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民間殯葬禮儀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喪葬則被中國古代社會認為是最重要的人生禮儀之一。喪葬的初始目的是安葬死者,經過多年的演變則成了生者對死者表達悼念和緬懷之情的外在表現形式,因此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的家鄉安徽臨泉縣的一個小鎮,人口相對於別的縣鎮,我的家鄉是國家級貧困縣,人口眾多。雖然我的家鄉十分貧窮,但是我們那有著很美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同時因為貧窮我家鄉的人們的文化思想觀念都比較傳統,因此我的家鄉仍然採取一些古老的殯葬習俗。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家鄉的殯葬流程。

一、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

二、凈身:一個人離開陽世,不能讓他把不幹凈的東西帶入陰間,所以要象徵性的跟他擦澡,擦澡前要由後輩把老人背著坐在撲著的籮筐上,然後由另外一個人規矩是在前面擦七下,在背後擦八下,叫前七後八.

三、入小大殮:人死的第二天,重殤就要將死者從鋪板抬進棺材,叫入殮。棺材要放在堂屋中間,用方桌或板凳擱著,棺材大頭(即死者頭部)朝堂屋下方。死者睡在棺材裡頭部要枕三塊瓦片,裡面墊上棉絮,蓋上棉被,嘴巴上蓋一張草紙。棺材下面仍然要點上長眠燈.

四、燒落氣紙:人一斷氣,就要在他下榻的鋪板頭部下方焚燒錢紙,叫燒落氣紙。同時還要放鞭炮,以告訴他人這一噩耗

五、辭靈:出殯之前,喪家照例要舉行辭靈儀式,包括「搛罐」和「掃材」。1: 搛罐是在家停靈期間的最後一次總祭奠。冷葷熱炒均可為供,大至成桌的祭席。由家族當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奠酒主祭,孝屬和近親們依次叩首,並搛一箸子魚肉、菜肴,填往「□食罐」(通常是半尺來高的掛釉瓦瓶,舊時磚瓦鋪有售),搛罐過程中,筷子不準放下,最後孝子搛一筷子,即用一蘋果將罐口堵上,再由孝子將一個小烙餅或燒餅,轉圈咬去四周,放於罐口,然後用紅布包好,以花紅線紮緊,擺在靈前,以備出殯時讓大兒媳婦抱著,也有由老婆或承重孫媳抱著的,下葬時埋在棺材前頭。  嫌罐以後,多將所用筷子折斷,全體舉哀。至此,全部祭禮結束了,馬上撤去「堂罩」,有影者,將影背過去,撤供。棚內所懸掛的花圈、輓聯、匾額、祭幛一律摘下,除大棚、月台不動外,余者均行拆除。2:出殯前,還要由杠房的人把棺材前端稍微抬起,孝子將一個銅錢墊在棺下。同時用新笤帚、簸箕,掃掃棺蓋上的浮土,傾 於炕席底下,謂之「掃材起棺」(取「捎財起官」之意)。最後,在孝子大喊「爸(媽),躲釘!」聲中,全體大聲哀號,將棺蓋上的楔子釘好

六、守靈: 守靈也稱為守夜。古人認為人死後三天內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靈堂內,等他的靈魂歸來。每夜都有親友伴守,直到遺體大殮入棺為止。演變到現在,守靈便是親人們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發緬懷之情。

七、出殯: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彙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紮。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肴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五十年代以後,紙禮多為花圈代替。

面對現在的,民間殯葬越來越趨向高消費,人們越來越注重面子化,,使殯葬越來越利益化。逐漸產生一種錯誤的觀念,殯葬的場景越宏大,越能體現出孝道。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我們應該在死者生前好好盡孝道,而不應該在死者死後搞面子殯葬。同時我覺得傳統習俗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傳統習俗中弘揚孝道文化,具有人文氣息的可以保留,而那些封建的,落後甚至違法的行為應予以去除,簡而言之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殯葬文化,我們應該要有選擇的繼承和弘揚。


推薦閱讀:

民間棋
民間八字看流年
民間面相何知歌,何知章劉恆註解(六)
2015民間預言,準的可怕了! !
民間奇聞-老太婆誤葬養屍地,全村雞犬不寧

TAG:禮儀 | 民間 | 殯葬 | 葬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