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談]淺談中國國民收入的兩極分化問題
來源:由 怡爽 摘自_經濟論壇_天涯社區『經濟論壇』淺談中國國民收入的兩極分化問題作者:新楓橋夜泊國民收入指的是一個國家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通常按一年計算)內所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從價值形成上看,它等於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減去同期內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從物質形態上看,它等於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減去同期內所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國民收入是由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所創造的。非物質生產部門,因為不生產任何物質資料,所以不能創造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應有其科學的內涵,而不能任意曲解。國民收入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綜合指標。一個國家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國民收入的多少,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1)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人數;(2)勞動生產率的高低;(3)生產資料耗費的情況。勞動人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佔的比例是由社會制度的性質決定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生產資料的資本家階級所有,國民收入的分配,只能有利於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而不利於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直接或間接地都用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進人民的福利水平,與資本主義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這個劇烈的社會轉型階段,中國國民的貧富差距逐漸加大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從平均主義的分配格局轉變為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基尼係數不斷上升。收入差距擴大首先涉及的是經濟學意義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起來,生活先好起來的政策,正是為了通過有效的激勵,提高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的效率。事實表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鼓勵先進,強調競爭,有利於激發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收入差距擴大雖有其積極意義,但也不能一概而論。首先,收入增加的手段要正當,要通過誠實的勞動和經營致富。如果是憑藉不公平的競爭條件和不正當的經營手段獲取不合理的收入,甚至靠以權謀私、權錢交易、侵吞國有資產而致富,則會危及社會和經濟的正常發展。其次,過分懸殊的收入差距會引致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秩序的穩定。進入199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呈現進一步擴大的態勢。這種收入差距擴大不僅表現在由行業之間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導致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更突出地表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距加速擴大。十多年前,當時粗略估計是,10%的人擁有40%的銀行存款。到90年代中期,20%的人擁有80%的銀行存款。而近10年來,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更有逐漸拉大的趨勢。中國城鄉之間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呈現拉大的趨勢。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從1992年到199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從37.6上升到40.3;最低和最高的20%居民的收入份額分別從6.2%和43.9%變為5.9%和46.6%。1998年,最低和最高的10%居民的收入份額為2.4%和30.4%,後者是前者的12.7倍。按照中國的統計,現在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進一步上升到45.8,高中低收入戶的比例呈金字塔形。2000年,城鄉高收入戶佔總戶數的2%,中低收入戶佔18%,低收入戶佔80%。從當前家庭財產總額的差距來看,最高的達到158.1萬元以上,相當於戶均財產22.8萬元的近7倍。有資料表明,國內1%的最富有者和1%的最貧困人口收入狀況,其懸殊已是天文數字。以上數據說明,少數人佔有了社會大量的財富,而多數人處於絕對或相對貧困當中。也就是說中國的國民收入存在著兩極分化。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一極是所謂「新富階層」——私營企業家,文藝界明星,在位的以權謀私的官員等等;另一級是生活水準的低下、社會成員發展機會的匱乏以及發展能力的不足的社會成員,主要是不得溫飽的農民,貧困線以下的城市下崗失業職工,勞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差的其他弱勢群體,等等。造成改革開放後中國國民收入存在兩極分化的原因是什麼呢?中國當前收入分配差距大,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體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市場競爭的因素,也有行政壟斷的因素;既有歷史積累的因素,也有當前階段的因素;既有正常的因素,也有不正常的因素。導致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主要因素是:由過渡體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資產流失和不公平競爭;歷史地形成並繼續擴大的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由市場競爭造成的企業和個人在經濟上的分化;由某些傾斜政策和行政性壟斷造成的地區差別和行業差別;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差別;由於財政轉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會保障制度缺陷而未能抑制差別的迅速擴大等。高收入人群收入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是由於勞動收入市場化的表現,比如知識分子與普通勞動者收入出現差別,高端人才收入增長較快;技術工人比非技術工人明顯掙得多等,這些現象體現出社會給予個人應有的回報。這一群體收入的快速增長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高收入的快速增長還體現在一些隱性經濟領域和壟斷行業,大量的「灰色收入」也在加速收入差距的擴大。另外,城市化過程也影響著農民的平均收入。從收入差距的構成上看,全國的收入差距是由城鎮內部收入差距、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所構成。調查結果表明,2002年全國總體收入差距的2/5以上來自於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它對全國收入差距的貢獻超過了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從一些資料顯示,近年來,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斷縮小。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縮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農村地區的逐步城市化過程,城市化過程不僅影響到農民的平均收入,而且引起高收入者流入城市後使得農民收入更加平均化了;其次是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大大增加,打工機會的普及化意味著農民打工收入的平均化過程,非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擴大;另外,最近兩年在很多地區實行的稅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國民收入的兩極分化有利有弊,但總體來說還是弊大於利。有利的方面是:如果是新富階層的合法收入,他們一般都會把收入投入擴大再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得弱勢階層有機會縮小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這個做法也符合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將社會財富先聚集到一部分人的手中,再由這些人利用手中的資本去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以此帶動另一些人制富。但是,如果放任收入差距擴大就會造成更多的問題:收入分配不公,就會出現很大一部分窮人。窮人不得不把錢都用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上,就沒有錢來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教育。一大部分人得不到基礎的教育,得不到基本的衛生保障,從而他們的體力、智力等都會比較差,這樣一來更會影響社會的發展。要解決國民收入的兩極分化,靠「劫富濟貧」似的「絕對平均主義」是不可行也是不可能的。可中國人至今仍有強烈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意識,低收入階層不滿於現實狀況,容易產生「仇富」心理,進而是強烈的不滿情緒。不同的社會集團收入很不一樣,有些社會集團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宣洩自己的不滿,或用自己的方式將國民收入「再分配」--極端的方式就是盜竊欺詐搶劫等違法行為。這就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倘若有不滿情緒集團的勢力過大,就可能造成暴動乃至於更激烈的反政府行為。政府就必須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去平息和鎮壓。這樣,大量的社會資源被浪費掉。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就更大了,就抑制了社會的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大致可以採用以下方法:一、擴大中等收入階級比重十六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從近期來看,它有緩和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從長遠來看,則可以為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現代化建設提供與之相配套的社會結構。全面理解其中的含義,對於我們深刻理解、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當中等收入者群體弱小無力並且組織很差時,國家就會分裂為窮人和富人,由於二者是天然的敵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難妥協,就會導致社會不穩定。一般認為,如果一個社會的結構是「橄欖型」,也就是說,富豪與窮人、權貴與弱者都是少數,而作為既有秩序之基礎的中等收入者在社會中佔據主流,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變得穩定、理性、建設、務實,有利於建立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在當代中國從政治上看,中等收入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他們擁護執政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從經濟上看,中等收入者群體收入穩定,購買力活躍,可以說是社會的支柱消費群體,對於市場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從文化上看,中等收入社會群體,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養,他們對文化教育的投入穩定,是先進文化的消費者和創造者。因此,中等收入者在我國所佔比重越大,國家結構和社會秩序就越穩定,經濟就越發展,文化就越繁榮。「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項緊迫的政治任務。一個社會的中等收入者群體是以社會可分配的總收入作為形成的現實基礎的。在我國,中等收入者群體並不是某個階層的代稱,而是由從事各種行業和職業、收入上處於中等及其相近水平的人們形成的。改革開放以來,黨實行了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政策,這是共同富裕的初始階段;在部分人富裕起來以後,就到了讓更多人富裕起來的時候了,這是進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發展階段。現在,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財產在15萬至 30萬之間,如果考慮到我國農村除極少數農民收入較高外,大多數收入偏低的現實,可以推測出目前我國的中等收入者人數大約為2億,佔全國人口的18%左右。所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占人口大多數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進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使中等收入者逐步佔全體人口中的多數,就意味著離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就越來越近了。「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普遍對策。從世界各國實踐來看,在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社會中,都有一個人數眾多的中等收入者群體。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曾一度經濟增長很快,但社會結構不合理,收入上兩極分化,中產階級發育緩慢,結果社會動蕩不安,經濟上難有新的發展,教訓極為深刻。總之,十六大提出「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決策是重要的、及時的。日益擴大的中等收入階層,將成為中國社會的進步與健康力量,經濟上的消費主體和建設主力,社會的穩定器和推動力,成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者和促進力量。二、官方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和法規法律,以遏制富裕階層的那些導致全社會生活成本上升、導致廣大低收入人群生活質量下降的消費行為。比如,對私家車、高檔住宅等高消費活動徵收高額稅。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失業、下崗的職工,應提供再就業服務,進行再就業培訓,鼓勵他們自謀職業,使他們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為防止收入差距不合理或過分擴大而引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應該奉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合理調節全社會的分配關係和分配格局,尤其要依靠法制來治理以非法手段(包括權錢交易、不公平競爭、不正當經營等)攫取財富的行為。然而,除去一些政策性、體制性因素及非法手段因素,我國居民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在根本上是與經濟發展過程相聯繫的。因此,縮小收入差距的根本辦法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自由流動,形成全國統一市場。而這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成熟過程。所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平,縮小收入差距,要靠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來完成。
作者:k19648 回復日期:2004-5-12 22:46:37 回復也不難,給有錢人以重稅,加大公共福利,當然這隻能是政府說了算。但是事實上政府也是有錢人,因此不太可能拿自己開刀。
作者:a-風 回復日期:2004-5-15 15:22:59 回復但是事實上政府也是有錢人,因此不太可能拿自己開刀。
作者:蝶眸魅 回復日期:2004-5-15 17:25:05 回復只有社會能公平公正,貧富懸殊也不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問題
作者:巴比倫的清教徒 回復日期:2004-5-15 17:43:13 回復貧富懸殊就意味著社會不公平公正。
作者:飛飛Q 回復日期:2004-5-16 9:35:13 回復歷以寧曾經說過中國面對的就是兩難境地,一難如果加大經濟步伐從而更會導致兩極分化的程度,二難如果只顧及貧富之差而忽略了高級人材的用薪標準,會使很多高精尖人材流失。其為兩難。
作者:巴比倫的清教徒 回復日期:2004-5-16 9:40:05 回復難道現在的暴富一極是由高級人材組成的?就算是這樣,那他怎麼解釋比爾蓋茨每年為美國的醫療事業支付天文數字的金錢而毫無怨言呢?他又怎麼解釋很多有真才實學的海龜看到國內這種光怪陸離的兩極分化而又回去呢?
作者:rmo 回復日期:2004-5-16 10:11:40 回複製度為改,就什麼都改不了。
作者:蝶眸魅 回復日期:2004-5-16 11:33:00 回復貧苦人群真的能做到不仇富嗎?他們只是不敢有所行動而已
作者:新楓橋夜泊 回復日期:2004-5-16 13:06:11 回復只是對小平那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先富的帶動後富的。」說得是沒有錯的,但是實施起來也許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推薦閱讀:
※香港《經濟日報》:港滬雙劍合璧 挑戰紐約倫敦 | 財經視點 | reuters.com.c...
※寶馬攬勝滿街跑,外蒙古為什麼那麼壕?丨腦洞問答
※點穴財經第三季:如今的經濟環境下,找工作難,怎麼辦?
※國際金融形勢及當前金融風險防範——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體會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及解析 第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