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知識分子苟全性命於亂世,雖有不少蠅營狗苟之徒,但是不少文人依然「橫眉冷對千夫指,鐵肩妙手著文章」,以自己的才氣、骨氣和傲氣「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他們在民國昏暗的歷史中留下了濃重亮麗的色彩,不僅照亮了當時的夜空,也照亮了今日的世界。  不必說用袁大總統賞賜的勳章做扇墜去總統府門前大罵袁世凱的章太炎,不必說一生嫉惡如仇令當局痛恨令民眾景仰的魯迅,不必說後來成為共產主義者的陳獨秀和李大釗。讀書人在哪個時代能夠保持「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比比皆是,他們以自己的個性載入了被教科書遮蔽的史冊。隔著塵封多年的歲月,被重新打撈起來,依然魅力四射,令人艷羨不已。  1928年11月,信奉「大學不是衙門」的安徽大學文法學院院長「狂人」劉文典遇到當時衙門的領袖蔣介石,趾高氣揚的蔣介石讓劉文典處置安徽大學的所謂「鬧事」學生,劉文典竟以「此事複雜,需要調查」加以拒絕,併當面指責蔣為新軍閥,演出了一出民國版的「擊鼓罵曹」,不過與禰衡命運不同的是,劉文典竟然安然無恙地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活到了新中國的建立之後,建國後的劉文典在西南地區的雲南大學默默地過完了自己的一生。劉文典在抗戰時期避難西南聯大,特別喜歡雲南的雲腿和雲煙,自號「二雲居士」,晚年終老雲南不知是不是與此雅好有關。

  馬寅初先生,一生主張「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在抗戰時期就公開批判當時的國民政府,指出抗戰時期危機關頭本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民抗戰,但是現實卻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錢,上等人既不出力更不出錢,而他所指的「豬狗不如的上等人」就是當時的民國政要宋子文、孔祥熙等。這樣與政府最對的勇敢也使馬先生吃盡了苦頭,無奈愛真理不肯愛權勢且不畏權勢的馬先生痴心不改,一生鐵骨錚錚,建國後一部新人口論使馬先生遭到眾人的圍攻,馬先生比堂吉訶德還不如,那位騎士還有一位忠實的僕人,馬先生以一人敵一國,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儘管為世人所不理解,依然不改初衷,直到後來人們認識到「錯批一個馬寅初人口增長几個億」的大錯鑄成,人們才認識先生的偉大。而馬先生依然如我,從未將他人的毀譽放在心裡。

  如馬寅初劉文典輩不畏權貴保持一份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很多,民國前期的「萍水相逢百日消」的著名報人邵飄萍和林白水如此,民國後期的「我們的百萬讀者」可敵蔣介石的百萬兵的《申報》老闆史量才如此。就連後來被人妖魔化的胡適、傅斯年等人也是努力要保持一份獨立的人格,胡適打定「「二十年不談政治」的願望雖然落空,但無論是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還是辦《新月》、《獨立評論》等刊物,都努力造就「知識的莊嚴」,胡適所寫的《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有憲法—對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將商榷的對象直接指向了萬民景仰起碼是當局欲令萬民景仰的孫中山先生,難怪張謇的兒子張孝若不無擔心地提醒胡適「一黨說你非,萬民說你是。忠言不入耳,勸你就此止。」胡適博士是否聽從了勸告,不得而知,在民國時代,後來得到了他所抨擊的政黨的領袖的器重,被任命為駐美大使等要職,最後隨著國民黨政權到了台灣,從政的胡適博士還發不發表這樣鋒芒畢露的文字,恐怕是改了吧,要不怎麼會在大陸落了個反動文人的名譽稱號,直到上個世紀末人們才對這個反動文人另眼相看。而五四健將傅斯年在民國時期更是以藐視豪門直率敢言而聞名,看看 「傅大炮」(傅的外號)1947年2月15日登在《世紀評論》上的文章題目《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就夠令人心驚肉跳的,再看其內容,「國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該走了,不走一切都跨了。」他傅斯年也忒大膽了,在當局眼中這樣的反動言論早就該「掃黃打非」了,竟然還允許他登出來,真是太不像話了。實際上哪個時代這樣的言論在哪個時代還是不少的,傅大炮們僅僅是其中的代表。

  當然需要說明,任何當政者都不會喜歡這樣的忠言逆耳,哪些知識分子為了這份自由也付出艱難的代價甚至寶貴的性命。民國時期為爭取自由而犧牲的知識分子是一串長長的光輝的名字,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聞一多,朱自清……這些人連死都是那樣的令人拍案驚奇,大家熟知的死於國民黨特務槍口下的聞一多自不必說,寧肯餓死也不領美國糧的朱自清也不必說,哪個積极參与五四並在後來不買軍閥帳的邵飄萍先生據說在天橋行刑之時,對劊子手及監刑的人一拱手,一句「諸位免送」之後哈哈大笑,慨然就死。這份瀟洒就不是常人所能做到。閱讀民國時期的文人傳記,你有時會感到奇怪,報館被封,文章刪改乃至不許發表,報紙開了天窗甚至屠刀黑洞洞的槍口,怎麼就不能阻擋人們自由的愛呢。對知識分子來說,也許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影響太深的緣故吧。  也許正是對自由的這份執著熱愛,也許是當時的反動政府還不夠喪心病狂,也許是人民在暴政下不敢爭取自由,但對爭取自由的知識分子心存景仰,反正哪個時期許多對當局批評的文字留了下來,在民間廣泛地流傳,從中可以看到我中華民族的魂魄穿越時空,照亮千古。不光「民族魂」魯迅將一個大寫的人寫在了哪個黑暗的社會,與他類似的人物還有很多,只不過態度上比魯迅要緩和的多,但都努力要保持一種知識的莊嚴,人格的獨立。他們關心時政,批評社會,保持這知識分子的尊嚴,雖然著述也為稻粱謀,但是很多人尚能夠避席不畏文字獄,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與社會分享。  1949年新舊社會分水嶺之時,一些知識分子躊躇彷徨之中,有的投向了新中國,有的最終還是去了台灣。哪些去台灣的知識分子,現在想想,有的可能是真正死心塌地的擁護當時的國民黨,有的可能是對新政權的陌生和不適應,有的可能真的是習慣於舊時那樣的生活吧。  新中國已經成立六十年了,民國舊事依然成為歷史,正逐步的消失於人們的記憶之中。但遙望哪個遠去的時代,在黑暗的社會中,哪些可愛的知識分子以自己的言行鑄就了一座座豐碑,在歷史的江河之中巍然屹立,供我們這個現代社會的讀書人仰望再仰望……。

推薦閱讀:

匆忙的崛起:一個台灣知識分子對21世紀的思考
同事|莫賣良知,勿賣尊嚴!
東歐知識分子覺醒 拒絕麵包換自由
初冬的北京:一場激蕩人心的學術辯論 | 朱冰VS饒毅

TAG:知識 | 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