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雜談:書法中的印印泥

□李現軍

印印泥本是古人寄送東西時,在包裝盒封口上糊上一種特製的泥,它不是今天我們所用的印泥,是古代一種類似今天火漆的紫泥,在紫泥上面加蓋印章,起到封條作用,印蓋下去,自然把泥壓下去一定深度,呈現勻凈鮮明的印痕線,稱作「封泥」。

作為一種書法現象,印印泥首先由唐代褚遂良在《論書》中提出,「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隨後,後代很多書法家都說到如印印泥。宋代黃庭堅《論書》中談道:「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藏鋒筆中,意在筆前耳。」清代王淑在《論書滕語》中說:「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語舉似沉著,非也。此正中鋒之謂,解者以此悟中鋒,則思過半矣。」唐代張旭還進行實踐驗證:「仆嘗聞褚河南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閱江島間平沙細地,令人慾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險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

印印泥是古人對筆法的形象概括,簡潔傳神,把不易說清楚的筆法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來,金針度人,對我們今天學習書法有很大借鑒意義。毛筆寫在紙上,若筆法精到,則筆畫細瘦而遒勁沉實,富有張力,線條勻凈如印痕,爽利如刀切,且發筆轉折處鋒棱顯豁。前人用「印印泥」來形容用筆,旨在說明藏鋒與用力深入之意,同時還暗含不走樣的意思,以形容下筆既穩且准。

印印泥的書法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是印印泥中鋒運筆之妙。印印泥的關鍵在於險勁,媚好,藏鋒,沉著,力透紙背。印之陰陽即畫之陰陽,要使陰陽兼到,於蓋印須中正沉著用力,於用筆須中鋒萬毫齊發,陰陽兼到則筆畫圓勁,字勢齊備,方可使泥中之字與紙上之形皆呈立體感。清劉熙載《書概》言:「畫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為陽,下面為陰;豎則左面為陽,右面為陰。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意指中鋒用筆萬毫齊發,筆畫力透紙背。印印泥亦言中正用印,使印沉著用力於泥上。

二是印印泥提按用筆之法。鈐印是提印、按印等幾個動作的緊密結合。「提印」時「欲下先上」,喻筆之藏鋒逆入。「按印」時中正用印,沉著用力,印面入泥,喻行筆時中鋒用筆,筆鋒要力透紙背,與下一個動作「提印」相結合,指用筆時須「按時提,提時按」。「提印」時回收亦喻收筆時回縮之意,與米襄陽之「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異曲同工。

三是印印泥結構布局之精。印章的安排是十分講究的,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都是精心布置的,用如印印泥比喻字的結構布勢要如印章那樣布置得妥帖,精當。

綜上所述:「用筆如印印泥。」就用筆過程而言須藏鋒入筆;中鋒行筆,尤當注意在中鋒運筆的情況下,按筆時能提得起筆,提筆時須沉得住力;回鋒收筆,筆畫勁力,筆勢連貫;字形結構須嚴謹、準確、合法度。就用筆的效果而言,須點畫乾淨,圓勁,沉著有力,力透紙背,呈立體感;字勢四面停勻,八邊俱備,連貫自然。


推薦閱讀:

日月星辰:天星術雜談
八字測命雜談
風水雜談(三)
雜談之前言(雜談集之一)
[雜談] 吃粽子的屈原和磨豆腐的劉安

TAG:書法 | 書畫 | 雜談 |