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桐生:二十世紀考古文獻與楚辭研究
二十世紀特別是建國以後是楚辭研究的豐收季節,而楚辭研究的空前繁榮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本世紀眾多考古文獻的發現〔1〕。 這些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文獻,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燦爛的古楚文化世界,並以它們的不容置辯的特殊權威性,為楚辭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證據或旁證材料,從而將楚辭研究不斷引向深入。
本世紀考古文獻對楚辭研究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推動了對屈原生辰的研究。此前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據《離騷》中"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於這兩句詩涉及到古代天文學、曆法學上極其複雜的問題,所以古今學者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分歧極大。王逸認為"攝提"是指"攝提格",太歲在寅曰攝提,這是以歲星所當的年次而言;朱熹則以為"攝提"是星名,這個攝提星隨斗柄以指十二辰,這裡以攝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按王逸之說,屈原這兩句詩是自敘年月日;而從朱熹之說,屈原只敘其出生的月日而沒有提到出生之年。王逸、朱熹哪一種說法正確?過去很難說得清楚,因為這兩種說法都可以從《史記·天官書》中找到證據。1976年陝西臨潼縣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內有銘文4行,32字, 記述了周武王伐紂的過程。湯炳正先生在經過認真考證後認為,"利簋"銘文"歲鼎克"三字中,"歲"指歲星,古人或稱"攝提",今人稱為木星。"鼎"即貞,訓為當。"克"與"辜"同字,為月名,十一月為辜。"歲貞克"意為歲星正當十一月晨出東方,此系指木星的會合周期而言。這樣,"利簋"銘文"珷征商,唯甲子朝,歲貞克,昏夙有商"就與《史記》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的記載完全吻合。"利簋"銘文"歲貞克",與《離騷》"攝提貞於孟陬"說的是同一範疇的問題,都是以歲星的運行標記年月。若按《離騷》為例,銘文可以引申為"攝提貞於仲辜";若以銘文例之,《離騷》中的"攝提貞於孟陬"也可以簡化為"歲貞陬"。《離騷》中"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歲星恰恰出現於孟春正月的那個月、庚寅這一天我降生了。這裡屈原雖然沒有正面記述誕生之年,但是凡夏曆正月歲星晨出東方,正標誌著這一年必然是後世所謂"太歲在寅"之年。這就說明了王逸以"攝提"指木星所當年次之說的正確性,而朱熹關於"攝提"是指星名的說法是片面的。圍繞"攝提"的理解而展開的兩千年的學術論爭,終於賴"利簋"銘文而有了一個小結。既然確定了"攝提"是指太歲在寅之年,那麼屈原究竟生於何時呢?由於人們所依據的資料不同和推算方法各異,所以推算出來的結論不盡一致,較有影響的有生於公元前366年夏曆正月、前355年夏曆正月、前343年夏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前340年夏曆正月初七日庚寅、 前339年夏曆正月十四日庚寅、前335年夏曆正月初七日庚寅這幾種說法。 湯炳正先生認為,最可靠的探索方法是:能找到一個與具體歷史年代相結合的、以實測的歲星晨出東方的年月為標誌的原始資料,再用歲星的恆星周期和會合周期進行推算。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正好滿足了這個需要。天文學家根據漢簡《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和帛書《五星占》,計算出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正月, 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東方,即所謂攝提格之年。以此為座標,再運用木星的會合周期和恆星周期的規律,並結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和《楚世家》中的歷史資料,可以推算出屈原的出生年月。從周顯王三年,木星經過兩個恆星周期即24年的運行,於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 年)正月又晨出於東方,這一年應當就是《離騷》"攝提貞於孟陬"的"攝提格"之年。又根據日本學者新城新藏的"戰國長曆"該年正月朔乙丑進行推算,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恰恰是庚寅日。因此屈原應當是出生於公元前342年夏曆正月二十六日,亦即楚宣王二十八年乙卯, 夏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2〕。這一推算的證據比較充分,論證科學嚴密。第二,揭示了屈原生辰的宗教意義以及屈原生辰與創作之間的種種聯繫。前人只知道屈原生辰是一個吉日,但對其具體的宗教內涵並不很清楚,尤其是屈原生辰與他的作品中的藝術現象之間的聯繫,對人們更是一個難解之謎。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日書》對此提供了理解的線索。雲夢本為秦地,據學者研究,雲夢秦墓墓主喜為入秦之楚國遺民,因此,《日書》名為秦簡,實則反映了楚人的宗教意識。《日書》給人們的啟示至少有四點:其一,說明楚人具有以生日佔卜吉凶的習俗。《日書》869至878簡、1134簡至1141 簡分別以六十甲子各系以吉凶, 例如869簡:"甲戍生子飲食急。甲申生子巧有身事。甲午生子貧有力。 "等等。這表明楚人認為生辰決定了人們一生的命運,因此極為重視生辰的吉凶。《離騷》首敘生辰,與這種重視生辰吉凶的習俗不無關係。其二,伯庸給屈原取字"靈均",可以在《日書》中找到依據。《日書》875 簡:"庚寅生子女為賈, 男好衣佩而貴。 ""賈"字據《日書》1137簡,應該作"巫"。屈原生於庚寅日,命中注定帶有巫的色彩,"靈均"之"靈",實際上就是巫,楚人稱巫為靈子。
其三,《日書》所說的庚寅日所生的男子愛好"衣佩",這在屈原作品中更有充分的體現,例如《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如《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四,《離騷》開頭所寫的"帝高陽之苗裔兮",這是作者表明世系的高貴,而《日書》說庚寅日生男為貴。將《日書》與《離騷》相比較,就可以發現屈原的生辰確實具有豐富的宗教內涵,而對生辰吉日的崇拜,影響到屈原一生性格的形成,並因此影響到屈原的楚辭創作。〔3〕第三,為批駁楚辭研究中的某些奇談怪論提供了鐵證。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學者提出屈原否定論的觀點,其中何天行在三十年代著《楚辭作於漢代考》一書,提出《離騷》為漢代淮南王劉安所作。這些觀點在五六十年代又被日本學者重新提起,再次掀起屈原否定論的浪潮。《離騷》的作者究竟是屈原還是淮南王劉安?考古文獻對此已經作出明確的回答。1983年第2期《文物》雜誌發表《阜陽漢簡簡介》一文, 其中說:"阜陽簡中發現有兩片《楚辭》,一為《離騷》殘句,僅存四字;一為《涉江》殘句,僅存五字,令人惋惜不已。另有若干殘片,亦為辭賦之體裁,未明作者。"經考古界分析,出土文物上有"女(汝)陰侯"銘文及漆器銘文紀年材料,確認墓主是西漢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夏侯灶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子,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 年),因此阜陽漢簡的下限不會晚於這一年。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淮南厲王因圖謀不軌而死,孝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 乃封其子劉安為阜陵侯,其時劉安僅七、八歲;孝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 年),又改封劉安為淮南王。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淮南王劉安入朝。《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所敘淮南王劉安受封的時間,與《史記》完全相同。惟於漢武帝時劉安入朝之下,補入漢武帝"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等語。何天行在《楚辭作於漢代考》一書中認為,漢武帝讓淮南王劉安所作的《離騷傳》就是《離騷賦》,由此得出《離騷》乃淮南王劉安所作的結論。按此說法,劉安入朝創作《離騷》的時間是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那麼,為什麼《離騷》漢簡竟會在死於26年以前(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 年)的汝陰侯夏侯灶的墓中出現呢?那時劉安不過十四、五歲,並無入朝武帝之事。阜陽漢簡的出土,無情地粉碎了何天行關於淮南王劉安作《離騷》的神話。〔4〕第四,為屈原從事巫術活動提供了旁證材料。考古文獻表明,楚國上層貴族信巫成風。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了一批珍貴竹簡,據考古學家測定,墓主大約死於楚威王時期或楚懷王前期。墓主名叫邵固,是楚悼王的曾孫,生前為楚王侍者,與楚王關係密切。1977年又在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發掘出一批竹簡,墓主為邸@②君番勅,位為上卿、上柱國之屬,據考古測定,他大約死於楚宣王或楚威王時期。兩批竹簡上都有祭祀和卜筮記載。望山一號楚墓竹簡記錄的祭祀對象除楚之先公先王外,還有"大水"、"句土"(后土)、"司命"等山川神祗。天星觀一號楚墓祭祀的鬼神有"司命"、"司禍"、"地宇"、"雲君"、"大水"、"東城夫人"等。望山一號楚墓竹簡記載有為墓主邵固占卜的情況,其內容有關於邵固能否得到職位等等。天星觀一號楚墓竹簡的卜筮簡文記錄了十餘人以多種占卜工具分四個年份為墓主貞卜。
卜筮的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貞問憂患和疾病的吉凶;二是貞問"侍王"是否順利;三是貞問遷居新室是否"長居之"、前途如何等等。過去曾經有人對屈原作品中為什麼有這麼多涉及巫術方面的內容而感到困惑不解,上述秦簡《日書》從生辰崇拜方面解釋了屈原崇巫的現象,而江陵兩墓竹簡則進一步表明,象屈原這一類的楚國上層人物,接觸卜筮和祭祀這一類的東西是很容易的事情。將江陵楚墓竹簡所載諸神和《楚辭·九歌》祭祀的神靈進行對應比較,可以發現竹簡所載的神與《九歌》所描寫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這進一步為人們了解屈原當年從事巫術活動的具體內容提供了旁證材料。〔5〕第五,為屈原作品中某些藝術手法的運用提供了參照物。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帛書《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和傳世的本子在內容及文體上都出入很大,從它的文體類似於賦和提到南山、漢水、江水等跡象來看,它極有可能是戰國時代楚人的著作。帛書《相馬經·大光破章》在語言表現上有四個特徵:一是用一系列比喻表現作者的思想,同一般敘述中偶然夾進一兩個比喻句子的情況不同;二是經文中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它同本體的聯繫主要依賴於人們約定俗成的比喻習慣;三是喻體同本體的聯繫顯示了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四是喻體和本體之間有著較多的聯繫。這些特徵同屈原作品中比喻象徵的手法比較切近;一是屈原作品中往往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表現一個意思,例如《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以下八句,就是以種植芳草來比喻培育賢才,並以眾芳蕪穢來比喻賢才變節從俗。屈原作品有時甚至是用全部象徵的手法來表現思想或情緒,例如《離騷》中的天上三日游、求女等等;二是屈賦中多用象徵的手法,其中用比喻亦以暗喻為多;三是表現了喻體、象徵體與本體之間較穩定的聯繫;諸如反覆以蘭蕙比喻賢才或高尚的品德、以美人喻君王等等;四是喻體和本體在特徵方面顯示了較多較複雜的聯繫,例如因為將君王比為"美人",所以用"蛾眉"比喻自己之賢能,以"求女"比喻可以通於君側,以"眾女"比喻朝廷結黨營私的人物。帛書《相馬經·大光破章》與屈原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相似之處,說明屈原作品中的比喻象徵手法不是憑空產生的。〔6〕第六,為確定屈原某些作品的具體創作年代提供了佐證。例如《九章·哀郢》中有"遵江夏以流亡"、"過夏首以西浮兮"詩句,有些學者曾認為江夏、夏首為西漢地名,因此懷疑《哀郢》不一定作於戰國時期。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對此提供了佐證。鄂君啟節為青銅製造,有兩組,每組原為5枚,合成竹簡狀,上有錯金銘文。甲組現存2枚舟節,為水路通行證;乙組現存3枚車節,是陸路通行證,是楚王賜給鄂君啟的符節。郭沫若先生認為鄂君啟節銘文中"大司馬邵@⑤敗晉幣於襄陵",就是《史記·楚世家》所載公元前323 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可知此節鑄於楚懷王六年,可能正是楚懷王任命屈原為左徒的時期〔7〕。 譚其驤先生考證其舟節路線為:自鄂往,逾湖,上漢,庚鄢,庚芑陽,逾江,庚黃,逾夏,入汜。逾江,庚彭@⑥,庚松陽,入澮江,庚爰陵。上江,入湘,庚@⑦,庚邶陽;入@⑧,庚鄙;入資、沅、澧、油。上江,庚木關,庚郢〔8〕。這幾條路線大概是楚國當時主要的水路交通幹線, 與《哀郢》所記詩人東遷的路線是彼此一致的。"遵江夏而流亡"是詩人總寫東遷的路線途徑,鄂君啟節舟節中的"逾夏、入汜、逾江"同"遵江夏而流亡"是同一航道中的兩次旅行,"江夏"應該理解為水名,與漢置江夏郡無涉,因此《九章·哀郢》應該作於戰國後期的楚國。〔9〕第七,使唐勒研究有較大的突破,並由此帶動了對宋玉作品真偽的研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唐勒賦四篇。但這些唐勒賦早已失傳,文學史專著對唐勒賦只好付之闕如。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中,發現有《唐革賦》殘簡,共22枚,202字,首簡之背上刻有"唐革"二字。 羅福頤先生在《臨沂所見古籍概略》一書中認為,唐革即唐勒,並引《毛詩》"如鳥斯革"之"革",《經典釋文》注云:"革,《韓詩》作"勒"。"湯漳平先生進一步徵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右革"即馬之"右勒"。這個結論是可信的,唐革應為唐勒。據考古工作者測定,臨沂漢墓的年代上限為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限不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則此墓主的生活年代應該早於司馬遷,假定該墓主活到60歲,則當出生於公元前200年左右, 與宋玉、唐勒等人的卒年非常靠近。從墓中出土的大量先秦諸子書籍和其他雜書看,墓主知識淵博,讀書很廣,不致於誤把別人的作品當作唐勒的作品加以珍藏。專家們結合序文和簡文的內容,認為這是一篇以描寫御術為主要內容的賦作,篇題似應為《御賦》。羅福頤先生髮現,《淮南子·覽冥訓》中"日行月動,星耀而玄遠,電奔而鬼騰,進退屈伸,不見朕根"幾句,實出於《唐勒賦》殘簡"月徒□□沖星躍而玄@⑨,神奔而鬼走,進退詘信,莫見亓@⑩均論□論義御"。湯漳平先生進一步將《淮南子·覽冥訓》與《唐勒賦》殘簡進行對照研究,發現兩者之間的類似遠不止上述一處,而是有多處相同。據此,他按《淮南子·覽冥訓》的順序而將《唐勒賦》加以歸類編次,發現在一些簡文中如果補充若干文字,便可以前後連貫起來,這說明《淮南子·覽冥訓》確實引用了《唐勒賦》。淮南王劉安本為西漢辭賦大家,《淮南子》中有的句子是從辭賦化用而來的,因此《淮南子·覽冥訓》化用《唐勒賦》的語言,與整個《淮南子》的語言風格是彼此一致的。不過《淮南子·覽冥訓》所要說明的道理,則與《唐勒賦》殘簡原意不盡相同。在《唐勒賦》殘簡中,前三個層次的內容層層推進,從人間的良御王良、造父寫到天上良御鉗且、大丙,御術愈來愈見神奇。雖然在第二個層次中,簡文沒有保存御者的名字,但參照《淮南子·覽冥訓》,則大體可以斷定所說的御者即為鉗且、大丙。第三層寫到"太虛通道"、"行雷雷輿",這也就是《淮南子·覽冥訓》中之"乘雷車,服駕應龍"。簡文第四層貶斥"今之人"不及古之良御,不懂得御術,因而舉步維艱。湯漳平先生推測《唐勒賦》是以御術來說明治國的方法。證之以先秦古籍,《韓非子·難勢》一文即以御馬之術比喻御民之術。唐勒與韓非同時,他們的觀點相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目前除了少數學者尚對唐革即唐勒持保留、懷疑態度,絕大多數學者對上述研究成果表示認同。亡佚兩千多年的唐勒賦,終賴漢簡出土而使人略窺其貌。〔10〕《唐勒賦》殘簡的出土還推動了對宋玉作品真偽的研究。《漢書·藝文志》著錄宋玉賦十六篇。《昭明文選》收入宋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5篇, 《古文苑》收錄宋玉《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六篇。對《文選》、《古文苑》收錄的宋玉諸賦,胡應麟、崔述、劉大白、陸侃如等古今學者舉出種種理由,否認這些賦作為宋玉作品,認為賦的進化軌跡是按荀卿、賈誼、司馬相如所代表的三個階段發展,象《高唐賦》、《神女賦》這樣的賦只能出現在司馬相如以後。這些否定論的觀點已廣被人們所接受,一些流行的中國文學史論著都把《文選》、《古文苑》收入的宋玉諸賦視為偽作。《唐勒賦》殘簡的出土,使人們以新的目光來審視這些被判為偽作的宋玉諸賦。《唐勒賦》殘簡和傳世的宋玉賦中的大多數作品在形式上大體相同,開頭有序,先交代場合,然後引入正文;都採用韻散結合的形式,其韻語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等;一些作品中出場人物也有相同之處,如《唐勒賦》:"唐勒與宋玉言御襄王前",而宋玉《大言賦》、《小言賦》、《諷賦》中宋玉與唐勒同時出現。《唐勒賦》殘簡與宋玉諸賦的諸多相似點表明,在宋玉時代是完全可以寫出象《高唐賦》、《神女賦》、《大言賦》、《小言賦》這一類賦作的。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除《笛賦》等少數作品外,《文選》、《古文苑》中的一部分宋玉賦出於宋玉之手。這樣宋玉對諸賦的著作權,在被剝奪千百年之後,又賴漢簡出土而重新奪回。〔11〕第八,考古文獻或者與楚辭的某些內容相互印證,或者揭示了楚辭賴以成長的文化背景。1982年江蘇盱眙出土一批楚漢文物窖藏,其中有一件楚國王宮使用過的銅壺,壺上刻有無角長龍,這在中原文物中極為少見,但卻屢次出現於楚辭之中。《離騷》:"駟玉虯以乘珷兮",《天問》:"焉有虯龍,負熊以游?"王逸《楚辭章句》:"有角曰龍,無角曰虯。"楚宮銅壺上的無角龍,便是《離騷》《天問》中的"虯"。抗日戰爭時期湖南長沙杜家坡出土的戰國繒書,本來屬於巫術性的東西,但它所反映出來的楚人於"天"、"帝"、"群神"的觀念,和中原大體一致。1956年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竹簡,記有"先王"、"周公"、"三代"、"天道"、"其君天下"、"天下為之一"、"先王之道"、"君子之道"等,屬於論述儒家政治道德的文章。可見中原人物及其政治思想、哲學觀念,對楚人來說並不陌生,所以堯舜鯀禹等中原人物出現在《離騷》之中,並非不可思議〔12〕。1949年湖南長沙陳家大山出土的夔鳳人物帛畫,經鑒定為戰國中期楚國作品。畫中人物為一雙手合掌的細腰女婀娜窈窕,旁邊還畫了代表吉祥的鳳和戰勝災難的夔。它形象地說明,屈原作品中抒情狀物的種種描寫,確有堅實的楚國生活基礎。尤其是1973年湖南長沙城東子彈庫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升天帛畫,畫中人物頭戴高冠,身著寬袍,腰佩長劍,風度俊逸瀟洒,神情傲然自若,簡直可以做《離騷》"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等詩句的圖解。此外如長沙馬王堆漢墓漆棺畫,其中的土伯畫像可以作《楚辭·招魂》"土伯九約"的註腳〔13〕。漢墓帛畫中的天神形象與《楚辭·九歌》中的諸神也有許多共同之處〔14〕。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了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 橫吹竹笛等等樂器, 其中尤以64件編鐘引人注目。這些編鐘分三層懸掛鍾架,上層鈕鍾19件,主要用來定調,間或在演奏時補充一兩個樂音。中層甬鍾33件,為主要演奏部分,有三個半八度音階。下層甬鍾12件,主要起和聲作用和烘托氣氛。45件甬鍾都有兩個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甬鐘上鐫刻的標音位置,就能發出一定音階的樂音。從這些樂器,人們可以想像出當年楚國音樂繁榮的情形。《九歌》中有盛大音樂場面的描寫,《離騷》和《九章》中有亂辭,表明這些詩篇與音樂關係密切。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這些樂器,為我們理解楚辭的音樂性創造了有利條件。〔15〕第九,考古文獻的豐碩成果帶來了楚辭研究的思維轉換,這或許是本世紀楚辭研究的最大進展。從漢代到明清時期楚辭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從北方的經學尋找楚辭的文化源頭。本世紀初葉劉師培、王國維、梁啟超等國學大師倡導學分南北,但由於缺少考古文獻,他們立論主要還依賴於人們常見的古籍文獻材料。本世紀中葉,學術界的主導意見是認為楚辭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近半個世紀特別是近三十年來楚文化的考古發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輝煌燦爛的楚文化世界,這些成果表明春秋戰國時期的南楚文化之豐富絢麗,乃甚或在北方文化之上。這啟示著人們更多地從南楚文化本身來尋找楚辭之源。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學者仍然堅持南北文化交融論,但在南北文化二者之中,學者們已經漸漸地把研究重點放到南楚文化之上。從以上論列的幾個方面來看,儘管考古文獻還沒有提供人們期待已久的關於屈原本人的材料,沒有給楚辭研究帶來舉世震驚的新結論,但從總體上看,本世紀的考古文獻已經給楚辭研究帶來了很多進展,貢獻是巨大的。未來楚辭研究的進展,除了依靠引進外來新理論新方法之外,仍然期待著新的考古文獻的發現。註:〔1〕本文所說的文獻,除帛書、竹簡等文字材料之外, 還包括積澱了人文內容、可供研究的考古文物。〔2〕湯炳正《歷史文物的新出土與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討》, 載《屈賦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2月出版,第23-47頁。〔3〕劉信芳《秦簡〈日書〉與〈楚辭〉類征》, 《江漢考古》1990年第4期,第62頁。〔4〕湯炳正《屈賦新探·後記》,齊魯書社1984年2月出版, 第426-428頁。〔5〕湯漳平《從江陵楚墓竹簡看〈楚辭·九歌〉》, 《楚辭研究》,齊魯書社1988年版,第248-259頁。〔6〕趙逵夫《藻辭譎喻, 意蘊宏深--從帛書〈相馬經·大光破章〉看屈賦比喻象徵手法的形成》,《遼寧師大學報》1988年第3期,第50-55頁。〔7〕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 年第4期。〔8〕譚其驤《鄂君啟節銘文釋地》,《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9〕〔12 〕曲宗瑜《從出土文物看〈離騷〉〈哀郢〉的產生時代》,《遼寧師大學報》1987年第5期,第56-59頁。〔10〕湯漳平《論唐勒賦殘簡》,《文物》1990年第4期,第48 -52頁。〔11〕湯漳平《〈古文苑〉》中宋玉賦真偽辨》, 《江海學刊》1989年第6期,第157-161頁。譚家健《新近發現的先秦佚書之文學價值》,《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第4期。〔13〕郭在貽《從馬王堆漢墓漆棺畫看楚辭招魂的"土伯九約"》,《杭州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14〕張國榮《漢墓帛畫與〈九歌〉天神的比較》,《民間文學季刊》1987年第1期。〔15〕毛慶《從考古發掘的楚文化資料看屈賦產生的藝術背景》,《北方論叢》1986年第6期,第38-41頁。二十世紀楚辭考古文獻著述表作 者 文章篇名或書名刊物期號或出版年號饒宗頤 長沙楚墓時占神物圖卷考釋 香港《東方文化》第1卷第1期饒宗頤 荊楚文化台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1969年.饒宗頤 長沙楚墓帛畫山鬼圖跋 台北《金匱論古綜合刊》第1期(日本)林已奈夫長沙出土楚帛書考 京都《東方學報》第36號,1964年
俞偉超 座談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言提要)《文物》1972.9
湖南省博物館新發現的長沙戰國楚墓帛畫 《文物》1973.7
湯炳正 歷史文物的新出土與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討《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78.4
郭在貽 從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談到《楚辭·招魂》的"土伯九約"《杭州大學學報》1978.2
蕭 兵 馬王堆帛畫與楚辭 《考古》1979.2凌純聲 中國的邊疆民族與環太洋文化台北聯經書局1979
蕭 兵 馬王堆帛畫與楚辭·應龍和雲中君《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0.2
蕭 兵 羽人·相鳥·觀鳳鳥--馬王堆帛畫與楚辭之一《蘭州大學學報》1980.3
陳子展 《天問》解題《復旦學報》1980.5蕭 兵 馬王堆帛畫與楚辭 《江蘇師範學院學報》1980.1蕭 兵 馬王堆帛畫與楚辭 《淮陽師專學報》1980.1蕭 兵 楚魂鳥《活頁文史叢刊》第1輯第6號,1980年李學勤 新出簡帛與楚文化 《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史樹青 "陸離"新解《文史》第11輯,1981年(日本)三譯玲爾屈原問題專辨 《重慶師院學報》1983.4
康定心、康廣志考古釋《招魂》 《江漢論壇》1983.1
蕭 兵 雄虺·應龍和羽蛇 《淮陰師專學報》1983.1郭元興 屈原生平新考《活頁文史叢刊》第8輯171號,1983年孫作雲 楚辭《天問》與楚宗廟壁畫 《楚文化研究論文集》,中州書畫社1983年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2湯炳正 《離騷》決不是劉安的作品 《求索》1984.3關明賢、常思春成都屈原學術問題討論會評議"屈原否定論"《文學研究動態》1984.12
李學勤 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觀 《楚史論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湯炳正 《天問》"顧菟在腹"別解 《屈賦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85年羅福頤 臨沂漢簡所見古籍概略 《古文字研究》第11輯吳九龍 銀雀山漢簡釋文 文物出版社1985年(日本)稻田耕一郎 楚辭殘簡小考--關於淮水流域楚辭的流傳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紀要》第37輯饒宗頤 唐勒及其佚文--楚辭新資料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論集》第九號1980年成 績 從曾侯乙墓的竹笛看宋玉《笛賦》的真實性 《江漢論壇》1985.7林河、楊進 馬王堆漢墓飛衣帛畫與楚辭 飛 神話的比較研究《民間文學論壇》1985.3張正明 屈原賦的民族學考察 《民族研究》1986.2毛 慶 從考古發掘的楚文化資料看屈賦產生的藝術背景 《北方論叢》1986.6張中一 淺探《涉江》中的幾個問題 《求索》1986.5蕭 兵 港台楚辭與神話研究 《語文導報》1986.10童恩正 從出土文物看楚文化與南方諸民族的關係 《湖南考古輯刊》第3輯,1986年林 河 一幅消失了的原始神話圖卷--馬王堆漢墓彩繪與楚越神話和喪葬習俗的比較研究 《民間文學論壇》1986.4崔富章 《楚辭》版本源流考索 《浙江學刊》1987.1張正明 楚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蕭 兵 楚辭與神話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張征雁 《九歌》與楚俗 《史志文萃》1988.4趙逵夫 藻辭譎喻、意蘊宏深:從帛書《大光破章》看屈賦比喻象徵手法的形成 《遼寧師大學報》1988.3趙 輝 原始宗教與楚辭《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88.3張正明 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湯漳平 《古文苑》中宋玉賦真偽辨 《江海學刊》1989.6湯漳平 從江陵楚墓竹簡看《楚辭·九歌》 《楚辭研究》,齊魯書社1988年曲宗瑜 從出土文物看《離騷》《哀郢》產生的時代《遼寧師大學報》1987.5張國榮 漢墓帛畫天神與《九歌》天神 的比較《民間文藝季刊》1987.1譚家健 新近發現的先秦佚書之文學價值 《中國文學研究》1988.4劉信芳 秦簡《日書》與楚辭類征 《江漢考古》1990.1湯漳平 論唐勒賦殘簡《文物》1990.4譚家健 唐勒賦殘篇考釋及其他 《文學遺產》1990.2林 河 《九歌》與南方民族儺文化的比較 《文藝研究》1990.6湯漳平 宋玉作品真偽辨 《文學評論》1991.5劉信芳 包山楚簡神話與《九歌》神祗 《文學遺產》1993.5湯炳正 從包山楚簡看《離騷》的藝術構思與意象表現 《文學遺產》1994.2趙逵夫 唐勒《論義御》與楚辭向漢賦 的轉變--兼論《遠遊》的作者問題《西北師大學報》1994.5字型檔未存字注釋:@②原字為方右上加乞的上半部右加下湯的右半部@⑤原字為弓右加逆的右半部構成@⑥原字為易右加阝@⑦原字為弓右加逆去辶@⑧原字為貝右加蝶去蟲@⑨原字為氵右加雷@⑩原字為土右加箕@①①原字為翳的上半部下加馬的繁體
請您支持獨立網站發展,轉載請註明文章鏈接:
推薦閱讀:
※【元素家族——連載32】年代測定神器:碳14
※陝西將建中國首座考古博物館
※如何評價中國最後的疑古派、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吳銳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
※AI 能破解600年前的神秘字元嗎?
※為什麼說海昏侯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皇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