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英軍 「船堅炮利」的秘密 (上)

1840年,英國派出由47艘艦船和4000軍人組成的遠征軍,封鎖珠江口,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為何英國區區一支艦隊,就敢與大清帝國交戰呢?它的船到底堅在哪?炮到底利在哪?鴉片戰爭英軍 「船堅炮利」的秘密 (上)

  英國一級戰列艦,可載炮100門

  中國戰船

  1841年10月,中英定海之戰

  □張建雄

  1

  新興強國與守舊大國之戰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餘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毀。利益受到影響的英國,於1840年6月派出遠征軍侵華。遠征軍由艦船47艘、陸軍4000人組成,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在這場新興強國與守舊大國之間綜合力量的較量中,清政府以消耗3000餘萬兩白銀、陣亡20000餘人的代價,敵不過區區20000餘人(在鴉片戰爭後期英軍派出的最多兵力)的侵華英軍,被迫簽訂改變中國命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英國軍費支出僅為清朝軍費支出的1/3、陣亡人數僅為清軍陣亡的2.5%。

  任何戰爭決定勝負的,是戰爭的性質、戰略思想、戰術運用、官兵素質和武器優劣等多種要素的綜合,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武器性能的優劣甚至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鴉片戰爭中英軍憑藉「船堅炮利」橫行於中國沿海,讓清軍處處被動挨打。

  鴉片戰爭時期,中英軍隊作戰方式主要是海陸炮戰,在英軍軍艦對清軍炮台的攻擊中,船炮成為最重要的武器。

  2

  英國戰船在載炮量上勝出,中國戰船在抗沉性上佔優

  戰船是十分重要的浮動作戰平台。鴉片戰爭時期,清軍雖然擁有890餘艘戰船,但普遍噸位小和載炮少,就連最大的戰船廣東米艇和福建同安船,也不到250噸,載炮數量不超過20門,載人不過100多,敵不過英國六級戰艦。在西方人眼裡,大清帝國最好的艦隊也只不過「龐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在風平浪靜中顯得迷離恍惚。」而當時英國戰列艦總噸位已達到25.7萬噸,比當時美、法、荷蘭、西班牙、丹麥、瑞典六國戰列艦的總噸位之和,還要多出8.8萬噸。

  英國的戰列艦分為六級,一級載炮100門,二級載炮84~98門,三級載炮64~80門,四級載炮50門,五級載炮28~44門,六級載炮20~24門。英國侵華艦隊的裝備在英軍中並不是最先進的,來華載炮最多(74門)的「威厘士厘」號、「麥爾威厘」號和「伯蘭漢」號僅屬三級戰列艦。

  而當時的中國戰船,仍停留在木質「風帆時代」的初級階段,「槳櫓時代」的特徵並沒有消失,戰船的驅動力仍然是槳櫓與風帆並存。英國戰船則已完全見不到「槳櫓時代」的半點印跡,已處於木質「風帆時代」的最後階段,並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向蒸汽鐵甲戰艦時代過渡。

  那麼,槳帆戰船與風帆戰船的區別到底在哪呢?

  槳帆戰船船型較瘦長,吃水較淺,干舷較低,靠人力划槳搖櫓推進,順風時輔以風帆;裝備有冷、熱兵器,作戰時多採用零距離的撞擊戰、接舷戰、近距離的火攻戰和遠距離的火炮戰,作戰地點主要局限於內河、湖泊和近海。

  風帆戰船吃水較深,干舷較高,艏艉翹起,豎有多桅帆,以風帆為主要動力,作戰區域則是遼闊的海洋。與槳帆戰船相比,風帆戰船的排水量、航海性能、遠洋作戰能力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武器為前裝滑膛炮,作戰方法主要是雙方戰船拉開距離,在數十米至千米的距離間進行炮戰。

  中英雙方的戰船性能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穩定性。清軍戰船下小上大,呈尖底;前銳后豐,呈棱形;寬度較窄,呈長條形。這種形制的戰船,穩定性明顯不夠,不宜在大洋大海中航行。好在清軍的戰船重心比較低,抵消了因寬度與形制上的不足所造成的影響,再加上適當的壓艙,穩定性有所改善,但總體的靜態穩定性仍屬一般。

  16世紀末,英國人創造了「蓋倫」船,其船體造型圓潤流暢,寬窄適度,呈「U」形,水線附近較寬,水線以上則往內收縮。為了降低戰艦重心,一方面將炮彈、火藥、飲料、淡水、食品、索具、器械、工具等物資安放在水線以下的幾層里,另一方面安裝在水線以上的舷側炮,其重量合理地分布在船的重心兩側(船舶的重心在船的中線上),其穩定性相當好,適合在大海大洋中游弋征戰。

  抗沉性。中國在世界上首創了水密隔艙這一抗沉技術,戰船在抗沉方面的性能要遠遠優於西方。直到鴉片戰爭,中國戰船水密艙技術仍然高於西方。西方直到18世紀末,方才採用中國的水密艙技術。1795年,英國海軍參議會委託塞繆爾·邊沁設計和建造了6艘新型船舶,在歐洲首先引進了中國的水密艙技術。

  堅固性。中國傳統木質帆船是由厚實的艙堵板替代了肋骨構件和隔艙構件的雙重功能,以此來定型船體,隔斷船艙。採用船堵板作水密隔倉的中國帆船,很少使用肋材,這使得船體橫向強度不夠,難以承受大量火炮同時發射產生的後坐力,故清軍水師船只能減少載炮量。

  英國戰船因火炮裝列在戰艦的兩側,與船的龍骨垂直,這就要求船體必須具備足夠的橫向強度。因此,英國戰船採用密集的肋骨來定型船體,形成了一個幾乎全由肋骨組成的船殼,橫向強度遠超清軍水師的船隻,可以經受重炮開火產生的衝擊力。

  在用材上,清軍戰船大多由松木與杉木製造,英國戰船則普遍採用橡木做船殼材料,而橡木的堅固性要明顯好於松木與杉木。

  3

  用松木、杉木造船和用橡木造船之異

  防腐性和耐用性。中國戰船用材之一的松木,雖有加工容易的優點,但存在易變形、含水率高、易開裂的不足。另一種造船材質杉木,質地輕軟、易乾燥、易加工、收縮小、不翹裂、耐久性能好,優點不少,但存在易劈裂和切面較粗的不足。

  英國戰船的用材橡木,是一種質地密緻堅實、耐腐蝕耐磨損、韌性好、收縮率低的木料,在防腐性、耐用性以及抗打擊能力上都要好於清軍戰船。

  另外,英國人還想到了一個提高戰艦防腐性的辦法,即在艦殼外包上一層銅皮,讓腐蝕力強的海水與艦隻有效分離,同時也防止了海生物寄附,可有效提升戰船的航行速度。

  戰船要經久耐用,除了選材外,木材的充分乾燥也是一個關鍵手段,最佳的造船木料水分含量應不超過20%,但這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儲好幾年的時間,讓其自然乾燥,之後再慢慢地造船(讓木材在這個過程中繼續乾燥並最終定型)。以這樣的方式造一艘船,至少要3年的時間,最理想的是6年,英、法的戰船均能嚴格按這樣的時間步驟去製造。

  相比上述要求,清軍的戰船製造就快多了。按清廷的規定,「領銀備料」的時間僅2個月,多者4個月,還規定必須在6個月修造竣工船隻。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讓木材幹透是困難的,木材沒有干透,木腐菌容易繁殖,木材的強度和耐用性會大大降低。

  航速性。風帆時代,海船的推進器主要是風帆,依靠風能推動船隻前行。風向、風速以及風帆受風面積決定著戰艦航行的速度。中國戰船普遍較小,風帆面積不大(最大帆船「耆英」號風帆面積在3000平方米上下),受風力自然不會很大,後經過改進,設有「頭巾」、「插花」,最大航速約為12.9公里/小時。而英軍戰船掛有橫帆、斜桁帆、支索帆、三角帆等多種風帆,有效地提升了帆的受風面積,像英國「勝利」號戰船,所掛帆面積竟然有4英畝(16188平方米)。滿帆時,一艘大型戰船可掛36面帆,能以18.5公里/小時的航速破浪前進。

  4

  中國戰船的機動性優勢消失

  操縱性。船尾舵(軸轉舵)是中國人在公元4世紀末的發明,但是到了清末,1400多年過去了,中國船舶的操縱技術仍舊沒有什麼創新與改良,仍是停留在老祖宗的發明上。

  歐洲船隻的操作系統,在1180年就發生了跨越式革命,由船尾舵轉化為用操舵桿操舵,它改變了依靠人力在整個甲板寬的地方大幅度轉舵的笨拙方法,不僅解放了水手,還騰出更多的空間安放火炮,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戰船機動作戰能力。到了18世紀,舵輪的出現,讓船隻的操作更加便捷與容易。

  機動性。清軍的戰船,設計和建造的目的主要是為對付海盜,為追求較好的機動性,清廷推行戰船小型化,船隻的載重能力自然就不強了。而英國的大型戰列艦,高大、吃水深,但存在調戧(掉頭)較難的不足,機動性比不上清軍的戰船。但在鴉片戰爭一開始,英軍就派出4艘蒸汽動力的明輪船參戰,後來增加到14艘,這些蒸汽明輪船可以直線航行,不必根據風向和水流曲折航行,也可以根據戰事快速進退,機動性極好。見過蒸汽動力明輪船的琦善感嘆道:「行捷如飛,路徑循熟,隨處竄越。」

  綜上所述,清軍戰船除抗沉性、機動性勝過英軍戰艦外,其穩定性、堅固性、防腐性、操縱性及航速都不如英軍戰船。隨著英軍蒸汽動力戰船投入戰場的數量增加,清軍戰船機動性的優勢也隨之消失。在7個技術性能比較當中,英國軍艦6個佔優勢,再加上艦載武器和戰術的優勢,英軍戰船的戰鬥力遠在清軍戰船之上,故整個鴉片戰爭,清軍戰船與英軍戰船並沒有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海上交戰。

  實際上,在18-19世紀,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飛速發展,軍事武裝已是船堅炮利。而中國卻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悠然前行。清朝水師的主要用途不是防外而是安內,船雖不堅,炮雖不利,但對制服老百姓已經夠用了。正是這些做法,給了中國海防以致命的打擊。

張建雄


推薦閱讀:

從中醫角度講述福鼎白茶的養生秘密
衣服顏色怎樣透露內心秘密?
女人最深處的秘密 男人該知
2012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時裝秀
QQ說說隨感整理,智障的青春和過往

TAG:戰爭 | 鴉片戰爭 | 秘密 | 鴉片 | 船堅炮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