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孝行天下,為人之本

我國古人非常重視孝道,關於孝道的文章論著可謂汗牛充棟。春秋時期曾子撰寫的著名《孝經》,影響非常深遠,被列為傳統啟蒙讀物之一,得以流傳千古。《孝經》共18章,對孝道進行了綜論分述,分別就孝道對帝王、諸侯、士大夫、庶人等各階層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還就長輩在生和去世如何踐行孝道進行了論述。古人不僅在物質層面重視孝道,而且在精神層面重視孝道。比如父母亡故,朝廷官員都要帶薪休假守孝三年,守孝期滿一般官復原職,如不休假守孝反而會受到世人的指責;在選拔人才方面,也把孝道作為重要標準來考核,如漢代就有「舉孝廉」的制度,即由地方官員推薦孝行出眾的庶人做官,因此即使出身貧寒之家的子弟也有可能一躍成為朝廷官員,從而在輿論、制度、榜樣、價值取向等方面引導人們尊重、踐行孝道,可見其力度之大。因此,我國古代孝道之風歷來強盛。「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做人的傳統美德。在元代,郭居敬輯錄了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又為其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民間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這裡就摘錄《二十四孝》的主要內容,與讀者朋友分享。1.孝感動天舜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相傳帝舜的父親瞽叟和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他們讓舜修補穀倉倉頂,趁機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又讓舜掘井,瞽叟和象卻挖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卻毫不忌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友愛。舜的孝行感動了鄉鄰。堯帝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堯選定舜做繼承人。舜登天子之位,去看望父親瞽叟,仍然恭恭敬敬,並封弟弟象為諸侯。2.親嘗湯藥這是關於漢文帝劉恆的故事。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薄夫人所生。劉恆當皇帝後,以仁孝治國,聞於天下,侍奉母親薄太后從不懈怠。薄太后卧病三年,漢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薄太后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漢文帝在位24年,在他的統治下,西漢社會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統治的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3.嚙指痛心這是關於孔子弟子曾參的故事。曾參也就是後人通稱的曾子。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於是曾參去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養性之道,他撰寫了《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4.百里負米這個故事是關於子路的。子路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對父母十分孝順。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要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子路當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他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常常懷念起故去的雙親,慨嘆地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背米,也是不可能的了!」孔子聽到之後,讚揚子路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儘力,死後思念哪!」5.蘆衣順母這裡說的是閔損的故事。閔損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聞名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繼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穿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閔損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閔損和父親一同出門,閔損駕車時冷得全身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之後,要休掉後妻。閔損跪地懇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了閔損的一席話,悔恨交錯,從此對待閔損如親生兒子。6.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著名縱橫家。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治病。郯子便披著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郯子在取鹿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來,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7.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為躲避世亂,他自耕於蒙山南麓,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得父母開懷歡欣。一次,老萊子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逗得二老開懷大笑。8.賣身葬父董永,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家貧無錢葬父,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在上工路上,董永於槐蔭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女子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即現今的湖北省孝感地區。9.刻木事親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要打聲招呼,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10.行佣供母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土匪,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說: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江革孝順,不忍殺他。後來,江革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東漢明帝時,江革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11.懷橘遺親陸績是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陸績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不慎將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12.埋兒奉母郭巨是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生性純孝。父親死後,與妻子事母極孝,郭母逢人便誇兒子兒媳孝順。有一年,中原大旱鬧饑荒,米價貴如珍珠,郭巨與妻子以糠谷野菜充饑,侍奉母親如常。當時郭巨的兒子剛三歲,每到吃飯時便搶吃奶奶的飯菜。郭巨對妻子說:「眼下饑荒,兒與母搶食,弄不好二人都餓死。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約點糧食來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兒子。13.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時期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暑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黃香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東漢安帝時擔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儘其所有,用自己的俸祿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文。14.拾葚異器蔡順是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蔡順母子只得拾桑葚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15.湧泉躍鯉姜詩是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姜詩家距長江有六七里遠,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16.聞雷泣墓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才。王裒的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王裒就隱居起來,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為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王裒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王裒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17.乳姑不怠崔山南是唐朝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媳婦之恩,但願媳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曾祖母長孫夫人所囑那樣,孝敬祖母唐夫人。18.卧冰求鯉王祥是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王祥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王祥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19.恣蚊飽血王猛是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王猛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王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20.扼虎救父楊香是晉朝人。楊香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21.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要求用鮮竹筍做湯方可治癒。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孟宗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家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孟宗後來官至司空。22.嘗糞憂心庾黔婁是南齊時期的高士,任孱陵縣令。庾黔婁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汗流,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就知道,味苦就有治好的希望。」庾黔婁於是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庾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孝三年。23.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今安徽滁州市東北)人。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母子倆五十年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後來,朱壽昌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24.滌親溺器黃庭堅是北宋分寧(今江西)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道,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二十四孝故事有其歷史局限性,有些故事還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些孝行則屬於愚孝。我們現代人應該積極、辯證地看待這些故事,不要以現代人的觀點去要求古人,而是應該汲取其精華,悟出其中的積極意義,不要教條地去學習、克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弘揚孝道美德,踐行孝道義務,做一個孝敬長輩的人。如果一個人對生養自己的長輩都沒有孝心,很難使人相信他會對別人有愛心,對事業有忠誠,因此這種人也很難得到社會和他人的信任和認可。
推薦閱讀:

菜根新譚:為人處世九大真經
為人之道 君子之道 為官之道
為人處事匯總
遼寧8個鮮為人知的超美人間秘境,聽說99%的人都沒去過!
【轉載】為人的涵養

TAG: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