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是一種堅定而溫和的成長動力 | 日課

  

今日敘事

1955年4月18日,萬隆會議召開,時任國家總理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求同存異」是周恩來的創新,也為亞非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友好合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人人日益注重個性化、差異化的時代,對待自身,希望個人特質得到他人認可幾乎成為本能的需求。然而,在社交行為(包括社交網路活動)中,由於距離、尺度把握的不恰當,彼此的特質最終卻成了劃圈子、分陣營的依據。

今天,就來談談人與人交往的正確打開方式。

與人交往:堅定而溫和的成長動力

文 / 方海東(溫州市第二中學)

每年我都會收到很多同學們的來信,其中有一半是人際交往的。很多人說,因為自己在成長中和同學之間的關係,導致自己很不開心,有的甚至影響到學習了。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告訴我們,交往是個人和他人相處過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的關係。它對於人的成長來說,是一種不可少的動力。在現實中,人際交往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相聯結並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網路系統。

當前的社會是人組成的社會,所以,當人處於群體中,想要生存和發展的時候,人際交往就是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其次,人際交往是個人獲得知識能力經驗的條件;第三,人際交往將會有效的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讓人在相處過程中,實現自我意識的發展;最後,人際交往其實也是認識自我的一種方式,我們通過他人的印象,在他人的眼光中看到自己的表現。

同時,一個人的交往不只是針對一個人的成長,而是對他所處的社會群體的負責和發展。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同時也因為交往,我們形成了群體,促進了穩定。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學會與人交往,是促進我們堅定而溫和的成長的動力。

我將從三個層次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與人交往,「了解彼此—堅定自我—溫和他人」,這是三個層次的溝通,也是逐漸的讓「交往」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同時,這三個層次也是「亮點—標線—曲面」的發展過程,是人際交往的點線面的立體發展,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人學會在群體中生活,讓群體能夠成為人生活的「場」。

  

了解彼此:用一個「亮點」明確換位

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相互了解的人和人之間是交往的「亮點」。也就是說,交往的前提就是了解彼此,因為此,交往會變得更加「閃亮」。了解彼此的任務其實就是換位思考。一個人的交往,其實是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並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這樣的「換位」是交往的「亮點」。

一般說來,在交往過程中,我們需要從三個角度去了解彼此:

1. 懂得規律是交往的基礎點。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有規律的,譬如相互之間的距離,相互之間的認識,相互之間的溝通方式,都存在一定的規律。相互之間的距離是因為人的關係不同而有不同距離,相互之間的認識決定了人的交往深度,相互之間的溝通方式決定了交往之間的關係。當我們了解了這些規律之後,我們就將建立起交往的基礎。一個人只有懂得與人交往的規律,才能按照合理的方式,成為讓別人相處「舒服」的人。

2. 彼此需要是交往的核心點。

交往是社會群體建設的需要,但同樣也是人的成長的需要。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那麼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其實就是歸屬需要和尊重需要發展的目標。因此,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就是彼此需要補給,這也是交往的核心。我們可以明白,當我們和同伴相處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為彼此需要的朋友。這樣的互補將會讓我們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3. 換位思考是交往的關鍵點。

在交往中,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他人,是和他人之間的互動。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交往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交往差異和交往問題。解決這樣的交往問題的關鍵就是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人的心理動機,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換位之後,我們將會懂得交往的關鍵點。任何一件事情,總是會因為你認識其中的關鍵,而變得更加簡單了。

  

堅定自我:用一條「標線」面對他人

交往,是和別人之間的心理靠近。別人和自我之間的差異,告訴我們彼此在靠近的時候,需要相互關注雙方的空間。不能讓一方的空間過大,也不能過小,過於偏差的交往空間,會讓彼此不舒服,這樣的人際交往也是失敗的。但是交往的空間並不是需要對方去實踐的,每一個人的交往空間,其實都是源自於自我的界定。因此,堅定自我,是設定交往空間的前提,在「堅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界定一條「標線」,來衡量相互之間的空間。只有當這條自我界定的「標線」清晰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給交往對象更好的「空間」,這才是促進彼此交往的效果。

我將從三個角度闡述「堅定自我」,為自己的交往對象「划出」一條標線,打開一個真正的交往空間。

1. 維護他人尊嚴是一條高線。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交往對象是一個優秀的人。但是一個人的優秀除了自我的優秀之外,還有就是在他人眼裡的界定。所以,與人交往應該維護他人的尊嚴,這不僅僅是對他人的保護,更是對自己優秀的肯定。以此作為一條高線,真正的將人際交往的空間拉大,讓人學會交往。

2. 建立自我信心是一條底線。

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處於一個水平線上的,我們並不能因為他人在財富、容貌等外在條件上的不同,就產生交往的問題。交往是一種心理聯繫,是彼此認可的心理靠近。所以,在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應該建立自己的自信,這是讓自己可以冷靜的面對他人的基礎。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也許對面的朋友未必是最合適的,但是一定有最適合我的朋友。人際交往中,有自信的人將會真正的獲得他人的尊重。這也是交往的底線。

3. 助人和被助是一條標準線。

什麼樣的人是最受人喜歡的?在人際交往的調查中,兩類人最受人歡迎,一是幫助人的人,二是被幫助的人。幫助人的人會讓人感覺到溫暖,被幫助的人會讓人感覺到有價值。當人際交往中,存在相互的幫助,確定交往的標準,那麼這樣的友情會比單方向的需要來的更加實際一點。人際交往存在幫助並不是功利,這是一種朋友之間在體現彼此的價值感,也只有這樣,才有成長的渴望和作用。

  

溫和他人:用一個「曲面」包容他人

交往是需要溫度的,所有的溫度的產生是因為「物質之間的運動」。那麼,人際交往中的溫度,其實也是因為相互之間的「運動和作用」,才會產生一定的溫度。在交往中的溫度,對於交往雙方來說,就是一個空間的拓展。只是這樣的溫度,需要雙方為了一個方向而相互的了解、磨合,有相同的價值認識、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共同的氣質,都是可以提升交往的溫度。

當交往中,我們用溫度營造了一個「曲面」,我們將會發現它承載了人和人之間的堅硬,將彼此相處的世界變得更加柔軟了。這個「曲面」的凹凸方向是有規定的,每個人都應該「凹向別人,凸向自己」,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可以這樣「包容」你。同時,雙方的「凹面」的狀態,還能為彼此之間的交往營造一個真正的空間,促使交往更加自由、獨立和溫暖。

面對交往中需要包容的許多小問題和認識差異,我們從三個角度去做好:

1. 諒解為首,尊重他人的行為。

每一個人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屬於他自身的心理動機,而且動機本身又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行為是有原因的。外人可以看到現象,但是不一定看得到現象背後的動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原因。那麼,當我們遇到觀點不同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諒解他人的行為,尊重別人做出的選擇。在了解到具體原因之後,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朋友一定是有底線和原則的,自己的眼光一定是優秀的。所以,諒解為首,尊重他人的行為,也是包容他人,這可以讓彼此的交往更加順暢。

2. 寬容為本,溫和他人的過錯。

所有的人都可能犯錯,在成長過程中,面對不斷遇見的新情況,我們都可能生成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原則是一種方式,寬容是另外一種方式。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決定了你是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他人。換個角度來說,每一個過錯的人,第一需要的並不是正確或者所謂的原則和道理,而是過錯之外的寬容和溫和,這才會讓一個人感受到溫暖。人和人的相處,歸根到底需要一些空間,需要一點溫暖,這樣才有對彼此交往需要的理由。

3. 和諧為標,己所不欲的追求。

交往是一種心理認識的統一,不是為了某種目的的靠近和功利的獲得。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相互的認識。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要求別人做到。人際交往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自己和別人的兩條底線,這是相處的大忌。所以,想要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就要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相處的標準。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致被扎。這就是「刺蝟」法則,它其實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人和人之間應該找到相互合適的距離,才能真正的處理好彼此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有「了解」,還有「堅定和溫和」。

「教育日課」

徵稿郵箱:2594889720@qq.com

尊重原創,支持好文

圖 | Google搜索

責編 | 張磊

「新校長傳媒」廣告合作請聯繫 023-67450968

推薦閱讀

點擊關鍵詞,閱讀更多「日課」相關內容

教育「相對論」| 學校「乒乓球台」| 辦學要挖「富礦」

教育人閱讀|眾籌孩子的「未來」|媒介素養

創建學校氣象| 家庭實驗室| 今天談談數學

教育更要打假| 計劃生育這一代| 歷史相對論

今天的德育| 挑戰式學習 |最美女先生

養育參考書| 如果教育是詩| 驚蟄:自然教育

天才少年前世今生 | 最可愛的人 | 語言學習

「媚」與「盲」| 生命安全教育| 再說體育課

/ 蒲公英大學2017年課程 /

點擊下圖,直接連線▼


推薦閱讀:

「ICBU優商新勢力」宏鹿:要讓中國的勞動力值錢
脾胃的動力從哪來?
動力媲美本田CR
博海拾貝:評論不過千,沒動力。。。(2014-06-15)
【小編支招】如何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知名老校長提的9個建議

TAG:成長 | 與人交往 | 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