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我們憤怒的情緒?
文:金魚 | 壹心理專欄作者
原題:你好,憤怒
「任何形式的發怒,都隱含著一種對環境和周圍世界的攻擊性。」——維雷娜·卡斯特(瑞士心理學家)
這是一篇一直被拖延的稿子,拖的原因不是因為要寫的東西多麼深奧、難懂,恰巧因為它離我太近太近了,近到在寫稿的前幾個小時,我剛剛和它親密而深入地接觸了一下:憤怒。
快遞小哥打來電話,簡單粗暴地說:「喂,下樓拿快遞!」「你好啊,嗯,可以麻煩您上去一下嗎,家裡只有我媽和2歲孩子,我媽腿……」他直接打斷你:「今天周一,我沒時間!」語氣很不耐煩。「那好吧,我打電話讓我媽下來!」還是粗暴的回應:「那要等一等,我還沒到。」「你……」那一刻,我對這位語氣生硬而強勢的快遞小哥,只想爆粗口了,心中鼓囊囊的,充滿了:憤怒。
「啪」地用力掛完電話,我打下了這幾個字:「你好,憤怒。」
Who are you? ——真實的憤怒
1、怒,嬰兒感受到的第一個情緒
周末我們散步在小區里,常會看到有很多學齡前的小孩子們,約摸2、3歲,蹣跚學步、咯咯地笑,他們純真的模樣著實可愛。可是,有句諺語叫「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一個不如意,你就會看到娃娃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潑地「哇哇」大哭,宣洩著他們「憤怒」的情緒。
怒,是嬰兒感受到的第一個情緒。當我們感受到自己「被侵犯」了,就會本能地生氣、發怒。有一個聞名世界的雕塑,刻畫地就是一個赤裸地小男孩「憤怒」的樣子:他握拳頓足、皺眉大吼,逼真而傳神的神態和模樣讓人忍俊不禁。這個著名的青銅雕塑,名叫「憤怒的小男孩」,它座落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維格蘭雕塑公園中。
2、怒,很正常的情緒
面對憤怒的孩子,我們常會哈哈大笑,允許至少能承受這個情緒。可是當一個成人憤怒的時候,突然這個情緒就變得是不禮貌、不成熟、攻擊性的了。在網路搜索引擎中,我們經常看到和「憤怒」放在一起的詞語是:控制憤怒,千萬不要憤怒,憤怒的危害,憤怒的發泄……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對「憤怒」這一正常情緒的誤解,它不是洪水猛獸,它沒有它看起來得那麼可怕,它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3、怒,是一種心理能量
有一個朋友從不羞於表達自己的憤怒,並且憤怒之後,也不會自責,她說:「在我的字典中,憤怒,只是在大聲地說話。」
當你的需要沒有被尊重和聽到,當你感覺到自己被冒犯了,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你只想「用憤怒地方式來給自己能量」,大聲地告訴對方:「我很生氣,請你注意。」
從今天開始,用心留意一下,你是否會在每次「憤怒」過後,感覺到的確是藉助大嗓門、兇惡的表情,把自己的意願和需要表達出去了,並且別人也注意到了,聽到了。
4、過度的「怒」,傷人傷己
說了那麼多憤怒的正常與意義,我們也不能否認,凡事都有個「度」。當「憤怒」過度了,結果則傷人傷己。所謂「小吵怡情, 大吵傷心。」當我們在表達憤怒的時候,失控了,到處亂扔的東西,尖銳而侮辱的話,甚至粗暴而野蠻的舉動,會讓對方感覺或實際就被傷害。總之,易怒的人要對自己每一次發怒有反思,如此,才能成長。
想像中你的模樣——「憤怒的想像」
曾有一個智慧的媽媽說,她會在每一次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中,孩子又十分調皮的時候,鑽進衛生間戴上一個東西,然後走出來。那個東西是用硬紙板做的,上面畫了一個非常可怕的魔鬼模樣,她的頭髮是紅色的,就像一個火山般,隨時會噴發,表情也十分猙獰。旁邊寫了幾個打字:「易發火狀態,請遠離。」孩子看到那個東西後,馬上就知道:「媽媽現在心情不好,我還是自己一個人玩會兒吧!」
她說自己戴上那個東西後,就會意識到此刻憤怒來造訪自己了,會呆在那個狀態一會兒。孩子也會理解媽媽嚴厲的表情,和自己做得好不好沒有關係,也會盡量不去打擾媽媽。當自己心情好一點的時候,媽媽就會摘下那個東西。孩子會馬上撲過來,抱住媽媽,給她一點力量和支持。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聰明的方式,來面對和接待憤怒。對於憤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憤怒想像,甚至在不同情境中,也會有不同的憤怒想像。
一個小女孩希望爸爸能快點能修好自己的玩具,爸爸卻一拖再拖,找借口說自己不會修,要找玩具店的人來修。女孩就有了一個憤怒想像:爸爸的脖子上被扣了一根繩子,她在前面拉著他,去「玩具店」的路上。可是突然想像中的爸爸竟一下子變成了「黑熊」的模樣。小女孩說她既生氣又有點害怕。
孩子的憤怒想像,往往較怪誕,而大人的憤怒想像,則較暴力。一個成人在公車上被狠狠地踩了一下,接著又被對方輕蔑、無禮的眼神激怒,那一刻「我真想扇她一巴掌」,「我想撕她的臉皮」,「我想擰斷他的脖子」……這樣的憤怒想像,充滿攻擊性和暴力性,我們允許它,但最好還是止在想像層面,莫付諸實施。或站在一邊,嘲弄一下自己的想像,超脫些,別把想像當真了。
怒的根源——我們自己
知名心理諮詢師李孟潮曾在《無法管理的憤怒》一文中說:「中國式憤怒管理的路子——壓抑啊壓抑,不再壓抑中爆發,就在壓抑中死去。」相比較西方的表達、釋放,中國人在生氣的時候,最本能的反應都是:我忍!我忍!我再忍!實在忍不了了,就會出現很多年前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了:小馬覺得宿舍同學總瞧不起家貧的自己,言語上總是被侮辱,一開始即忍著,後來實在受不了了,就把幾個舍友都送進了天堂。
生活中容易生氣的人,總認為是別人故意惹自己的:「誰讓他瞧不起我?」「誰讓他們惹我的?」「都是她自找的!」如果反過來想,別人會說他們生你氣了,並且是你故意惹他的,你會怎麼想的?你也許會說:「我有病啊!吃飽了撐的,要故意惹你生氣!」
怒的根源,在於我們自己。「它,來源於我們內心隱藏的怒的潛質。」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一書中這麼說。通俗地說,易怒的人,並不是周圍的人在招惹他,而是他心中就有怒的種子。
怒的種子,源於何處?
那麼,容易憤怒的人,又要好奇了,為何我就有憤怒的種子,或者說我的憤怒種子就比別人多呢?
1、憤怒的家庭,多出「怒子」
曾看過一檔綜藝節目,童話大王鄭淵潔帶著爸爸、兒子一起參加。鄭爸爸說:「在我們家裡,從來沒有打過孩子,也沒有罵過孩子。」這在一個軍人家庭,是很詭異而不尋常的事情。簡單地說,在鄭家,親子教育的時候,較少出現「暴怒」的場景,所以就不會有失控的打罵,連控制狀態的打罵都沒有,這真的很不容易。
同樣,我們也會看到很多追著孩子狂打的爸爸,理直氣壯地說:「我從小也是被他爺爺打大的,我這是為了他好!」
可見,憤怒的種子,也是可被遺傳的,一種情緒的遺傳,情結的遺傳,家風的遺傳。
2、壓抑自我,易發怒
我們都知道,憤怒最直接的原因是:壓抑太多了。那壓抑什麼呢?自我。無法做真實的自己。有時候是外在的阻撓,如王子被皇族阻撓,不能取自己心儀的女子,而非要娶鄰國某公主的時候;有時候是內在的阻撓,如男人用自己的拳頭猛擊牆面,心中懊惱地指責自己:「我怎麼這麼沒用!我簡直就不是個男人!」
做自己,其實和很多事情都無關,名、利都無濟於事,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具體來說:我喜歡怎樣一個生活狀態?我想做什麼工作?我想今晚吃什麼?……
經典美國喜劇《逃跑新娘》中,大嘴美人朱麗亞·羅伯茨扮演的姑娘,總是在和那些前未婚夫們結婚的婚姻現場,逃跑!究其原因,她和這些小夥子一起的時候,無法做自己,總是在壓抑、隱藏、討好。有一個細節,第一個未婚夫說她喜歡吃「炒雞蛋」,第二個未婚夫說她喜歡吃「煮雞蛋」,第三個未婚夫說她根本就討厭吃雞蛋……結果發現,這些口味只是未婚夫自己喜歡的,她只是配合他們而已。
這個「逃跑新娘」美麗、幽默又有點小暴躁,當那個懂她的記者(帥哥理查·基爾扮演的)直視她的眼睛非常認真地問她:「你喜歡雞蛋嗎?什麼口味的?」姑娘笑了,溫柔而羞澀地笑了。一個女人,若能找到一個男人,在他面前,她可以輕鬆地做自己,這樣的女人即便是「河東獅吼」也會變得「小鳥依人」。
3、人的物化——憤怒的時代
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滿憤怒的時代,你看綜藝節目中的歌曲都用吼的,你看每天暴力事件頻發,你看示威遊行肆起……一個社會憤怒的最後燃點就是:戰爭。
總覺得和古人相比,現在的人被「物化」了。以前的人們,看花開,看月出,看柳樹,想故人,思人生……現在的人們,看工資,看股票,看手機,想發財,念所謂的「夢想」。心理學家說,人被「物化」了,有了科技,有了娛樂,卻空了靈魂和人性。
在這樣虛空、人情淡漠的氛圍下,集體憤怒情緒很容易滋生。我們在疲憊,迷茫,無助的狀態下,更容易感覺到憤怒。
憤怒的人生哲學
「親,你很生氣了會怎麼辦?」拿這個問題,問了一圈朋友,答案有:「我會罵人,打人。」「我會離開。」「我會找地方發泄出來。」「我會去運動場狠命地『抽球』!」……
對於憤怒,其實每個人都是專家。
不同的是,我們可能在不同的境界: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怒了,就一屁股坐地上。
學齡前的孩子,面對憤怒,最簡單的應對之道就是:哭、喊、鬧、然後一屁股坐地上。作為媽媽的我,真不敢想像這樣的畫面:成千上萬的娃,一屁股坐地上,哇哇不哭。最神奇的是,這個舉動只是本能,沒人培訓過。
我們有時候,還會退回到這個境界,不是嗎?呵呵。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怒了,就忍(壓抑、離開);忍不了,再發泄。
當我們受了一些教育之後,有了羞恥心,再也不願一屁股坐地上了,那樣就成沒教養的潑婦形象了。我們學會了壓抑,壓抑自我的情緒、需要,總之,開始委屈著自己了,不再敢隨心所欲。
開始閱讀很多書籍,接受各種情緒管理課程,體驗各種身心另工作坊,只為了能做一個高情商的人,人前得體,人後自在。只是,確實不容易兼得。
你,是不是正在這個境界里,不斷磨練自己呢?
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怒了?那就怒唄。
如果足夠智慧,很多的人,終會到達這個境界:怒,就怒唄。他願意擁抱自己那個內在小孩,在他委屈、難過、受侵犯、受傷害、脆弱的時候,會好好地和他呆在一起。生氣了?那就生氣,沒事!儘管生氣!
對的,允許它,甚至愛它,擁抱它。
每個情緒背後,其實都是那個一直沒有長大的「內在小孩」。
我們有時候會到達這個境界,但是似乎沒法長久而穩定地呆在這個境界?:)
最後,我想說一個網友的故事:「童年時在爺爺家裡哭是我的家常便飯。受委屈就直衝到爺爺家裡撒潑,在水泥地上打滾,跳腳,叫嚷,爺爺為此鋪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適的環境哭。而他坐在門外不聲不響,毫不干涉,有爺爺這個出口,我現在終還保持著內心的一份善良與和平。」
願你我每個人,都能給憤怒這個小寶貝一個舒適可愛的房間,它願意躺就躺,願意坐就坐,願意衝出來就出來瘋,別忘記陪它說說話,親親它,誇誇它,抱抱它。不為圖什麼平和的心境,它就是我們自己,不是嗎?
推薦閱讀:
※場景&情緒
※做自我情緒控制的主人 || 早課堂260
※健康之路 | 暴躁易怒、情緒化,原來我是缺了它!
※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討厭或喜歡某人
※一個人愛不愛你,看你情緒最差時他待你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