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的10種心理效應

班級管理中的10種心理效應
  【編者按】老師是學生閱讀的書籍。無論是課任老師還是班主任,您在三尺講台的表演,學生無疑是您最忠實的觀眾;而學生後面是一個由家長和家長的親屬構成的社會,所以,您是一位不可小覷的公眾人物。這裡列出的10種心理效應,雖屬心理學範疇,但也是10種教育方法,希望您從中得到某種啟示。 班級管理中的10種心理效應 1、門檻效應。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是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查爾迪尼分析認為,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提出較高的要求,人們為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要求。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心理接受能力,應少一些,小一些,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禁果效應。「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由於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禁果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1、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2、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3、名人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給大學心理系學生講課時,向學生介紹說聘請到舉世聞名的化學家。然後這位化學家說,他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強烈的氣味,但對人體無害。在這裡只是想測一下大家的嗅覺。接著打開瓶蓋,過了一會兒,他要求聞到氣味的同學舉手,不少同學舉了手,其實這隻瓶子里只不過是蒸餾水,化學家是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這種由於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產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名人效應的產生依賴於名人的權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在他們那一領域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們的好感、關注、議論和記憶。由於青少年的認識特點及心理發展,他們所希望的名人多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他們喜歡的名人多為歌星、影星一類,出現追星現象。這就要求班主任要為學生選擇好「名人」,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4、刻板效應。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又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豪爽等。人們頭腦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被稱為刻板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群體心理中比較多見,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經有位平時學習不好的學生有一階段學習特別刻苦,在期末考試時成績特別突出。知逍考試成績後,一些班主任說的是「成績是不錯,作弊了嗎?」由於平時班主任已對學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學生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很容易造成偏見、成見,既傷了學生的自尊,也影響了班主任形象。 5、鯰魚效應。沙丁魚捕撈後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讓魚在途中死去,在魚艙室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遊動。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鯰魚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1、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並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2、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 6、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7、配套效應。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耿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裡尋找感覺,總覺得傢具顏色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狄德羅效應」.亦稱作為「配套效應」,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從學生的成長過程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在這裡筆者想提醒班主任,應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 8、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指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徵有鮮明的知覺,從而掩蓋了其他特徵。美國心理學家戴恩等人有個研究,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別是有魅力的、無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後讓被試者從與魅力無關的方面去評價這些人,如他們的職業、婚姻、能力等。結果發現,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評分都是最高的。無魅力者得分最低,這種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實際上就是光環效應的典型表現。很多班主任都有這樣的觀點,學生成績好,就樣樣都好;學生成績差,就覺得他一無是處。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學生特長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閃光點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到別人的尊重,增強學生的自信。同時也應注意,雖然對學生偏愛一些是人之常情,但過分的偏愛或溺愛都會導致感情用事,對錯不分,有的還會一俊遮百丑,實際上對學生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9、齊加尼克效應。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後一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這種效應啟示我們:學習負擔重,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這一效應,採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對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要,二是班主任要設法幫助學生按時完成任務,以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學得愉快。 10、空白效應。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於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日,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日,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究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推薦閱讀:

阿倫森效應
5種果蔬的神奇效應 吃什麼補什麼
辨識人才之暈輪效應
以文化塑造品牌靈魂,看星巴克是如何打造品牌效應的?
5件重器拉動10個億 這場「青銅熱」的市場效應怎麼看?

TAG:心理 | 管理 | 班級 | 班級管理 | 心理效應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