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灸療效果加倍的幾種方法——隔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
在艾灸中,為了取得更好的艾灸效果,我們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蔥、姜、蒜、附子、鹽等。之所以要選用這些材料,是因為這些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配以艾灸能夠起到更好的治病祛痛的效果。
隔蔥灸
▼
一天,張先生帶著8歲的兒子來我這兒看病,他說兒子感冒多日,吃藥、打針、輸液都不管用。我問張先生:「你孩子怎麼感冒的呢?」張先生說:「可能是玩的滿頭大汗、後背出汗,沒有及時把汗擦乾,被冷風吹感冒了。」
「孩子感冒有哪些癥狀呢?」
張先生說孩子怕冷、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頭,發現舌苔白。這是典型的嚴重風寒感冒的癥狀。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因此,治療的原則是解表祛邪為主,把汗孔打開,把邪氣逼出機體。
西醫把外邪稱之為病毒,採取的治療辦法是關緊門窗,把人體當成戰場,用藥物來殺滅病毒。結果病毒被消滅了,人體的正氣也被削弱了,反而更容易感冒。所以,我決定用隔蔥灸來治療張先生孩子的感冒。
我讓孩子趴在床上,艾灸他的風池穴和風府穴,這兩個穴位都有頭髮覆蓋,如果單純採用懸灸,容易燙傷頭髮,所以我採用隔蔥泥灸,將蔥泥覆蓋在兩個穴區上,然後在上面用艾灸施灸。大概施灸了20分鐘,小孩不再咳嗽了,鼻涕也止住了。我讓張先生買了一些艾條回去,讓他用同樣的方法艾灸孩子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張先生回去艾灸了兩次,就給我打電話,說孩子的感冒完全好了。
隔蔥灸是一種古老的艾灸方法,較早的記載見於明代。隔蔥灸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威力,是因為蔥白味辛、性溫,是一劑解表葯。《本草經疏》中說:「蔥,辛能發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陽氣,故外來怫鬱諸證,悉皆主之。」蔥白可疏肝通絡,宣通上下陽氣,發汗解表。主治感冒風寒、陰寒腹痛、大小便不通、痢疾、瘡癰腫痛、蟲積腹痛等病症。
從古籍中來看,隔蔥灸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隔蔥白灸、隔蔥泥灸、隔蔥鹽灸。關於隔蔥泥灸,《玉機微義》中記載:治疝病「用蔥白泥一握置臍中,上置艾灼」。關於隔蔥鹽灸,《普濟方》中記載:「治產後小便不通……用鹽於產婦臍中填滿,可於臍平。卻用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子大小,以火灸之,覺熱氣直入腹內,即時便通。」
隔蔥白灸怎樣操作呢?你可以取一束蔥白,大概10根,切成1~1.5cm的蔥段,然後將蔥段放在穴位上,再在蔥段上放艾炷(用手搓成圓錐形的艾條)進行艾灸。一般來說,需要施灸7~10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為一療程。
用隔蔥灸治療腹部術後腹脹和產後癃閉非常有效,前者取天樞、上巨虛兩穴,後者取神闕,一般每次須灸7~10炷。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為一療程,兩個療程就能見到很好的效果,如需鞏固,還可以施灸一個療程。
隔蔥泥灸怎麼操作呢?你可以取蔥白若干,剝去老皮,再把蔥白搗成泥,平攤在穴位上,約0.3~0.5cm厚,直徑2~3cm,然後在上面放艾炷進行艾灸。施灸至穴位處有燙感即為一炷,每次灸5~7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為一療程。
為什麼要把蔥白搗成泥呢?這個問題我經常被患者問道,其實之所以要把蔥白搗成蔥泥,為的是讓蔥的藥性在艾火的作用下更好地釋放出來,隨著艾灸的溫陽之氣直達病灶,從而有效地治療疾病。一般來說,隔蔥泥灸適用於比較嚴重的病症,如重度風寒感冒、嚴重便秘、瘡癰腫痛、蟲積腹痛等,而對於一般性的病症,用隔蔥灸即可達到治癒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採用隔蔥灸時,蔥泥越爛越好。因為越爛的蔥泥,藥性更容易釋放出來。至於蔥餅的厚度宜根據部位和病症來定,如果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蔥餅可厚些;如果是急性或疼痛性的病症,蔥餅可薄一些。另外,在施灸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灼傷皮膚。
隔姜灸
▼
說到隔物灸,我不得不提到隔姜灸。隔姜灸是用薑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名醫別錄》中記載:「生薑,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姜具有祛風、解表、和胃、溫經止痛的功效,有明顯的抗菌、消炎作用,還有鎮靜、止吐、抗過敏的作用。
將新鮮姜和艾灸結合起來,既可以益脾胃,又能溫中降逆、止嘔吐,除濕消痞,止咳祛痰。由於取材方便,隔姜灸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在明代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中,有這樣的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後來,明代的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提到:「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炷,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關於隔姜灸,有這樣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在遙遠的秦漢時代,人們用「三伏灸」來進行預防疾病。什麼是三伏灸呢?指的是在全年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即頭伏、中伏、末伏這三天,把精選的大老薑切成薄片,貼在相應的穴位上,然後在上面點燃艾灸,以促進血脈運行,疏通人體經絡,達到養身調理的效果。
傳統中醫認為,隔姜灸可適應一切虛寒病症。具體來說,隔姜灸適合治療陽氣不足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兩大類疾病:一類是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小孩冬天感冒;另一類是與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病、關節炎、虛寒頭痛、結腸炎。
我曾治療過這樣一個患者,她是一位職場白領,每當夏天就會嚴重依賴空調,經常整天在空調房裡呆著,久而久之,身體受到了寒氣的侵襲,之後出現了膝關節發涼、發疼,漸進酸痛等癥狀。這對這種虛寒癥狀,我採用隔姜灸的辦法為她調理了半個月,成功將寒邪趕出患者的體外,祛除了她體內的病根,此後患者的關節、肩頸再也沒有出現不適感。
在隔姜灸時,我建議你取一塊新鮮的老薑。何謂新鮮?即出土不久的姜,而不是放了很久,都快風乾了的姜。何為老薑?即生薑中的薑母。然後,用刀沿生薑的纖維縱向切成厚約0.2~0.5cm厚的薑片,大小可覆蓋穴區即可,記住,薑片中間要用三棱針穿刺數孔,這樣在艾灸時便於灸火透過姜空更順暢地進入人體。最後,在薑片上放置艾炷施灸。
灸到什麼程度呢?一般來說,每次艾灸5~10炷,以穴區局部出現潮紅時為宜。在施灸的過程中,當你感覺穴區有灼痛感時,可以略微把薑片提起來,防止皮膚灼傷。
值得注意的是,薑片的厚度宜根據部位和病症來定,如果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如果是急性或疼痛性的病症,薑片可切得薄一些。在施灸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灼傷皮膚。如果出現灼傷,可以在穴區塗一點紅花油,一來可以緩解皮膚灼傷,防止皮膚過敏;二來可以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效果。
隔蒜灸
▼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說到這種灸法,我便想起了一個故事,這是關於大蒜神具有奇功效的故事:話說當年凱撒大帝遠征歐非大陸時,命令士兵每天服一頭大蒜以增強氣力、抵抗疾病。當時正值酷暑,瘟疫蔓延,對方士兵得病的人數成千上萬,但是凱撒大帝的士兵沒有一個染上疾病腹瀉。在隨後的短短几年時間裡,凱撒大帝征服了整個歐洲,建立了強大的古羅馬帝國。
大蒜有如此強大的治病防病功效,再與艾灸配合起來使用,治療效果自然更好。晉代《肘後備急方》中說:「灸腫令消法,取獨頭蒜,橫截厚一分,按腫頭上。上置艾炷,灸至痛者不痛。主要用於瘡瘍、腫脹、癰、疽、無名腫毒、肺癆、腹中積塊、蛇蠍毒蟲所傷。」
通俗地說,就是把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處,然後在大蒜上施灸,這種灸法主要用於治療癰疽,也就是毒瘡。南宋醫學家陳言在他所撰寫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詳細地記載了隔姜灸治療癰疽,他說癰疽最開始有腫痛感,先用濕紙擦乾,然後把大蒜切成片,放在瘡口處,再用大艾炷連續灸三炷。如果不痛了,就不用再施灸了。如果還痛,繼續施灸,直到不痛為止。
隔蒜灸之所以在治療癰疽時療效顯著,是因為大蒜本身辛溫喜散,具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之功效。《名醫別錄》中是這樣介紹大蒜的:「散癰腫魘瘡,除風邪,殺毒氣。」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蒜具有超強的殺菌能力,可以防治腫瘤和癌症,還具有預防感冒、抵抗疲勞、抗過敏等作用。
2009年,一位20歲的大學生找到我,他說一個星期之前,他的左臀部長了一個癤腫。由於這個癤腫長在屁股上,上課坐凳子非常疼,因此,它趕緊去藥店買藥膏擦,但是擦了一個星期,沒有明顯的好轉。我接待他的時候,發現這個癤腫直徑約4cm,質硬、紅腫,癤腫的中心有一膿點,輕輕碰觸,患者大聲喊痛。
我為患者把脈,發現脈躁動,再看舌苔,發現舌紅苔黃燥。經詢問,患者說他最近一周老感覺口乾,還有便秘、小便黃等癥狀,一查體溫38.6℃。我判斷這是熱毒蘊結引起的癤腫。於是用隔蒜片灸法為患者施灸,經過一次治療,癤腫的局部紅腫消退,膿點變成了褐色,體溫也正常了。第二天,我再為患者進行隔蒜灸,當天他就可以騎自行車去上課了。接著,我又為患者艾灸了一次,一共艾灸了三次,患者痊癒。
隔蒜灸除了把蒜切成片進行艾灸,還可以把蒜搗成泥之後採取隔蒜泥灸。《肘後備急方》中說:「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什麼時候適宜隔蒜泥灸呢?我的經驗是,當患處面積比較大,蒜片無法覆蓋時,可以吧大蒜搗成泥,然後將蒜泥壓平蓋在患處,再在上面施灸。
那麼,隔蒜灸的具體操作方法是怎樣的呢?
在隔蒜片灸時,你可以取新鮮獨頭的大蒜,將其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然後用針把蒜片中間刺幾個小孔,放在穴區上,再在蒜片上放置艾炷施灸,每灸3~4炷之後換一個蒜片,然後繼續施灸。一般一次施灸5~10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為一療程。
在隔蒜泥灸時,你可以取適量的新鮮大蒜,搗成泥膏狀,按壓成0.2~0.4cm厚的薄餅,大小要根據病灶的大小來定,然後放在穴區上施灸,施灸過程中不用更換蒜餅。一般施灸至局部出現潮紅為宜。
隔附子灸
▼
隔附子灸作為最常見的一種隔物灸法,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其記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諸癰腫牢堅。」意思是,把附子削成棋子的厚度,放在腫塊處,再將附子用唾液打濕,然後艾灸附子,產生的熱量可以使腫塊、毒瘡消腫。
隔附子灸之所以有那麼顯著的療效,與附子本身的中藥成分的分不開的。傳統中醫學認為附子屬溫里葯,被稱為「回陽救逆第一品」,它有超強的補火助陽功效,能驅散風寒邪氣,治癒因受涼受寒而產生的病症。
2010年的秋季,我接待過一個患者,他從當年四月份因受涼而致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反覆發作了一個月之後,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去醫院進行纖維結腸鏡檢查,結果被確診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此後,他吃了兩個月的西藥,病情也沒有緩解。相反,他還出現了日行大便4~5次,伴有膿血的癥狀。
我見到該患者時,他的面色無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我從中醫角度辨證他的疾病為濕熱蘊結所致,要想治癒他的病,必須祛濕除熱、疏調腸腑氣血。於是,我取穴大腸俞、日樞、上巨虛、足三里(雙側均取),然後採用隔附子餅灸法。連續施灸一周後,患者的腹瀉減少到每日二次,糞便成形,膿血也消失了。
之後又施灸了一周,患者的大小便情況已基本正常,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異常情況。為了鞏固療效,我建議患者再連續施灸兩周。兩周後,患者的諸症全部消失,通過纖維結腸鏡複查發現,患者的內腸黏膜光滑,血管紋理清晰,腸蠕動正常,沒有任何潰瘍現象。
關於隔附子灸的主治功效,《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除寒濕,治手足折傷,拘攣、膝痛不能行走。現代中醫認為,附子還能治療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寒濕痹痛等病症。
在運用隔附子灸時,古人多選用成熟的附子,並且常用釅酢(指味汁濃厚的醋)或童便浸泡,然後再施以艾灸。比如,唐代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中記載:治療耳聾時,取八角附子二枚,用釅酢漬之兩夜,使其表皮潤澤,然後削一頭納耳中,灸十四炷,這樣可以打通耳中的氣,使人恢復聽力。
隔附子灸也有兩種灸法,一種隔附子片灸,另一種灸法是隔附子餅灸。這兩種灸法本質上沒有不同,不同的只是藥力的強弱,隔附子片灸操作簡單,一般針對病症較輕的疾病,隔附子餅灸操作繁瑣,需要將附子打磨成粉末,再製作成薄薄的附子餅,但它一般針對病症較重的疾病,因為被磨碎的附子可以更好發揮其藥性,在灸火的作用下,更好地抵達病灶,消除病痛。那麼,這兩種灸法具有怎麼操作呢?
如果是隔附子片灸,你可以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再將其切成0.3~0.5cm厚的附子片,中間用針刺幾道孔,放於穴區,在上面放置艾炷施灸。施灸時,若發現附子片被艾炷燒焦,應及時更換附子片。一般一次施灸5~10炷。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7~10日為一療程。
如果是隔附子餅灸,你可以取適量的附子,將其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餅的厚度在0.1~0.3cm,用針將餅刺幾道孔,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上面進行施灸。如果附子餅被艾炷燒焦,可以更換後再灸,以穴區皮膚出現紅暈為宜。
要注意的是,在施灸時要注意室內通風,臨床上有人施灸之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頭昏乏力。在施灸過程中,當你感到灸餅灼燙時,可以把附子餅拿起來,以防灼傷皮膚。另外,如果你屬過敏性體質或處於孕期,不宜使用隔附子餅灸。
隔鹽灸
▼
很多人認為食鹽只是用來炒菜的,其實食鹽還有很多功效。例如,早晨用淡鹽水洗眼,可治療結膜炎和沙眼等。在洗澡時加入鹽水,可以治療皮膚病;頭痛時,可以用鹽擦擦舌頭,喝點鹽開水,這樣能減輕頭痛;脫牙流血時,含一口鹽水,可以立即止血;反胃和消化不良時,可以喝點鹽水,有助於緩解不良癥狀……由此可見,鹽是一劑良藥。
傳統中醫認為,鹽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還具有深層清潔、殺菌排毒、舒經活血、收斂皮脂腺的作用。中醫名著《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鹽能「調和臟腑、消宿物、令人壯健」。因此,古人很早就將鹽應用於艾灸中,於是便有了隔鹽灸。
如今,隔鹽灸是臨床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關於隔鹽灸的最早記錄是《肘後備急方》,它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再上面置大艾炷施灸,以治療霍亂(急性腹瀉疾病)等急症。後來,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炷,即蘇。」
在現代中醫上,隔鹽灸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範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可以用於治療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如痢疾、淋病、脫症等。因為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對亡陽脫證,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瀉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在我行醫多年中,我治癒過近百例久瀉不止的小兒患者,治療這種疾病取穴神闕,治法是在孩子熟睡時,用鹽把孩子的神闕穴填平,然後取一塊紗布剪一個小孔敷放在神闕穴上,這樣是為了避免孩子的肚子著涼。之後,用懸灸法在孩子的神闕穴上艾灸,注意千萬別燙傷孩子稚嫩的皮膚。在懸灸法施灸時,可以採取雀啄灸法,每天施灸一次,一般連續施灸一周就可以讓孩子的大小便正常。
在隔鹽灸時,要讓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再取適量的純凈乾燥的細白鹽,可炒至溫熱,放入臍中,填平肚臍眼。如果患者的肚臍處凹陷不明顯,可以先把肚臍周圍打濕,再填入食鹽。如果需要隔其他藥物施灸,一般先填入其他藥物(藥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把艾炷放在鹽上施灸,當患者稍感皮膚燙熱時,即可更換艾炷,直至穴區皮膚出現紅暈為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灸時應讓患者要保持原有體位,且保持勻稱的呼吸。尤其在感覺穴區發燙時,應讓患者提醒施灸者,但是他不能亂動,以避免燙傷。對於小兒患者,你在施灸的時候應格外小心,因為小兒的皮膚稚嫩,非常敏感,很容易被燙傷
推薦閱讀:
※《了凡四訓》-改造命運的方法!
※教你幾種買表不出錯的方法
※招桃花運的民間方法 民間增加桃花運的方法
※追女孩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
※12個方法讓嬌小身形的你格外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