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100周年:今天的俄羅斯人,如何看待這段歷史?丨原創
華哥說
明天(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100周年紀念日。十月革命是影響20世紀的全球性重大事件之一。然而俄羅斯政府卻出於種種考慮,決定不舉行官方紀念活動。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期談到十月革命時,依然持否定革命的態度,認為選擇「進化之路」才是發展之道。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何岸
全文3338字,讀完大約5分鐘
法國24小時電視台在十月革命百年紀念日前夕,前往俄羅斯採訪了幾位生活因十月革命而改變的人們。他們有革命者的後代,有白軍的後人,也有至今還在街頭試圖重新喚醒人們「共產主義理想」的年輕人……
100年過去了,十月革命的影響也持續了整整100年。在時代滾滾巨流中,俄羅斯人的命運被裹挾,或者主動經受了巨變。跟隨法國記者的鏡頭,走進這些受歷史進程影響的俄羅斯人,看看他們的過去與現在,或許通過冷靜的鏡頭,能夠用更平靜的心態去回顧這段歷史,找到某種答案。
這裡是聖彼得堡。這座城市有過很多個名字,十月革命時叫「彼得格勒」,當時是俄國的首都;蘇聯時期改名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又改名為「聖彼得堡」。
1917年1月,彼得格勒的街頭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和總罷工。
流血衝突不斷加劇,暴動的士兵和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最早的「蘇維埃」。
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11月7日,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奪取了政權。
俄國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雖然蘇聯已經不復存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依然存在,與十月革命有關的遺址、紀念碑、雕像還依然保留著。
列寧的遺體依然存放在莫斯科市中心,供人民瞻仰。一些人希望將他安葬。但是,俄羅斯政府不想跟俄羅斯共產黨為敵,因為俄共在俄國內依然是一支很大的政治力量。
除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列寧墓之外,克里姆林宮的宮牆旁邊有一排革命烈士墓,安葬著數十位布爾什維克英雄。
· 01·
革命後代
這位婦女名叫勒妮·阿爾曼德,是一名作家兼紀錄片撰稿人。她是伊涅薩·阿爾曼德的侄孫女。
大家對伊涅薩·阿爾曼德可能不太熟悉。她是第一位被安葬在紅場上的布爾什維克女性。
革命時期,伊涅薩·阿爾曼德是布爾什維克克的秘密情報員。她曾經兩次入獄,後來還因被發現向工廠工人散發傳單而被迫流亡。
伊涅薩出生在一個家境優渥的資產階級家庭里。伊涅薩有5個孩子,但卻為了列寧而放棄了他們。
她為列寧翻譯文稿,常常被派去執行危險的任務。
她與列寧互通信件數千份,書信揭示了他倆之間的親密關係。作為列寧身邊的親信,伊涅薩往往否認他倆之間的關係。他倆最終還是決定結束這段關係。不過,據伊涅薩·阿爾曼德的侄孫女透露,伊涅薩一生的摯愛就是列寧。
勒妮·阿爾曼德認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並非因為激進分子奪取了政權,而是因為得到了多數群眾的支持。這些占多數的群眾一生都在慶祝十月革命。
勒妮家過去經營著幾座紡織廠,現在那裡還有一座小博物館,紀念那些在十月革命中失去一切的資本家。雖然勒妮家失去了紡織廠,但家裡的每一個人都認為,十月革命是一件好事,給他們個人帶來了機會。如果沒有十月革命,他們只能一直從事紡織業,而十月革命促使他們成為科學家、藝術家、電影導演等等,把資產階級實業家轉變為蘇聯知識分子。
· 02·
白軍後代
十月革命後,俄國資產階級在英國、美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下,向紅軍發起進攻,俄國內戰爆發。內戰造成了重大的傷亡,最終紅軍打敗了白軍。1921年,15萬白軍人員乘坐120艘船經塞瓦斯托波爾逃離俄羅斯,流亡海外。直到蘇聯解體後,他們的子孫才被允許返回俄羅斯。
來到教堂參加彌撒的這名男子名叫喬治·奧索根,他的家人曾經是白軍移民大潮中的一員。他的曾祖父當過圖拉州州長,曾外祖父在革命前是莫斯科市市長。他妻子的祖父曾經是一名白軍軍官。
他來到這家教堂參加彌撒,紀念在十月革命後內戰期間陣亡的白軍人員。
教堂內還舉辦了白軍紀念展,講述那段歷史。十月革命後的混亂歲月里,共有250萬人逃離俄羅斯。所有白軍人員,從到宗教領袖、知識分子到貴族、將軍,都被定性為紅色革命的敵人。
喬治的祖父是沙皇帝國軍隊中的一名軍官,後來被布爾什維克黨的秘密警察逮捕,被判處10年徒刑,關在蘇聯最早的古拉格營中。
1929年,他在那裡被槍殺。2年後,喬治的祖母離開蘇聯,前往法國。所以,喬治於1963年出生在法國。
喬治是法國國籍,蘇聯解體後,他決定回俄羅斯定居,至今已在俄羅斯生活12年。不過,每年復活節,喬治都會回到他位於巴黎郊區的法國老家。
他家的花園裡坐落著法國最老的東正教小教堂。這座教堂是首批移民法國的俄羅斯人建造的。首次宗教儀式於1924年復活節在這裡舉行。過去53年,喬治的父親一直管理著這座教堂。巴黎的俄羅斯人都知道,每個復活節,他家都會在這裡舉行彌撒。
到這裡來的每個人,都與那場白軍移民潮有關。
蘇聯時期,在蘇聯政府的命令下,法國東正教會與莫斯科斷絕了聯繫。蘇聯解體後,國外的東正教會又被重新吸納到莫斯科的宗教管轄範圍內。事實上,這位主教來自克里姆林宮出資在巴黎市中心建立的俄羅斯大教堂。
· 03·
歷史教師
這是葉卡捷琳堡的一所中學。
在這堂歷史課上,歷史教師奧爾加·烏科洛娃請學生們談談對十月革命的看法。這一章的題目為:「第3章,從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偉大的俄國革命:歷史道路的選擇」。
在蘇聯時期,學生從歷史課上學到,十月革命是一個單獨事件,跟二月革命沒有關係。蘇聯解體後,俄政府重新編寫了歷史教科書。現在的學生學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同一場革命的兩個環節。
如今,俄羅斯學生對十月革命的看法大多是負面的。一名學生分析道:「我認為,這場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一步,我們只有經歷了共產主義才能知道,資本主義是更好的制度,效率更高,是組織經濟活動的更可靠的方法。」
另一名學生分析道:「十月革命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因為死了太多的人,犧牲太大,導致了經濟危機,成為世界大戰的誘因,帶來了全球性的後果。在全球化和恐怖主義威脅的背景下,如果那場革命發生在現在,情況會更遭,會比100年前帶來更大的災難。」
俄羅斯這個民族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奧爾加·烏科洛娃解釋道,蘇聯解體後,蘇聯經驗在俄羅斯被徹底否定。十月革命被說成「政變」,不再是「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非法奪取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非法奪取政權」,而且「沒有群眾基礎」。布爾什維克黨變成了「壞人」。而之前的俄羅斯帝國變得「偉大」,推翻俄羅斯帝國的所有人都變成了「惡人」,而與帝國有關的一切都是好的。
在普京領導的俄羅斯,帝國往事又受到尊崇。這一點明顯地體現在葉卡捷琳堡2000年建造的這座教堂里。過去,伊帕季耶夫別墅就建在這裡,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就是在這裡被布爾什維克處決的。
後來,俄羅斯東正教會將這位沙皇、皇后和他們的五個孩子封為聖徒,過去的君主成為基督教烈士。
然而,這種做法卻經不起歷史的推敲。奧爾加·烏科洛娃提出質疑,因為在1917年2月,大部分神職人員都與沙皇保持距離,他們支持臨時政府,沒有為保留君主做出任何努力。現在教會把他們封為聖徒,是篡改歷史。
· 04·
俄共黨員
今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俄羅斯共產黨在聖彼得堡舉行遊行,反對將列寧墓從紅場遷走。
這位婦女名叫伊琳娜·伊萬諾娃,聖彼得堡市議會的共產黨議員。她過去是一家公司的老闆,2000年左右從商界轉戰政界。她為退伍老兵和退休人員謀福利,努力吸引年輕人加入到共產主義事業中來。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列寧的使命是,建立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組織形式,一個崇尚社會主義思想的國家,他成功了。如今,我們的目標依然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青年共產黨員也在遊行活動中發言,批評俄羅斯從「核大國」淪為「靠賣自然資源為生的國家」。
今年是十月革命爆發100周年,只有俄羅斯共產黨才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組織大規模紀念活動。伊琳娜·伊萬諾娃認為,俄羅斯政府保持沉默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家當前面臨著許多政治和經濟問題,政府擔心民眾可能會受到革命鼓舞,起來反抗,又沒法完全禁止紀念十月革命。
當今的俄羅斯領導層認為,十月革命的影響力是負面的。2004年,普京下令十月革命紀念日不再是全國性假日。今年,俄羅斯成立了一個十月革命百年紀念委員會,俄羅斯文化部副部長弗拉季米爾·阿里斯塔哈夫是其中唯一的一名政府官員,其他成員大多是歷史學家、博物館館長和媒體人士。除了俄共之外,其他政黨都與十月革命保持距離。官方不會舉行全國性的紀念活動,俄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十分低調。
現在,在俄羅斯,許多人更願意將十月革命視為歷史上的一次意外事件。
推薦閱讀:
※俄羅斯人要用蘇聯標誌參加冬奧會,奧委會:我們討論下…
※聽俄羅斯人談愛情
※俄羅斯人為何對中俄婚姻公式感興趣?
※為什麼說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