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為什麼呼喚「大丈夫」?

干支紀年:丁酉年 己酉月 癸卯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論德

老子在《德道經》第一章《論德》中,開宗明義地揭示了道德生成與演變蛻化的規律——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類必須具備的做人品格,也是滋養萬物生命活力與健康的根本性能量,需要相應的品質承載。老子剖析了人類精神文明從道德高峰滑落的層級——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用數字「一」來比喻「德」,「德」一旦離開了「一」的狀態,就必然朴散為五,即仁、義、禮、智、信五德。人類如果不實踐「修之身,其德乃真」,五德會相繼丟失。同時,老子還指出了回歸德與道的必由之路是重建厚實的忠信。老子站在唯德辯證法的高度上「執一以為天下牧"地將人類文明的文化生理學、文化病理學、文化治理學熔於一爐,進行了完美的揭秘和預示。特別是老子指出了「忠信之泊」是人們離道失德、棄善丟正、深陷於惡偽邪負的泥潭中難以擺脫的頑疾之所在。而回歸德與道的必由之路就是:「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每個人只有具備厚實的信德,才能將仁、義、禮、智這四德都培養起來,頂天立地行於世間,成為「大丈夫」;而當「大丈夫」成為人類社會的主體人群,整個社會能夠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類道德文明復興之時。

老子早就揭示出宇宙萬物都是道生德養的能量態,「萬物尊道而貴德」。萬事萬物皆離不開五德這個能量大系統,我們人體生命中的萬象也都在其中。只是因為傳統文化的長期教育斷層的存在,使得這些內容對於人們來說已經很陌生了。而在二十世紀初,當普朗克發現量子論、他的學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以後,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的道德能量認知,才變得容易被人們所理解與接受。

德的能量品質性與品格屬性,在「德一」的穩定性被破壞,從質象轉化成可以進入物相的能量屬性以後,自然朴散為五種能量形態與屬性,而五德的這種屬性又與五行屬性密不可分。信德對應於五行之土,廣佈於質象與物相的世界當中,信德能量在人的生命體當中,歸藏於脾胃,表現於信儀;在人的品格修養中,表現為信仰、信念以及誠信的品質等;在人際交流中,表現為信息、信用等。個人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一個巨型的生命體,信德定治亂,信上定結果,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不論是民族還是國家,都離不開信德信儀的承載、支撐、凝聚。

社會上有一句俗語「天塌下來有大個子頂著」,實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於「大丈夫」的某種期望。一個社會上「大丈夫」成為社會稀缺資源的時候,就一定是像《德道經·論德》中所描述的那樣,處於「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的狀態。比如,當各個窗口單位都在把微笑服務、禮貌用語作為重要的管理科目的時候,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已經不足以維持人們發自內心地互相報以自然真誠的微笑和問候了。所以,一個社會上「大丈夫」的多寡,實際反映的是社會信德的存蓄程度。信德的厚與薄,民眾中「大丈夫」的多與少,可以作為檢識判斷社會治理難易度的一項重要指標。


推薦閱讀:

老子四道-第四章-王道:以正之邦
試解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老子之道與為官之道
世界上最大的珍珠 老子之珠造型像孔子
走進老子的清涼國:得失看淡,榮辱不驚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