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辯證之十五

《老子》辨證

第十五章(帛書第五十九章)

【楚簡本】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是以爲之頌夜乎如冬涉川猷乎丌如畏四鄰嚴乎丌如客遠乎丌如懌屯乎丌如樸渾乎丌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仄以往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穀尚呈

【帛書甲本】

□□□□□□□□□□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畏四□□呵其若客浼呵其若淩澤□呵其若幄春□□□□□□□若浴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帛書乙本】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亓若冬涉水猷呵亓若畏四鄰嚴呵亓若客浼呵亓若淩澤沌呵亓若樸春呵亓若濁莊呵亓若浴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辯證本】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濁而靜之徐清,如以動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註解】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①兮若冬涉川,猶②兮若畏四鄰。儼③兮其若客,渙④兮若冰之將釋,敦⑤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濁而靜之徐清,如以動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①豫,《說文》云:象之大者。②猶,《說文》云:玃屬。從犬,酋聲。③儼,《爾雅·釋詁》云:敬也。④渙,《說文》云:消散也。⑤《五經文字》敦,厚也。

古代善於行道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正因為深不可識,所以勉強描述:他(遲疑不決),像大象那樣在冬天過河,像母猴那樣畏懼四鄰。他恭敬得像個客人,洒脫得像冰水融解,敦厚得像未經加工的原木,空曠得像山谷,混濁得像污水。但混濁了靜置一會就會慢慢清澈,如果晃動又會恢復混濁。葆有此道的人不求盈滿,正因為不求盈滿,故而能夠隱蔽而不呈現。

【辨證】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帛書乙本作: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王弼本作: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道,王弼本作,士;楚簡本亦作,士。

讀帛書本,以為王弼本謬也;復讀楚簡本,又以為帛書本謬乎?

包不同曰:非也,非也。^-^

士者,精於道者也。

高亨注曰:士,此指精通道家之學的知識分子。

不必抱著個帛書本,就去攻擊通行本,豈不知楚簡本之黃雀在後耶?^-^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

此之謂也。

這裡之所以從帛書乙本,用道這個字,只是因為到了今天,士這個字和道的聯繫已經很少了。而老子既然是講道,則還是用道這個字更貼切一些。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帛書乙本通,作達;識,作志。

通、達,可互訓;志者,識之古字也。

這句話前面大多解釋過,而且現在也還這麼用,不必贅述了。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從王弼本。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從王弼本。

豫者,《說文》云: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猶者,《說文》云:玃屬。從犬,酋聲。

豫,就是大個頭的大象。

玃,《說文》云:母猴也。從犬,矍聲。

猶,就是母猴子。

高亨注曰:豫與下文之猶。二獸名,性多疑畏,以喻人之臨事,遲疑不決,顧慮多端。

斯言是也。

此當是猶豫一詞之源也。

猶豫者,遲疑不決也。

《楚辭·離騷》云: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打個文字官司。

猶豫之解,本無異議。

但是,網上對猶豫解釋的附註:猶豫為雙聲字,以聲取義,本無定字。故亦作猶與、由與、尤與、猶夷等。

此謬說源自黃生之《義府》猶豫詞條: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閑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為怪鳥哉?

黃生者,明末清初一諸生耳。諸生乎?狂生乎?孰謂俗人耶?

閑適豈可謂遲疑乎?

儒生木有讀過《道德經》,可以理解。連《說文解字》也木有看過?說不過去吧。^-^

豫者,《正韻》云:與與通。

故,豫兮若冬涉川,帛書本作:與呵其若冬涉水。

千萬別說又是王弼本抄錯了哈。^-^

猶與尤、由,當不能通用。但不能通用,還不能假借嗎?

啥是假借,其實就是古人寫錯別字高雅的說法哈。^-^

所以,猶豫寫成猶與、由與、尤與、猶夷,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從王弼本。

譯文的解釋很清楚了。

濁而靜之徐清,如以動之徐生。

綜合諸本。

楚簡本作: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仄以往者將徐生?

帛書甲本作: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

帛書乙本作: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王弼本作: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楚簡本與王弼本皆有孰能二字,反增歧義,故不從也。

女者,《博雅》云:如也。

帛書乙本:女以重之徐生。

如假為女,動假為重。

故辯證本作:如以動之徐生。

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呈。

綜合諸本。

楚簡本作:保此道者不穀尚呈。

帛書甲本作: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帛書乙本:葆此道□□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作: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

從帛書甲乙本。

關鍵在:蔽而不呈。

蔽借為敝。

楚簡本:不穀尚呈。

欲借為谷,則為,不欲尚呈。

帛書本及王弼本之成,當為呈。

語義方通。

所謂蔽而不呈。

直譯出來是,隱蔽而不呈現。

亦可謂不欲尚呈也。

所謂大隱隱於市者也。

大隱之士,蔽而不呈,縱使相見應不識也。

總結一下。

老子本章講述的是善為道者。並沒有什麼太多的玄機,只是因為版本問題,歷代解釋不清而已。


推薦閱讀:

老子賦
尼瑪 嚇老子一跳!
老子與孔子
道德經能包括老子所有的認知嗎?從古至今有人把道德經完全領悟的嗎?
孔子見老子,提了兩個請求?

TAG:辯證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