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周時期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探討——以「中原式」為重點(中)

的北側。從墓葬的形制、規模,銅禮器的數量、組合,隨葬樂器有銅紐鍾、銅鎛鍾、石編磬及有殉人等方面分析,墓主人的身份應相當於大夫級。隨葬有銅車馬器和兵器,墓主應為男性。出土銅器與淅川徐家嶺三號墓、曾侯乙墓對比分析,墓葬的年代應該在戰國早期。

湖北省江陵葛陂寺34號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口殘長3.3米,寬1. 82米~2.2米,殘深3. 35米。葬具為一槨一棺。隨葬品全部放在器物箱中,有陶器、漆木器、玉器等,玉器放在中部。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已殘。據出土陶器的類型判斷其年代可能是戰國早中期。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是一座岩坑豎穴墓。墓口東西最長21米,南北最寬16.5米。槨室有四個,棺有內外兩層。該墓曾被盜擾,但盜墓者可能沒有進入槨室,僅中室的東北角有擾動跡象。隨葬器物有銅器、漆木器、玉器、陶器及金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2件,部分呈回首捲曲狀,部分形制特殊。通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器物上的文字判斷,墓主為曾國君主曾侯乙。該墓的年代在戰國早期,即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間。

2、戰國中期

戰國中期楚國及其附屬國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24座(79件),分別是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望山2號墓①,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望山3號墓②,湖北荊州院牆灣一號楚墓③,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④,荊門左冢楚墓一號墓⑤,九連墩1號墓⑥,九連墩2號墓⑦,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中13座墓葬⑧,河南固始葛藤山墓葬⑨,長沙楚墓M165⑩,長沙楚墓M39811

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②同上③荊州博物館,田勇、趙曉斌:《湖北荊州院牆灣一號楚墓》,《文物》,2008年第4期,第4頁~第23頁。④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又見:荊州市博物館:《湖北省荊州市天星觀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第9期,第4頁~第21頁。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襄荊高速公路考古隊:《荊門左冢楚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⑥胡雅麗:《九連墩1、2號墓綜述》,湖北省博物館編《九連墩:長江中游的楚國貴族大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又見:胡雅麗、王紅星:《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綜述》,中華玉文化中心、中華玉文化工作委員會編《玉魂國魄——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玉器特展》,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年12月。⑦同上⑧荊州博物館,彭軍、王家政、王莉、金陵、王明欽、楊開勇、丁家元、趙曉斌:《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4期,第4頁~第25頁。又見:荊州博物館;張緒球:《荊州楚王陵園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15年。由於《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發掘簡報》中僅列舉一些重要標本文物,並不全面。相對來說,《荊州楚王陵園出土玉器精粹》一書中包含的單體龍形玉器較為全面。另外,兩者文中關於器物的編號也略有不同。經綜合考慮,在後文中一律採用《荊州楚王陵園出土玉器精粹》一書中的器物編號。⑨詹漢清:《河南固始出土戰國玉佩》,《文物 》,1986年第4期,第20頁。⑩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11同上。又見:長沙市文物工作隊,何旭紅、傅星生:《長沙市白泥塘5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5年第12期,第17頁~第26頁。此兩墓為同一墓葬,一個是考古簡報內容,一個是考古報告內容。在後文中採用考古報告的內容。

(長沙市白泥塘5號戰國墓),安徽六安市白鷺洲戰國墓M566①。

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望山2號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一座中型豎穴土坑木槨墓。地面有封土堆。墓口東西長11.84米,南北寬9. 43米;墓地東西長5. 75米,南北寬3.3米;深6. 69米。坑壁有三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一槨三棺。該墓曾被盜擾。出土遺物有617件,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玉石器及竹簡類等。玉石器有69件,玉璧、環和佩飾等出於內棺人骨架上下及周圍,其餘則出於頭箱。出土單體龍形玉器5件,除1件殘缺較為嚴重,其餘4件保存較好,呈回首捲曲狀,位於人骨架胸腹部兩側。從墓葬形制、隨葬器物及遣策記載和烙印章文推測墓主應為下大夫級。通過對存留人骨的鑒定,認定墓主為女性。從隨葬的銅、陶禮器組合及各種器皿形制特徵器物組合及特徵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晚段。

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望山3號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一座土坑豎穴墓。墓口殘長3. 58米、寬2.6米;墓地長3. 34米、寬1. 75米;深3. 77米。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一槨二棺。墓葬曾被盜掘。出土器物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玉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5件,1件出於墓主左肩處,呈回首蜷曲狀;4件出於頭箱,其中有2件殘缺,另外2件呈回首捲曲狀。通過與馬山1號墓的墓葬規模及出土物對比,推斷墓主大致相當於元士的等級。該墓出土銅、陶禮器組合與特徵和望山2號墓相似,年代也應與望山2號墓大致相同,為戰國中期偏晚。

湖北荊州院牆灣一號楚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一座中型土坑豎穴木槨墓。墓坑原有較高的封土堆,現已被破壞。墓口長7.9米、寬6. 35米;墓底長5.9米、寬3. 62米;深5.2米。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一槨二棺。該墓曾被盜擾,南室被盜掘一空,隨葬器物僅在東室和內棺中有保存。殘存遺物共計129件,有陶器、銅器、漆木器、玉器、料器、錫器等,其中玉器有29件。單體龍形玉器有8件,形制各異,有回首蜷曲狀、回首彎曲狀、昂首捲曲狀、回首彎曲狀、俯首彎曲狀。大多數出土於墓主人的胸腹部及股骨處,少數出土於墓主人的頭部右側。從棺槨形制及隨葬器物來看,該墓是一個楚國中下層貴族墓,為士或大夫等級,墓主人為女性。通過對仿銅陶禮器的組合分析,結合該墓所出陶器與與江陵九店東周墓乙組甲類三期五段陶器相似等情況,推斷該墓的時代為戰國中期晚段。該墓曾被盜擾,器物之間的位置及組合關係也發生變化,但留存的單體龍形玉器數量較多,形制多樣,製作精美,可作為本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木槨墓。因被湖北沖毀,墓坑殘長9.1米,寬8米,深4.5米。墓坑西壁殘存二級台階,其他三面殘存一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二槨二棺。該墓曾多次被盜擾。出土遺物共1430件,有青銅器、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管理局,李德文、秦讓平、汪欣、鄧剛、楊亞寧:《安徽六安市白鷺洲戰國墓M566的發掘》,《考古》,2012年第5期,第29頁~第40頁

漆木器、竹器、骨角器玉石陶料器、銀器、絲麻製品和皮甲等,其中玉石陶雜器共計72件。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但已殘缺,僅存後半部,呈(回首)蜷曲狀。從墓葬的用鼎制度、漆木器及樂器的使用所反映的情況分析,該墓主的等級屬於卿上大夫級。通過人骨鑒定,墓主為女性。通過銅器的器形特徵、紋飾等與曾侯乙墓、荊門包山楚墓、江陵望山楚墓、天星觀一號楚墓等墓葬比較分析,推斷該墓的下葬年代晚於曾侯乙墓、早於包山二號墓和望山一號墓,與天星觀一號墓的下葬年代相當,或略早於天星觀一號墓,其年代可能在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30年之間。

荊門左冢楚墓一號墓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東西長18米~18.3米,南北寬15. 75米~15.9米;墓底東西長7. 95米,南北寬4. 05米;深7. 41米。坑壁有八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一槨三棺。該墓曾被盜掘。出土隨葬器物共452件,有銅器、鐵器、漆木器、玉石器、竹器等。玉石器有28件,出自北室和棺內。出土單體龍形玉佩有1件,為俯首彎曲形,出土於北室。通過墓葬形制、葬具及隨葬器物分析,該墓墓主等級為下大夫,為男性。通過對隨葬銅器組合及器形分析,並與江陵九店東周楚墓等墓葬比較,該墓所出的遺物大多與江陵九店東周楚墓中的三期五段、望山二號楚墓和包山二號楚墓所出的遺物較為相似,推測該墓的年代應在戰國中期晚段。

九連墩1號墓位於湖北省襄樊市棗陽市。墓口東西長38.1,南北寬24.8米,深12.8米。墓壁有十四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二槨二棺。該墓曾被盜擾。隨葬器物975件套,單個計數為4652件①,有銅器、石器、陶器、漆木器、玉器等。隨葬玉器75件套,單個計數為295件,分布於北室、西室、南室及中室內。單體龍形玉器在內棺之中。可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4件,有俯首彎曲形、回首捲曲形與形制特殊者。從墓葬形制、葬具及隨葬青銅器的組合等方面分析,墓主等級應為大夫級。通過人骨鑒定確定墓主為男性。從出土的典型器物推測分析,墓葬的年代為戰國中期晚段,即公元前300年前後。

九連墩2號墓位於湖北省襄樊市棗陽市。墓口東西長34.7米,南北寬32米 ,深12米。墓壁有十四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二槨二棺。隨葬器物508件套,單個計數為2995件②。隨葬玉器29件套,單個計數237件,均出自中室內棺人骨周圍。可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1件,有俯首彎曲形、回首捲曲形、回首蜷曲形與形制特殊者。墓主為女性,

①《九連墩1、2號墓綜述》一文「1號墓隨葬......共計4067件」,而《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綜述》一文「九連墩1號楚墓隨葬......共計975件套,單個計數為4652件」,此處使用《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綜述》一文中的數據。後文中關於九連墩1號墓器物的編號兩篇文章也不相同,本文也同樣採用《玉魂國魄——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玉器特展》一書中的編號,此書中沒有記錄的單體龍形玉器則使用《九連墩:長江中游的楚國貴族大墓》一書中的單體龍形玉器及其編號。②《九連墩1、2號墓綜述》一文「2號墓隨葬......共計1066件」,而《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綜述》一文「九連墩2號楚墓隨葬......共計508件套,單個計數為2995件」,此處使用《九連墩楚墓出土玉器綜述》一文中的數據。後文中關於九連墩2號墓器物的編號兩篇文章也不相同,本文也同樣採用《玉魂國魄——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玉器特展》一書中的編號。此書中沒有記錄的單體龍形玉器則使用《九連墩:長江中游的楚國貴族大墓》一書中的單體龍形玉器及其編號。

與九連墩1號墓墓主為夫妻關係。九連墩2號墓墓基疊壓在1號墓墓基之上,說明2號墓下葬的時間相對晚於1號墓,但兩墓的年代相距不遠,2號墓的年代也應為戰國中期晚段,即公元前300年前後。

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東周楚國大型墓地之一。該墓地墓葬較多,出土器物亦較為豐富,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13座。分別是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2,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4(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PM4)①,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6,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7,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8(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PM8),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9,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12(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PM12),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16(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PM16),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17,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19,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28,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53,湖北荊州熊家冢北側熊北M2。該墓地出土各個墓中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目前可查的有30餘件,其形制多樣,以回首捲曲形居多,也有部分形制特殊者。該墓地的年代應為戰國早中期。

河南固始葛藤山墓葬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墓葬具體形態不清楚。依據兩件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及紋飾判斷,推測此2件單體龍形玉器的年代為戰國中期。

長沙楚墓M165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墓葬形製為二BI,即有葬具一槨一棺一邊箱墓。墓室長3. 34米,寬218米,深1. 68米。出土有陶器及玉器等。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呈回首彎曲狀。墓葬類別為乙類,即士級墓,使用二至四鼎的墓。墓葬年代為第三期,即戰國中期。

長沙楚墓M398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是一座不太規整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葬形製為二BIII,即有葬具一槨一棺有三邊箱墓。墓口長5.4米~5.6米、寬4.4米;墓底長4.6米、寬3米;深3.1米。墓壁有三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不明。該墓未被盜擾。隨葬器物有77件,有銅器、陶器、玉器及琉璃器等,其中玉器有3件。出土單體龍形飾1件,呈回首彎曲狀。從墓葬的形制和所出土的銅、陶禮器和兵器、車馬器判斷,墓葬類型為甲類,墓主人應為大夫一級的楚國貴族。隨葬器物形制與湖北江陵望山M1、湖南湘鄉牛形山M1等墓葬對比,推斷墓葬年代為第三期第四段,即戰國中期早段。

安徽六安市白鷺洲戰國墓M566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是一座豎穴土坑墓。墓口殘長7米、寬4.2米;墓底長6米、寬4. 12米。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一槨三棺。該墓未被盜擾。出土隨葬器物共129件,包括陶器、銅器、漆木器及玉器等。玉器有16件,均出自內棺,在墓主身上及周圍。出土單體龍形玉佩有7件,除其中1件殘缺較為嚴重無法辨識外,其餘6件有俯首彎曲形與回首蜷曲形兩種,出土於墓主人的右臂、股骨、腿及足部。通過葬

①關於墓葬的編號,《荊州楚王陵園出土玉器精粹》一書中為「湖北荊州熊家冢熊M4」, 《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發掘簡報》一文中為「湖北荊州熊家冢墓地PM4」。兩書中涉及同一墓葬的在此標記,下同。

具形制分析,推斷墓主的身份應不低於大夫級。通過與荊州院牆灣一號楚墓陶器組合及信陽長台關七號楚墓等墓葬銅器器形的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中期或中晚期。

3、戰國晚期

戰國晚期楚國及其附屬國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12座(29件),分別是包山楚墓四號墓①,包山楚墓五號墓②,河南淮陽平糧台十六號楚墓③,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M8④,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M9⑤,長沙楚墓M831,長沙楚墓M1033,長沙楚墓M1065⑥,長沙楚墓M1211⑦,長沙楚墓M1282⑧,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⑨,湖南常德德山戰國墓墓37⑩。

包山楚墓四號墓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有封土,已遭破壞。墓口東西長11.2米,南北寬9.2米;墓底東西長4. 32米,南北寬3米。墓壁有三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是一槨二棺。該墓曾被盜擾。出土隨葬器物108件,有青銅器、玉器、漆木器及鐵器等,其中玉器有3件,置於內棺。單體龍形玉佩有2件,呈回首蜷曲狀,出於內棺墓主的腰部。通過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推斷,該墓墓主應為元士階層。通過銅器的比較,可知包山二號墓是介於江陵望山一號墓與張家山二〇一號墓之間,甚至更加接近於江陵望山一號墓(公元前332年)。據包山楚簡的有關記載,推定包山二號墓的下葬年代範圍為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8年之間。再通過對隨葬器物的排比及紀年材料的梳理,可知包山二號墓下葬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16年楚歷六月二十五日。通過與包山二號墓銅器、江陵雨台山五五五號墓等墓葬出土陶器對比,推斷四號墓的年代介於包山二號墓與江陵雨台山五五五號墓之間,約為公元前290年前後。包山楚墓五號墓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有封土,已遭破壞。墓口東西長4. 14米~4.5米,南北寬3.4~4. 25米。墓壁光滑。有一條墓道。葬具是一槨二棺。隨葬器物共計50件,有銅器、陶器、漆木器及玉器等,其中玉器有4件。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但是殘缺較為嚴重,出於北室西部。通過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推斷,該墓

①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②同上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淮陽縣文物保管所,曹桂岑、張玉石:《河南淮陽平糧台十六號楚墓發掘簡報》,《 文物 》,1984年第10期,第18頁~第27頁。④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考古學集刊·2》,1982年,第47頁~第60頁。⑤同上⑥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⑦同上⑧同上⑨湖南省博物館、澧縣文管所:《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發掘簡報》,《考古》,1988年第5期,第428頁~第431頁。⑩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常德德山戰國墓葬》,《 考 古 》,1959年第12期,第658頁~第662頁

墓主應為「士」階層。該墓的年代與包山四號墓相當,約為公元前290年前後。

河南淮陽平糧台十六號楚墓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是一座豎穴木槨墓。復原後墓口東西長14.2米,南北寬10.32米。墓壁有六級台階。有一條墓道。隨葬器物豐富,有陶器、銅器、玉器等。玉器有35件,其中25件有規律地放置於棺內或佩戴在墓主人的身上,棺外東部有玉環1件,其餘9件則置於棺外東北部。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1件 ,除1件出於館外,其餘皆出於內棺,佩戴在墓主人的身上。龍形玉器形制多樣,主要有回首彎曲形、回首蜷曲及俯首捲曲形。通過人骨鑒定,墓主為男性。通過出土陶器與湖北江陵楚墓第八期墓葬及安徽長豐楊公楚墓的對比分析,該墓的年代介於江陵楚墓八期與長豐楊公楚墓之間,即為楚都於陳的三十八年期間,也就是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41年之間。該墓出土玉器較多,且層位清晰,組合關係明確,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數量亦較多,形制豐富,可作為此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M8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口長16.9米、寬14.7米;墓底長5.5米、寬3.3米;深7.8米。墓壁有五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為一槨二棺。該墓曾被盜擾。隨葬器物有銅器、陶器及玉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捲曲狀,位於墓主股骨兩側。墓主為老年男性。從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的風格,及與湖北江陵楚墓、湖南長沙楚墓及朱家集楚王墓等墓葬中器物對比,判斷該墓為楚墓。據出土陶器組合分析,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晚期。

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M9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口長16.3米、寬13.9米;墓底長6米、寬4.9米;深5.5米。墓壁有四級台階。有一條墓道。封土堆尚存。葬具為二槨二棺。該墓曾遭到盜擾。隨葬器物有銅器、銀器及玉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捲曲狀。該墓情況與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M8相近,應為戰國晚期楚墓。

湖南澧縣新洲一號墓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是一座土坑豎穴墓。有封土。墓口東西長15.8米、南北寬13.2米;墓 底長4.9米、寬3.2米;深7.5米。墓壁有二級台階。有一條墓道。葬具應為一槨一棺。該墓曾被盜掘,但棺內安然無恙。出土玉器有15件,其中單體龍形玉器有4件,均呈回首蜷曲狀。2件出於頭、胸部,2件出土足部。通過與河南平糧台十六號墓及安徽長豐楊公M8、M9等墓形制及出土玉器的對比,推斷該墓時代應為戰國晚期,應在「白起拔郢」前後。

長沙楚墓M831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墓葬形製為二BIIb,即有葬具一槨一棺有頭、右二邊箱墓。墓室長3. 49米,寬2. 35米,深5.1米。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有陶器、銅器,玉器及漆木器等。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 ,殘缺嚴重,具體形制不明。墓葬類別為乙類,即士級墓,使用二至四鼎的墓。墓葬年代為第四期第八段,即戰國晚期中段。

長沙楚墓M1033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墓葬形製為二D,即有葬具二槨一棺四邊箱墓。墓室長3. 28米,寬1.9米,深2.5米。葬具為二槨一棺。出土有陶器、銅器、玉器及漆木器。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呈回首彎曲狀。墓葬類別為乙類,即士級墓,使用二至四鼎的墓。墓葬年代為第四期,即戰國晚期。

長沙楚墓M1065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墓葬形製為二BIIc,即有葬具一槨一棺有左、右二邊箱墓。墓室長3. 56米,寬2.4米。有殘木棺槨。出土有陶器、銅器、玉器及漆木器。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呈俯首彎曲狀。墓葬類別為乙類,即士級墓,使用二至四鼎的墓。墓葬年代為第四期,即戰國晚期。

長沙楚墓M1211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墓葬形製為一BI,即無葬具的長方形坑墓。墓室長3. 35米,寬1.4米,深4.5米。出土有陶器、銅器及玉器。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呈回首捲曲狀。墓葬類別為丙類,即使用一鼎和使用日常陶器隨葬的庶人、平民和貧民墓。墓葬年代為第四期第八段,即戰國晚期。

長沙楚墓M1282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墓葬形製為一CI,即無葬具的長方形寬坑墓。墓室長3.3米,寬2.3米,深2.9米。出土有陶器、銅器及玉器。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呈回首蜷曲狀。墓葬類別為乙類,即士級墓,使用二至四鼎的墓。墓葬年代為第四期,即戰國晚期。

湖南常德德山戰國墓墓37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是一座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一棺。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為回首蜷曲狀。該墓墓坑的結構、棺槨的形制及隨葬陶器、銅兵器、鐵器等與長沙、衡陽等地戰國墓中所出的器物多有相同之處。看單體龍形玉器形態,時代應為戰國晚期。

二、「中原」地區

(一)春秋時期

春秋晚期「中原」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3座、祭祀遺址有1處(28件),分別是山西長子縣7號墓①,太原晉國趙卿墓M251②,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412③,侯馬盟書探方一一底層④。山西長子縣7號墓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6. 42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正剛、李奉山:《山西長子縣東周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第503頁~第529頁。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陶正剛、侯毅、渠川福:《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③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科學出版社,1959年。④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

米、寬4.8米;墓底長5. 74米、寬4. 28米;墓室深11.5米。葬具為二槨一棺。出土隨葬器物553件,有銅器、玉器、漆木器及陶器等,其中玉器主要放置於人骨的上半身,在內外槨之間亦有少量玉器。出土單體龍形玉器9件,呈回首彎曲狀。該墓有銅列鼎一組五件,人殉三人及豐富的青銅禮器,推斷該墓墓主應為晉國士大夫等級。從殘留的牙齒推測其可能是女性。通過墓葬形制、銅器的紋飾與器形、青銅器與侯馬鑄銅作坊遺址出土的陶范紋飾一致等方面判斷,該墓的年代應為春秋晚期。

太原晉國趙卿墓M251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積石積碳木槨墓。墓口東西長11米、南北寬9.2米;墓底東西長9米、南北寬6.8米;深13.8米。葬具是三層棺。該墓未被盜擾。隨葬器物有3421件,有青銅器、玉石器、金器、陶器、木器及骨角器等。玉石器有297件,絕大多數出於墓主棺內,少數出於陪葬人棺內。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6件,大多數保存較好,呈回首捲曲狀,少數殘損嚴重,墓主人頭部左上方與右上方各出2件。從墓葬埋藏位置、棺槨制度、青銅禮樂器的配置、車馬坑的規模及兵器數量來判斷,墓主為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通過對牙齒及殘頭骨的鑒定,墓主人為一年齡在70歲左右的老年男性。通過青銅器器型及紋飾分析,該墓的年代為春秋晚期,約為公元前475~公元前450年。該墓葬出土器物豐富,未被盜擾,層位關係比較明確,出土的單體龍形玉器亦較多,可作為本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412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豎穴墓。墓室長2.4米,寬1. 24米,深3. 47米。葬具為一棺。該墓有被擾亂。出土有陶器、玉石器、銅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1件,形制較為原始抽象,呈回首狀。該墓的年代為東周第三期,即春秋晚期。

侯馬盟書探方一一底層位於山西省臨汾市侯馬市,是一處盟誓遺址。2件單體龍形玉佩出土於豎坑的壁龕中。形制抽象,呈回首彎曲狀。侯馬盟書的主盟人為趙鞅,時代應為春秋後期。

(二)戰國時期

1、戰國早期

戰國早期「中原」地區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墓葬有14座(40件),分別是山西省潞城縣潞河七號墓①,山西長治分水嶺墓53②,山西長治分水嶺墓25③,山西長治分水嶺墓14①,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晉東南地區文化局:《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戰國墓》,《 文 物 》,1986年第6期,第1頁~第19頁。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韓炳華、李勇:《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又見: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邊成修、葉學明、沈振中:《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年第3期,第111頁~第137頁。

新絳柳泉墓地M302②,洛陽市西工區203號戰國墓③,河南洛陽新發現隨葬錢幣的東周墓葬M2547④,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1316⑤,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2717⑥,陝縣東周秦漢墓M2040⑦,陝縣東周秦漢墓M3501⑧,陝縣東周秦漢墓M2041⑨,陝縣東周秦漢墓M2144⑩,輝縣趙固區第1號墓11

山西省潞城縣潞河七號墓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是一座土坑豎穴積石積碳墓。墓口南北長6米、東西寬5.5米;墓底南北長6.4米、東西寬5.7米;深11.3米。葬具應為一槨二棺。該墓曾遭到人為破壞盜擾。出土隨葬遺物有500多件,有銅器、玉器、石器、金器、骨器及漆木器等,其中玉器有近150件(片)。出土單體龍形玉器6件,形制有俯首彎曲狀與回首彎曲狀。另有滑石質單體龍形飾2件,呈俯首彎曲狀。通過墓葬形制,葬具及隨葬器物中的禮樂器、車馬器等方面分析,墓主應為下大夫,可能是韓國人。通過出土銅器的組合、紋飾及器形與洛陽中州路及新鄭彝器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初期。

山西長治分水嶺墓53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墓口長4.7米、寬3.8米;墓底長3.9米、寬2.9米。葬具為一槨一棺。隨葬品共計67件,以銅器和玉器為主。出土單體龍形玉器4件,有俯首彎曲形狀及回首彎曲狀。通過與洛陽中州路第四期墓葬的銅器對比分析,推斷該墓葬的年代為戰國早期,可能為趙國墓葬12。該墓出土單體龍形玉器完整且有特色,時代明確,可作為本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山西長治分水嶺墓25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墓口長6.7米、寬5.6米;墓底長6.3米、寬5. 25米。葬具是一槨一棺。隨葬品428件,主要為銅器和玉器。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6件,其中5件形制較為相似,呈回首捲曲狀,另1件呈俯首彎曲狀。出自墓主的胸腹部及內棺南側。通過牙齒分析墓主為女性。通過與洛陽中州路第四期墓葬的銅器對比分析,推斷該墓葬的年代為戰國早期,可能為趙國墓葬。該墓出土器物豐富,種類多樣,出土單體龍形玉器完整且有特色,時代明確,可作為本時期的典型單位進行參考。

①同上②王金平:《新絳柳泉墓地調查、發掘報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編《晉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5頁~第187頁。③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孫新科:《洛陽市西工區203號戰國墓清理簡報》,《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第29頁~第33頁。④趙振華:《河南洛陽新發現隨葬錢幣的東周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第511頁~第521頁。⑤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科學出版社,1959年。⑥同上⑦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縣東周秦漢墓》,科學出版社,1994年。⑧同上⑨同上⑩同上1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輝縣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6年。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韓炳華、李勇:《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第375頁。

山西長治分水嶺墓14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城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壙積石積碳墓。葬具為一槨。隨葬器物1005件,有陶器、銅器、玉石器、骨器及鐵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4件,形制不明①。通過牙齒分析墓主為女性。通過與洛陽中州路第四期墓葬的銅器對比分析,推斷該墓葬的年代為戰國早期,可能為趙國墓葬。

新絳柳泉墓地M302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是一座長方形土壙豎穴墓。墓口長12.7米、寬10.5米;墓底長9米、寬7米;深17.3米。葬具為一棺一槨。該墓曾先後三次被盜擾。隨葬器物殘存有銅器、陶器、瓷器、玉器及石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其中1件殘損,僅剩一段尾部,另1件為俯首彎曲形。從墓葬形制、規模及隨葬禮器來看,該墓墓主可能是晉幽公的夫人。通過與鑄銅遺址銅器對比及其他器物的分析,推測該墓的年代為公元前400年前的戰國早期,約為公元前430年~公元前420年。

洛陽市西工區203號戰國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長3.6米,寬2.5米,距地表深9.7米。葬具為二槨一棺。隨葬品有68件,有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玉器可知形狀者有16件,多出自骨架上面及兩側,棺蓋及館外亦散置有粗質的玉片。出土有單體龍形玉器3件 ,有2件疊放於腰部,形制有俯首彎曲狀與回首捲曲狀。通過葬具形制及隨葬銅鼎2件、陶鼎3件等方面分析,墓主人應為上大夫一級。通過陶器組合併與洛陽中州路東周墓同類器物對比,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

河南洛陽新發現隨葬錢幣的東周墓葬C1M2547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長3.8米、寬2. 66米。出土有陶器、銅器、玉器、石器及錢幣,其中玉器有8件。出土 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俯首彎曲狀。通過與洛陽中州中路(西工段)的東周墓對比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1316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豎穴墓。墓室長3.6米,寬2.2米,深9. 84米。葬具為二槨一棺。出土有陶器、玉石器等。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1件,呈回首彎曲狀。該墓的年代為東周第四期,即戰國初期。

洛陽中州路(西工段)M2717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是一座豎穴墓。墓室長4.5米,寬3.5米,深7.7米。葬 具為二槨一棺。出土有銅器、陶器、玉石器及骨器等。可以明確的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有2件,呈回首捲曲狀。該墓的年代為東周第四期,即戰國初期。

陝縣東周秦漢墓M2040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是一座長方形豎穴積石積碳墓。墓口長7米、寬5.7米;墓底長6.9米、寬5.9米,深8. 37米。葬具為一槨二棺。隨葬器物有1959件,以銅器為主,玉石器次之,還有骨器及漆器等,其中玉石器有368件。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捲曲狀。該墓規模較大,隨葬器物豐富且精美,禮器有鼎3組,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館、長治市博物館;韓炳華、李勇:《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第255頁~第256頁。本書中關於山西長治分水嶺墓14出土單體龍形玉器的描述與圖片不相符合,據文字推斷,該墓出土單體龍形玉器應與墓25:96相似。

無蓋大鼎有5件、嵌紅銅蟠螭紋鼎有5件、鬲形鼎有7件,還有錯金「子孔」銘戈1件。據此推斷墓主應是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較大權勢的上層貴族。通過與洛陽中州路墓2717、汲縣山彪鎮一號墓銅器器型對比及紋飾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或稍晚。

陝縣東周秦漢墓M3501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墓口長6.2米、寬4.5米;墓底長6.1米、寬4.8米;深9.4米。葬具為一槨二棺。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及玉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彎曲狀。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中期之交。

陝縣東周秦漢墓M2041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墓口長4.8米、寬3.7米;墓底長4. 85米、寬3.7米;深9.7米。葬具為一槨二棺。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及玉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呈回首彎曲狀。通過出土銅器器型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期。

陝縣東周秦漢墓M2144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墓口長4米、寬3.4米;墓地長4.2米、寬3. 15米;深7.7米。葬具為一槨二棺。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及玉器等。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已蝕,呈回首彎曲狀。通過出土銅器、陶器器型分析,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戰國早、中期之交。

輝縣趙固區第1號墓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是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曾被水沖刷。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玉器及骨器等。玉器出自墓主周圍。出土單體龍形玉器2件,1件呈回首彎曲狀,出自墓主右臂,另1件呈俯首彎曲狀,出自墓主胸右。據單體龍形玉器的形制分析,該墓單體龍形玉器年代應為戰國早期。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探討】交通肇事案件能夠私了嗎?
八煞黃泉探討
《沁園春》探討
心理脈象實質探討5
杜曉紅 李強:對《周易》與太極拳內在聯繫的探討

TAG:玉器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