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

  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年第9期 作者:黃枬森  今天我想談六個問題,三個是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幾個基本問題,另外三個是關於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一些哲學問題。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幾個基本問題,儘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理論界特別是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問題爭論還比較激烈和尖銳。所以,我想談一談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是不是一門科學  這個問題涉及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性質問題。近年來,在哲學界出現了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就是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質,我覺得這是不對的。說它是一門科學,我們的根據是什麼?  我們所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不是一門科學?或者說得再尖銳一點,這個爭論的矛頭所向主要是辯證唯物論,問題就成為辯證唯物論是不是一門科學?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幾點考慮:  首先,我們不能說哲學是一門科學,哲學只是一門學科。哲學不是一門科學,因為其它任何一門學科,都沒有哲學這門學科這樣複雜。哲學包含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哲學,有些哲學是非常荒謬的,說哲學是一門科學。說它是學科,因為它有一個知識的範圍。在所謂五花八門的哲學裡,至少有一門哲學我們承認它是一門科學,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一直都承認它是一門科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為哲學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一門科學的觀點慢慢流行起來。儘管過去我們的教科書、大部分從事馬克思主義教學的老師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科學,但現在有很多哲學家甚至很多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者,不承認它是一門科學了。這裡出現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究竟是什麼?根據什麼標準來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呢?一般來講,這也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可能學者們也有很多分歧。但根據我們現在所了解的情況來講,科學最主要的特徵或者說條件有三個:一是明確的對象,二是一系列正確的原理,三是比較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  一是它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對象。所謂明確的對象就是說他所研究的對象可以同其他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比較明確地區別開來,當然這些界限有時候不是那麼清楚,但能夠區別開來。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就形不成一門科學,可能連一門學科都不是,不過是各種知識的堆積而已。  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沒有明確的對象,這也是個有爭論的問題。在我看來,同一般哲學相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還是明確的。因為哲學的對象從來就不清楚,過去把哲學看成知識的總匯,什麼都是哲學。哲學這個名稱就很奇怪,它的命名方式同各門學科都不一樣。各門學科都是用它的對象來命名,只有哲學不是。氣象學研究氣象,生物學研究生物等等,但我們不能說哲學研究「哲」。「哲」是什麼? 「哲」是智慧、聰明,因此,有些人認為哲學就是智慧學、聰明學。這麼理解,同哲學實際研究的對象不一致。從其實際的研究對象來看,辯證唯物論的對象主要有兩個。根據傳統的說法,辨證唯物論的兩個對象:—個叫辯證法。辯證法和唯物論是分開來論述的。按照一貫的理解,辯證法也是世界觀的一部分,因為唯物論是講世界是什麼,辯證法是講世界怎樣變化發展的,合起來就是整個的世界觀。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都有這種說法。另一個叫方法論。我認為,方法論的提法是不確切的,方法論應該是關於方法的理論,以方法作為它的研究對象,它也可以形成一門學科。所謂方法就是原理的應用,應用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方法。所以辯證唯物論里沒有方法論,只有方法。  我認為,辯證唯物論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宇宙觀,一部分是認識論。也可以說認識論是宇宙觀的一部分。總的來講,辯證唯物論的對象就是作為整體的世界,這個對象應該說是明確的。至於歷史唯物論,它就是歷史觀,歷史觀的研究對象就是人類社會及其歷史。老實說,歷史觀這個概念也不是很準確,它應該是社會論,就是一般社會論。一般社會論應包含兩部分:一部分研究社會結構, 一部分研究社會的發展。歷史唯物論都有這些內容,所以歷史唯物論的對象應該說也是明確的。由於人類社會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歷史觀也可以說是宇宙觀的一部分。由於它的重要性,所以特別把它跟辯證唯物論並列起來,成為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  所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總的來講,它的對象就是整個的宇宙,這樣的看法,應該說是很明確的,並不合糊。  二是它有一系列正確的原理。它的內容、原理都是一些判斷。這些判斷是有科學根據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是正確的,這一點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有許多爭論。如哲學怎樣證明它同外部世界的一致,以怎樣的實踐檢驗哲學原理。在我看來,一切知識、—切理論、一切原理,歸根到底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單純思辨的原理、判斷,不能證明其科學性。  那麼,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怎樣用實踐來檢驗呢?當然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我們講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時候,總是講一個原理並要列舉一些事實,這經常受到人們的譏笑,認為辯證唯物論就是原理加例子。老實說,任何原理的證明歸根到底都只能這樣。為什麼要舉例子?因為我們不能把一切的事實根據都擺出來,只能挑選幾個例子做分析、論證,不這樣做是不可能說明其事實根據的,這是唯一的辦法,否則哲學原理不能擺脫純思辨的局限。認為哲學是完全思辨的觀點,我認為是錯誤的。哲學既是思辨的,也是實證的。老實說,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如此,只是有的學科實證性更強一點,有的學科思辨性更強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是符合這個條件的,儘管我們在論證說明時有一些缺點。  三是它必須形成一個思想體系,或者說一個邏輯體系。所謂邏輯體系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都要像邏輯學那樣,從前提推出結論,而是說前面的原理應作為後面立論的根據。就是說,從一般的比較抽象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原理出發,一步一步地具體化,一步一步地深入,使這個體系前後一致而不互相矛盾。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從抽象到具體,從普遍到特殊,從簡單到複雜所形成的體系。  辯證唯物論基本土是這樣的,是從最簡單或者是最抽象、最一般的原理——物質開始,然後講它的運動、變化、發展,然後再講它的規律。在認識論里也是這樣。當然辯證唯物論的安排有些地方次序不那麼一致,但基本土是一個體系,它不是許多知識、原理的簡單堆積。  這就是辯證唯物論成為一門科學的三個條件。談到一般科學的時候,似乎還有一個條件,這個條件不是最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個條件可以說是第四個條件,就是得到全人類的公認。雖然物理學、生物學裡也有爭論,但它的基本輪廓、基本體系、基本內容等是得到全人類公認的。而辯證唯物論就沒有做到這一點。比起其他哲學來,在這一點上辯證唯物論是曾經達到相當大的範圍的。在蘇聯解體以前,它得到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公認,雖然也有爭論。但近年來,雖然我們的教科書和黨的文件是承認的,但現在很多哲學工作者,甚至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多年的人也都不承認它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這裡有意識形態的問題、政治問題等許多複雜的問題。但我認為只要是真理,終有一天會得到公認的,儘管可能這個時間很長。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一門科學,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  第二,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問題  近年來流行一個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不是整個宇宙,而只是人類社會,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歷史唯物論,沒有辯證唯物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究竟是整個宇宙,還是只是人類社會?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整個宇宙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是關於宇宙作為整體的一個知識系統。如果它的對象只是人類社會,那麼,這就把作為整體的宇宙,排除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之外了。這正是這種觀點所要達到的結果。這種觀點認為,作為整體的宇宙是不能研究的,我們對這個作為整體的宇宙不能得到任何科學的認識和結論,這實際上就是在西方流行的拒斥形而上學的實證主義的觀點。當代西方哲學不談本體論,或者不談形而上學,不談關於作為整體的宇宙的問題。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是宇宙觀,只是歷史觀。我概括了一下,這種觀點的理由大致有四個:  一是最主要的,認為整體的世界根本就是不可知的。對這個整體的世界,要給予任何肯定的或者否定的說法,都是沒法用實踐來檢驗和證明的,沒法找到科學根據的。因此,所謂的本體論、形而上學或者宇宙觀,可以作為一種隨意的思想,但是它不是科學,也不可能成為科學。  二是認為馬克思沒有宇宙觀,沒有宇宙觀的思想體系,沒有辯證唯物論的思想體系。馬克思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權威,既然馬克思沒有辯證唯物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應該有辯證唯物論。  三是拒斥形而上學,否定本體論。這是在當代西方占統治地位的觀點。現在一般地講,當代西方哲學有兩大流派,一個是實證主義,只承認實證,認為宇宙整體、宇宙一般都是非實證的,不可知的,是形而上學。另一個是人道主義,而人道主義根本不談自然界的問題,只談人的問題,只談人類社會的問題,如果談宇宙問題,這個宇宙也是依存於人的宇宙。  四是非常流行的,就是認為討論形而上學或本體論的問題,就是本體論思維方式。這個本體論思維方式是近代科學的思維方式,不是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已經過時了。  下面我就達四個理由談幾點看法。第一個理由實際上包含一個思想,就是任何整體都不可知,任何普遍的東西都不可知。因為宇宙是有限的還有無限的,你都沒法說,當然你不能說它是有限的。但是你也不能說它是無限的,如果是無限的話,那就是不確定的,現在你還掌握不住的。你現在掌握不住,你怎麼說它是無限的?所以無限是不可知的。這個問題比較思辨,這個觀點如能成立,各門科學都會被否定。比如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只要它是一門科學,它就要研究整體,就要研究一般,當然這個整體,這個一般,不是整個宇宙的整體和一般,而是局部的整體和一般,但是它也是整體和一般。物理學藉以成立的事實都是有限的,你怎麼能夠肯定它的普遍性呢?任何科學都有這個問題,如果說宇宙觀不能成立,任何科學也不能成立,也就沒有科學了。宇宙無限問題確實是一個很艱深複雜的問題,無法作出絕對的回答,但我們至少可以講,就現在我們所得的根據來看,宇宙是無限的,這就是列寧經常強調的,我們對於絕對只能接近,不能最後掌握,但是你不能因為不能最後掌握,連接近也不能說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寸步難行,就沒有科學。  第二個理由認為馬克思沒有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馬克思的哲學。在我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的哲學,不能相等,但是基本上是一致的,辯證唯物論也是馬克思的思想,這一點下面我們再做些專門的分析。  至於第三個理由,認為西方哲學都否定本體論、形而上學,所以我們也應該否定,很難成立。西方很多東西比我們先進,包括哲學,但我們對西方也不能事事盲從,不能西方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我們也要通過自己的頭腦,看看有沒有道理,所以我想這一點理由很難成立。  第四個理由認為本體論過時了。在我看來,本體論思維方式永遠不會過時。什麼是本體論思維方式呢?我們只說一說物質本體論思維方式,它不過是說我們得承認外部世界,承認我們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我們要研究它的局部,還要研究它的整體。我們不能因為一下子研究不清楚,就不去研究了。  絕對真理就是在相對真理的長河裡,不能因為一下子得不到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也不研究了。這種本體論思維方式,是我們認識和實踐的一個前提。我們首先承認它的客觀存在,然後才談得上去認識,談得上根據它的規律來改造他,要不然我們的認識和實踐都不能進行。當然時代要發展,我們許多思維方式也要發展和豐富,但不管怎麼發展、怎麼豐富,這種基本的東西不能隨便否定。我們不是相對主義者,並非過去的一切都過時了。人類社會在發展,但是它不斷給我們留下一些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像本體論思維方式這種唯物主義觀點,是不能否定的,它有永恆的價值。  不管理論上怎麼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正常人,不用說他在從事複雜的工作,就是他的日常生活,也必須遵循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如果不遵循,他根本就活不下去。哪怕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有神論者,一個相信宗教、相信上帝的科學家,他從事研究的時候,必須按照辯證唯物論的原理來進行,必須把他研究的對象看成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必須隨著情況的改變來改變他的觀點。日常生活也是這樣,只要他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在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不管他信仰什麼,他的理論是什麼,他也總得按照客觀規律來吃飯、穿衣,按照天氣的變化來加減衣服。所以費爾巴哈曾經譏諷這些唯心主義者,在講台上大講唯心主義,但在餐桌上實踐的卻是最粗俗的唯物主義。如果他徹底實踐唯心主義的話,就根本活不下去。這話雖難聽,但道理確實如此。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我認為辯證唯物論最終是會得到人們承認的。  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馬克思的哲學  現在理論界都很喜歡談馬克思哲學,不願意談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沒有人明確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馬克思的哲學,但實際上包括這種觀點。人們講馬克思的哲學最多就是講唯物史觀,或者講實踐唯物主義,不講辯證唯物主義,實際是把辯證唯物主義排斥於馬克思的哲學之外,所以這個問題值得研究,究竟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的哲學是什麼關係?  顯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的哲學不能劃等號,因為馬克思的哲學是馬克思本人的哲學觀點的綜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這個學派的哲學觀點。而這個學派的哲學觀點,當然就不僅僅包括創始人的觀點,還包括後繼者、他的戰友、他的學生以及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作出的新發展。馬克思本人並沒有講他的哲學是辯證唯物論,但講過是唯物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論。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同馬克思的哲學顯然不能夠相等,但應該是基本一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就是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觀點。如果不一致的話,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能用馬克思來命名了。  辯證唯物主義這個名詞是何時出現的?據現在的考證,這個詞是狄慈根1886年《在一個民主社會主義者的漫遊》這本書里首先提出的,恩格斯都沒有現成的辯證唯物主義這個詞。五年以後,普列漢諾夫在紀念黑格爾逝世60周年的文章里也用了這個詞。以後列寧用得很多,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里特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後來很多人都講辯證唯物主義,在蘇聯二三十年代才形成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哲學思想體系。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用送個詞,但是他們的許多著作里有和這個詞比較接近的說法。  我們知道,馬克思對他的哲學明確叫唯物主義,他承認是受了費爾巴哈的影響放棄唯心主義,接受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以後他批評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因此就把自己的唯物主義叫做新唯物主義。此外,還有現代唯物主義這個稱呼。現在已經很流行的名詞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斯和恩格斯都沒有這個現成的名詞。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有「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這句話,講的是唯物主義者是注重實踐的,要通過實踐來改變世界,他們就是共產主義者,實踐唯物主義這個詞就是從這裡面引申出來的,這當然也是可以的。  其實,所有這些名詞,具體指的就是唯物史觀。現在對於馬克思所講的唯物主義有種種說法,最流行的說法是實踐唯物主義。但什麼是實踐唯物主義?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五花八門,有的把實踐唯物主義理解成實踐本體論,或者叫實踐一元論,這是走得比較遠的。有的理解成實踐論,就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實踐。還有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我認為它指的就是歷史唯物論。  現在的問題是馬克思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有沒有世界觀的前提,是不是包含了對整個客觀世界的客觀性質的承認?這個世界觀前提可不可以說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儘管他沒有這個名詞,也沒有這個體系,我認為,馬克思的世界觀的前提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這麼講是有根據的:  一是馬克思的早期著作里並不是完全沒有講到他的世界觀,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里他經常講自然界。對自然界這個詞,我們應該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看,很多時候,馬克思講的自然界就是整個宇宙,因為人類社會包括在自然界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廣義的自然界等於宇宙。狹義的自然界就是把人類社會以外的部分叫自然界。實際上,人類社會這一部分小得很,就是地球上那麼一點點。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經常強調自然界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前提,其唯物主義世界觀十分鮮明。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明確講過,我們在強調實踐的時候,要承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什麼叫自然界的優先地位?就是先有自然界,然後才有人類社會,自然界是人類實踐的前提。沒有送個客觀世界,哪來的實踐?自然界並不是實踐產生的,相反,實踐歸根到底是自然界的產物,這也是很鮮明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觀點。  那麼,這個唯物主義是什麼唯物主義?是不是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馬克思先是接受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後來他經常批評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批評他脫離實踐,所以他的唯物主義前提顯然不是機械唯物主義,不是舊唯物主義。我認為這個唯物主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因為馬克思曾經是個黑格爾主義者,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後來一直講辯證法;他批判黑格爾,是批判他的唯心主義,但他從來沒有否定過黑格爾的辯證法。所以這裡講的唯物主義,只能是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與辯證法相結合的唯物主義。後來馬克思明確講過,他研究歷史唯物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他的辯證方法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辯證方法是截然相反的,他是唯物主義的,黑格爾是唯心主義的,所以當時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只能是辯證唯物主義。  二是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他們以唯物主義作為歷史觀的前提。斯大林首先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運用於人類社會而構建的一個理論體系。我認為這是冤枉了斯大林,斯大林的哲學思想雖然有很多問題,這個問題卻不是他的問題。列寧在《卡爾?馬克思》里也是這麼講的,但這也不是列寧的發明,而是馬克思、恩格斯講的,只是講得沒有那麼明確。一般都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的著作,實際上《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的筆跡完全是恩格斯的,現在也分不清楚《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寫的,還是恩格斯寫的,我們只能說《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其中有這麼一句話,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歷史觀是脫離的。後來恩格斯講,費爾巴哈哲學的下半截是唯物主義,上半截是唯心主義。就是說他的唯物主義不徹底,沒有貫徹到人類社會。而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義的原則貫徹於人類社會歷史,承認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承認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然後再去尋求它的客觀規律,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  當前有一個十分流行的觀點,即認為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這當然不錯,但不是首要的。我認為,首要的基本觀點是唯物論觀點,必須先講唯物論的觀點,再講實踐觀點,在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講實踐觀點;不在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講實踐觀點,這個實踐觀點就很難保證它的科學性、客觀性。所以列寧講實踐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我覺得也可以講是歷史觀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因為歷史就是人類的實踐,人類的實踐的總和就是歷史。對於價值論和人類學,實踐觀點也是首要的基本觀點。但對於宇宙觀,不能這麼講,送樣講就變成實踐一元論,實踐本體論,這是不行的。順便說一句,實踐唯物主義可以講,它實際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但不能用實踐唯物主義來取代辯證唯物主義,也不能說這個歷史觀主要就是講實踐。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講人類社會,講人類社會的結構及其歷史。所以,我反對用實踐唯物主義來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用實踐唯物主義來取代宇宙觀,那麼實踐觀點就變成首要的基本觀點,這種實踐唯物主義的實質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實踐唯心主義。  第四,關於科學發展觀  關於這個問題,我主要談兩點:一是科學發展觀的性質和定位。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哲學理論,為什麼呢?我們都認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充分體現,這就足以說明它是一種哲學理論,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要搞清科學發展觀的對象是什麼?作為一種理論,這個理論的範圍是什麼?它的對象當然就是發展,對於發展有各種層次的理解,最一般的發展觀就是一種宇宙觀,因為它研究的是宇宙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發展觀就是辯證法。恩格斯曾對辯證法下過一個定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也就是關於整個宇宙的運動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可以說它就是發展觀。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也講過,有兩種發展觀點,一種是辯證的發展觀,另一種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所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裡辯證法就是發展觀。毛澤東也講過,「辯證法是宇宙觀的一部分」。  現在講的科學發展觀,很明顯不是講一般的發展,也不是講一般社會的發展,所以它不等於一般辯證法,也不等於歷史辯證法,它實際上是講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觀。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一直在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但不叫發展觀,叫辯證法,就是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  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講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發展,而且特別涉及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以它的性質能不能這樣講,是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發展觀。它的定位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的一個具體部分。  二是以人為本原則。關於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中的地位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最根本的、最高的指導原則,甚至認為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或者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我不同意這種觀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可以說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但不是最主要的指導原則。科學發展觀要強調的還是科學發展,就是說這個發展觀要反映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特別是初級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其次是科學,即實事求是的原則,然後才能談以人為本的指導原則。這裡牽扯到許多比較複雜的問題,下面我簡單談幾點。  以人為本的提法同一些類似的提法的關係怎麼看?與以人為本類似的提法有以民為本、以人民為本,還有人本主義,究竟這幾個概念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歷史上,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這兩個提法都有,在歷史上含義是完全相等的,指的都是以被統治者為本。「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個「民」就是同統治者相對立的被統治者,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講,統治者不能過分地剝削、壓迫他們,否則他們就要造反了,你的統治也好不了,所以你得以他(被統治者)為本,這跟我們現在講的以民為本、以人民為本或以人為本意思不一樣。  今天問題的分歧主要在如何理解以人為本?有人認為以人為本就是以所有的人為本;還有人認為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人民這個概念是同敵人或者非人民相對來說的,是個政治概念,人民就是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人民應該說是人的主要部分,是人的主體,但不是所有的人。因為人還包括非人民和敵人。那麼,我們說的以人為本,是不是就是以人民為本,而不是以所有的人為本?胡錦濤、溫家寶同志在講以人為本的時候,他們強調以人民為本,但他們並沒有說,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  我們過去都是講為人民服務,沒有講為人服務,沒有講以人為本。現在中央文件里明確講以人為本,我認為運是對人民範圍的擴大,如果說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那麼何必講以人為本,因為人與人民這兩個概念畢竟是不能夠相等的。所以,提以人為本是把人民擴大了,因為社會的發展,現在有許多問題涉及全人類,涉及所有的人,不僅僅是涉及人民。如人權,不能說人權僅僅是人民的權利,人權是人的權利,當然,人權主要是人民的權利,但人權畢竟不等於人民的權利。  講可持續發展,它的對立面就是自然界,是講人和自然界的關係,這個人當然是所有的人,不僅僅是民。不僅如此,其實社會上許多事情也都涉及所有的人,如交通規則不僅僅是為人民而設的,它涉及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守交通規則。這種問題越來越多,很多問題牽扯到所有的人,所以有必要擴大人民的範圍,但人的主體還是人民,這一點不能含糊。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人提出來,把人道主義提出來否定人民的主體地位,否定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否定共產黨的階級性。人民是人的主體,以人民為本是以人為本的基礎和前提,這就是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為本的關係。  還有以人為本與人本主義的關係問題。以人為本是不是人本主義?現在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而人本主義是資產階級的。所以我們講以人為本,不講人本主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很難如此區分,因為就提法上看,人本主義不就是以人為本?正如人道主義就是強調人的道,道也就是本,是最本質的東西。另一種觀點認為,很難說以人為本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命題。20世紀90年代提出「以人為本」的不是黨中央,而是一些跨國公司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概念、企業管理的一個原則提出來的。以人為本可以是馬克思主義,也可以是資本主義的,正如人本主義可以是馬克思主義的,也可以是資本主義的。所以對以人為本有一個立場問題、視角問題。我同意後一種觀點。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討論,大家都承認,人道主義有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或者抽象的人道主義,有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或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這就是說,對人道主義要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講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或非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一樣,所以也不應該說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是資產階級的,而應該是有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也有資產階級的以人為本:有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也有非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所以,對人本主義和以人為本僅僅從概念上、從字面上沒法區分,要區分就要分析它們的具體含義。  那麼,以人為本在科學發展觀里的地位究竟怎麼規定呢?是不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能不能說我們的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有很多文章把以人為本原則抬到最高的地位,叫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甚至叫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這種觀點就等於說我們的發展觀是人本主義的發展觀,社會主義是人本主義社會主義,是人道主義社會主義,戈爾巴喬夫的民主社會主義就是這樣的東西,怎麼能夠同科學社會主義混為一談呢?所以把以人為本原則,也就是人本主義原則抬到那麼高的地位,會引起思想混亂。  以人為本原則不是歷史觀原則,只是一個價值觀原則,歷史觀是宇宙觀的直接體現,價值觀也可以說是歷史觀的組成部分,是它的一個方面,但是歷史觀是根本的,價值觀從屬於歷史觀。這個問題牽扯到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問題。馬克思的思想有一個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轉化過程。空想社會主義是人道社會主義,就是把人的變化和發展,人道或者人-的本質的實現,看成歷史發展的最後的動力、最根本的動力,人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也就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最根本的。這是一種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不是以人的發展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是以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的發展,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解釋人的發展,這就是唯物史觀。 用這種觀點得出社會主義的結論,是科學社會主義,不是空想社會主義,不是人道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史長期爭論的問題,就是空想社會主義與人道社會主義之爭,人道社會主義認為,為什麼要實現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最人道,最符合人性。什麼是人性?在他們看來,人性是天生的,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理性。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變革就在於它認為誠然社會主義是人道的,但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實現,之所以必須實現,並不是因為它是人道的,是符合人的願望的,是最公正的,而是因為它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所以我們搞革命、建設的時候,總是要根據社會發展的規律,總是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而不是單單考慮怎樣滿足人的願望。當然它要滿足人的願望,特別要滿足人民的願望,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不能把達作為科學社會主義最主要的根據,科學社會主義是從唯物史觀得出來的,不是從人道主義歷史觀,不是從費爾巴哈的歷史觀得出來的,這個歷史觀是馬克斯、恩格斯拋棄了的。所以我認為不能把人本主義或者人道主義看成歷史觀,它只是價值觀。人本主義價值觀說明社會主義是為了最後解放全人類,解放人,使人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等等。但是不能用這個做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要不然,科學社會主義就沒有科學了,科學發展觀就沒有科學了。如果大家熟悉20世紀80年代初期那場爭論,這個問題應該是比較清楚的。80年代初期,特別是1983年,關於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的關係有過一場爭論,後來胡喬木同志的文章提出來一個觀點,這個爭論就慢慢停息了。胡喬木同志的觀點是根據當時大家的討論而提出來的,我認為這是人道主義史上的一次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這個觀點認為對人道主義應加以具體分析。人道主義思想是由資產階級思想家傳下來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發明的,我們不應該全盤否定它,但也不能全盤接受它。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歷史觀的人道主義,一方面是作為價值觀的人道主義。作為歷史觀的人道|主義我們要否定,作為價值觀的人道主義應該肯定。而過去的毛病就在於,那些主張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往往把它擴大到包括歷史觀:那些否定人道主義歷史觀的,往往把它擴大到否定價值觀。所以最後就分裂為兩派:一派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人道主義,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的《18軺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版以後;另一派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反人道主義的。長時期內蘇聯和中國在理論上對人道主義是全盤否定的。這兩種觀點都有片面性。  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討論,抓住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認為應該否定作為歷史觀的人道主義,但是肯定作為價值觀的人道主義,就是我們經常所講的價值取向,搞社會主義為了什麼?是要服務於誰?當然首先服務於人民,最後服務於全人類,但是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的是唯物史觀而不是人道主義。後來對這個思想仍然有很多同志不接受,所以這個問題至今始終有爭論。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後,爭論又熱起來,這個爭論實際上就是那個爭論的繼續。  這個爭論涉及我們要不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不是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送一點應該是非常明確的。  第五,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  關於和諧社會理論,首先必須搞清楚它的哲學基礎究竟是什麼?我認為它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有人認為它的基礎是和諧哲學,我認為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和諧社會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是什麼?這個問題過去也是有爭論的,我認為問題其實很簡單,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點鄧小平講得非常清楚,儘管他沒有哲學著作,沒有提出系統的觀點,但在他的講話、文章里有很多哲學論斷,這些哲學論斷都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應用和創新。和諧社會理論既然是對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的哲學基礎當然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會是別的哲學。  有的同志說和諧社會理論的哲學基礎是和諧哲學,或者說是和諧馬克思主義。怎麼理解和諧哲學這個概念?如果和諧哲學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的哲學,關於和諧這種社會狀態的一個哲學理論,這是可以成立的。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當然也會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有指導作用。這個理論應該講什麼是和諧,怎麼來達到和諧,和諧有什麼意義,我們社會和諧的狀況怎麼樣等等,但是不能把和諧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起來,不能用和諧哲學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和諧哲學,這就太過分了。  其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鬥爭哲學?現在有種說法,認為我們之所以要用和諧哲學來取代辯證唯物論,因為辯證唯物論是鬥爭哲學。鬥爭哲學也好,和諧哲學也好,如果要用它來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錯誤的、片面的。  毛澤東曾經講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鬥爭哲學。他是在一種什麼情況下講的?有人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鬥爭哲學,他在回答這種說法時說:「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鬥爭哲學。」其用意是肯定馬克思主義主張要鬥爭、要戰鬥、要奮鬥等等。但毛澤東在正面講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從來都是講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當然還有歷史唯物主義,《毛澤東選集》里有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命名的。毛澤東講對立統一規律的時候,就反對過斯大林不講統一隻講鬥爭,而他在《矛盾論》里講對立統一規律的時候,總是不僅講鬥爭也講統一,所以毛澤東正式稱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他還是承認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因此,根據他在某種特殊場合使用過鬥爭哲學的概念,就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鬥爭哲學,這是不合適的。和諧實際上就包含在統一裡面,和諧就是一種統一,這個!統一怎麼才能達到?要達到統一有時恐怕也離不開鬥爭。下面我還要談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鬥爭哲學,主要是因為講矛盾規律的時候,說鬥爭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很多人認為,這一原理不能成立,應該放棄。我認為要堅持這個規律,鬥爭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我這樣理解這個原理:把鬥爭和統一相對起來講的時候∫鬥爭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這並不否認如果單獨講鬥爭,鬥爭既有絕對性也有相對性;如果單獨講統一,統一也是既有相對性也有絕對性。教科書大概都不這樣講,而只是把統一和鬥爭相對起來講,所以講一個是絕對的,一個是相對的。這一原理是列寧根據恩格斯的觀點提出來的,恩格斯把運動和靜止相對起來講,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不是說運動就沒有相對性,靜止就沒有絕對性。其實辯證法的許多範疇都是這樣,比如普遍和特殊、共性和個性。我們說普遍是絕對的,特殊是相對的,但是普遍也有相對性,特殊也有絕對性。又如整體和局部,整體是絕對的,局部就是相對的,但不是說整體沒有相對性,局部沒有絕對性。如果說鬥爭和統一,不能講一個是絕對的、一個是相對的,那麼,辯證法的許多範疇就都不能講了,所以我認為這個原理還是能夠成立的。  第三是和諧社會是不是一種社會經濟制度?我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狀態,不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和諧社會指社會處於和諧的狀態,就是說在這種社會裡,人與自然、人與人、制度與制度、人與制度都能夠互相協調,能夠互補、互利而不互害,這種狀態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我認為和諧這種社會狀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所獨有,階級社會也可以相對地達到這種狀態,過去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和諧社會。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儘管任何社會都可以達到某種和。諧狀態,但是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或者共產主義社會才能達到最高的和諧狀態。因為除原始社會以外,那些社會都是階級社會,都有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有這種關係,就很難達到很高的和諧程度,只有無階級的社會才能夠達到很高的和諧狀態。我想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的,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是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相聯繫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想這不能理解為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和諧,其它社會沒有。其實,社會狀態是多樣的,不僅僅有和諧社會這種狀態,社會主義社會還可以是人道主義的社會,是公正的社會,是民主社會、法制社會等等。  第四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可能性問題。我認為是可能的。階級社會都能夠達到一定狀態的和諧,這個世界雖然還不是一個社會主義世界,還是一個兩種制度、各種階級同時存在的世界,但是只要我們的工作做得好,也可以達到一定的和諧,不僅僅是和平為什麼和諧世界是可能的?我想提出兩個理由:一是全人類的利益是存在的,全人類的利益是一個現實問題。過去我們講全人類利益完全是抽象概念,但是現在不是個抽象概念了,許多問題涉及全世界、全人類。比如說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戰爭的問題、經濟全球化等等,這些問題都涉及全人類,這就是達到和諧世界的一個基礎。如果運種全人類利益完全是虛幻的,那就很難講了。二是全世界已然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發展工業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大家逐漸認識到,許多問題都要坐下來通過談判來解決,而不能採取極端的手段。雖然不敢說像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者這種人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是達種人很難得到群眾的擁護,很難像當年那樣發揮作用。可以說人類已經變得比較聰明了,最好的辦法不是採取那種極端的辦法,而是坐下來談判,彼此協調讓步,這對大家都有好處,這才是一種比較聰明的選擇。現在全世界都在這樣努力,聯合國組織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應該指出,儘管聯合國為一些大國所控制,但是它還是做了一些對全人類有意義的事情。達兩個理由就能夠給我們提供根據,使我們有可能構建一定程度的和諧世界,和諧世界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第五是達到和諧的方法問題。現在流行一種說法,認為「和而不同」是達到和諧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許多人對此給予充分的肯定,我不太同意。「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話。他的意思本來是說,事物有差別不要緊,應該把差別協調起來達到和諧,即要「和」。「和而不同」意思是不要僅僅是「不同」,「不同」要「和」起來,他實際上是這個意思。但是「和而不同」的表述方式是不確切的,似乎「不同」就是「和」。其實,不同就是差異,差異就會導致分歧,甚至導致衝突。怎麼「和」得起來呢?差異要「和」起來,不能停留在不同上,第一步要求同,即我們經常講的「求同存異」,但「求同存異」只是和平共處的一個原則,或者說是達到和平共處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和平共處,還不是和諧共處,和諧共處還得進一步,即必須協調差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和諧。從字面上看,孔子的話好像是說差異就一定是和諧,可不是這樣。我們知道事物總是有同有異,有差異就會有矛盾,就會發展成衝突,就不和諧。怎麼達到和諧?首先要求有共同的東西,從人類來講就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做基礎,我們就能好好地協調差異。怎麼協調差異?有很多手段,談判、對話,妥協也是一種協調,討價還價,有時候還要適當地鬥爭,才能把「異」協調起來,才能夠達到一定的和諧。  所以我們不僅僅是通過求同存異而達到和平共處,還應該通過求同調異而達到和諧共處。我想用16個字來概括達到和諧狀態的過程:分析同異,從同出發,協調差異,達到和諧。也就是說,首先得弄清楚哪些共同,哪些不同;其次找到共同利益,作為出發點;第三是通過種種方式把差異協調起來,最後達到和諧狀態。建立了各方面的和諧關係,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和諧社會就可以構建了。  第六,關於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的關係  根據前面所談這兩種理論的性質,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不難理解的。科學發展觀是一種哲學理論,是世界觀、歷史觀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一種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部分。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是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個別,是從哲學開始,中間經過政治經濟學,最後到達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的關係,和哲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是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理論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論。過去曾經有過這樣的問題:是和諧社會理論包括科學發展觀呢,還是科學發展觀包括和諧社會理論呢?我認為怎麼講都可以,正如我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科學社會主義,也可以說科學社會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也可以說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互相包含。當然,二者相比,一個是比較抽象的,一個是比較具體的,但如果著眼於科學發展觀,它當然應包含它的結論:如果著眼於和諧社會理論,它也應包含它的前提。總而言之,這兩個理論都是整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是用科學發展觀理論來統領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必然得出的結論,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是有機統一的。
推薦閱讀:

再論納音原理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原理
各種燙髮方法的原理是什麼?
第05章 人體疾病的筮學原理新探
陰宅原理(3)

TAG:思考 | 馬克思主義 | 理論 | 原理 | 主義 | 馬克思 | 問題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