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清醒的人
06-16
經文:撒上3:1,過去的一年糊裡糊塗的就過來了 覺得沒有什麼作為甚至還做了一些得罪神的事 沒有清醒的靈性 不要等到耶穌來的時候在清醒了 那也就晚了所以透過以下的經文來分享一個舊約時代的人來警戒我們自己當怎樣做一個清醒的人(背景參考經文:撒上2:12—3:21);舊約時代,上帝為了讓以色列人明白他的旨意,常以默示的方式曉諭先知,再通過先知的口傳給百姓。祭司以利顯然也擔任了這樣的角色。只是當以利出現的時候,卻讓人黯然神傷,因為當時,「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的教會和信徒引以為戒的教訓,我們要進一步思考上帝言語稀少的原因,看看我們每一個人是否都是一個清醒的人。一、敬拜上要清醒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就將會幕安設在示羅(書18:1),示羅便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的聖地,百姓們常常在此敬拜神。然而,到了以利作士師的時候,會幕中的侍奉氣氛下降了,敬拜也失去了屬靈意義,他的兩個兒子雖為祭司,但卻「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2:12),所作所為令人髮指(參撒上2:13-17),最終導致了可怕的惡果——「他們使人厭棄給耶和華獻祭」。 當百姓因為他們的惡性與上帝的距離疏遠的時候,會幕的存在又有何價值?敬拜又有何意義呢?對上帝的敬拜也必然不能產生應有的果效,在這種光景中,上帝又怎能向他們說話呢?對每個基督徒來說,敬拜神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聖經中教導:「上帝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所以,敬拜的過程是信徒向上帝表達心意的時刻,也是信徒與上帝產生更加親密關係的美好途徑。另外,在教會發展的過程中,對於敬拜的方式和禮儀都在不斷地細化、不斷地更新,使之更加嚴謹,而嚴謹的禮儀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對上帝擁有更加敬畏的心,並非是搞形式主義。所以,每個基督徒應當更多地思考在每一次敬拜中的存心,以及對崇拜中的每項程序的態度,只是將它當做議程還是當做敬拜中的重要環節,這些都需要有明確的認識。如果基督徒前來教堂禮拜,僅僅是抱著走過場、完成任務的心態,再完美的敬拜方式對他而言,也僅僅只是在做宗教儀式。二、生活家庭缺少見證猶太人很注重教育,希伯來大學是世界名校,拉比、夫子受尊重程度很高。猶太人家長對兒女們的教育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著手:1、指導謀生的技能或手藝,學一門實用的技術,即職業教育;2、訓示做人的道理和品德的培養,也就是給予正確的人格教育,並且積極地把一顆善心種植在孩子生命中,使他們都有慈善的行為(參:箴3:27-28,:19: 17);3、領導敬拜上帝禮俗的傳統,有敬畏的心,敬天尊人,舉頭三尺有神明,也就是宗教教育,特別是藉著節期和每日的祈禱使兒女得到真理的教育(申31:10-13),而這也是最重要的。以利的兩個兒子雖然在祭司的家庭里長大,卻不認識耶和華;雖身為祭司,卻指使僕人在聖殿中胡作非為;雖有聖潔的身份,卻無與之相稱的行為,與「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苟合」(撒上2:22)。難道這只是這兩個兒子的責任嗎?其實,更是以利的責任。《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見,以利在對兒子的早期教育上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當以利聽說兩個兒子的惡行,加以警戒的時候(撒上2:23-25),他的兒子們根本聽不進去。聖經上說:「他們還是不聽父親的話,因為耶和華想要殺他們」。三、作工侍奉沒有中心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以利是當時的祭司和士師,撒母耳在聖殿中遵照他的教導學習著侍奉耶和華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從以利的兩個兒子的身上絲毫看不到以利教導的果效,如今的小撒母耳又怎能從他得到好的培養呢?在那樣的光景下,必然導致「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的結果,而沒有了上帝的默示,侍奉必然是沒有中心的。今天的基督徒,聽了太多的道,傳道人講了很多的信息,但屬靈的共鳴很少,生命的得著很少;空空的來,空空的回去。。主耶穌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榜樣。用真實的生命實踐信仰雖然在他的一生中行過很多神跡、醫過許多病人、走過許多地方,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為傳揚天國的真理服務,因為他曾經在門徒們興緻勃勃地找他去為很多人醫病的時候,告訴了門徒他來世間的目的,「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可1:38)今天教會的一切唱詩、祈禱、預備、侍奉、講道等都是為真理,為福音服務的。「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我們都只是卑微的僕人,所做的都是當盡的本分,沒有可誇口之處。四、生命靈性缺乏敏銳一個人如果在一種不良的生活狀態中保持一些時日,總會習慣和適應它,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會因為麻木而渾然不覺,以利的屬靈光景正是這樣,俗話諺語說「久居茅房不知其臭,久居蘭坊不知其香」。上帝在夜間連續三次呼喚撒母耳,撒母耳都誤以為是以利在呼喚他,因而前去詢問,這並非撒母耳愚蠢或者遲鈍,而是因為「那時撒母耳還未認識耶和華,也未得耶和華的默示」 。(撒上3:7)可以利就不同了,他已經做了多年的祭司和士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上帝的認識上也可算是位「飽學之士」了,然而,當懵懂的撒母耳前兩次去詢問他的時候,他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那是耶和華在說話,可見,他已經完全習慣了那些沒有默示的日子,靈性的墮落可見一斑。撒母耳第三次去詢問他的時候,他才反應過來那是耶和華在呼喚,是耶和華的作為,並能教導撒母耳當如何回答,說明在他服侍的生涯中並非從未得到過耶和華的默示,而是有過類似的經歷。可是撒母耳那時「還未認識耶和華」,就說明以利在帶領撒母耳的那些日子裡,並沒有對撒母耳教導過多少有關上帝以及上帝會對人進行默示的事情,因為他已經墮落了,上帝在他的生命中已經模糊了。所以,靈性的敏銳,就是對上帝話語的敏銳,對上帝話語的遲鈍,必定導致靈性的遲鈍。聖經中的悲劇人物——以利。在教會中許多神的僕人們用以利作為反面教材來提醒肢體們,一個侍奉的人,要在服侍的第一天起,就時時刻刻在主裡面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做信仰上的明白人,做在上帝家裡盡忠職守的好僕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趙孟頫:一位清醒的中華文化守護者
※生活感悟: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清楚不了,而是糊塗不了。醒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清楚的人是什麼都想要。人可以不清楚,但不可以不清醒。
※蝶戀花,戀出了一場場不願清醒的江南遺夢
※【網摘欣賞】左眼清醒,右眼迷茫…
TAG: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