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了解嗎:空檔攤薄收益 理財產品年初季末買更划算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一輪高收益到手,可沒有找新產品接續,錢只好躺在賬戶上白白損失利息;當有兩款相同投資期限、相同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募集時,A款預期年化收益率5.0%,B款年化收益率5.2%。

 核心提示:有啥辦法能幫我們精確計算理財期限,壓縮理財產品轉換間的「空檔」,規避隱性損失及風險呢?

 定期儲蓄到期忘了及時支取,白白造成利息損失;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一輪高收益到手,可沒有找新產品接續,錢只好躺在賬戶上白白損失利息;

 還有,一些投資產品的設置,在一定時間段內,資金處於「鎖定」狀態並無收益產生,何時買何時賣才能使收益最大化……身邊的理財方式越來越多,讓我們口袋裡的錢可以躺在理財賬戶里「錢生錢」,可時間久了,您會發現,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疏忽,也許是因為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理財總是會出現空檔期。

 那麼,有啥辦法能幫我們精確計算理財期限,壓縮理財產品轉換間的「空檔」,規避隱性損失及風險呢?

 現象

 懶得理財 越有錢損失越大

 每個季初的幾天,對於農行吉林省分行財富管理中心財富顧問、國際金融理財師劉建華來說,每天都會接待幾位這樣的客戶,他們的身家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絕對是「不差錢」,但往往因為不重視理財空檔期,導致收益流失嚴重。

 「每個季度末,銀行把這部分客戶存款拉過來,有的客戶只存幾天,考慮到這筆錢接下來要用,這此前的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內,100萬元就放在活期里。」劉建華說,對於資產量比較少的顧客來說,出現理財空檔期的情況不太容易發生,相反,那些中高端客戶,因此而帶來的收益損失較為明顯。比如,活期存款的收益僅為0.35%,而如果是10天不用的閑錢,存到開放式理財產品裡面,年化收益率可達4%以上,光對比收益率就相差10餘倍!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一輪高收益到手,可沒有找新產品接續,錢只好躺在賬戶上白白損失利息;當有兩款相同投資期限、相同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募集時,A款預期年化收益率5.0%,B款年化收益率5.2%。

 實際算賬 空檔期攤薄收益

 「理財空檔期越長,意味著您的投資收益無形中被攤薄了。」工商銀行長春南部都市支行營業室副主任、CFP國際金融理財師田甜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同樣表示,當賬戶資金在結束了一輪投資後,沒有快速地進行後續投資,而是讓資金「躺」在賬戶上,或是由於一些投資產品的設置,資金處於「鎖定」狀態無收益產生,這些情況都會產生理財空檔期。相比之下,有些客戶對於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還挺在意,但是,卻很少關注像募集期長短這樣的細節。

 為說明問題,田甜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她的一位客戶王先生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存期43天,預期年化收益率5.5%,募集期為7天,該理財產品的起息期為第8天,募集期這7天銀行按活期存款年化利率0.35%計息,存入20萬元收益為13.42元。如果43天後,該產品達到預期年化收益5.5%,投資收益為1295.89元,加上7天募集期內的活期利息13.42元,共1309.31元。細算下來,20萬元共投資50天,年化收益率其實約為4.78%。而並非表面上的5.5%。

 規律

 理財產品啥時買更划算?

 關鍵詞:年初季末

 要想規避理財空檔期,關鍵是要找出一些客觀規律,對症下藥。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銀行在年初、月末、季度末、年末的理財產品發行頻率及預期收益會有所增加。「很多銀行為了讓自己儲蓄報表上的數字更好看,經常會把理財產品的到期日設計成為月末、季末。所以這些時段是理財產品的兌付密集期。」華夏銀行長春分行龍盈理財中心高級理財師徐世斌表示。

 「一般來說,每年的年中和年末,也就是6月末和12月末,往往是銀行最為關鍵的『微妙』時刻,因為考核和監管等方面的要求,銀行間對於資金的渴求程度更高,此時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往往會提升,個別時候甚至會『飆升』。」浦發銀行長春分行產品經理劉霏稱,將產品的到期時間或者資金的銜接時間選擇在這兩個關鍵點,往往可以拿到一個銀行理財的「好價錢」。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一輪高收益到手,可沒有找新產品接續,錢只好躺在賬戶上白白損失利息;當有兩款相同投資期限、相同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募集時,A款預期年化收益率5.0%,B款年化收益率5.2%。

 超長募集期啥時該出手?

 關鍵詞:期末出手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理財產品都有一個「募集期」。也就是說,當您的錢存入銀行購買一款理財產品,並非當時就開始計算收益,而是在募集期內只能拿到活期利息。這也就意味著,理財產品早買一天跟晚買一天的收益來看,存在「隱形差距」。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各類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長短存在較大差異。有的產品只有一兩天,有的則長達5~7天。「募集期里,只能拿到活期利息。」田甜說,比如一款理財產品募集期為7天,第8日才開始起息,理論上而言,趕在募集期最後一天,即第7日出手購買最划算,而如果是1日就購買,等於錢要躺在賬戶裡面吃7天的活期利息。

 不過,需要提醒您的是,這一購買原則只適用於那些並不十分搶手、額度充裕的理財產品。在考慮募集期過長的損失以及是否能如願買到高收益理財產品兩者間,同樣存在著「博弈」。比如,搶手型產品或是銀行網站上銷售的產品,有可能會在募集期首日短時間內即被搶空,銀行也無法預留額度,等著募集期末再出手有可能錯失投資機會。

 另據銀行人士介紹,理財產品不僅有募集期,在到期兌付時由於資金的清算劃轉,投資者還要注意產品到期日並不等於資金到賬日。

 田甜提醒投資者,一般結構類理財產品的資金到賬日為產品到期日的T+1工作日,期次類理財產品為T+2工作日到賬。

 當有兩款相同投資期限、相同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募集時,A款預期年化收益率5.0%,B款年化收益率5.2%。

 乍一眼看上去,B款收益率要高,但B款的募集期設置為7天,而A款只有3天,兩者都會在不遲於兩個工作日內進行本息的支付返還。那麼通過計算反而是A款的性價比要優於B款。

 方法

 定期轉存月月定存 手機軟體當「助手」

 不重視理財空檔期原來後果會「很嚴重」,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浦發銀行長春分行產品經理劉霏表示,最傳統的做法是定期轉存。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一輪高收益到手,可沒有找新產品接續,錢只好躺在賬戶上白白損失利息;當有兩款相同投資期限、相同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募集時,A款預期年化收益率5.0%,B款年化收益率5.2%。

 「目前大多數銀行系統均已支持定期自動轉存功能,儲蓄存款到期當天,按照約定期限自動轉為新一期的定期存款,這樣我們的錢第一時間轉成了新的定期存單,就不用我們再費周折跑銀行了。」據劉霏介紹,除了定期轉存外,最合理的做法是「月月定存」。從流動資金理財的角度,建議有穩定收入,並且喜歡定期存款方式的人,每個月都將當月工資結餘轉存為一筆定期存款,形成了良好的儲蓄習慣。月月存錢,看似容易,但存單一多、理財產品買得多了,哪個產品到期了都記不住。「我個人比較習慣的做法是直接將產品的到期日記錄到自己的手機日誌當中,到期時手機就會提醒自己。商務人士常用的outlook這個office軟體,也有日誌提醒的功能。」劉霏說,有些具有理財功能的小軟體可記錄產品的起息日和到期日。

 徐世斌同樣認為,除了定期轉存外,目前基本上各家銀行卡都有自動約定轉存協議,可以把約定條件的款項轉入比活期利率高的儲蓄產品中。此外,可利用網銀「資金歸集」功能,將各家銀行多張卡上的餘額自動轉入到主辦銀行的一張卡上,總額超過5萬元,就已經夠銀行理財的「門檻」要求,這要比資金分散於多張銀行卡內閑置著更划算。

 何時用錢心有數 一味追高收益不可取

 對於投資者來說,利率高是否就一定是好的產品呢?為了盡量規避理財空檔期,選對產品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沒有最好的產品,只有最適合的產品。」劉霏表示,選最合適的產品,一方面要取決於客戶自身資金流動性的需要。比如資金3個月後將會使用,但6個月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比較高,就想做6個月期限的產品,這樣一味地追高不可取,因為純粹的銀行理財產品理論上是不可以提前終止的,這將會影響到資金使用計劃,即便是可以提前終止支取,收益率也將受損,反而得不償失。另一方面,每個人風險偏好也不同,利率越高,風險相對越大,例如有些銀行推出的掛鉤黃金、外匯的產品,對於風險偏好低或者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客戶就不適合。

 田甜建議投資者,根據資金預期使用時間來選擇理財產品,比如兩個月內有購房買車計劃,根據交款期,並考慮到節假日等因素,預留出贖回資金的必要時間,來選擇相應期限的理財產品。

 大額資金別閑置 T+0來「無縫對接」

 據了解,一般理財產品都有募集期和資金到期劃轉日,對於這部分產品,您應算好資金被佔用時間的細賬。不過,據銀行人士介紹,目前一些創新型的理財產品大大縮短了募集期和資金到期劃轉時間,而且在投資期限及預期收益上更為靈活,找一些當日購買、當日劃賬,當日贖回、當日到賬的T+0產品能盡量縮短理財空檔期。

 「如果資金短期閑置,卻還不足以辦理一個月以上期限的銀行理財,或者上期認購的理財產品到期回款後,正在等待下期產品的續接,這期間產生的空檔期一定要提前做好規劃。對於這部分空檔期,最適宜的法寶就是T+0理財。」劉霏表示,T+0產品按日計息。比如某銀行的一款此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4.8%。不僅理財產品會出現這樣的空檔期,如果您投資有股票、黃金、期貨,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例如周一到周五的行情已走完,周末特別是節假日的賦閑時間,也可用同樣的方法,周末或者節前將資金轉入T+0產品提高收益。

 其實,一些投資者之所以總會出現資金閑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沒時間跑銀行,其他事情一耽誤就錯過了時機。對此,劉霏建議,要做到「無縫對接」,提高資金使用率,藉助互聯網技術是最佳解決辦法,通過電子銀行直接購買。比如,目前的活期利率最高是0.385%,如果是100萬存在活期里,7天後產生的利息是73.83元;如果這7天拿來購買某銀行的某款理財產品,收益是284.79元;而如果選購的是該行的另一款理財產品,7天後的收益是920.54元,是活期收益的12倍還多。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一輪高收益到手,可沒有找新產品接續,錢只好躺在賬戶上白白損失利息;當有兩款相同投資期限、相同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同時募集時,A款預期年化收益率5.0%,B款年化收益率5.2%。

 錯位搭配到期時間 避免多銀行頻繁「跳轉」

 今天看到A銀行發的理財產品收益高,就把存在B銀行的錢轉過來,還沒買兩天,又看到網上各種「寶貝」的收益率不錯,又開始頻繁倒錢。對於時下很多人在選購理財產品時的這一「通病」,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並不可取。因為,盲目地頻繁換手,更易出現理財空檔。

 「資金量比較大的話,最好是分散投資。比如500萬元就拿來投資一個產品,那麼產品到期後,又恰恰接續不上了,造成的損失會很大。」劉建華表示,從資產配置的合理性角度考慮,建議資金投入不同投資品種,盡量把到期時間錯位搭配。

 此外,對於一家銀行來說,在設計理財產品的時候會考慮到產品接續性的問題,畢竟如果客戶在某個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到期總是會出現斷檔的情況,那麼也會造成銀行的客戶流失。因此,劉建華提醒投資者,要用長期眼光去考慮問題,盡量使自己的投資規劃跟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檔期,形成「同頻震蕩」,避免將資金在多家銀行間頻繁地「跳轉」。

 問問經濟學

 別忽視木桶上的那塊「短板」

 經濟學的一個最核心的命題就是「經濟人假設」,即認為任何經濟行為主體都是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自身目標收益的最大化。然而,為何在人們的理財實踐當中,往往因為短期的資金閑置或者是空檔,無法實現目標收益的最大化呢?對此,我們不妨用經濟學十大效應之一的「木桶效應」去解釋這一問題。

 木桶效應,也可稱為短板效應,是指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也就是說,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投資理財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空檔期,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就像是整個理財規劃當中的那塊「短板」,正是這一薄弱環節攤薄了您的投資收益。


推薦閱讀:

離婚夫妻財產分割問題房屋
【專家說法】房產證加名字就算是共同財產了嗎
清華老教授去世 超千萬財產爆出,震驚了世人!
88歲星雲大師預立遺囑 2000萬個人財產全捐了
「和珅倒,嘉慶飽」,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

TAG:產品 | 理財 | 理財產品 | 財產 | 收益 | 了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