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十周年盤點:美國的得與失
2013年03月21日 11:26
分享到: | 更多 |
中國網3月21日訊 伊拉克戰爭爆發至今已十周年。關於美國發動戰爭的得失一直存有爭論,但爭議並不大。無論是在美國內,還是國際上,主流聲音是美在這場戰爭中輸多勝少,遭受的損失遠遠大於收益。
從「得」這方面看,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推翻了一直對美桀驁不馴的薩達姆政權,拔除了長久以來對中東地區穩定以及美利益和盟友安全構成威脅的中東最反美釘子。二是通過推翻薩達姆政權震懾了其他反美政權,達到了敲山震虎之效,利比亞卡扎菲主動宣布放棄核武計劃。三是通過伊拉克戰爭進一步強化了冷戰後美在中東確立的主導地位,打擊和瓦解了阿拉伯世界以伊拉克為中心的反美激進陣線。四是通過伊戰實現了對伊拉克石油工業的主導,並增強了美對世界能源中心海灣地區的控制。五是強行推動了伊拉克等中東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助推了「阿拉伯之春」的爆發。前副總統切尼稱伊拉克戰爭播下了「阿拉伯之春」的種子,前國務卿賴斯稱「阿拉伯之春」的爆發要歸功於布希總統的「自由議程」。六是通過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相繼推翻美主要地區敵手伊朗北部的塔利班政權和西部的薩達姆政權,從而最終完成了對伊朗四面包圍圈的構築,加強了對伊威懾。不過,對於這些戰爭收益美國內外一直存有較大爭議。事實上,這不只是視角問題,上述各點若是放在更廣闊的範圍或視角來看,幾乎每一點都可提出質疑。
而且,即使上述所提的收益勉強成立,但與「失」相比,也微不足道。美在伊拉克戰爭中失大於得,在美國內幾乎已是共識。美國著名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CFR)所做的一份民調顯示,67%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爭不值得。奧巴馬總統更是靠「結束伊拉克戰爭」的口號贏得大選。奧巴馬批評伊戰是場「愚蠢的戰爭」,指出伊拉克戰爭給美軍帶來重大人員損失,分裂了美國社會,削弱了美國的安全保障、國際地位、軍事經濟和用來迎接21世紀挑戰的資源。對伊拉克戰爭的教訓,美著名學者斯提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曾撰文總結出了十大教訓,其中第一條就是美國的損失。他強調,美國從伊拉克戰爭中汲取的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教訓是,無論從何種意義上看美國都沒有贏,譬如政府用以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指控理由是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實際上伊並沒有;最初設想在伊建立一個親美的民主政權,但如今的伊拉克最多只能算是「半民主」政權,更談不上親美;伊拉克戰爭改善了伊朗在波斯灣的地位;戰爭的成本也遠超出美領導人當初的期望和許諾;伊戰嚴重擾亂美外交,使布希政府從其他優先事項(如阿富汗)轉移,並使美在全世界不受歡迎。應該說,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細數起來,美在伊戰中的「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十個方面:
一是伊拉克戰爭使美國付出高昂的人財物代價。據統計,從2003年3月伊戰爆發到2011年底美軍撤出伊拉克,駐伊美軍死亡4486人,受傷32223。《今日美國報》聲稱從伊拉克戰場回國的美軍士兵中有四分之一患了精神疾病。伊戰的開支更是驚人,直接戰爭費用就達8000多億美元。
二是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美很快陷入了泥潭,最終被迫撤出。美在撤軍後的伊拉克的影響力大幅縮水。為此美很多批評家指責美已失去伊拉克,將伊拉克留給了反美的什葉派和伊朗。美《外交政策》雜誌列出了伊戰的十大贏家,分別為伊朗、伊拉克什葉派領袖薩德爾、「基地」組織、「文明衝突論」的提倡者塞繆爾·亨廷頓、中國、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中東地區產油國、聯合國、「舊歐洲」和以色列,唯獨沒有美國自己。
三是伊戰打開了地區動蕩的「潘多拉盒子」,破壞了伊拉克以及中東地區的穩定,使伊拉克由戰前的中東穩定之島變為中東動蕩之源。美最初將伊拉克設計成中東民主的樣板,但最終伊拉克卻成為該地區國家政局動蕩與教派分裂的範本。
四是導致恐怖主義愈演愈烈。布希發動伊戰的借口之一就是薩達姆支持恐怖主義,認為伊拉克是反恐戰爭的中心戰場,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戰前的伊拉克也鮮少恐怖活動。而戰後,伊拉克很快淪為全球恐怖主義的新的策源地和聖戰戰場,成為繼阿富汗聖戰者之後的新一代全球聖戰者的培訓大本營。伊戰為「基地」組織等恐怖組織宣傳反美主義和招募聖戰者提供了最新理由,在穆斯林世界增添了對美的新憎恨。2006年美國「國家情報評估」(NIE)指出,伊拉克戰爭不僅沒有削弱宗教激進勢力,而且使新一代潛在的恐怖分子向世界各地四處蔓延擴散。伊戰不僅沒有使美國更安全,還使美國在全球面臨的恐怖威脅比以往更嚴重。
五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一步擴散。美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另一個借口是薩達姆企圖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戰後美調查發現這也是莫須有罪名。更重要的是,伊戰雖使卡扎菲主動棄核,但卻推動了伊朗、朝鮮加快核發展進程,而伊朗核發展又在中東引起連鎖反應,目前中東25國中除個別國家外,包括土耳其、沙特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都走上了核發展道路,因為它們意識到唯有核武才能自保。
六是伊戰嚴重損害了美在伊斯蘭世界乃至全球的信譽和地位。布希政府不顧國際社會反對以莫須有罪名單方面對伊動武、奉行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為發動伊戰不惜公然造假,公然欺騙美國人民和國際社會、伊戰給伊拉克帶來的巨大創傷(國家陷入分裂與動蕩之中、10多萬伊拉克平民死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等)、美軍在伊拉克犯下的侵犯人權罪行(如阿布格萊布虐囚事件),所有這些都使美國政府蒙羞,在全球聲譽掃地。
七是伊戰使美推動的全球反恐戰爭跑偏。「9·11」後,全球反恐戰上升為美首要國家安全戰略內容。但伊拉克戰爭不僅成為反恐戰聚焦錯了的反恐目標,伊拉克戰爭還使美陷入戰爭泥潭,使反恐戰爭走上了一條錯誤的方向。
八是伊戰拖累美國經濟,推動國際油價上漲,觸發全球金融危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琳達·J·比爾曼斯在其《三萬億美元的戰爭》一書中指出,伊拉克戰爭費用遠不是政府公布的數千億美元,若把伊戰對美國財政預算和經濟的消極影響考慮在內,美實際耗資多達3萬億美元,差不多等於美國全年GDP的1/3,超過美國越南戰爭12年所費之和,是朝鮮戰爭的兩倍多,接近於二戰費用。伊戰給美財政帶來嚴重困難,是引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美外交學會專家詹姆斯·林賽稱,伊戰的「間接」成本可能與「直接」成本一樣大,「伊拉克戰爭給我們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對於美今天陷入這種險象叢生的金融環境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伊戰也是國際原油價格飛漲的重要原因之一,伊戰九年(2003-2011年)也是國際油價連續高企的九年,由伊戰前不到30美元每桶飆升至目前的100多美元每桶,期間甚至一度接近150美元每桶,高油價嚴重拖累世界經濟增長。
九是伊戰成為美「失去的十年」。這不僅指美全球領導地位隕落的十年,也指美全球戰略錯位的十年。在奧巴馬總統以及一些美戰略家眼中,伊拉克不是全球反恐戰爭的主要戰場,伊戰更是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打的「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因為在這十年中,美陷入了伊拉克泥潭,而中國以及亞太地區則日益崛起,全球力量對比發生歷史性根本變化。伊拉克以及中東代表過去,而中國和亞太則代表著21世紀的未來。伊戰不僅把反恐戰爭帶入了錯誤軌道,還轉移了美全球戰略重心。正因為此,2009年奧巴馬上台後不久就推出了「再平衡戰略」,於2011年底將美軍全部撤出了伊拉克,結束了戰爭,將戰略重心由中東轉移到亞太來。
十是伊拉克戰爭的高昂代價和諸多教訓使美近期不敢再輕易啟動戰爭。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指出,伊拉克戰爭將深遠改變美外交政策,變得內向。斯蒂芬·沃爾特認為,伊拉克戰爭後,「大家不會提及發動一場哪怕與伊戰沒有一點相似的軍事行動。我們再也承擔不起任何漫長的佔領,或者試圖改變一個國家的國內政策了。」布魯金斯學會中東問題專家肯尼斯·波拉克也指出, 「在一段時間內美國不會忘記伊拉克重建工作所遭到的失敗。我們得到的教訓是入侵一個國家容易,但重建卻是非常之難。」「阿拉伯之春」爆發後,美在利比亞的有限干預和在敘利亞的謹慎應對也證明了這一點。
說到底,無論是美國人的得大還是失大,這場侵略戰爭帶過伊拉克人的傷痛最大,給該地區造成的破壞無法衡量。直至十年後的今天,戰爭給伊拉克人帶來的噩夢揮之不去,造成的傷痛仍難以抹平。除了有形的大量人員和財產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戰爭所導致的伊拉克國家分裂和社會族群關係撕裂,對一個國家而言是最具破壞性的致命傷痛,而且短期內也難以找到療治的藥方。
推薦閱讀:
※論世|八一八俄羅斯和土耳其的12次戰爭,還會有第13次嗎?
※美國向中國發起了第四種戰爭?
※冷炮問答:為什麼清朝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就開始改革呢?
※孤獨的戰士:尼古拉·弗拉基米羅維奇·西羅廷
※戰爭幾率25%,蒂勒森的表態讓美朝直接對話的可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