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夷山茶產業

武夷山是中國江南著名的茶葉產區,是中國唯一的茶文化藝術之鄉,是中國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岩茶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傳統製作工技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山現有茶園10萬畝,年產茶葉4900噸,總產值1.5億元,其中,出口1850多噸,出口值3580多萬元,茶業產值佔全市農業總產值的13.9%。有12個鄉(鎮)、街道、農茶場、76個行政村種植茶葉,茶農2.2萬戶,從事茶葉生產人員近5萬人。茶企業200多家,其中省、地級茶葉龍頭企業兩家,未註冊的小型企業、家庭作坊式茶廠400多家;已有61家岩茶生產企業申請使用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目前,武夷山主要茶葉生產基地有星村大坪洲桐大關,武夷山核心景區及九龍山;主要加工基地有武夷星茶業公司、永生岩茶廠、桐木正山茶業公司;主要岩茶村有天心村、曹墩村。茶葉產業作為武夷山市的「一縣一特色」產業來培育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先天的優勢。目前,從國內外茶葉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我市茶葉產業發展還相對落後。主要體現在:茶山畝產量少,茶園標準低,得到認證的有機茶園比例偏少;茶葉加工廠家多,但規模都偏小;茶葉價格混亂,市場的銷售和佔有率小;茶產品單一,綜合利用差,沒有形成茶葉產業鏈;茶業管理滯後,政府對茶業葉的管理職能不斷弱化;大紅袍品牌優勢沒得到充分發揮;下游產品沒進行深入挖掘開發,茶葉深加工企業少。要做強我市的茶業產業,我市還需要積極應對,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條件和比較優勢,銳意進取,促使我市成為海峽西岸綠色腹地的茶葉產業中心。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和南平市委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的決定。按照「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產品多樣化開發」的茶業發展思路,內挖潛力,外拓空間,增強我市茶業的市場競爭力,提升茶業地位,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茶葉和茶葉深加工項目,逐步引導我市茶業向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產品多樣化方向發展。二、發展目標進一步把茶葉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加以培育發展,著力提升武夷山茶業競爭力,形成大茶業生產格局,打造海峽西岸綠色腹地茶葉產業中心。圍繞「中部武夷、星村帶頭髮展,南部興田、華僑農場不斷壯大,東西北部快速跟進」的思路和風景區、自然保護區內嚴格禁止發展的原則,抓好茶葉改造,加快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正山小種紅茶等名優大紅袍茶葉基地建設。(一)近期目標(2007-2010年)到2010年,新發展茶葉種植2萬畝(其中發展有機茶種植0.5萬畝),完成新增產量1200噸,新增產值7200萬元,從而達到茶葉種植面積12萬畝,茶葉總產量9600噸(綠色、有機茶4800噸),茶葉產值突破2億元,佔全市農業產值15%以上;發展茶葉加工流通龍頭企業,新引進或培育茶業龍頭企業1家;實施茶葉名牌和品牌戰略,抓好茶葉品牌營銷,拓展銷售市場,爭創中國名牌產品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1個,省名牌產品或省著名商標稱號3個,南平市知名商標20個;拓展區外茶莊和茶館,提高武夷岩茶的市場佔有率,完成茶葉專業市場建設1個,完成在全國各大中心城市設立茶葉經銷網點100家。(二)中期目標(2010-2020年)到2020年,新發展茶葉種植5萬畝(其中發展有機茶葉種植1.25萬畝),新增產量3000噸,新增產值1.8億元;新引進或培育茶業龍頭企業1家;爭創中國名牌產品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1個,省名牌產品或省著名商標稱號5個,南平市知名商標40個;完成全國各大中心城市設立茶葉經銷網點300家。三、發展方向(一)加強閩台合作交流。加強與台灣在優質茶、無公害茶、有機茶基地建設及茶葉加工和營銷上的合作,引導台灣茶葉企業建立集茶葉種植、加工、營銷、科研為一體的集團公司和集茶業貿易、信息、茶文化、旅遊為一體的茶業專業市場,開發功能化、方便化的新型茶製品,提升武夷山茶葉的產業化水平和種植、加工、包裝水平,推動武夷山茶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產業轉變,進一步開拓我市茶葉的國內外市場。(二)加快茶葉新產品開發。進一步優化品種、品質和品牌,推進茶葉產業升級,開創我市茶葉生產、加工、出口在國內的領先地位。(三)加大茶樹品種無性系改良力度。加大茶園換種改植力度,以茶樹良種化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擴大茶園面積和生產規模,不斷改善茶葉生產基礎。積極應對國際「綠色壁壘」,主攻有機茶、綠色和特色產品,走高效生態茶業之路,把武夷山茶業融入到國際茶業大市場中去。(四)改善茶葉生產環境。以建設標準化名茶加工廠為載體,全面推廣茶葉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加強茶廠改造與加工環境整治,加快推行QS產品認證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質量體系認證步伐,確保茶葉優質、安全。(五)加強技術培訓。加強名茶機械加工、機采機剪、茶樹病蟲害監控、茶葉精深加工等實用新技術的培訓與推廣,提高茶葉的經濟效益和附加值。(六)拓寬流通渠道。以專賣店建設和名茶城建設為突破,運用現代營銷和管理手段,進一步打造大紅袍品牌,拓展市場,做大規模,做強品牌。(七)大力發展茶葉深加工項目。充分利用我市的茶葉資源,特別是其中的低檔茶、茶下腳料和茶廢棄物等進行深加工,通過茶葉提煉或通過茶葉可與其他物質相配合,開發茶製品的新功能,豐富我市茶產品種類,生產開發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茶天然產物的提取與利用等。四、重點項目規劃1、在茶場現有的基礎上划出一塊區域作為茶葉集中初加工生產基地,實現產業集群效應。2、在工業園區划出一區域作為茶葉深加工生產基地,開發生產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茶食品、茶天然產物的提取與利用。3、在綜合農場划出一塊區域作為海峽西岸綠色腹地及相連省市的茶葉及相關農副產品的交易批發市場,打造海峽西岸綠色腹地茶業集散地中心。4、以建設「東方茶都」項目和「天下茶博園」項目來輻射全國,做大做強我市茶葉產業,使武夷山市成為海峽西岸綠色腹地茶葉產業生產和經營中心。5、以建設「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項目來弘揚武夷茶文化,帶動武夷山茶葉產業的發展。五、保障與措施(一)擴大茶葉生產規模通過政策扶持,吸引外商企業、外來資金、社會各界力量來投資開發武夷山茶業,千方百計增加投入,充分調動茶農發展良種的積極性,以老茶園改種換植、低產林改造為途徑,建立高標準規模化良種茶園,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實施茶業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人才、資本、技術等優勢,大力開發市外、省外、境外資源,通過技術輸出、承包、合作等多種形式,拓展武夷山茶業的發展空間。(二)提高和規範茶葉生產技術實施標準化為途徑,全面實現茶葉無公害化生產。制定武夷山茶葉生產技術規程,使茶葉產品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建立茶葉質量定期抽檢制度,引導茶農建立農事檔案,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同時加強對農資供應點的管理與監督力度,規範農資供應,從源頭上控制高毒高殘農藥、有害肥料的使用。推進科技興茶,依託武夷山茶學院的優勢,培養、引進茶葉產業科技人才和科研機構,加大對武夷岩茶(大紅袍)的科技指導和科技投入。(三)暢通市場銷售渠道加快「東方茶都」和「大紅袍及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步伐,強化市場的硬體和軟體建設,拓展茶葉市場的信息功能、服務功能、輻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質量監控功能,使武夷山成為全國一流的,品種多、功能齊的茶葉集散中心。加快武夷山茶葉與全國大中城市的對接,鼓勵專業大戶、龍頭企業、農民經紀人到大中城市興辦茶葉銷售窗口,開辦茶業專賣店,擴大武夷山茶葉的市場佔有份額。同時,加快貿易型龍頭企業的發展,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開設國外窗口,提高創匯能力。(四)培育扶持茶業龍頭企業扶持發展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帶動型的茶業龍頭,積極鼓勵茶業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通過兼并或資產重組等形式,組建有規模的茶業股份企業,從而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茶業集團,以完善我市茶業企業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成功對接。(五)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力推進武夷山茶葉質量認證,做好QS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及基地認證的組織申報,積極進行ISO9000標準、ISO14000標準、GMP、HACCP等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鼓勵茶葉企業創名牌,多創省名牌產品、省馳名商標、全國馳名商標。抓好武夷岩茶專賣店建設,加強對專賣店的管理,推行專賣店自律承諾制。探索創新農產品宣傳與展銷方式,請進來,走出去,運用各種媒體和展銷會、博覽會、推介會等進行宣傳,進一步培育武夷山岩品牌。對有特色的優質產品和著名商標,要進行重點培育,樹立信譽,擴大影響,提高市場覆蓋率,實現產品的名牌化。重視武夷山名茶產品的營銷策劃,強化和促進品牌營銷的深度和廣度,針對不同產品,從產品包裝、目標市場定位、消費者信心塑造、營銷方法、文化內涵等角度,研究營銷方案,進行專門策劃。(六)弘揚武夷茶文化充分利有「中國唯一茶文化藝術之鄉」的品牌,轉變只見茶葉不見文化的茶業發展觀念,以茶文化帶動茶葉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武夷岩茶與豐富的旅遊資源緊密結合的優勢,及世界「雙遺產地」的品牌,大力弘揚武夷岩茶悠久、沉厚的文化積澱,讓名山名水名茶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七)加強對武夷山茶產業的宏觀調控加大對現有茶葉管理職能部門的改革力度,加強市場管理,充分運用武夷岩茶數碼防偽系統,打擊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違法行為。加大武夷岩茶專賣的管理,依法打擊相互壓價、惡性競爭行為,規範武夷山市茶葉產業市場。
推薦閱讀:

大家都在說園區招商難,怎麼解決才是關鍵!
巨推傳媒CEO柴瀟受邀參加世界青商大會
為什麼要打造「產業集聚」
謠言粉碎機第四彈:中國半導體產業落後是因為中國的種種問題?

TAG:產業 | 武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