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講 (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講(上) 2014-09-01 17:20閱讀:6
X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阿彌陀佛!請放掌。丙二、偈頌二 請大家翻開講表第二十七面。我們繼續來學習這一部《普賢行願品》,昨天已經將偈頌之前的長行文解說過,今天這一節課就是要從「丙二、偈頌」來一起跟大家來研究。佛為什麼會講「偈頌」?一般我們講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經、律、論;十二部並不是代表十二部的經典,它是所有經典的十二種的體裁。「頌」也是佛講經的一種體裁,它有「重頌」跟「孤起頌」,這邊的偈頌大部分都是重頌,在經文裡面普賢菩薩『欲重宣此義』,所謂的『重宣此義』就是重複的再宣說一次長行文的義理,用偈頌的方式來說法。待會我們會加以解釋。大家請合掌,我們先將經文的部分念誦一遍,請合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盤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丁初、標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到這裡告一段落,前七個大願剛好是一科,庚一到庚七,七科這是一個部分;「庚八、合頌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後三」,為什麼把後面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迴向這三個大願合在一科?這在我們前面長行文的地方有講到,因為這三個部分都是屬於迴向門:比如說常隨佛學是屬於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指著迴向眾生,第十普皆迴向它是一個總迴向是屬於回事向理。回事向理就包括前面的九個大願,它也包括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就是眾生迴向跟菩提迴向,所以合頌後三是這個因緣,後面的三個大願是屬於一個大類。 我們先看到前面的部分。『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爾時』就是指的普賢菩薩前面講的普賢十大願的長行文的部分,稱為「爾時」--就是那個時候。普賢菩薩講完長行文之後,『欲重宣此義』,他就是心裡在觀察因緣需要再把十大願王的義理宣說一遍。所以『普觀十方』,就是普遍的觀察十方法界眾生的根器、還有他的心念,就是觀察十方眾生的因緣,是不是需要再詳細的說一遍、或者是簡略的說一遍,就是看眾生的當時的心念還有根機。 菩薩說法跟佛說法,因為佛跟菩薩有他心通,所以他們知道眾生的根器、種種的習性、種種的好樂。我們凡夫說法就沒辦法,只能說照著文來解釋,頂多是穿插一些比較好聽的故事讓大家比較不會打瞌睡;佛菩薩在說法的話就不一樣了,他知道你這個時候心裡在煩惱什麼,心裡認為什麼最重要,他就能夠講到重點,講到你現在心裡的煩惱的地方去。所以你為什麼聽佛說法會開悟?聽我們凡夫說法不會開悟就是這樣子,因為佛他的智慧高,他有他心通乃至有宿命通,他知道你過去生是修什麼法門的。 譬如說你過去生是修禪宗的,他就跟你開示禪宗的道理;修密宗的,他就跟你開示密宗的道理;他不會跟你講你是修禪宗的,他就跟你講修密宗,當然你聽了就不相應,就沒有辦法得利益。就上次我們講的,他適合修不凈觀的你叫他修數息觀,他修一修就覺得沒有什麼利益;適合修數息觀的你叫他修不凈觀,他修起來不相應就沒有得到利益。都是佛所說的,但是就是要契理、還要契機,契機是非常困難的。你要度眾生、你要跟眾生介紹佛法,你要觀察他的根機--他適合人天善法的,你就跟他講人天善法就好,你不要跟他講太深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他一聽到可能就害怕,害怕說我學佛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有些人更害怕說,啊!你就是叫我馬上要往生?我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做完!一般人聽到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準備要臨終了對不對?要念阿彌陀佛!以前還不知道佛法的時候,請他念阿彌陀佛,就是知道有人要往生;現在的人不是!現在慢慢了解說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可以保平安,不是說臨終的時候再念阿彌陀佛,所以因緣要觀察。普賢菩薩他講經說法之前,也是普遍的觀察十方眾生的根器跟心念,然後『而說偈言』,重新用偈頌的方式來宣說前面的十大願王。丁二、正頌三戊初、頌正示普因二己初、別頌前十門八 下面就講到「正頌」就是頌文的部分。「丁二、正頌」分作三個小科:「戊初、頌正示普因」,大家現在可以再重複看一下,在最前面我們有一個科判表,第一頁是「丙初、長行」就是長行文的部分,它也是分作三個科:「丁初、正示普因」、「丁二、顯經勝德」、「丁三、結勸受持」這是長行文的三個科。我們看到偈頌的部分,偈頌的部分,丙二下面有兩個小圈圈,你就要看到後面,科判表的第五頁有個「丙二、偈頌」,它下面就分了兩個科叫「丁初、標舉」、「丁二、正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到?要看到科判表,第一個部分是科判表、我們第二個部分是講表,現在翻開的是科判表;這科判表就是類似一個標題、每段經文的標題,祖師--清涼國師把它分門別類、把它標出來,我們從科判就知道全部的經文的一個大綱。所以我們看到正頌的下面也分成三個小科:「戊初、頌正示普因」、「戊二、頌顯經勝德」、「戊三、頌結勸受持」是不是跟長行文的三個科是一樣的?只是前面加一個頌字而已。有些人可能還沒翻到,我再講慢一點。第一個部分,我們現在在第一頁跟第五頁的對照,我們是不是看到長行跟偈頌對照、三個科是不是都一樣的?所以三個科一樣的話就是重頌、內容都是一樣的,但是裡面有部分不一樣,待會我會解釋到在普皆迴向的地方,它的偈頌比長行文的內容還要多,所以它不只是重頌、還包括孤起頌。孤起頌就是長行文的義理之外的稱為孤起頌。 我們翻到原來的講表第二十七面,我們先看到「頌正示普因」底下分成兩個大科,「己初、別頌前十門」、「別頌前十門」底下有小字「八」,「八」就代表下面有分成八個段落,就是庚一到庚八。這是科判的分門別類。我們現在看到的「庚一、頌禮敬諸佛」。庚一、頌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頌文的部分我們對照前面,我們再翻開前面長行文的第一大願對照著看,爾後的頌文我們就不用再去對照。我們翻開第九頁長行文的部分「庚初、禮敬諸佛」:『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這一段的長行文,我們再來對照頌文,『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它用兩句來代表剛剛我們講的長行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是不是意思就是一樣?所以我們引用清涼國師講的為什麼佛講經說法,講完長行文的道理之後,還要用重頌來宣說一遍?有四個意思: 第一個目的是因為聽經聞法,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從頭聽到尾。比如說在座的諸位也好,可能很少一個課程從頭聽到尾,有些可能第一節課來聽、中間就沒來(因為太忙),然後最後一節課可能有來聽;有些是可能是中間來聽、前面沒聽到、後面也沒聽到。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也是一樣,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有時間,他可能是中途來的、或者是前面有時間、後面沒時間,可能就是跟大家一樣,他也是很多的事情要忙。這時候佛就是為後來的眾生,因為他前面的道理沒聽到、前面的長行文沒聽到,所以為後來沒有聽到長行文的眾生再講一次重頌;再講一次偈頌就是為了沒有聽到的眾生,這是第一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就是說有些眾生他在長行文聽完之後,他還沒有完全的理解或還沒有完全的悟道(還沒開悟),佛就會觀察根機再講一次的話,他再聽一次的時候,他就可能印象更深刻,然後他可能就會開悟,因為這個因緣,佛會再講一次重頌,這是第二個目的。 為什麼佛不再講一次長行文?為什麼他講的是重頌?這就是佛會觀察眾生的根器,因為你重複的事情再講一次,眾生可能會厭煩,所以他就用簡單的文字但是義理是相同,而且偈頌念起來很順,一般人要背偈頌比背長行文還簡單,這是後面會講到的第四個目的。 第三個目的,就是說長行文較略,但是用頌文來廣說。這是佛講重頌的目的。有時候長行文講的比較簡略,後面的頌文它可以補充說明,所以補充說明的時候就不只是重頌,它可能有些義理是超過前面長行文的義理,這部分叫做孤起頌。 譬如說我們剛剛講的「普皆迴向」的頌文,翻開普皆迴向的頌文,在第三十面癸三的「廣頌前迴向」、「子初、別發十大願」,十大願在長行文是不是沒有?我們在研究「普皆迴向」的長行文的時候是不是沒有十大願?比如說我們再翻開長行文,普皆迴向是在第二十三面,『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不是很短?我們普皆迴向長行文的經文就只有這樣而已,但是你看到頌文「廣頌前迴向」,第三十頁的時候為什麼他加一個廣?就是比前面的長行文還要廣,所以稱為「廣頌前迴向」,所以子初還有「別發十大願」,從第一個受持願到第十的成正覺願就是長行文沒有的,所以這個部分就是孤起頌;就是說佛為了再補充前面長行文比較簡略的內容,所以他用偈頌的方式,再宣說前面沒講道的部分,這是第三個目的。 第四個目的就剛剛我們講的為了令眾生方便的受持,乃至於可以幫助憶持在心中不忘失。就是說你憶持在心中的時候,你就比較能夠思惟,或者是說你修止觀的時候能夠修止、修觀,思惟、觀察佛法的道理,這是為令眾生方便受持的目的。 偈頌就跟以前的詩歌一樣,他用詩歌簡單的文字去代表義理,所以有些人要記經文可能比較難,但是把經文作成一首歌,(像現在有些流行把它作成一條歌,雖然有時候聽起來覺得怪怪的,怎麼經文唱的還配樂),但是為了方便初機的接引(當然不能配的太奇怪的音樂),配聽起來不會散亂的音樂,是還可以接受;我上次聽到大悲咒的錄音帶,是搭配著舞曲的方式,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你看他記起來,所以方便眾生能夠記住,你聽它舞曲的搭配之後,他就很容易記起來;你要是聽很單調的大悲咒他就記不起來。有時候眾生的根器就是千差萬別,所以你用唱歌的方式就很容易記起來、很容易受持而且大家歡喜去念,所以眾生因緣就是很千差萬別。重頌的目的就是有這四種的目的來講重頌。好、接著我們再繼續看到頌文的部分。 『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就是跟前面長行文講到的--『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所以就是跟長行文是一樣意思,用清凈的身口意三業來禮敬諸佛。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這一段我們對照長行文就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用這兩句話來代表『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都現在我們的眼前來禮敬諸佛;『普賢行願威神力』就是『普賢行願力,深心信解』的意思,就是我們講的普賢行願的法界觀(昨天講到十普、重重無盡的法界觀)。 再來『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裡就是比較簡略,第十頁的長行文講到『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他用兩句話來代表這一段的長行文,所以你要背這麼長的文字是比較難背、對不對?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後面有偈頌,就是我們普賢行願的偈頌,為什麼八十八佛要列普賢行願表的偈頌?就是我們之前講的普賢十大願就是包括五悔的法門,比如說我們禮敬諸佛也是在懺悔,乃至於隨喜功德也是在懺悔、懺悔不隨喜的罪業,所以十大願王也可以會歸--一門可以攝十門,比如說禮敬諸佛可以攝後面的九門,每一門可以收攝十種行門,這是從廣義的意思來開展出來。 所以『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就是代表多身禮多佛,我們在長行文的地方有講到四料簡,這是看你的心量的觀想,有一身禮一佛、一身禮多佛、多身禮一佛還有多身禮多佛;這一邊只是舉後面最廣的境界,就是觀想我們自己能禮的身體變現出無量無邊的身體。所以就是長行文講的『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無量無邊的身、能禮的身有無量無邊;然後再觀想你所禮的佛『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所禮的佛也是無量無邊。你這樣子觀想,這樣一拜,就拜無量無邊的諸佛,這是透過法界觀的普賢行願的力量,所以多身禮多佛。 再來看到下一頁「稱讚如來」,你們就自己去對照長行文看,我們就不再一一的去對照,因為文字比較短所以大家去對照,簡單的應該是可以看得懂。
庚二、頌稱讚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在一個微塵當中有變現出『塵數佛』--像微塵般的數目那麼多的佛。『各處菩薩眾會中』每一尊佛的旁邊都有菩薩海會圍繞在佛的身邊,聽佛說法、度化。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無盡法界塵亦然』就是說在一塵當中有塵數佛,乃至無盡法界的這樣的塵數的世界,也是有無盡的佛在之中,稱為『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深信』就是普賢行願『深心信解』(在長行文有講到),用普賢行願深心信解稱為『深信』,產生堅固殊勝的理解稱為『深信』;『諸佛皆充滿』充滿法界,所以無盡的法界有無盡的佛,無盡的十方世界,有變現出無量無邊的諸佛在我們眼前。 這時候『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這是我們自己本身--要稱讚如來的修行人,用『一切的音聲海』,也是透過觀想的力量,一切的音聲海、一切的微妙的天語、微妙的舌根,出天語微妙的音,來讚歎諸佛的功德。所以『普出無盡妙言辭』,微妙的讚歎的言辭是無盡的,用無盡的舌根出無盡的音聲、來讚歎諸佛的功德。 『盡於未來一切劫』這是讚歎的時間--『未來一切劫』、盡未來際的時間是無盡的。『贊佛甚深功德海』,『贊』--稱讚諸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好像大海一樣。一尊佛要成就佛道,我們從他行菩薩道的六度萬行,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當中,去修難行的苦行、跟眾生結緣、度化眾生,所以他生生世世累積的功德有無量無邊,就好像大海一樣的無量無邊的廣闊,所以『贊佛甚深功德海』。你用無盡的舌根、出無盡的微妙的言辭,也沒有辦法把佛的功德稱讚結束,就是佛的功德是稱讚不完、不可思議功德。庚三、頌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庚三、頌廣修供養」用三個偈頌來代表前面的長行文。『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第一個偈頌跟第二個偈頌都是屬於有相的財供養;我們前面的長行文有講到財供養跟法供養,法供養當然是比較殊勝,有七種的法供養。最後一個偈頌『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是屬於無相供稱為法供養。 前面兩個偈頌是屬於財供養--有相的供養,有相的供養就是有相的供具,就是供養的物品、有哪些物品?『最勝妙華鬘』,『鬘』就是把花結成一串;『伎樂塗香及傘蓋』,『伎樂』就是種種微妙的音樂來供養佛;『塗香』是能塗的香,把香作成膏可以塗在身上;『及傘蓋』種種供養佛的寶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最勝莊嚴』、最殊勝微妙的--莊嚴諸佛的供養具、器具稱為『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來供養諸佛。 乃至『最勝衣服最勝香』,『最勝衣服』、『衣服』就是微妙的衣服,就是安金,安金也算是佛的衣服;『最勝香』哪些最勝香?哪些最殊勝的香?底下就舉例『末香、燒香』,『末香』是把它磨成粉末,可以灑在地上的稱為『末香』;『燒香』包括我們卧香、環香,立香乃至於香末,包括可以燒的,燒起來供養佛的稱為『燒香』;『燈燭』,燈跟燭,燈比如蓮花燈、種種的燈燭、蠟燭、蠟燭燈。 『一一皆如妙高聚』、它的量有多少?前面講的『妙華鬘』乃至於香花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妙高』是什麼意思?就是妙高山--就是須彌山。為什麼須彌山就是妙高山?因為它是一切山的王叫作須彌山王,所以是最高的、最微妙、一切的世界當中最高的就是須彌山。這些供具有多少?加上累積起來像一座須彌山那麼多,前面的長行文講到的燈油就像四大海水這麼大,那麼多的海水的燈油來供養佛,所以『我悉供養諸如來』,這是有相供--財供養。 再來講到第三個偈頌『我以廣大勝解心』,『廣大勝解心』--就是甚深、勝解的信心,稱為勝解心;殊勝理解的信心稱為勝解心。信心是『深信一切三世佛』,一切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悉現在眼前都是我們供養的對象。『悉以普賢行願力』,『普賢行願力』就是我們前面講到,十普的華嚴的法界觀、十普重重無盡,用觀想的力量遍一切的法界、重重無盡稱為『普賢行願力』。 因為你要供養這麼多的『一切三世佛』就是非常的廣大,你沒有這種觀想的力量,你的心量沒辦法那麼廣大,所以要用普賢行願力、以這種華嚴的法界觀來普遍供養諸如來。你前面的供具也是一樣,你要堆積那麼多的供養具--像須彌山,有人辦的到嗎?應該沒有人辦的到;你要堆積那麼多的燈油--像海水一樣多,也是很難辦的到!除了佛菩薩的神通力跟靠觀想的力量,不然是沒有辦法辦聚集那麼多的供養具;所以這是透過普賢行願的觀想--用無量無邊的供具,來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這要透過觀想),跟前面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一樣,這很多都是透過你的觀想、作意才有辦法這麼殊勝。 庚四、頌懺除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再來看到「庚四、頌懺除業障」,這四句就大家常常聽到的懺悔的偈頌:『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昔』、『昔』就是過去的意思,就是你過去生、乃至於今生的過去,『所造』的『諸惡業』--殺、盜、淫、妄種種的十惡業。 所造的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他為什麼會去造業?就是因為有煩惱、有惑,就會起惑造業。你造業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感召果報--受苦、報障,所以是惑業苦三障。但是受三障苦的時候、又起煩惱又去造業;所以受苦的時候、又起煩惱又起惑,然後又去造業,以後又去受苦。所以你要斷掉惑業苦的相續、得果報的相續,就是要去轉變煩惱、轉變你的思想、轉變你的貪瞋痴,假設你的貪瞋痴沒有去改變,你的思想的煩惱沒有去改變,你惑業苦的三障的輪轉就不會停息、就不會截止。因為惑是根本也就是無明,比如說我們「十二因緣」講到「無明緣行」,它一開始也是無明--就是惑、煩惱、貪瞋痴。 『皆由無始貪瞋痴』,『無始』就是說我們無明是無始無明,像《大乘起信論》講到說「一念的不覺生三細」,然後「三細為緣長六粗」,所以你很微細的生相無明,到等覺菩薩的時候都還沒斷盡,都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所以等覺菩薩要斷掉最後一品的生相無明的時候,他就恢復到本來的清凈的面目,所以最後一品的生相無明是最難斷,這很微細的、很微細的生相無明。 『從身語意之所生』,就是透過身口意三業來造業,我們有煩惱的時候,還是要透過身口的造作;就是你意業有煩惱的時候,你沒有透過身口的造作,它只是在內心產生一個方便罪而已,沒有到達根本罪。 我們在學戒律的時候,比如說殺生,你要具足全部的緣才構成殺生的根本罪。假設你第一個是起殺心--就是意業起了貪瞋痴的煩惱,這是第一個構成遠方便罪--你起了殺心、瞋恨心。第二個你起動作--準備去拿殺生的工具,比如說拿菜刀、拿什麼刀要準備去殺生,這時候開始就是近方便,他已經身口開始動作(口可能是殺生用不到,你說妄語的時候,可能就準備要開始動口,或者是動惡口、兩舌都是口業)。殺生是用身業--去拿工具殺生,你看到眾生不認識的、畜生道也好,你拿工具要殺的時候,已經靠近、這又更近、罪就更近。等到殺下去的時候,假設對方的命斷掉,死掉就結根本罪;假如說殺下去--沒殺死,沒殺死的時候怎麼辦?就是還沒結根本罪,就是達到一般我們講的中品罪(不是上品)。剛講的前方便的、遠方便的是屬於下品罪。 你緣越具足,罪的品位越高。反之你修十善業也是一樣,比如說你要去放生、你要去救眾生,你起一個善念--這是遠方便,這是在內心起一個善念,你就準備拿錢、拿手提袋,要準備去買放生的東西,就開始靠近善業成就,最後到市場的時候看一看--後悔了!這時候就沒有達到善業成就,但是你前面還是有具足善業,你的善心還是有成就,只是它比較靠近遠方便這樣子。有些人就是這樣子,本來要買十隻結果買一隻就好了,這時候他的善心就打折扣。 我們造惡業跟修善的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你要具足種種的緣,透過身口意的造作。惡業就是從身口意去造作的,『一切我今皆懺悔』,在佛前發露懺悔,過去生乃至於今生,我們所造的種種的貪瞋痴、殺盜淫的惡業就是一切我今皆懺悔。好、我們這一節課先講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再繼續講隨喜功德(偈頌應該很好背,念幾次就背起來)。 您有30萬元投資模擬金未領取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三種境界看紅顏
※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
※人生三情、三說、三重境界
※空手套白狼的精義和撒謊的境界
※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2)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