。對三寶的決定信心,是未來修行的堅實基礎。具備這一前提,修行才能穩步前進。

四、注意事項

  我們還要注意的是,三寶是一體的。有些人會說:我只想皈依佛,卻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這樣可以嗎?答案是否定的。當然,對佛陀產生信仰而發心皈依,也會起到相應的效果;恐懼或顛倒妄想時念念佛,也能使我們遠離恐怖。但如果想解脫生死,依靠的是佛法,同時,也只有學習法義之後,才能深刻認識到佛陀所代表的深廣內涵。若只皈依佛而不依教奉行,就像病人雖然相信醫生,卻不肯吃藥治療,醫生是無能為力的。  也有些人覺得:佛法的道理很好,但我只想皈依法,學習法,卻不想皈依佛和僧伽。這同樣是不行的。如果對法的信仰非常徹底,必定會皈依佛寶和僧寶。不皈依佛,不皈依僧,只能說明我們對法的信任程度有限,如此,便不可能全身心地依法修行,自然收效甚微。  還有些人願意皈依佛和法,卻不願皈依僧,這類二寶居士也有不少。須知,皈依僧並非皈依某人,而是皈依整個僧團,尤其是賢聖僧具備的清凈無漏的品質,這才是究竟皈依處,也是皈依佛和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若不能對此生起猛利信心,又如何於自身成就這一品質?同時,修行必須親近善知識。雖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個人,但落實到修行實踐,仍須親近具體的、一個或幾個善知識,否則便不能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此外,皈依時應該發心並觀想。皈依的發心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發心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皈依;中等發心是為個人解脫而皈依;下等發心是為眼前平安如意而皈依。相應的,皈依體也分為上、中、下三等。發上等心皈依,能得上等皈依體,依此類推。  皈依體,由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代代傳承而來。全身心地皈依三寶,便意味著我們得到了由諸佛世尊沿襲至今的傳承。我們以怎樣的心接受,便會成就怎樣的皈依體。就像以器皿盛水,器皿有多大,裝的水就有多少。茶杯只裝下一杯水,臉盆能裝下一盆水,如果是虛空那麼廣大的容器,就能容納五湖四海、無量無邊的水。所以,我們應該打開自身心量,以菩提心為載體,納受上等的皈依體。更重要的是,觀想六道一切眾生和我們共同皈依三寶,共同領受三寶的慈悲加持。這樣的皈依,才是最為殊勝的皈依。  需要注意的是,皈依時還應自稱法名。開始宣誓之前,根據法師的提示,自稱「弟子某某」,然後才是「盡形壽皈依佛,如來至尊等正覺為我所尊……」等內容,明確這一內容是由「我」在宣誓並承諾。  以上是皈依相關注意事項,一一做到,方能成就如法皈依。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皈依為學佛之始,將對今後修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故應認真對待。  皈依是選擇人生的究竟依賴。身為三寶弟子,不應再以其他宗教為皈依對象。在選擇皈依的過程中,我們已通過實、德、能作了全面考察,確定惟有三寶堪為真正依止。一旦作出這樣的人生抉擇,應以三寶為唯一皈依處,絕不皈依其他宗教或鬼神。否則將破失皈依體,修行自然無望。如此,損失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不僅蹉跎了今生時光,更為來生種下遠離佛法之因。

出自http://www.putishuyuan.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id=1810
推薦閱讀:

加行開示 皈依(一)
何謂三皈依法?
《講解皈依六支——牢記不忘》
皈依上師三寶
掌中解脫 第十二天、皈依──入聖教之門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