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政|影響未來的五大議題
1經濟發展與公平正義
鄧小平開闢的經濟改革道路,翻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也創造了世界經濟史的奇蹟。但是中國也為自己的高速增長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中最重要的代價有兩個。一是由收入差距拉大引發的社會不公平現象。二是由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引發的生態惡化。顯而易見,這兩個代價對中國的未來發展都是生死攸關的。
經濟發展和公平正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兩者不可或缺。但在現實中,兩者經常會形成一種張力,決策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節這種張力,使之保持平衡。過去30多年中我們奉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天秤倒向了經濟發展。在接下去的改革中,我們應當把天秤適當地倒向公平正義。市場經濟產生效率,但不會自發導致公平。實現公平正義,必須依靠國家的制度性調節。因此,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未來改革的重心應逐漸從經濟領域轉向社會政治領域。
2經濟增長與生態平衡既要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又要保護生態環境,這幾乎像「魚和熊掌兼得」一樣困難。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絕不能再重蹈早期工業化國家的覆轍。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我們絕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在過去30年中,如果我們還有過「先發展」還是「先環保」,或「邊發展、邊環保」的爭論和彷徨,那麼,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堅持「先保護、後發展」的基本原則。否則,我們不僅將愧對子孫後代,而且發展本身也將不可持續。
3社會穩定與政治民主
對於迅速轉型中的中國來說,社會的穩定依然是發展和進步的前提。然而,在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我們需要的不再是以堵為主的靜態穩定,而應該是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動態管理」的概念,表明了動態穩定觀逐漸取代長期以來的靜態穩定觀。相對於社會穩定而言,中共十八大更強調民主法治建設。
政治的進步是最深刻的社會進步,它用制度的形式將人類取得的文明成果固定下來,從制度上來保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既要維護社會穩定,又要推進民主政治,這可能是未來中國將要面臨的最嚴重挑戰。
在政治體制改革中,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具有壓倒性的意義。對於中國而言,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依法治黨帶動依法治國,是成本最小而成效最大的政治發展途徑。
4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
強調集體利益而淡化個人權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這種政治倫理觀潛藏著極大的危險。它容易剝奪個人合法的正當權利,遏制人們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個人合法的權利日益得到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邊界開始變得明晰。
然而,任何事情都充滿著矛盾。個人權利的張揚往往又容易輕視公共利益,淡化國家、家庭、社區、單位等集體意識。如何在新的現實條件下協調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正當關係,維護兩者之間合適的張力,又成為一個新的緊迫議題。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無論是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還是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在憲法和法律框架內進行。這就要求政府和公民應當更加突出「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樹立一種新集體主義利益觀,在最大限度保障個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增進集體的公共利益。
5中國模式與普遍價值
中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和模式。這條道路被稱為「中國道路」,這種模式被稱為「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並未定型,還存在著許多挑戰。
不可否認,在「中國模式」和「普遍價值」之間也同樣存在著矛盾和張力。過分強調中國的特殊性,把什麼東西都貼上「中國特色」的標籤,就會排斥人類的普遍價值,阻礙中國向世界學習借鑒先進的文明要素。反之,過分強調人類的普遍價值,否認中國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則會抹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在「中國模式」和「普遍價值」的問題上,我們要學會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法。一方面,不能認為人類只有一種發展模式,以普遍性否定特殊性;反之,同樣也不能只看到特殊性,就認為根本不存在人類社會的普遍性,以中國的特殊性去否定人類的普遍性。強調中國特色或中國模式,並不否定人類文明的共性。人類社會存在著共同的價值,不能簡單地把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公正、尊嚴、幸福、和諧等人類的普遍價值,當做「西方的」或「中國的」。我們必須將中華文明與人類的普遍價值有機地融合起來,使中華文明進入人類文明的主流。
(摘自《領導文萃》2013年5月上)
稿件來源:《中國改革》
推薦閱讀:
※影響夫妻情6大感情殺手
※小頭爸爸圍裙媽媽,誰對大頭兒子的影響更大?丨壹讀精選
※「空亡」對人生的影響
※八字要領十神的特性及影響
※這三處的風水好壞,直接影響整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