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針灸與手法並用治療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治

2.2.4兩側的下肢可出現不等長(長短腿)和不對稱的內翻和外翻(陰陽腳)。 3.診斷方法 骶髂關節錯位的診斷通過詢問發病原因、臨床癥狀、體征、體格檢查以及骨盆DR正位片可作出診斷,體格檢查:直腿抬高試驗、「4」字征、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床邊試驗、髖關節外展拮抗試驗均可呈陽性,骨盆DR正位片通常提示未見明顯異常,有時會提示[1]:患側骶髂關節間隙變寬、密度增高,恥骨聯合略有上下移動,恥骨聯合偏離脊柱中線,少數有恥骨聯合分離,骶骨不居中,兩側髂翼高低不對稱。觸診時兩側髂後下棘下緣高低不對稱,患側較健側高者為前錯位,反之為後錯位。 4. 臨床治療 骶髂關節錯位的治療筆者採用針灸與理筋手法調整骶髂關節的動力系統,複位手法調整靜力系統,具體治療方案如下:先用針灸和理筋手法調整痙攣的肌肉及軟組織(動力系統),針灸處方以深刺八髎穴並加電針和TDP燈照射為主方,坐骨神經痛型加環跳、陽陵泉;關節型加陽陵泉、膝眼、阿是穴(痛點);盆腔臟器功能紊亂型加天樞、關元(加灸)。疼痛較劇者予痛點刺絡拔罐放血,針灸治療30分鐘後取針,然後用肘尖分離臀部痙攣的肌肉和軟組織,重點松解和理順臀大肌、臀中肌及梨狀肌,坐骨神經痛型加推按髂脛束和拉伸攣縮的梨狀肌(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健側下肢。醫者立於床沿,在直腿抬高患肢至50°-70°時,內旋下肢,間接拉伸攣縮的梨狀肌),理筋手法結束後,用複位手法調整錯位的骶髂關節(靜力系統),前錯位者選用屈髖屈膝複位法:患者仰卧,健側下肢伸直,患肢屈髖屈膝。助手固定健側下肢(防止複位時骨盆旋轉引起損傷),醫者站立患側床沿,兩手扶握患膝,醫者緩慢並屈曲、內收髖關節至最大限度,兩手(必要時用上半身的重量)用力向對側季肋部下壓,可聽到「咔」的一聲,手法畢。後錯位者選用單髖過伸複位法:患者俯卧位,醫者站立,右手托住患肢膝上方,左手掌根按壓患側髂後上棘,醫者往上過伸患側髖關節的同時,左手用力往下按壓,可聽到「咔」的一聲,手法畢[3]。往往患者經手法複位後疼痛及相關癥狀可得到明顯緩解,有的甚至痊癒,再經過後期的針灸調理和功能鍛煉,許多患者可獲得較為滿意的遠期療效。 5. 功能鍛煉和預防 針灸與手法治療後,鼓勵患者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骶髂關節前錯位者,以「屈髖伸膝前壓腿練功法」為主,患者站立位,健肢單足站立,患肢置於凳上,伸膝,足內旋,雙手按壓膝上,然後健肢反覆屈曲,伸直,上身盡量前俯至下肢有牽扯感,如此反覆數次。骶髂關節後錯位者,以「單髖後伸壓腿練功法」為主,患者站立床沿,患肢後伸置於床上,左手按壓患側骶髂關節上緣,右手扶持床頭,然後在健肢屈髖屈膝的同時,患者上身盡量後伸,左手用力按壓患側骶髂關節。這些練功方法,對於鞏固療效,預防複發,大有裨益[3]。 6. 結語 據統計,由骶髂關節錯位引起的慢性下腰痛約佔整個下腰痛的10%-27%[4]。因與腰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引起的下腰痛癥狀相似,故臨床醫生多數考慮是與椎間盤關係大,卻忽略了骶髂關節的問題,但從腰椎間盤突出方面入手治療,往往療效不佳,給患者帶來經濟上和時間上的負擔,因此,在治療此類病症時,骶髂關節問題若能夠得到廣大臨床醫生的重視,會減少不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和減輕廣大患者的痛苦。
推薦閱讀:

腰痛治療:腰椎後關節紊亂症
如何防止膝關節損傷?
從肩關節看痛麻評估檢查思路
哪些技巧可以減少運動對膝關節的磨損?(純凈星空的回答,22贊)
這樣按摩可緩解關節疼痛 但很多人不知道

TAG:針灸 | 治療 | 關節 | 骶髂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