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念佛(之四) 佛七問答

    如何念佛(之四) 佛七問答  2016-08-24 10:41閱讀:  如何念佛(之四)  佛七問答  主講人:正果居士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一日講於竹林寺念佛堂  音頻長度:01:56:15  「領眾居士:」向老師三問訊。阿彌陀佛。  「佟老師:」阿彌陀佛。  「眾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好。大家請坐。  好。我們大家已經念了好多天佛了,大家的內心裡可能會有些疑難問題。現在,就這個時間我給大家回答一下問題。誰有問題可以提一下,我給大家解答一下。  好,那位居士。  「某居士:」尊敬的佟老師,弟子感恩不盡。  「佟老師:」阿彌陀佛。  「某居士:」我是從家裡頭帶來一個破舊的錄音機,聲音特別不好,到這裡老師給我換上了一張卡,換上一張磁卡,心裡特別高興。這幾天通過訓練,果然和老師說的一樣。但是這裡頭也有點問題,我就想著這個聲音我要跟老師說一下,給我印證一下,對不對?  「佟老師:」好,你說一下吧。  「某居士:」聲音是,就像那個「阿彌陀佛」這幾個字是清清楚楚了。但是那個「阿」字的尾音,「彌」字落到「阿」字的尾上,然後「陀」字落到「彌」字的尾上,就有尾音出現,對不對?然後聲音如同千斤重鎚砸到了一個古鐘上,所以它的聲音就是,「阿」,砸一下子。「彌」,再砸一下子。「陀」,再砸一下子。「佛」,就是一聲一砸鐘的那個感覺。  「佟老師:」一個字一個點,一個字一個點。  「某居士:」對,一個字,就是「阿」尾音還沒等完,下邊那個尾音又上來了。「陀」,尾音沒完,又下來下一個字,是這樣的。然後這個聲音就像震遍了滿山谷那樣,我這個人是挺貪戀的,非常喜歡聽。所以我想,不知道這個對不對,如果不對請老師糾正,我及時改正。  「佟老師:」首先一點,在這個上不能貪戀,如果貪戀也容易著魔。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所以說,我們在這個時候,初期階段還是要聽自己念的,自己念的跟這個出來的聲音是相吻合的,而且字字清楚,而且不執著於這個聲音。念久了,這個聲音歷歷分明、雷打不動了,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你不念它也念,然後只是聽著就可以了。現在還沒有到非得只是聽著的時候。如果你這個聲音,偶爾一時沒有了,你還想聽那個聲音,這是慾望之想。有著慾望之想,也容易著魔。  另外一點,像你說的「阿彌陀佛」的「阿」字,字音還沒有落,彌陀的「彌」字就跟上了,是吧?  「某居士:」「彌」字落到「阿」的尾音上。  「佟老師:」就是「阿」,這個「阿」剛一停,甚至說還沒停呢,那個「彌」字就出來了,是吧?  「某居士:」是那個「阿」字,就好像咱撞鐘,撞完了以後,裡頭那個嗡聲。  「佟老師:」那個迴音還沒有停,這個音又出來了。  「某居士:」這個音落到沒停的那個音上。  「佟老師:」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你在念佛的時候有一個急躁心。也就是說念完「阿」、緊接著「彌」、緊接著「陀」、緊接著「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一個急躁的心在作怪。因為你這裡沒有啥呢?沒有停頓。你看「阿,彌,陀,佛。」你看這樣念,是不是不急躁?  「某居士:」等它聽完了那個尾音,再下一個,對吧?  「佟老師:」對呀。你看「阿」,你得等這個「阿」字的聲音全部落地了,「阿」字的這個共鳴的聲音已經停止了,然後「彌」的聲音再出來。「彌」的聲音停止了,「陀」的聲音再出來。「陀」的聲音停止了,「佛」的聲音再出來。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因為你這樣念才能達到不緩不急。我們念佛最忌諱的就是急躁。好多人,不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還是老年人,都犯這個毛病,一念起佛來,急躁心就起了,隨之而起,這是大忌呀。  有好多人說,好像念我這個佛號,好像跟不上拍節有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告訴你們,這裡的奧妙、技巧在哪兒呢?我們要想字字句句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你就必須就得等到「阿」字這個聲音落地,已經變成靜止了,沒聲音了,「彌」字才能出來。這樣就能把你急躁的這個情況就給緩解了。你看我念的,「阿,彌,陀,佛。」你看這個「阿」,它這裡有個停頓,停頓是幹啥呢?等著這個聲音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彌」字才出來。「阿,彌,陀,佛。」是不是不急躁?  「某居士:」不急躁。  「佟老師:」假如說我要這樣念「阿、彌、陀、佛」,是不是發急躁?  「某居士:」是是是。  「佟老師:」這就是兩個心態,你有一個急躁的心態,就像湖面上清靜的水一樣,它一點波瀾都沒有。然後你扔一個小石子就是一個小石子,就好像一個小石子、一個小石子往下扔,它幾個點,這是念佛,在這個清凈的心中來念佛。  另外一點還啥呢?如果你的心保持特別地平靜,只有這一句佛號,它別的什麼都沒有,這樣就好比湖面上特別清靜。如果你內心裡一急躁,這個急躁心一出來了,湖面上就盪起一瀾的波紋。對不對?這個波紋一盪起來,假如說你再投小石子,小石子的波紋跟這個盪起來的這個波紋,它倆重疊了,就不清晰了。所以說,我們念佛切忌急躁,這個急躁之心絕對不讓它有。  大家看一看我,我念著「阿,彌,陀,佛。」我把它停止了,你看,停止了,它是這樣保持的。它這裡沒有一個慣性,我不念佛了,然後還急著念,有那個急躁的心,沒有。  「某居士:」就是等它靜止了以後,再提下一個。  「佟老師:」對呀,在我們清凈的心中,再提起這句佛號,「阿,彌,陀,佛。」你看,不緩不急。  「某居士:」明白了。  「佟老師:」剛才咱們說急,你們都聽到了,要是緩是啥樣的?「阿。彌。陀。佛。」這是緩了。就像那琴弦似的太鬆了,太鬆了這也不行,聲音就不成形了。如果太緊了,你比如聲音特別高,那就是琴弦調得太緊了。你看,緊了也不中,鬆了也不中,必須把琴弦調得適中。我們念佛的速度也是這樣的,要不緩不急,正調到適中,就是這樣的,「阿,彌,陀,佛。」是不是不緩不急?  「某居士:」是。  「佟老師:」就是這樣。將來我們念久了,達到不念它自己就念,到這個時候,我們聽到的像錄音機一樣的聲音,像念佛機一樣的聲音,跟這個聲音是一樣的,它也是這樣出來,是一樣的。  到那個時候,這個聲音如果不雜亂,不摻雜其他的雜亂的聲音,完全清清楚楚,就這一句佛號的聲音。到那時,你把眼睛向遠一望,你就會感覺到山河大地都在念佛,都是一句佛號,你這句佛號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你看到一切景象,這裡不起煩惱,不起執著了,完全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所以說,再在這裡久久地用功,功夫自然長進。  「某居士:」感恩老師的開示。  「佟老師:」好,阿彌陀佛。  「某居士:」阿彌陀佛。  「馬居士:」佟老師,請您給我回答在念佛的時候,如何調息?  「佟老師:」如何調息,好,這個調息,我們念佛的時候,有的時候是出聲念,有的時候是小聲念,有的時候是默念,有的時候走著念,有的時候坐著念,有的時候是幹活時念。大家看一看,我們每個人念佛是不是主要有這些形式?  那在這些形式里,這個呼吸應該怎麼樣調節呢?在出聲念佛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這個呼吸很難調。因為你口還要高聲念佛「阿,彌,陀,佛。」然後還要調節呼吸這就有困難了。  但是不出聲的時候,這個呼吸的調節就比較容易。所以說,我們每天的念佛,不出聲的時候,大家要記住,這個呼吸隨著你放鬆,讓它自然地呼吸。而且這個吸氣要緩慢,要緩緩的,這個氣流最好一吸氣就到小腹,一吸氣就到小腹,一呼氣慢慢地再呼出去。  當你越放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這個呼吸非常平穩,甚至有的時候,你都感覺不到有呼吸了。當然說我們初期練習達不到這個程度,但是我們能保持呼吸的平穩,就是一吸氣緩緩地注入小腹,不但緩緩的,還要均勻的,而且還不發生滯留的現象。也就是這個氣流到小腹沒有發滯的現象(停滯的滯)。呼出去也沒有發滯的現象,都特別地流暢,而且還特別地平穩,全身還特別地放鬆。  當在這時,這個呼吸調勻,心裡默念「阿彌陀佛」聖號。比如像我這樣,(老師在示範默念佛號時的狀態)當我一念聖號的時候,只聽自己念聖號的聲音,卻忘記了呼吸,就是不管呼吸了。  所以我們平時在練習的時候,初期的時候,要把呼吸調勻。當勻稱了以後,在保持這種狀態下提起一句佛號,把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而且還要聽得清楚、聽得明白。當聽清楚的時候,就不管呼吸了。  我們初期的時候,偶爾觀照一下,也就是離開聽佛號觀照一下自己呼吸的狀態。這個呼吸,如果發現不平穩了,趕緊讓它變得平穩。如果這個呼吸保持在平穩的程度,然後就不觀照呼吸了,還是繼續好好地聽佛號。  這個心念要在這裡切換,開始的時候。當自己一念佛,就知道自己呼吸也好,放鬆也好,都在正常的狀態下,就可以不管這些了,只是聽這一句佛號就可以了。這是不出聲音的時候。  比如說我們靜坐的時候,或者說躺著的時候,其實都可以的。或者說默念的時候,不出聲音的時候,這個都好保持。可是我們一出聲音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這個呼吸就不好保持了,你很難保持在這種平靜的狀態。這時候要怎麼保持?就像唱歌的人一樣,他這個呼吸要根據情況。比如說,我給你念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這個呼吸是這樣的,我念完這一句「阿彌陀佛」以後,然後就吸一口氣,就像唱歌的人唱完這一個調以後,到一個時候,他吸一口氣,然後在念的時候,這口氣逐漸逐漸地就放出來了,就呼出來了。  比如說我念「阿,彌,陀,佛。」這個過程是吸進去的氣,然後把它呼出來。呼完了之後,這個「佛」也停止了。你看,吸一口氣,這一口氣,就在頭一句「阿彌陀佛」跟第二句「阿彌陀佛」之間這個空間里,就把這一口氣吸進去了,一下就吸到小腹。吸進以後,下一句「阿,彌,陀,佛」,你看把氣又呼出來了,也呼完了,這句佛號也念完了。正在兩句佛號中間,又一口氣吸進去了。我這表現得很明顯,是為了讓你們看得到,實際上,它不是很明顯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實際是這樣的。一吸氣到小腹,胸也跟著脹一下,因為氣流一進去,它肯定這個胸廓它要往開脹一下。這樣一句一句地念,這是出聲念。  「馬居士:」昨天下午,我沒注意這呼吸,光注意聽這佛號了,結果聽自己念的佛號,胸口窩有點發堵,我覺得就是呼吸沒呼吸好,它是沒掌握好,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吸氣,我好像注意一下,就是一個字一吸,一個字一吸,但是吸得很短、很小。  「佟老師:」那不可以。  「馬居士:」所以心口窩有點發堵。  「佟老師:」好,你這個問題這很重要。  我們有好多念佛人,越念佛身體越不好,越念佛這個氣越不夠用了。這裡有幾種原因,第一種原因,他念佛綳著頭念,導致神經衰弱。所以說,越念佛越容易長病,身體狀態越差,越精進用功越差,所以這樣用功是錯誤的。  再有一種,念佛的時候,他只注重於念佛了,呼吸沒呼吸呢?這個呼吸很淺。有的時候憋了半天,剛給一點呼吸。給一點呼吸,然後又繼續再念,會導致身體內長期的缺氧狀態。  這個大家明白吧?  「眾居士:」明白。  「佟老師:」因為他念佛念到一定程度,不管他有聲念還是不出聲念,久而久之,他把呼吸忘了,他這個呼吸就變成啥呢?變成淺呼吸。不夠用,實在不夠用了,吸那麼一點,然後又繼續念啊、念啊、念啊,聽啊、聽啊、念,然後又實在不夠用了,又給那麼一點。如果這樣憋著,然後去念佛的話,久而久之造成身體內缺氧,然後身體就會產生毛病。這個大家明白吧?  「馬居士:」明白。  「佟老師:」所以說,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定不能入這兩條路,這兩條路是念佛的岔路。所以說,我們初期念佛的時候,一定先要注意把呼吸調勻,全身放鬆,不能發生滯留的現象,這個呼吸。  我們平時沒事的時候,也可以練練呼吸。比如說往這一坐,或者一站,一吸氣緩緩地就到小腹,然後緩緩地呼出去。然後緩緩地吸進來,緩緩地呼出去。讓它非常均勻,氣流非常均勻、非常柔和,而且還要讓它比較持久,就是時間比我們正常呼吸要延長。這樣的鍛煉,逐漸逐漸我們這個呼吸就容易進入這種狀態,對你未來的修學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你身體的健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印光大師說,「不依寶王隨息法,決定難成三昧。」也就是說,你呼吸調不好,你念佛你肯定得不到念佛三昧。可見這句話,就說明了呼吸在整個念佛過程當中,在修學過程當中,多麼多麼重要。所以,我們要把呼吸一定要調勻、調好,對你的身體健康,對你的修學都很重要。  我們往往也有這樣的,吸氣的時候念「阿,彌,」呼氣的時候念「陀,佛,」這兒有一個拄棍,好像有個拄棍。可是你在念佛的時候,總會執著這個拄棍,也就是執著這個呼吸。對不對?  所以真正我們要細下心來,能夠把呼吸給調勻的話,我們不如把這個扔它,只是去聽佛號,呼吸仍然保持調勻的狀態,這就是最好了。這個練法有點難度,但是大家如果好好地去練,還是能練好的。  「馬居士:」好,我明白了。  「佟老師:」好,阿彌陀佛,請坐。  「某居士:」弟子就是喜歡共修,然後就喜歡打佛七,然後打佛七,就是說和大家在一起修的時候,我就能夠精進。比如說到這裡來,我就好像是什麼都能放下了,但是就是一回到家裡邊就懈怠。再一個就面對家裡邊身邊的這些人,亂七八糟的事,自己就是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就處理不好。其實出來共修,自己也知道是一種逃避,但是就是在家裡控制不了,這個請老師開示。  「佟老師:」這個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有的人就喜歡共修?喜歡大家在一起。當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夠精進,當不在一起的時候就不精進了。這說明啥呢?這說明自己對學習佛法的信願力,精進程度還不夠。信願力、精進程度不夠的時候,得要靠啥呢?靠別人影響自己。大家在一起共修的時候,大家都在努力精進,就會影響自己,也向大家學習,也要努力精進,所以說,才喜歡共修。  比如說有好多修行人,他會覺得共修的時候很熱鬧、很麻煩。他的學習力量不管有人的時候,無人的時候,不管在家裡的時候,還是在道場的時候,他都能提起自己非常精進,像這樣的人他也可以不共修,自己在家修也可以。如果像你現在這樣,還要共修還是比較好,因為能提起你的精進。剛才我說的那種人,不用別人帶自己,不用別人提醒自己,自己就能夠精進。  另外,為什麼在道場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放下了,覺得很清凈。為什麼一回到家的時候,就覺得不清凈了,覺得非常煩惱,原因在哪裡?原因是自己的功夫不夠,這是第一。  第二,是自己太執著了。一到家裡,把家裡的一切,家裡的人事物都看成是自己的了,自己的心裡有控制佔有的這種心理。所以說,回到家裡以後,自己執著的事情多了,負責任的事情多了。而且因為這念執著,還要想讓大家都順己意,又順不了,所以產生了煩惱。所以到家就會使自己感覺到不太清凈。到道場里來,大家都很精進,也覺得家也是安然無恙的,所以就能夠放下幾天,跟大家一起來修行。  但是我們末法時期的根性,根據《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上所講的,佛為什麼讓我們末法時期眾生要「遠離諸憒鬧」,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是凡夫,我們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修行找靜的地方,找大家共修的地方,這是比較好。  但是如果我們在家裡,因為我們都有家庭、有夫妻、有兒女,很難把家庭放下去道場修行,甚至修行幾年、幾十年、甚至終生。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就必須把家庭當作道場,天天在給自己考試。如果我們次次考試都過關了,我們的功夫長進也快。要知道在這裡修啥呢?修十善業。把自己的十善業完成,把自己放不下的要放下。如果你在事相上、在家庭里果真做到能夠放得下,你的修學功夫長進就會非常快。  也就是說,你如果在家裡,不到道場來,甚至偶爾到道場來。那在家裡的時候要修啥呢?修十善業。要放下啥呢?放下內心裡的執著,放下內心裡的牽掛。應該知道,我們家庭生活也好,在這個社會上的生活也好,這都如同在夢中。《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我們要這樣觀察。  而且我們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大夢。我們夜晚所作的夢那是夢中之夢。我們人生這場大夢醒來的時候,要知道,什麼都沒有啊,什麼也帶不走。我們仔細觀察,我們作夢的時候,比如說一個人作夢,夢到了好多金銀財寶都變成了自己的了,夢到了好多美女都變成自己的了,甚至夢到了自己做了很大的官。那大家想一想,當他夢一醒來的時候,什麼樣的呢?什麼都沒了,對不對?完全都是一場空,真是夢幻泡影。那我們在夢中又執著這個、又執著那個,是不是白費力氣了?  「某居士:」是。  「佟老師:」假如說在作夢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場夢,一會兒醒了什麼都留不下,那我們還會執著嗎?  「某居士:」不執著了。  「佟老師:」是不是就不執著了?  「某居士:」對。  「佟老師:」關鍵的是,我們沒有在這種家庭生活當中把自己的一切生活看作是夢。我們什麼時候夢醒呢?當我們臨咽氣的時候,當我們臨終臨咽氣的時候,到那時我們的夢就醒了。這個夢一醒,世間人叫啥呀?叫死了。我們想一想,當這個大夢醒來的時候,我們什麼能帶得走,這個夢中?馬上陰陽相隔,什麼都帶不走了。  所以說,我們在這個世上,無論對家裡,對外人,對一切人、事、物,在生活當中千萬不要太執著。我們要真正地住在法上。古德講「道人無親,以法為親。」這是最重要的。因為跟法特別親,所以他的內心世界裡跟任何人也不是很親。比如說我,跟任何人都不是很親。誰走近了法,跟我就親了。誰走不進法,即使我的家人跟我也不親。原因在哪裡呀?相隔呀。他們執著夢中的東西是好東西,我不執著了。我執著啥呢?我執著法。因為只有法才能幫助我了脫生死,往生極樂。只有法才能幫助我去幫助眾生,自利利他。所以夢中有再多的家親眷屬,醒來的時候都是一場空,何必太執著?  我們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死死生生,大家想一想,得有多少家親眷屬?我們享受的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你看,生老病死種種苦難,我們受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我們今生執著現在的家親眷屬,那過去生的家親眷屬呢?因為忘了就不執著了嗎?未來的家親眷屬呢?所以不如我們在這裡不執著了。我們把自己的家親眷屬變為法眷屬,也就是自己要住在法上。那外面怎麼辦呢?你住在法上,跟自己的家人就不和合了?也不能那樣做。要知道,外相上怎麼辦呢?湊合湊合就行了,應付應付就行了。這個大家明白嗎?  「眾居士:」明白。  「佟老師:」要應付。為了和諧嘛,為了家庭和諧,你要應付著這個家人,能夠大家和諧就可以了。自己的內心裡要記住,與法相應。所以一個真正的修道人到一定的時節,他的內心裡只是充滿了法,他生活的是法的世界,絕不在這些兒女情長上用功。自己的家親眷屬也好,一切情執也好,絕對不能障礙自己的法,絕不能障礙自己。逐漸地契入「道人無親,以法為親。」這樣我們才能夠斷除對三界內一切人、事、物的貪愛。我們只有斷除對人、事、物的一切貪愛,我們才能安住在法上,安住在道上,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入聖流。  我們想一想,阿羅漢在佛法里只是小學畢業。佛管阿羅漢叫啥呢?叫「斷愛」。斷什麼愛呢?斷掉對三界內一切人、事、物的執著。這個明白吧?  「某居士:」明白。  「佟老師:」所以管阿羅漢叫「斷愛」,他斷盡心裡的見思煩惱。管阿羅漢叫「斷愛」,斷了愛了,慈悲斷沒斷呢?不斷,是把愛轉化成慈悲,它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要想能夠在一切生活當中都能夠安住於道,一定要提起自己對法的追求,對極樂世界的追求,一定要立大志這一生要了脫生死,還要勇猛精進。而且很歡喜地來做這些事情,很歡喜地學法修行。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都能夠把持住自己,都能夠安住在道上。  好,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某居士:」在家裡邊,就是他們吃肉喝酒,就不管他們了,是吧?他們愛吃不吃,愛喝不喝,就不管他們了。有時我也愛叨叨,叨叨完人家就生氣,然後還老說我,你看,你都成什麼了。就這樣起煩惱,就不管他們了。  「佟老師:」所以這一點,不光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好多人都犯這個毛病。好多人學佛了,看到家裡人吃肉、喝酒,自己生煩惱,就想管。當自己一管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家人又生了煩惱。那我們管還是不管呢?假如說一開始看到家人吃肉、喝酒,我們都沒有給他講道理,沒有管,這是我們的錯誤。為啥是我們的錯誤呢?我們學到了這麼好的法,沒有把它傳授給家人,這就是我們的錯誤。  但是,當我們勸導家人的時候,家人不但不聽,反而生起反感的時候,這個時候要知道放下。這個時候再不管這就不是我們的毛病了,這是他對方的障礙。這個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呢?遇到有機緣的時候,再去隨緣度化。沒有這個機緣的時候,不能看到他們吃肉喝酒起煩惱。  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要知道,如果看到他們喝酒吃肉,我們內心裡起了煩惱,這時候你一定要覺悟,不是他錯,是我們錯了。為啥呢?當我們學習的時候,外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都是佛菩薩的化現。那既然自己的家人他們喝酒、吃肉,他們是佛菩薩在為我們表演,故意引起我們心中的煩惱。如果在這時我們不去看他們的過失,而是降伏自己內心的煩惱。你想想,是不是你的修行就有了長進了?就是這個道理。當你修行有了長進的時候,你會感謝你的家人。它是這樣的。  所以要知道,當我們看到別人過失,甚至很大過失的時候,當我們內心一起煩惱,就是我們錯了。當我們內心不生煩惱,我們就對了。為什麼呢?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里講了有魔的四辯才和佛的四辯才。佛的四辯才是與煩惱滅盡相應,魔的四辯才是與煩惱增長相應。那你想一想,當你看到家人吃肉、喝酒的時候,你增加了煩惱是不是與煩惱增長相應了?  「某居士:」是。  「佟老師:」那與煩惱增長相應了,這說明你沒有學佛法,你學的是魔法。如果你看到家人喝酒吃肉的時候,你心中不生煩惱,反而非常清凈,你這樣學習是與煩惱滅盡相應,符合佛的四辯才,那你就學的是佛法。  所以說,不要看我們每個人皈依了還是沒皈依,學佛了還是沒學佛,我們掛個名學佛了,我們是真學佛了嗎?不一定。我們是學佛呢?還是學魔呢?也不一定,那看自己的心地。如果自己的心地天天生煩惱,我告訴你,你沒有學佛。你如果學佛,應該是天天生快樂。天天生煩惱,那學成啥了?學成魔了。就是這個道理。  「某居士:」我覺得到這裡,我就特別感到快樂。  「佟老師:」所以說,我們每個人的修學,都要滅除內心裡的煩惱。佛法是內學。什麼是內學?就是向內心裡學,解決內心裡的煩惱。這才是佛法。  聽明白了吧?  「某居士:」聽明白了,謝謝老師。阿彌陀佛。  「王居士:」好,阿彌陀佛,佟老師。我想請問一個問題,就是在念佛的時候,自己感覺兩肩總是放鬆不下來,這個是什麼問題呢?  「佟老師:」當時你是合著掌,還是打的彌陀印?  「王居士:」合掌時候覺得還輕鬆一些,就是打著彌陀印。  「佟老師:」打著彌陀印的時候?  「王居士:」對,就覺著總是這個……  「佟老師:」那你做下樣子,我看一下。  「王居士:」就是這樣的,這樣就覺得,這個兩肩總是覺著是端著的。  「佟老師:」那你兩個手的位置可能是抬高了,再往低放一點就好了。  「王居士:」要往低放的話,又覺著往下墜的感覺。  「佟老師:」也不能太低,要放到適中。  「王居士:」放到適中。  「佟老師:」放到適度。能夠感覺兩個肩能夠放鬆為度。但是這個放鬆,一開始的放鬆,你兩肩略微有點往下墜的感覺,這也可以。等你念久了,念久了自然就放鬆了。注意力一分散的時候自然就放鬆了。  「王居士:」就是這個「放鬆」和「清凈」,這個是不是相輔相成的呢?  「佟老師:」「放鬆」跟「清凈」也不一定說是相輔相成。但是一般而論,你放鬆得越好,就能夠幫助你心越清凈。它只是一個幫助。  比如說我們一個人平時都能把身體放鬆下來,可是當有大事的時候,他的心就放不下來了。你看,這個時候,即使你身體放鬆了,你的心還在牽掛這件大事,那麼它倆就不相輔相成了,是不是?  所以一般而論,它只是能幫助心清凈,能幫助自己入念佛的狀態。我們念佛跟密宗念咒應該是一樣的,逐漸讓它達到三密相應。其實就是身口意相應。你看,口念佛,身體的狀態與之相應,心裡與佛相應,你看,身口意都是相應的。實際就是在念佛的時候一個調身調心的過程,這是一樣的。所以放鬆得越好,越好。  放鬆到一定程度,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才會逐漸地破除「我執」,逐漸地達到「無我」。你看,那個「無我」,自己沒有那個感覺有一個我存在,這是「我執」,也就是「身執」,「我執」里的「身執」。  逐漸逐漸破除「身執」,放鬆能夠幫助你這些,能夠幫助你念佛時達到心安的狀態。我們看過「達摩祖師」這個電影,當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你知不知道你是誰?達摩祖師說,不知道。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這是一種破除「我執」的境界。所以說,這個放鬆是非常重要的。  「王居士:」我明白這個問題了。  「佟老師:」而且你放鬆好,你的呼吸才會調得更好,身體安了,然後念佛才會念得更好,它們都是分不開的。就像開車一樣,那個油門、離合、剎車,它們都要常常用到的。  好,你坐下吧。  「王居士:」我還有一個問題。  「佟老師:」還有其他問題呀?  「王居士:」就是這個佛號,這不是說佛號由心起嘛,那麼用心去聽,那這個心有的時候就是,還是感覺它的位置還是在心口窩這塊,這樣對嗎?有的時候感覺它像一個弦一樣,有時感覺像一個點一樣。  「佟老師:」那是你念佛的時候,把那個注意力注意在心口窩那個位置了。  「王居士:」是,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位置。  「佟老師:」應該啥呢?這個念佛,因為是口念佛,所以這個聲音應該從口出來,從口出來又好像從腔子里出來的,從胸腔里出來的,出來以後這個聲音要保持綿綿密密,也就是在口唇之間。所以說,這個注意力在口唇之間比較好。或者在口唇之間,或者口唇的前面這個聲音出來了。  如果你把心意識打在胸口窩這塊,總想著是從這兒念佛,如果你要能放鬆好了,還沒有事。如果你要是放鬆不好,這個氣往往容易在這滯住,往往還容易坐病。所以不如在口唇間綿綿密密地念,這是比較好。  「王居士:」聽,也好像它在口唇間?  「佟老師:」聽,你的注意力,其實也注意在口唇之間了,對。  「王居士:」還有一個問題,比如說有些同修念出聲音,那麼念出聲音的話,就有小錄音機了,如果還被外境轉的話,這個與往生相應嗎?  「佟老師:」如果一個人念佛像小錄音機一樣出來了,也就是不念,它自然就有念佛的聲音。當到這個時候,這只是證明啥呢?你把佛號念熟了,你的心地比別人清凈一點了。可是在這內心裡,仍然還有很多煩惱你要放下。如果你放不下這些煩惱,造成對你的牽掛,到臨終時候,你照樣不能往生。如果自己的牽掛到臨終時能伏住,而且具足信願,那隻聽著這句佛號,這肯定能往生。  「王居士:」好,明白。  「佟老師:」還有別的問題嗎?  「王居士:」沒有了。感恩佟老師。阿彌陀佛。  「佟老師:」阿彌陀佛。  「某居士:」尊敬的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老師給我解答。就是弟子在前天晚上的時候,十二點零十二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睡覺的時候我就好像睡不著,然後我就全身放鬆在那裡念佛,但是我是有疑惑的,我不知道我那種現象跟您說那個小錄音機有沒有什麼關係,是這樣的,當我念佛的時候,我開始聽著的時候,是我以前念佛的聲音,就是我一般用三三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那樣念的。後來我就想,我說我現在念佛,我要學佟老師的念佛方法,我為什麼又能聽到這個聲音呢?後來,我又開始用心裡念,念念的時候,我聽到我念佛的聲音,就是像佟老師念這個方法的時候,念得特微弱,聲音不大。後來第二天我跟李老師幹活,李老師說,「你問問它,你看看是不是?」後來我就想,我說的「那你是誰呢?」後來我的耳邊也是說「你是誰呢?」我又想,那我就念《無量壽經》吧,後來我就從第一品念到第三品,念到第三品的時候,我就清清楚楚聽到這個聲音會比念佛的聲音要高。我不知道這個和佟老師說的那個有沒有關係,我不敢說是有錄音機,我就是說,是不是那個?如果要是的話,我感覺到就是好像在三、四年之前的時候,有一次我做理療的時候,特別身體放鬆,然後那個時候我就能隨著那個聲音在念《無量壽經》,我不知道那個是不是我需要認定的那個聲音?  「佟老師:」像你的這種情況這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某居士:偏不偏?)  我給你解釋完了,你就知道了。我們每個人,由於我們生生世世念佛,八識田中所留的種子不一樣,所留的種子深淺程度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把哪句佛號念熟了,不知道自己在哪一生哪一世把哪個佛號念得特別熟,這樣八識田中就有這個種子。可是現在,你在這裡念佛,你想學這個腔調,用這個平念的方法來念佛,你還沒有念多久。因為你過去那種念佛方式你已經很熟了。它是什麼原因呢?通過你這幾天念佛,心比較清凈了,當心比較清凈的時候,在自己的內心裡流出來的聲音並不是現在念佛的聲音,而是過去念佛的聲音。  這說明你過去念佛那個腔調的種子,在你八識田中種得比較熟了。在這個時候,哪個種子種得比較熟了,哪個種子就會自動地出來。這個明白吧?也就是啥呢?證明你的心比在家的時候要清凈一些了。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假如說,你好多佛號、好多腔調你都念得熟,那可就麻煩了,你出來的聲音,一會兒念這個調,過一會兒念那個調,或者說很雜亂,這就雜亂了。  「某居士:」因為我平常在家裡頭念佛的時候,就是用三三四,每天念佛三萬聲,有一段時間堅持很長。  「佟老師:」是,那就說明很熟、很深,可是如果你要是想,假如說念得特別熟了,已經多少年了,自己就可以不改了,就那樣念也可以。  如果假如說你想改過來,你念得還比較少,現在想改過來,那就要繼續這樣念,不理那個佛號。然後不管它,繼續這樣念,久而久之,功夫到了自然就成了,然後只剩這一個佛號了。  「某居士:」佟老師,我想知道這個路子是對的,就是這個念法就對了,是吧?  「佟老師:」對,就是這個念法。所以不要害怕,也不要執著,甚至聽著什麼聲音都不理它。  「某居士:」它那個念佛的聲音,應該好像伴隨著一種像很重的木魚聲。  「佟老師:」對。因為咱們這個聲音念得很重,不是輕音,「阿,彌,陀,佛。」是啥呢?「阿,彌,陀,佛。」它每個字都咬得很重,所以出來的聲音它也是很重的。  「某居士:」有那個聲音是對的,是沒問題的?  「佟老師:」因為你把它咬清楚,你聽得才清楚。  「某居士:」好像是,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我上殿來念佛的時候,我就聽著那麼一會兒,好像就是在虛空中,可聲音大了。  「佟老師:」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你這個聲音將要出來還沒出來,有時候出來,有時候又沒了,還不能保持。所以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在這個時候,還要自己念自己聽,不要管它,自己念自己聽,熟到一定程度,自然你不念,它都在念了。  「某居士:」哦。好,謝謝。  「佟老師:」通過你這個又證明一個啥問題呢?我們念佛平時用的腔調,要用一個調。你不用一個調,你今天用這個調,明天用那個調,用久了,到臨終的時候,那你找不著哪個調了。最後這個腦袋是亂的,那就麻煩了。  「某居士:」那麼說,從今以後我就記住這一個調,其他的調給它忘掉了。  「佟老師:」對,從今以後我們就用一個調,長期這樣念下去,這是最好的,一直到往生。  甚至到臨終的時候,有的人到臨終的時候,急著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急著念。沒有必要急呀,我們就很平靜地把心靜下來「阿,彌」,咽氣了,就走了,是不是?這很容易的事啊。不能一到這會兒就著急了,急著念。那你這一急,那心裡不又起波瀾了嗎?這是錯誤的。所以說,到臨終的時候也要平靜,照常念。  「某居士:」謝謝佟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要佟老師給我回答。就是說,弟子這個修行方法可能是不算太對路子,就跟佟老師說的這個,有的時候不太對路子。但是,有的時候就是容易,我自己心裡頭不一定有那種想法,但是好像容易被別人誤會。就是我走路的時候,我經常就是眼睛看著下邊,我誰都不瞅,讓人覺得我很傲慢。但是我感覺到,我走路的時候應該念佛。所以,我就那麼走法。那我這種方法對嗎?  「佟老師:」如果我們好好念佛的時候,眼向前下方瞅,是吧?  「某居士:」對,我就是眼睛就不睜開,眼皮耷拉著,就是往前邊兒瞅。  「佟老師:」我告訴你,這是對的。  「某居士:」哦。  「佟老師:」雖然說是對的,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在大眾中也要注意一個問題。你比如說,你家裡有鄰居,如果要是鄰居對面走過來了,你連瞅他都不瞅他,那鄰居跟你之間就會發生心理障礙了。所以,你要懂這些。在這個時候,跟自己的家人提前說清楚,沒事。  「某居士:」我們家裡頭倒還是沒有這個問題。  「佟老師:」如果你要是出外跟鄰居不可以這樣。這樣會破壞你,破壞和諧。  「某居士:」但是我們鄰居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不錯。  「佟老師:」假如說,這幾個鄰居都能知道你了。  「某居士:」都知道。  「佟老師:」或者說,你提前跟他們溝通好了,你說,我這走路念佛,有時候看不著你,我就聽著我佛號呢,瞅著地下,你們別怪我。  「某居士:」因為我有的時候,有貢品啥的,我也給他們分著吃,我就跟他們講我在念佛,他們都知道,所以他們都不怪我。  「佟老師:」如果那樣的話,就沒有問題。  「某居士:」沒有問題。可是在道場的時候,我一打佛七的時候,我就不管那些了,我就看著心念佛。我止語的時候,可能也是被別人誤會我。但是,我聽著別人在議論我的時候,我就心裡想,那我要聽佟老師說的話,我要管住我自己「能聽」的那個,然後還老老實實念佛、止語,他們願意說什麼說,我就不說了。可是這樣,又被人覺得好像沒辦法跟我相處。那我怎麼辦呢?  「佟老師:」像這個打佛七期間,最好自己就念佛,哪怕你跟我走到對頭面,你都沒有理我,這絕對你做得對呀。  「某居士:」沒錯的?  「佟老師:」嗯,這是沒有錯的。打佛七期間,不能跟人說話為主,哪怕我到你身邊了,你都不理我,那才對。  「某居士:」是,我就是這樣的。可是,但是說讓別人起煩惱,經常起煩惱就是因為這個事情。  「佟老師:」如果別人起煩惱,現在打佛七期間,你跟別人說清楚,說清楚了之後,再起煩惱就是他的事了。  「某居士:」阿彌陀佛。謝謝佟老師。  「佟老師:」那就不是我們自己的事了。而且,通過你說這個問題,我們大家都應該注意啥呢?古德講,「多念一聲佛,少說一句話。」這是很重要的。佛還怎麼講的呢?「要說就說法,要麼就默然。」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要麼就談法,要麼就念佛,要麼就思維法。你看,要思就思維法,要麼就念佛。這裡包括啥呢?為啥不念佛就談法呢?我們佛弟子之間相處,到一起應該談法,不應該談人我是非。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里講,佛弟子到一起要「互談諸法要」。所以,佛弟子到一起要談法。  當跟別人不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常常會陷入思維。我們思維要多思維啥呢?要多思維法,不能打閑岔,不能想五欲六塵的事,不能想人我是非的事,要在這裡思維法。即使是人我是非的事,五欲六塵的事,也在這些事情里來思維法。  所以,我們的思想一動就要在法上。要不思維的時候幹啥?念佛。這個時間是不間斷的,從睜開眼睛到閉上眼睛,每時每刻都不間斷。甚至,我們晚上作夢的時候,我們還要經過幾次考試,還要有考試卷,看看夢裡我們能不能做得了主。  「某居士:」佟老師,那晚上作夢的時候,念佛的時候要影響別人怎麼辦?會念出聲來。  「佟老師:」晚上作夢時候,就自己念佛?  「某居士:」念佛會影響別人的時候。  「佟老師:」假如說,你作夢時候都念佛,即使影響了別人,我勸這個別人也應該去諒解你。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為什麼這樣呢?這是功夫。這個人念佛很精進,夢裡都念佛。我們不能對這樣的人生起反感之心。我們要生起慚愧之心,我們自愧不如。所以說,如果對這樣的人要是起煩惱的話,那你就造了大業了,你的心裡有很大的罪過。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煩惱心轉過來,哪怕影響自己這一宿都沒睡覺,對方念佛呢,都要生起讚歎之心,都不能起反感之心。我說這個聽明白了吧?  「某居士:」阿彌陀佛。  「劉居士:」尊敬的佟老師,最近,我們集中在一起念佛,在念佛堂裡面念佛,我覺得這種方式特別特別好。但是,我又聽到另外一種聲音,這種聲音而且很堅決。這個聲音是什麼呢?他說「我們這樣在念佛堂裡面散心念佛,一輩子也不會成就。與其在念佛堂裡面這麼念,還不如下去做飯去。」說「過去的大德都是在廚房裡面淘泔水、做飯,護持,這樣才成就的。」他舉了幾個例子像寒山拾得、像六祖惠能,說這樣的修行人才容易成就。那麼,確確實實做為我們來說,在佛堂裡面念佛確實也是比較散心。我們是不是需要也到廚房裡面去做飯,去到田間裡面去做這些護持工作呢?護持工作和念佛是不是應該結合在一體呢?請佟老師幫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佟老師:」好,這個問題,其實釋迦牟尼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里早已經解答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里是怎麼說的呢?它這裡說,「若有菩薩建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恭敬供養於我。」佛說了,「若有菩薩廣營眾務,建七寶塔」,包括現在印經書、印光碟、做飯、擔水做一切眾務的活計。如果這樣的菩薩整天在這裡下功夫,那就不是對佛的恭敬,也不是對佛的供養。為什麼呢?要知道,一切智慧以及了脫生死、出離三界都從法里出生,它不從眾務中出生,也就是勤營眾務中出生。這是一點。  另外,佛還說什麼呢?佛說,「一閻浮提營事菩薩,對一個講經說法的菩薩要尊敬承事供養。一閻浮提講經說法的菩薩,對修禪定的菩薩要尊敬承事供養。」  那我們想一想?在廚房做飯也好,甚至,做其他的事務也好,即使是一閻浮提,我們地球是南閻浮提,即使一閻浮提眾生都在做這些為道場,甚至為大家廣營的這些事務,也要對啥呢?對一個講經說法的人要尊敬承事供養。  如果一閻浮提,就是很多很多講經說法的菩薩,對一個修禪定的菩薩要尊敬承事供養。修禪定的菩薩,就是有的人在小山上,有的人在山洞裡修戒定慧,有的人甚至在一切時、一切處他在修戒定慧,對這樣的菩薩要尊敬承事供養。  那我們打佛七,大家打佛七的時候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一句佛號好好念的時候,這等於修禪定。所以說,說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寸。也就是說,我在台上,比如說講了很多,都不如你們好好念幾分鐘的佛它的功德要大。但是,我們為啥還要講呢?是為了明白,為了讓你契入這個境界,為了讓你念佛相應。要知道,念佛的功德這是最大的,如同修禪定的菩薩。  所以說,像剛才你所問的問題,這樣說,從道理上這是錯誤的,不可以這樣講。  所以說,在廚房幹活的也好,或者做其他事務的也好,要為打佛七的人而服務。如果這樣服務,會增長他的福利,如果障礙這個服務,會增長他的業障。也就是說,障礙打佛七的人,會增長他的業障。這是從道理上這樣講。  可是,如果我們在念佛堂里打佛七,那麼多人在護持,多麼不容易,你看,大家能夠在一起好好念念佛。可是有的人在這裡不好好念佛,不是東張西望,就是心裡亂打妄想。如果自己控制不了的,那除外。甚至自己控制了,還要繼續妄想,想東想西不好好學習。對這樣的人而言,還不如一邊念佛,一邊到伙房去做飯。  明白我說這個道理吧?  「劉居士:」明白。  「佟老師:」也就是說,我們打佛七的人,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努力的人。一種是不努力,湊熱鬧的人。如果是湊熱鬧,那還不如去一邊念佛,一邊做飯。你看,一邊念佛,你還把佛念了。一邊做飯,你還培了福德。是不是這個道理?  「劉居士:」是。  「佟老師:」我說這些大家能聽得明白吧?  「眾居士:」能。  「劉居士:」我的問題就是他還有後續。就是在伙房做飯的人,他們覺得什麼呢?覺得他們的這個工作是最重要的。我說,你們可以上去,也去念佛,我們來做飯。他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們做飯還沒有資格。說伙房這一關,佟老師說過,那是修到一定地步的人才有資格在這裡做飯。我不知道他這個知見對不對?  「佟老師:」他這個知見,對不對呢?又對,又不對。  如果從真實角度上來講,如果我們大家真正打佛七,真正好好修行的話,那就不對。如果我們大家沒有好好地學習,要知道,如果沒有好好地學習,確實連做飯的資格都沒有。如果做飯,自己心中總起煩惱,那你想一想,那做飯的資格哪有啊?  在一個道場里做飯,首先得要啥呢?保持道場的和合。這是第一要務,大家修六和敬。如果不能保持道場的和合,在這裡起煩惱,說明自己沒有資格。  所以說,在道場里,在做飯上,這是最鍛煉人的。鍛煉人什麼?鍛煉十善。古代的道場,比如說有人一出家都是三年苦行,五年學戒。三年苦行就是在齋堂里。為啥要行三年?在這三年里、五年里,把你這些稜角、把你這些牽掛都要磨平。  所以說,真能在一個道場又能做好飯,又能不起煩惱,又能好好地學習,確實也是福慧雙修,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如果我們這裡打佛七,好好地念佛,當然說這個功德利益要比他要大。他護持的功德也很大,我們這裡好好念,護持人的功德,護持人的福報也是很大的。  「劉居士:」看來還是我們做錯了,因為我們總給人家的感覺,我們沒有在上面好好地念。所以說,在護持的人就覺得我們沒有精進用功。  「佟老師:」對呀,這就造成一個誤差。別人這樣說,可能也會感覺到你上面沒有好好念佛。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沒有真正地恭恭敬敬地好好念。所以,別人可能才說出這樣的話。  聽了這話,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應該勇猛精進。怎麼樣勇猛精進?我們要聽這句佛號不間斷,不讓它妄想牽掛進來,這就是勇猛精進。  「劉居士:」謝謝。這個問題回答得非常好,我非常有受益。謝謝。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阿彌陀佛。  「某居士:」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在我念佛的時候,在這個頭部前半部分這塊,這個位置它老在蠕動是怎麼回事?  「佟老師:」老在蠕動,覺得綳得挺緊嗎?  「某居士:」有的時候躺在床上它不念,要想念的時候它也在動。  「佟老師:」不念的時候,有時候它蠕動嗎?  「某居士:」有的時候剛要開始,要一想的時候就動。這個也挺長時間了。  「佟老師:」這裡有兩點,你慢慢體會。一種是你念佛,你把意識放到額頭部了。也就是一邊念佛,心一直在這裡(指額頭)。如果這樣的話,第一,容易導致心火上炎。第二,容易導致這個部位會繃緊。繃緊以後,氣血發生滯留現象,這也可以。如果你要是沒有把心意識打到這個部位,而是在念佛的時候它產生這個現象,你頭部放鬆得也很好,它產生這個現象,也不是個壞現象。  因為當我們念佛放鬆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過去由於受些風寒,或者說氣血閉塞不通,當我們心清凈、身體放鬆的時候,我們的元氣就會逐漸增強,身體內氣血的流通就會通暢。當身體內有氣血停滯的地方,或者有受風寒的地方,這個氣血一通暢以後,不通的地方就會發生蠕動的現象,或者跳的現象,或者脹的現象,甚至有的疼痛的現象。  所以在這個時候發生這些現象,大家不要害怕,不要管它,自己該好好念佛還是要好好念佛,不要理這些。這些都是一些生理、病理現象。  有的人不明白,把這個當成啥?當成是自己身體內的眾生。好像有冤親債主找上來了,導致自己恐懼害怕,這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大家一定要注意,發生這些生理、病理現象不要總以為冤親債主找上來了。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冤親債主,縱然這些冤親債主找上來了,我們除了念佛給它迴向以外,我們只管精進就行了,也不要總是想著這些冤親債主。如果總想著、總想著,不但分散我們念佛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我們的修行還會下降。  假如說,沒有這些冤親債主,你整天想,還會被你想來。所以說,我們不要執著於這些,我們只是好好地念佛,把這些功德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就可以了。  發生這些生理、病理的現象,我們不要害怕、不要擔心,它總有一天它就會過去的,不要把它想成冤親債主。  這個明白了吧?  「某居士:」明白了,阿彌陀佛。  「佟老師:」阿彌陀佛。  「某居士:」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  「佟老師:」好,你問吧。  「某居士:」就是,當大家一起共修的時候,我念的聲音比較小,我就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在這個時候,我就想都攝六根,但是我攝不了自己的耳根。然後我就觀想,我就想著我念出每一個字的時候,那個字在空中就很大,我就會去想那個字。我不知道這個方法對不對?  「佟老師:」好,這說明你很用功。這個方法,在初期的時候能幫助你攝心。可是,當你念佛功夫深的時候,你還要把這個字給舍掉。我告訴你,舍掉這個字非常困難。所以,我們一開始不用這個方法,不用觀想字的方法。要知道,我們只是把佛號聽清楚就可以了。  可是你說,你聽不清自己的佛號,因為自己念的佛號聲音小,別人念的聲音大。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當我們跟大家一起共修的時候,我們聽不清自己念的聲音,這個時候要用自己的心力,聽自己所念的這個聲音的時候,跟別人念的聲音是同步的。這樣,自己念的聲音跟別人念的聲音就會重疊了,對不對?  「某居士:」嗯。  「佟老師:」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是聽別人的聲音,是我們的耳朵往外聽,對不對?  「某居士:」對。  「佟老師:」聽別人念佛的聲音。當我們的耳朵往內聽,聽自己念佛的聲音,發現自己念佛的聲音跟別的聲音是重疊的。這時候,你還要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可是聽不著。這個重疊的是別人的聲音,那你聽到的就是別人的聲音。而是你聽到別人的聲音跟自己念佛的聲音是重疊的,要聽重疊的這個聲音,不要聽外面的那個聲音,明白吧?這樣能幫助你心往內收,幫助你容易達到一心。  「某居士:」這個方法我之前試了,但是就是我聽能聽清楚,自己的也可以聽,很仔細聽的話,別人的也可以,包括念佛機的聲音,我都能聽明白。但這個時候,我一定會起分別心,我覺得這個是我的,這個是別人的,那個是佟老師的。  「佟老師:」這個時候就不要分別,只要這句佛號從自己心裡出來,不管哪一個聲音跟它重疊,我聽清楚就可以了。從自己的心裡出來。  「某居士:」就三個聲音都聽見,都沒關係嗎?  「佟老師:」都沒關係,重點是不打別的妄念。即使八個聲音我都聽清楚了,也沒有關係。只要我不打別的妄念,我這句佛號的功德就具足。  「某居士:」還有肩膀疼的問題,最近也是疼得很厲害。然後,我發現不是姿勢不對,因為姿勢我都換了好多種了,上下的,後來我就發現可能是最近天氣很冷,衣服穿多了。衣服穿多了,手抬起來都會累。那個時候,我就不知道,我應該忍著疼繼續地保持,還是說把手放下來一會兒。但是可能手放下來,可能就不太莊重。  「佟老師:」像我們念佛的時候,穿海青,手不能放下來,要麼合掌、要麼彌陀印。如果放下來,確實就顯得不恭敬了。  你衣服穿多了,確實會導致兩肩疼。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你平時鍛煉很少。由於平時鍛煉很少,當這衣服很沉,穿到身上的時候,特別是肩部,它這麼一受壓,這裡氣血就不通了。氣血一不通,你平時的心臟的泵血又不足以把這個通過去,所以導致兩個肩部疼。怎麼樣才能轉過來?我們只要這樣去堅持,平時再增加一些鍛煉,使身體的素質好一點,也就好了。然後再注意放鬆。  所以說,雖然說痛一點或者苦一點,不要害怕。只要我們堅持過去,日久天長,自然我們就有這個功夫了,等以後多穿點衣服也沒有事了。  「某居士:」就還是得忍過去,是嗎?  「佟老師:」對,還是得忍過去。像昨天鄭博成所說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那個苦都能吃,何況這一點苦,比那個還要強得多。」  「某居士:」謝謝佟老師。  「佟老師:」阿彌陀佛。  「某居士:」就是念佛的時候心意識應該放在哪兒?不應該放在頭部,您說的也不能放在胸腔。我自己這個感覺是什麼呢?就是聲音是從胸腔出來的,不應該是在頭部。所以,我認為心意識應該放在胸腔。可是剛才王居士問您,您說「心意識不應該放在胸腔,應該放到口唇。」我就不明白了。  「佟老師:」是,因為這個聲音確實是從胸腔共鳴出來的,它雖然說從胸腔共鳴出來的,它只能說從這裡出來。但這個聲音還是在口唇之間,這樣不容易坐病。  不然的話,比如說我們一邊念佛,一邊想著頭頂,認為好像這個佛號在頭頂出來的,日久天長,我們頭部要是繃緊以後,就會坐病了。  你想到這個佛號在胸腔這塊出來,如果你放鬆不好,它還容易坐病,會產生氣滯的現象。一產生氣滯的現象,你的胸部就會發生胸悶的現象。所以說,我們念佛,感覺這個聲音在口唇間綿綿密密出來,這是最好。  「某居士:」可是我在調息的時候,我就需要把心意識放在胸部,它才能長吸一口氣。可是我這心意識,要是固定這個口唇,感覺好像是很困難。  「佟老師:」在這個調息的時候,最好用腹式呼吸。  「某居士:」那腹式呼吸的時候是不是要放到腹部啊?  「佟老師:」腹式呼吸,你這一口氣吸下去要到小腹,也就是隨著你吸氣,你的小腹就要往起脹。隨著你的呼氣,小腹就往下沉,這是腹式呼吸。如果你要腹部不動,用胸式呼吸,那不好。  「某居士:」就是好像這心意識,是不是變化的?  「佟老師:」這個心意識可以變化。你念佛的時候又可以注意小腹,又可以注意胸部,又可以注意頭部。對不對?你的心的注意,初期的時候可以來回地調換。比如說,我注意呼吸的時候,我就注意一下小腹。呼吸進入正常狀態了,我不去注意它了,我就把心注意到聽清佛號上。如果注意到聽清佛號上,你就在口唇之間綿綿密密地念,好像這個聲音是在口唇之間出來就可以了。  「某居士:」我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念佛的時候好像發生振動,我自己的聲音和…您那個聲音比較高嘛,錄音的那個,就這兩個發生振動,就在胸部。  「佟老師:」發生共鳴,是吧?  「某居士:」是,就是聲音振動那個感覺。  「佟老師:」它胸部共鳴也不管它。你要記住,雖然說胸部共鳴,你不要理這個。你把心意識還是打到聽清楚這個佛號,全神貫注在這裡。它共鳴它的,你聽清佛號聽清你的,就行了。不要你在聽清佛號的時候還在觀照著這個共鳴,就等於你聽這個佛號分心了。  「某居士:」我現在是初期嘛,我就想是不是最高的那個境界是不用心意識了,最後?  「佟老師:」最高的境界就是聽清這句佛號,逐漸逐漸達到的是無分別,培養的是根本智、是般若,這是培養的根本智。我們只念一句佛號,讓這個心逐漸趨向於無分別、無執著的時候,這培養的是般若,根本智。如果我們把某一個問題都分析得很清楚的時候,這是後得智。所以這裡有根本智和後得智,根本智這就屬於般若智慧。為啥般若智慧放在一起?般若是自己的根本智,智慧是自己的後得智。  「某居士:」什麼是般若?不明白。  「佟老師:」不明白,等以後我再給你們講。  「某居士:」是不是根本智就是不用心意識?  「佟老師:」因為現在你做不到。  「某居士:」我是想到最高的境界是不是這個境界?初期我們要用心意識,後期可能就(不用了)。  「佟老師:」到後邊是無分別智,它不分別了。但是不分別了,你要記住,聽清這個佛號它這裡有「能聽」、有「所聽」,也是聽得清清楚楚,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這是很微細的了。  但是不分別,並不代表你什麼都不清晰了,你聽這句佛號還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要是糊塗了,那不又成愚痴法了嗎?有定無慧了嗎?把這句佛號能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慧。  其實到達明心見性,能夠見到自己的真空自性。到那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的般若智慧就產生了。  這說深了,你還不懂。這得以後講般若的時候然後才行。  「某居士:」好,那我先初期(請問)這個。  「佟老師:」別的還有啥問題嗎?  「某居士:」沒有了,謝謝。  「佟老師:」好,坐下吧。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阿彌陀佛。  「某居士:」在四年前,你們上我們那兒去,給龐玉山去助念,就是誦的「阿彌陀佛」聖號。原來我們在黃庄那兒念佛佛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是這麼念。結果你們在我們那兒去助念的時候,我就是學會了你的這個念法。但是說,就是原來的念佛方法歸不了心,怎麼念也是亂,怎麼念也是私心雜念來得多,特別特別地多。之後就是採用你這個方法念佛,念念的,他這個內心裡頭……我這念佛有這麼一種習慣,就是雙盤往那兒一坐,什麼都不想別的了,呆著呆著,它這個內心裡出來一個「佛」字,相當紅的一個,新的挺好一個大「佛」字。就從這個「佛」字上之後,我把心就給它控制住了,再它也不跑了,也不上四外遊盪去了,這些私心雜念,它好像是進不來。我頭稍微這麼一哈,眼睛往下一看,看見這個「佛」了。所以說,看到這個「佛」之後,這心裡真正是生了喜歡心了,真喜歡,念佛,私心雜念進不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的有時候都是念三、四個小時,根本就覺不出來,你自己覺不著勞累,根本就不知道。有時坐最嚴重的時候坐四個小時。就覺著,確實就沒有自己了,身上覺著特別地輕快。之後是四年多這樣,這個情況。過了三年左右,這個「佛」字就撤下去了,沒了。再你想看這「佛」字你看不著了,沒有了。我心中暗想:「這可糟了,這『佛』字它咋撤下去?這私心雜念,它還不都來呀!」結果這私心雜念沒來,沒來跟什麼混合在一塊了呢?這心?就是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那個「佛」字了吧,跟小鬧鐘這個秒針合上一塊了。「嘎噔、嘎噔」,正好「阿」,「嘎噔」,「彌」,正好跟它又合一塊了。一念佛就是跟著秒針,「嘎噔、嘎噔」,混在一起了。但是說,私心雜念還是進不來,還是沒有,你想它都想不來,你盡心去想去,它沒縫,它鑽不進來。現在就有這麼一個問題。請佟老師先給我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還有兩個問題。  「佟老師:」好,那說明你念佛很得力。像你開始出現個「佛」字,是因為你用自己的眼睛,你內視觀察了,所以說,你看了。也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盡量不看。沒有那「佛」字更好,可能佛菩薩幫你撤下去了。因為有了那「佛」字,你總是看著,啟用你總是去看什麼。當你功夫,定功深的時候,你往往就會見到這個、見到那個,甚至見到這個鬼神,見到那個鬼神,那就糟了。法師不講嘛,「學佛不是見鬼見神,要見鬼見神就糟了、就壞了,就沒救了。」所以說,你能不去看這個「佛」字,不去用自己心去觀看,這是最好的。說明你受到佛菩薩的加持了,把你那個「佛」字給你撤了。佛菩薩要不給你撤,我還想給你撤。  「某居士:」阿彌陀佛。  「佟老師:」你看,既然撤了,你聽著這句佛號聲,雜念也沒了,對不對?也進不來了,很嚴實。這時,這是個好現象,說明你念佛很得力。可是你跟那個鬧鐘的聲音又合到一起了。這時候怎麼辦?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你就不聽這個鬧鐘的,就聽自己的念佛。久而久之鬧鐘的聲音聽不著了,你的念佛功夫又更上一層樓。  還有一種是啥呢?既然它鬧鐘的聲音跟你念佛的聲音碰到一起了,你就把這鬧鐘的聲音當成啥呢?當成給你敲木魚呢。你只管聽清你自己的佛號,還有人給你伴奏著,也行,這樣堅持下去,只要不打妄想也成。  「某居士:」阿彌陀佛。那就是說,就從你們走了之後,提前這些年都是白白地浪費了,就從你們走了之後,我才用勁。就是我始終都是堅持到兩點五十我保准起床。  「佟老師:」那太好了。  「某居士:」我三點正式開始念佛。  (因為這位居士的精進念佛,台下眾居士們為他響起了熱烈的鼓掌聲)  「佟老師:」好,這非常好。  「某居士:」我是凈是念佛,打坐三個小時,拜佛一個小時,有時候是一個多小時,我只管讓它多,不能讓它減少,我是這樣式過來的。由於這四年多,我始終是雷打不動我。  「佟老師:」所以在你靜坐的時候,你要注意一個問題,念佛的時候一定要聽清自己念的佛號不間斷,這是第一。第二,隨著你定力的增長,無論見到什麼,聽到其他的聲音,都不要理它,連跟它對答都不用。就說一切境界都不理它,只是聽自己的佛號。,  「某居士:」是。  「佟老師:」而且在這裡,還要消除自己的各種慾望,這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你的念佛功夫越深,如果遇到各種境界,如果你要去理它,容易著魔。所以說,遇到一切境界都不理它。除非到臨終,我們的本尊佛,供養的這尊阿彌陀佛他來接我們來了,我們跟他走。其他的佛來了,菩薩來了,都不要跟他走。  「某居士:」來過境界,但是我沒理它。就是有一次,坐的時間太久了,覺得就是晃晃悠悠、晃晃悠悠起來了,把我嚇得一睜眼睛,啪嗒,就掉下來了,就把我嚇一大跳,把我可嚇壞了。就從那往後,從來也不起來了,也不晃蕩了。  「佟老師:」我告訴你,人念佛念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感覺到,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確實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它會往上升。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不要理它升與不升,也不要害怕,你看,你一害怕、一恐懼,這個心就不正了。在這個時候,你要把握住啥呢?我把自己念佛的佛號聽清楚,絕不舍離。明白我說的這道理嗎?  「某居士:」明白。  「佟老師:」身體哪怕,不管它升到哪兒,你就記住,只要你不離開這個佛號,都沒有關係。明白嗎?  「某居士:」明白。  「佟老師:」所以說,在這裡千萬不要走差路。所以說,不管它往上升不往上升。因為念佛好,念到一定境界,它確實是往上升的。好像自己的身體懸到了空中,甚至升得很高,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要管它。明白嗎?  「某居士:」明白。  「佟老師:」這不是壞現象,是個好現象,也不要恐懼。你只管聽清自己的佛號,聽得特別清楚,不離開就可以了。然後其他的境界,哪怕身體升得多高,都不要害怕,不要管它,沒有關係的。因為那不是你的身體,是你的神識,所以說,不要害怕。  而且在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不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什麼,自己應該什麼都看不著才好,什麼境界都看不著才好,就是把這句佛號聽清楚了,這才是最好。  如果將來要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境界,你要記住,只是聽清自己所念的佛號,只是把握住它不離開就行了,對其他一切境界都不要理它,但是也不要恐懼。你明白我說的話嗎?  「某居士:」明白。  「佟老師:」只要這樣做,就不容易走火入魔。如果假如說你對各種境界稍一貪戀,甚至說稍一疏忽,往往就容易走火入魔。  還有別的問題嗎?  「某居士:」有。  「佟老師:」好,你說吧。  「某居士:」但是說,我這一念佛,就是那次起來那回,從這個往後,以前有私心雜念也好,直到現在沒私心雜念也好,我別的是什麼境界不帶有的,什麼佛、什麼菩薩、什麼妖、什麼魔,從來不在我跟前出現。  「佟老師:」對,沒有境界更好。  「某居士:」什麼境界都沒有。  「佟老師:」你看,自己也不求什麼神通感應。如果自己在這個時候,有求神通感應的心,也容易著魔。  「某居士:」我也不求。  「佟老師:」所以說,自己也不要神通感應,也不要見著這個、見著那個,就是啥呢?我清清凈凈地保持住這一句佛號,能夠不打妄想、不間斷就可以了,這就是最好。那到臨終的時候,你能夠放得下,必然往生。  「某居士:」助念,念不到一起,心裡真正是有點煩惱,但是還不好意思說,給人家個人去助念。他那個助念方法,就像剛才你說的似的,非得讓快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人念的胸脯累得慌、扎著慌,喘氣喘不過氣來。我要說讓慢一點念,這主任就對我另一個眼光。所以說,你不去吧,他叫你去。你去吧,不合群。就這樣使我不好整。  「佟老師:」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我們要知道,別人叫我們入那個念佛團來幫助人念佛,要知道這是好事。然後去怎麼辦呢?要隨順別的念佛團。他喜歡快念,你一個人也扳不過來,那就隨著他唄,你小一點聲,也要把這個事情幫助大家要把它應付下來。  念佛要用誠心,不要起煩惱。因為每個念佛團的情況不一樣,每個念佛團領頭的也不一定說是全懂。所以這時怎麼辦呢?只要這個人臨終,大家能夠幫助他助念,不管怎麼樣,這都能夠幫助他往生,這都是很好的。最低,起碼發心是很好的,我們要幫助他,要積極地去參加。  另外一點,在參加的時候,一定要跟大家和合,絕不對大家起反感。如果起了不願意,起了反感,就是我們自己錯了,說明我們自己還不清凈。你看,六祖大師在獵人隊里都能夠保持心地的清凈,何況我們在這個念佛團里,那更應該保持清凈。即使有點不如法,我們也不要看別人的過失。我們起碼參加這個念佛團,能夠幫助這個臨終的人往生,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應該感恩這個念佛團,應該非常感恩。自己有了這個機會幫助人助念往生,對自己也是一個教育,對自己也是一個生死關頭的反省。  所以說,只要我們從學習角度,從幫助人角度去做事,處處都能做得好。如果我們從煩惱是非的角度,那就糟了,那就產生煩惱了。  所以說,我們第一要注意,跟這個團體的和合,無論怎麼跟自己不一樣,也不能去破壞別人的和合。第二,要積极參加幫助別人助念。所以說,在以後你再遇到這些事情,你就可以積極地去參加。  「某居士:」我都去參加,每次通知,我都去參加,這十多個,每次我都參加。  「佟老師:」是,那就好。而且你參加之後會幫助自己,在這裡再消除煩惱。如果他們念得快,你念得慢,你可以再用道理,然後慢慢跟領著念佛團的團長溝通。他聽就聽,不聽就算了。  「某居士:」謝謝。阿彌陀佛。  「佟老師:」還有別的問題嗎?  「某居士:」就是我不吃肉,我是早已經不吃肉了。孩子們讓我去給買排骨,你說我要不給買去吧,我就想,念佛不反對我,都挺支持我。你說孩子們告訴我給買點排骨,我要不給買去,回來又生煩惱。就這個事,究竟是買對,還是不買對?  「佟老師:」像這個問題,你最好一開始,跟家裡的孩子溝通。你說我學佛,你讓自己的父親去買排骨,這有點違背父親的心理。不如就是,既然我學佛,你讓我學佛學得清凈一點。你們再買排骨也好,買其他肉類也好,你們自己去買,就不要叫我去買。你提前跟孩子們溝通。  如果孩子們很同意、很理解你,那你以後不是就可以不買了嗎?如果,假如說溝通之後,孩子們會起煩惱,甚至說非常非常反感。如果是非常反感的情況下,你這裡還有兩點,一點,那我也不買。一點,我就順著你們去買。  這就跟修行的程度似的,在這個吃肉方面,你不吃肉了,你也不去買肉,當然這是最好。如果你買了肉,跟這個眾生其實就結一個惡緣。因為你買了肉給別人吃,我們想一想,比如說我們死了,有人把我們的肉給另外一個人吃了,我們要恨誰?是不是得恨這兩個人?對吧。所以說,一定要記住不買是最好的。  如果逼得太煩惱了,非買不可的話,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反正是差一點。然後再慢慢往上修,達到不買才好。既不買能做到了,又能夠幫助家庭的和諧,這是最好的。  所以說,你在家庭里盡量不吃,也不去給他們買,盡量這樣做。如果太煩惱了,逼得不得已了,就像六祖大師似的,也就是說買點三凈肉,做點三凈肉也就這樣,那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果有機會能夠不買、不做,那就更好。在這裡得掌握一個原則,既得自己的學習與道相應,又得兼顧著大家的和諧。  「某居士:」謝謝。阿彌陀佛。耽誤大家時間了。  「佟老師:」好,阿彌陀佛。  「眾居士:」阿彌陀佛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修凈土念佛人必看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 (每日連載 每天15個問答 第30天)
《凈土十要》問答擷錄《二》
助念有關問答
為什麼有些人談了很多年的戀愛,最終還是沒能步入婚姻殿堂?
情感問答(11)

TAG: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