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複雜的因果報應,不過是「自作」與「自受」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江西黃龍禪寺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佛教的根本大意

也有很多與因果相關的事件

記載在不少佛門的感應錄中

因果報應的觀念深入人心

成為中國人倫理觀的重要部分

因果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有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

只見到世間有許多行善的好人

日子過得並不順遂

而一些造惡之人卻富裕逍遙

便誤以為因果業力是迷信

其實每一個事物的滋生和成長

都是有其必然性的

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

雖然其中的關係極為複雜

但都是有條不紊毫釐不差的

否定漠視因果的享樂主義時

佛教也並非機械的因果命定論

業報與因果有很多種

並不是簡單的1+1=2

但若真要簡單概括

也就是四個字「自作自受」

現 報

現世所作的善業或惡業

這一世就顯現出果報

甚至於很快就應驗

這種當下因果即是「現報」

種如是因 得如是果

善惡諸業 果報分明

《了凡四訓》的主人公袁了凡

先因算命被預言命運平平

不僅短命絕後,又無功名

其後很多事都得到應驗

一度接受宿命的他遇到雲谷禪師

開導他掌握自身的命運

以積極的善行求得立命之道

逐漸得子、及第、長壽

他記下自己逆天改命的經歷

留給兒子袁天啟及後代

要如何改善這輩子的命運

哪些地方可以培福?

這福田就在眾生之中

這福田就是家中的父母

這福田就是出世間的三寶

生 報

此生所作的善惡業

來生才招感到苦樂之報

這就是「生報」

若問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生果 今世做者是

例如在佛教的六道輪迴中

若在世時多行善事受人尊敬

積累善業或能投身天道

若此生常起瞋恨之心

控制不住脾氣甚至為害他人

容易感生到阿修羅道或地獄道

若此生吝嗇貪婪

則加強了對餓鬼道的感應

但若能精進修行、念佛得力

心行與極樂凈土日趨相應

往生一念蒙佛接引也是常有之事

後 報

後報的特點是

過去或現在所造的業

要等到二生或多生後受報

或者在後世子孫身上應驗

或此生現報 或報在來生

或後後生報 或不定何生

報快禍福淺 報遲禍福深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心聲

他幼時家境貧寒、勤奮苦學

入仕後衣因秉公直言數次遭貶

父母在世時他恭敬供養

母親過世後請風水先生堪輿

被提醒說這塊墓地不祥

若不遷葬,家族恐將絕後

范仲淹說既然是絕地

也不應該讓別人去受

如果確該絕後,遷葬也無用處

在他出任宰相期間

老家蘇州有塊風水寶地南園出手

朋友都勸他將此買下作為家宅

以利後代的仕途和命運

范仲淹買下南園

卻是用於開辦「蘇州書院」

專門培養青年學子以圖治國安邦

當時很多有志青年在此求學

在范仲淹的傳記中

記載他曾以自己的收入

救濟了三百多家困難家庭

他自身卻依然堅持節儉家風

范仲淹六十四歲與世長辭

後來其子范純仁也任過宰相一職

四個兒子行事嚴謹廣受讚譽

皆能繼承父親舍財濟世之風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范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

僑居世界各地的范氏子孫

不乏各行業中的翹楚

不定報

「不定報」是指造業之後

不確定在什麼時候受報

如果因緣到了可能很快

也可能因為懺悔和行善

延遲受報或者重罪輕報

引滿諸緣異 故報時差別

報快禍福淺 報遲禍福深

罪報要求急 福報回眾生

造下惡業好比放高利貸

就像利滾利、滾雪球似的

受報越晚危害越大

反過來說

如果現世做了很多好事

卻只求立刻就能發財享福

固然也能如願但福報相對要小

為什麼會有不定報?

因為所造的業有兩種情況

定業和不定業

定業是未來必定受報的

不定業則有很大不確定性

也可能輕報或者重報

例如說造業的行為是否故意

明知結果仍然為之是定業

毫無悔意也是定業

若無意中造下的業則要看因緣

如果誠心懺悔也能減輕業障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一切已經無法再挽回

只能把握每一刻真實的現在

相由心生 命由己造

努力開墾自己生命的園地

未來仍然充滿希望

善似青松惡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見青松不見花

佛教有很多深奧的哲理

但不主張談玄說妙的文字遊戲

佛教真正的意義

在於解脫眾生的疾苦

實實在在地解決人生問題

助建寺廟 功德無量

期待您的支持與參與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付出萬文收


推薦閱讀:

米拉日巴尊者:體會空性,更會謹慎因果
如何用佛法減肥?
因果循環 報應昭然
如果因果自負,為什麼一人造惡全家受報呢?
佛教的因果觀

TAG:因果報應 | 因果 | 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